yy三部曲之传媒帝国
大家也纷纷点头称是。
“另外,针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我们还可以拍一个附录,那就是一个系列纪录片《十大名商系列》。将赞助过我们,同时又参与到这些历史事件,并且确实拥有相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企业家集中在一起,对他们分别进行电视采访,并且掺杂当初的一些历史片段。在以纪录片的形式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本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好了,我要说的暂时就这些。”叶慧然说着,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请大家多指教。”
“好啊,好啊。”这次大家忍不住一起点起头来。
“中国人喜欢藏富,但是喜欢扬名,你要说十大首富,肯定全都躲开,但是你要说名商,这些人就趋之若骛了。”孔德说道。
唐风笑盈盈地看了叶慧然一眼之后,笑着对孔德说道:“再过两三个月,影视方面,我就会交给慧然来主持了,你觉得怎么样?”
“行!我看行!”孔德认真地点点头,说道。
第三集 飞跃 第一章 真正的演员
两千零八年四月,周星驰的《等电话的人》与彭建明的《龙之魂》相继进入到拍摄阶段。
刚开始的时候,唐风还会跟叶慧然一起坐着飞机四处去探班。但是跟着跑了差不多一个月以后,唐风开始觉得叶慧然越来越进入状态,于是也就放手让叶慧然去做,自己慢慢也就闲了下来。
闲下来之后,唐风便又开始觉得有点无所事事了。因为他核算了一下,现在电子赠刊那边,每个月的利润已经成长到四千万,而他预计《等电话的人》以及《龙之魂》三部曲给他带来的利润将可以超过十五个亿。
这样的话,他即使什么都不做,那么两年内还清债务也是很轻松的事。
这样想着,从两千零八年五月开始,唐风有些紧绷了几个月的神经又开始懒散了起来。不过懒散归懒散,他还是做了点事情的。
五月到六月,唐风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把电子赠刊这一块的业务和叶慧然的影视业务进行了分离。唐风注资一个亿专门成立了风然影视制作公司,由叶慧然主持。
而风然传媒继续保持着原来的电子赠刊业务,由穆天养升任总经理。而唐风自己则挂了个风然传媒集团的董事长头衔,开始偷起懒来。
《龙之魂》的第一部杀青是在八月初,这个时候,奥运刚刚开始。而震动世界的《斯人已逝》开机仪式也是在这个时候。为了避开这一系列的热点,《龙之魂》将播出时间押后到五十九年国庆,在国庆档期,开始在中央台进行首播。
结果,一切就像预料中的那样,《龙之魂》做为一部即符合主旋律,又具有极大观赏性的电视剧。无论是在观众,还是在舆论方面,都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甚至于《人民日报》社论员都在十月份的一篇社论中,都会说这种话,“……《龙之魂》这部反应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电视剧热播,证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路线的高度认同……”
正是因为这种题材的讨巧,使《龙之魂》左右逢源,在播放的时候,各省市都有大量的媒体资源,自动地对这部电视剧进行报道以及讨论。这对《龙之魂》的热播是不无裨益的,整个十月,《龙之魂》的收视率遥遥领先,成为当年无可争锋的收视率最高。
这一切都在唐风的预料当中,唯一有些超乎他的预料的,是在收益方面。
截止到十一月十日,《龙之魂》第一部的税后收益已经高达三亿四千多万,除去成本,两家公司分别净赚一亿四千万。而可以想象的是,第二部,第三部的收益将远高于此。
如此之高的回报率,唐风与孔德马上大办庆功宴,并且心甘情愿地给剧组人员人人包了大红包。而身为风然影视的负责人,叶慧然也获得了一百万的奖金。
这钱可是凭自己的本事赚来的,所以叶慧然非常心安理得地把支票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龙之魂》庆功宴的第三天,也就是两千零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周星驰带着《等电话的人》的成品来到北京。
试映是在风然影视一个私人放映厅,参加的人只有七个,唐风,叶慧然,周星驰,田启文,胡子衡以及彭建明还有女主角。
在这部影片中,他非常完好地保存着,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种小人物自我解嘲式的幽默风格。而这种幽默风格,跟整部片浓重的沧桑感以及人物自身的悲剧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试映场,时不时地会发出欢笑声,但是过了一会,又会听到有人在轻轻的饮泣。整部电影都是这样,在场的所有人都像得了间歇性神经病一样,一下子哭,一下子笑,完全在片子的操控之下。
而当电影来到最后,女主人公在看信,周星驰的旁白念道“我会嫉妒,盼望,忍耐和等待,但是绝不会为了让你与我在一起,而希望你痛苦……”的时候,叶慧然终于无法压抑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跑到周星驰面前,抱着周星驰大声地哭了起来。
周星驰并没有觉得很突然,他只是轻轻地拍着叶慧然的肩膀,微微地笑着。
当电影最后在电话铃声中结束,试映间又再次亮起灯的时候,大家纷纷围到周星驰的身边,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
此时此刻,什么样的赞美话都是多余的,大家脸上的泪花已经证明了一切。而周星驰则坐在位子上,一边拍着叶慧然的肩膀,一边疲倦地朝大家点头致意。
而唐风看到,在周星驰的眼睛里,也闪烁着些晶莹的东西。只不过周星驰天生矜持,他不喜欢在别人面前掉泪而已。
试映完毕之后,周星驰带着田启文,和唐风一起将哭得眼睛都肿了的叶慧然送回家。叶慧然哭得太激动了,所以一回到家,唐风就把她送到卧室里去。
周星驰和田启文一直在客厅一边喝茶,一边等。
过了一会,唐风看到叶慧然睡着了,才从房间里走了出来。一看到他出来,周星驰就站了起来,问道:“叶小姐她怎么样了?”
“没什么。”唐风笑着摇了摇头,“只是刚才看电影的时候有点太激动了。”
唐风说着,叹了口气,“我不知道怎么说,我只能说很感谢上天能给我们这次合作的机会。”
周星驰微微笑了笑,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又过了好一阵,唐风才又说道:“星爷,你是个真正的演员。”
周星驰转身看了看唐风,笑道:“谢谢。”
唐风又想了想,说道:“虽然我对这部戏充满无比的信心,但是最近吴世道的《斯人已逝》正在上画,他们的开机仪式以及炒作做得实在是过于成功了。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最好是能够稍微推迟一点上画时间。这样,我们也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全球同时上画,不知道星爷你怎么看?”
周星驰眨了眨眼睛,长叹一声,说道:“拍了这个多年的戏,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能够做出这样的作品就已经很幸福了,票房什么的,我已经不怎么关心了。”
过了一会,周星驰又说道:“也许,这是我第一次当真正的演员。”
唐风看了周星驰一会,会心地一笑,他了解周星驰的意思。
自从《等电话的人》这部戏之后,唐风跟周星驰没有再合作拍戏,但是他们却成为了终生的挚友。
第三集 飞跃 第二章 《等电话的人》的丰收
两千零八年十二月一日,《斯人已逝》下画之后,整个世界都开始流行华语情感片。就在这个时候,华人世界最著名的喜剧明星周星驰推出了他的新作《等电话的人》。
这部戏的拍摄总投资只有五千万人民币,而它的宣传费用与这个数目同等,这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费。这样说的话,这部戏的宣传费,不止是跟《斯人已逝》的天文数字相提并论,即使是好莱坞任何一部大戏的宣传费用也远超于此。
而周星驰自身方面,也因为上一部戏的疲软,而导致观众对新戏的期待值与观影欲望不是很高。
和《斯人已逝》一样,这部戏同时在中国,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地区全球上映,不过它最开始的上画影院只有三万四千多家。
首映第一天,《等电话的人》在北美票房是七十万美元,在欧洲是五十万美元,日韩六十万美元,中国六十万美元,东南亚四十万美元,总计两百八十万美元。
以一部总投资一千一百二十万美元的戏来说,首映日将近三百万的票房,也还算是不错的,不过也不值得特别夸耀就对了。
第二天,各大娱乐与影视杂志也还停留在《斯人已逝》的热潮中,对于《等电话的人》的报道,有,但是不多。这一天,只有香港一本权威影评杂志以《周星驰已经不只是周星驰》为标题,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大幅报道。在影评中写道:“……直到现在我们依然难以相信这部戏是由周星驰来演出的……在整部戏里,只有真挚的情感在随着胶卷的转动而流淌……这看上去太像是一部与周星驰完全没有关系的戏,因为他里面不再有多余的情绪,做作的表情和动作……但是仔细看,我们将会发现,这实在是一部只有周星驰才可以拍出来的戏。除了那自始至终渗透着的,小人物自我解嘲式的幽默以外,在无数的挣扎与悲痛中,终于明白了爱只是因为爱,得到并不是爱的目的。这太像是浮沉数十年演艺生涯的周星驰对电影的自白……从现在开始,我们香港人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拥有了真正的大师……”
第二天,全球票房升到四百二十万美元。
第三天,票房升至六百万美元。
第四天,票房升至一千一百万美元。
在网络上,开始有人建设专门的《等电话的人》的网站,同时也有大量电影中的对白在网上流传。任何一个带有周星驰名字,以及《等电话的人》字样的帖子都会在数小时内被点击HOT。
同时,还有许许多多个观众,开始在网上留下他们的观影留言。有一位台湾的观众在网路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这样的话——“这部戏挽回了周星驰所有FANS的心,从今往后,我们再也不会离开他。”
到这个时候,全球的各种影评以及娱乐杂志,仿佛才开始恍然大悟一般。各种杂志,报纸的编辑以及记者们纷纷涌进电影院,开始看这部叫做《等电话的人》的电影。
当阿锋在从超市买着一大堆纸巾,走到公园里给小茹擦泪水,然后帮她打电话找她男友的时候;当阿锋在飞机场,大声地冲着冲天而去的飞机,大喊“小茹,我爱你”的时候;当阿锋站在商店里,给小茹做衣服模特的时候;当阿锋站在手术室门口,小茹因为害怕堕胎而紧紧抓住阿锋的手,阿锋拼命憋住泪水的时候;当阿锋做伴郎的时候,强让自己在镜头前笑起来的时候;当阿锋在幼儿园被老师误认为是小茹的丈夫,兴奋得脸都红了的时候——那些带着各种奇形怪状的问题,走进电影院的记者以及编辑们,都会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不对,这不是周星驰。
但是当电影走到最后的时候,当电影在一遍又一遍的电话铃声中落幕的时候,他们全都在心里对自己说道——是的,这就是周星驰!
第五天开始,从中国开始,再到东南也,日韩,以及欧美,关于《等电话的人》的报道开始迅速膨胀。但是和《斯人已逝》的情形不同的是,所有的报道都处于一种极为感性以及温和的状态中。
没有骇人听闻的新闻,没有噱头十足的概念,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八卦。电影,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关注在这部电影上。
那些从电影院里的记者以及编辑们,回到家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伏在桌子上,拿起笔或者敲打着键盘,一个字一个字地将自己对这部戏的感觉写了出来。
这是一种分享的欲望,这是一种倾诉的欲望,普通的观众用打电话给朋友,跟自己的家人聊天来表达,而记者与编辑们则用他们手中的笔,就这么简单。
“……请让我们一起永远记住周星驰……”
“……这是一部真正的电影……表达的是再纯粹不过的情感……”
“……但愿这是一部挽救整个电影时代的电影……这部电影清晰的让我们明白,我们渴望的是爱,而不是诱惑……电影人应该深度反思,我们究竟是带给观众爱,还是单纯的,肤浅的诱惑!”
“……先是《斯人已逝》,然后是《等电话的人》,东方的美让我们肴然泪下之后,不由得为我们西方肤浅的激情崇拜而感到汗颜……”
“……如果说《斯人已逝》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