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 作者:扫雪煮茶(晋江vip2013.12.23完结)
都说体面。”
梅十七娘这份陪嫁单子上,除去家俱、器皿、衣裳、尺头、首饰若干之外,还捎着一个十顷地的庄园,剩下的全是书。除开头五页,后头开的书单子倒有二十来页。
柳氏翻了翻,觉得要是她家英华带着这样一份嫁妆嫁到李家去,估计也比满箱黄白之物讨婆家喜欢。她想了想,就道:“英华写个买单给杭州的瀚海楼,除去时卷什么的,他家的书每样给我来六份。”说完扳着指头数:“英华一份,雪珠玉珠两个转眼就要说亲了,她们的嫁妆也得攒,剩下的先存在三省草堂,要是过几年不流行陪嫁带书,家里也能用得上。顺便就叫瀚海楼照嫁妆单子的格式抄三本目录来。”
英华还没答应呢,瑶华的眼珠子在灯下滋儿滋儿冒绿光,屋里也没外人,她就扑上去搂住柳氏的胳膊,娇滴滴扭来扭去撒娇:“娘,女儿也要书。”
“干脆来十份吧。”英华这点随她爹,觉得买书用钱不算花钱。“瀚海楼女儿去逛过的,时卷占了大半,把这些扣掉,经史子集加诸子游记……”英华回忆她那天看过的书,再把售价加一加,扳着指头一算,笑道:“十份要不到五千两,人家也不卖珍本孤本,都是大路货,买的多还能还价。”
柳氏心里已经转的飞快,算扣掉家里女孩儿们的陪嫁,自家存几套,捐府学一套,县学一套,会起什么样的作用,能拉多少好感度等等等等,略微算一算就心花怒放,笑道:“给玉薇写信,马上去办,我要十天之后就看到分开打包的书。”她老人家算完了看着瑶华还眼巴巴的看着她呢,弹了瑶华一个脑崩儿,笑道:“人人都有份,少不了你的。你家还得加个藏书楼。英华倒是早有打算呀,早早就弄个藏书楼在等着?”
“我们上回去逛翰海楼,就有自己多弄几本书的打算。”英华想到那次在翰海楼的经历,眼睛闪闪发亮,“娘,一屋子全是大书架,中间留着宽宽的走道,太阳从窗户里照进来,照到人身上暖暖的,屋子里静悄悄的,喷鼻的书香!人在书架间慢慢的走,要多舒心有多舒心。”英华说完了还笑,“本来我就打算房子盖好了买的,这回又省几百两。”
柳氏也弹了英华一个脑崩儿,再看瑶华,王家大娘子满面笑容,呵呵傻笑,嘴里还在念:“书架顶好是用柏木,防虫,藏书楼要高,防潮,还要留出避风向阳的所在,过了梅雨季好晒书……”
瑶华说一句,英华就点一下头,柳氏一人给了一下,笑骂:“一家都是书呆子,不许给你们的爹说,不然书没到,全家都傻了。”
英华要操心的事儿多,欢喜一会就把心思收回来了。瑶华比英华更爱读书,尤爱看杂书。她自嫁了人之后,跟着婆婆操持家务,虽然手头有钱,但是家里过的节省,丈夫和小叔子还指望他们考进士呢,不能让他们分心,所以她也不好拿出钱来买杂书看。
一回娘家,娘家妈什么都替她张罗好了,住不用操心,家用不用操心,瑶华想一想将来坐在宽敞的藏书楼里,左手边儿子写大字,右手边女儿描小红,她坐上头翻翻杂书,累了还能打打孩子,多完美的生活!于是,她明目张胆的走神了,对着明亮的烛火做白日梦傻笑。
英华正和柳氏说:“杏仁把单子给我看过,东西真是太多了。我到金陵看玉珠姐俩,给她们买了两个新妆盒,把她们欢喜的,估计侄男侄女多,嫂嫂照应不到这上头。所以我想,把能多放几年的东西留出两三份来留给她们,省得到说亲时娘着忙。”
柳氏冷眼看大儿媳妇几年,黄氏就不是个会过日子的人,这几年手里又没有钱,眼看着玉珠也到年纪了,侧面问一问,还没开始攒嫁妆呢。柳氏嘴上不说,心里都替她着急。如今连英华都看出来了,晓得替侄女攒嫁妆了。柳氏只能长叹一声,道:“你先把你的理出来,再看看能配出两份一模一样的不能。”
柳五姨买东西都是十套十套的买,英华心里觉得照梅十七娘这个嫁妆单子,就她那两仓库的东西,配个七八套嫁妆完全没问题。她瞅一瞅姐姐还在那傻乐呢,心里把才生的外甥女那份也算上了,就手把梅十七娘的嫁妆单抄了个大略。
柳氏本来还有话说,二门上说梅四郎亲自来接瑶华回去,她就拉着瑶华的手,夹着她那个匣儿送大女儿出去。
英华送她们到门口,回来把杏仁记的帐翻出来,叫摆两张大桌子,喊四个大丫头来,一人一张纸一支笔,她左手梅十七娘的嫁妆单子,右手帐本,翻到合适的物件就念,让丫头们记下来。
大半个时辰功夫,除去衣裳首饰家具,英华连她自己带两个侄女的嫁妆都配好了。顶要紧的妆盒、三间新房的摆设、花瓶器皿,烛台盆桶屏风之类的小东西应有尽有。柳氏回来捞了一张纸看一看,笑道:“你五姨和你舅母隔十天半个月给你弄几样来,我都没空看,还思量开单子现去买呢,居然都能配齐,不错不错。”又瞄了一眼梅十七娘的嫁妆单子,笑道:“比人家还丰富点,够了。提两份出来单放,等玉珠来家给她们看看,也叫她们安心上学。”
英华忙答应下来,取了一份给杏仁,道:“拿去做个帐,再照嫁妆单子的格式抄两份出来,把那两份提出来送到……”她有大半年不在家,也不知道家里的仓库在哪,只能扭头看她娘。
“我们家私库挪到柳家商行东库去了。这个送过去交给黄叶收。”柳三娘就手取了一份纳到袖子里,笑一笑道:“晚上给你爹瞧瞧,他孙女的嫁妆他女儿给他攒出一半了,剩下来叫他挣去。”
“儿子不争气,老子要努力呀。”王翰林瞧瞧这个嫁妆单子,晓得女儿是从自家陪嫁里扣出来的,感慨万分,“金声和玉振,咱们多带带吧。少让他们两口子带孩子回娘家。”
柳氏笑道:“玉珠她们两个在学校一年多,如今已经很懂事了。等孙子们再大点,送他们进太学住校去。”
“太学要开小班了?”王翰林惊喜交加。
柳氏笑道:“礼部发过来的太学营造图我看过了,小班的宿舍都有了,四人一间,头一班极少也要招一百个学生。凭你的面子,塞几个人进去没问题吧。”
“当然。”王翰林极是得意,“大不了让礼部那几个老家伙送几个子侄来三省草堂。他们要不给我孙子上学,那群王八蛋的孩子,我也一个都不要。”
“这么得意?你们这一百来个学生,能考几个出来?”柳氏略微有点不放心。
“县试估计都能过,有几个不能过的,给他们开小灶估计也没问题。州试吧,取四十名,估计咱们最少能占一半。过了州试的部试问题也不大,至于殿试,”王翰林叹息,“咱们两个女婿估计部试就会给涮下来,那十来个,都不好说,不过能殿试的都有资格得官,看运气吧。”
“耀祖如何?”柳氏只挑重要的提。
“部试估计悬,”王翰林皱眉:“他到底是我儿子,论肚子里攒的学问,进士不大行部试还是能过的。不过他那个脾气,当官是祸不是福呀。”
“我们活动活动,部试给他弄过去,弄个清闲的官儿当。”柳氏给王翰林按摩额头,轻声道:“儿子考个官,出门体面,俸禄够用,咱们也不算跌面子了。不然两个考得起的给人家弄下来,咱们一点动静也没有,叫人家背地里笑话咱们,没劲。”
“怎么弄?”王翰林扭头看霸气一丝丝外露的娇妻。
“直接要。”柳氏笑道:“官家心里有数的。当初赵恒是他求咱们收下的,又不是我们上赶着要去教他儿子。他登基头一科,要不让咱们家中两个进士,他也没脸。你得空和四郎聊聊,他若是乐意在清闲位子上呆着,咱们就什么也别提,悄悄把给他弄上去。他要是想干实
事,还得耐心等几年。”
“那李知远呢?”王翰林有点儿不大好意思,“论学问他比大女婿强多了。”
“他才二十岁,急什么。”柳三娘叹气,道:“四郎这十来年是真用功,又不是考不起,纯是因为恒儿被卡,亏呀。”
王翰林沉默。当年他去沧州求亲时,是朝中人人看好的青年翰林,官家也很看重他。老岳父和他说柳家和晋王是亲戚,娶了柳家女儿,除非晋王做皇帝,不然他一辈子只能做个不管事的翰林。王翰林在青云直上和柳三娘两个中选了柳三娘,在翰林这个位子上坐到老,他是不后悔的。但是他是真没想到,晋王当了皇帝,他们还得站队,这一次的原因,是赵恒是他的学生。他当年是自己选的可以无怨,可是两女婿都没给人选的机会,小老头儿觉得他做的不如岳父,心里很难过,认定是他耽误了两个女婿,吭哧半天,跟夫人说:“当初我不该面软,把赵恒收下来。”
“要不是晋王存心想当皇帝,也没那么多事儿。”柳三娘也叹气,“可是晋王要不当皇帝吧,皇位八成要落到潘妃生的儿子头上,老百姓就真倒大霉喽。晋王是明白人,你别担心,不会真误孩子们的前程的。”
皇帝迟迟不立太子,最着急的其实不是他俩儿子,而是先帝的仨儿子,原来妥妥的三个人争,没赵元佑和赵恒什么事儿啊。现在叔叔做了皇帝,态度还很暖昧,对侄子和儿子都是一个态度,封王给官给差使,意思很像是打算在他们五个里头挑一个最能干的。赵元佑原来要防亲兄弟的,现在还要拦截堂兄弟,忙的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那仨呢,被官家撩拨的想争皇位,心里又虚,要想不争吧,赵元佑又不放过他们,有事没事都给他们仨挖坑使绊子,弄的他们办的公事就没有一件能让百官满意。再老实的人都有点脾气,何况本来心里还有点想头。于是京城里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唯有一个赵恒,他吃了亏跑宫里跟老太妃那里哭哭,出来也不晓得还手,过两三个月懦弱无用的美名远扬,连皇帝都心疼他了,拨个修历书的闲差给他管,他就默不作声天天到钦天监点个卯,然后该逗猫逗猫,该逗狗逗狗,绝不管半点正事。
京城四王掐架已经到了惨烈的地步,新京城这边也没闲着。天长杜家的十七公子在县考的前几天到了富春,约请柳家和另一家三家重新划分地盘。柳家舅舅和柳三娘去清凉山开会,三路人马没完没了的干嘴仗踢皮球。柳三娘在清凉山一时半会回不来,英华就顶上了,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到府城柳家商行处理往来公文,还要上工地,查码头,验作坊。
本来王翰林的夫人出头管事在曲池府就够惊世骇俗的了,现在翰林小姐每天坐着马车,带着几十个随从漫山遍野到处乱跑,别人不论,只陈夫人娘家,说起王家二娘子来,只有摇头没有点头的,传到陈夫人耳朵里,自然没有一句好话。陈夫人和沈姐两个轮换着劝芳歌都劝不转,闷气是不必说,再加上娘家人总说英华的不是,陈夫人是真闷了一肚子气在心里。
这一日杨家的大船靠上了曲池府的码头,杨二郎亲自送拜帖到三省草堂和李家。英华恰好这日在府城,去码头接杨家人去下处。元帅夫人是从不坐车的,英华奉陪骑马,一众男女几十骑穿街过巷,认得翰林小姐的指指点点不必说,他们是晚饭前到的府城,晚饭后陈夫人就听说:翰林小姐跟一群青年男人骑马逛府城呢。
126婆婆的心
第一百二十六章婆婆的心
来捎话的是陈家的一个小婶子莫氏。这个莫氏年纪还不到三十岁;因为那一辈里她年纪最小;婆家人待她也跟待孩子似的,莫氏在娘家时是不识字的,嫁到陈家来;陈家女孩儿们在家上私塾,就把她也添上了,跟着淑字辈的女孩儿们读了几年书;长了知识能说会道;她跟侄女们关系都处的不错;陈家大小也都喜欢她。
陈家的女人在陈夫人面前不大能说得上来话;但是莫氏就能把陈夫人说的满面微笑不停点头。陈夫人待自家亲兄弟的妻子自然更亲厚些,但是待这个最小的弟妇也很不错。陈家村离着府城也不远,陈家的女人们得了仨瓜两枣捎把长姊;都喜欢拉着莫氏陪同。莫氏呢,也不嫌烦,隔个三五日总要陪谁到陈家来跑一趟。
这一次是五婶晚饭时炒酸豆角,觉得好吃,又听说陈夫人这一向吃饭不香,所以多炒了一小坛,晚饭后妯娌两个提着一个小食盒送把陈夫人。
陈夫人这边要等李大人和李知远来家吃饭,晚饭开的晚,一家老小正吃饭呢,陈夫人要留饭人家又吃过了,就留着两个弟妹在小花厅吃茶,她老人家亲自捡了两盘点心,饭都没顾上吃,亲自送小花厅里去,在窗边听见小婶闲话英华,一个字不漏全都听见了。
送走了陈家弟妇,陈夫人气的有酸豆角也吃不下饭,因为李知远第二天就要考试,?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