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 作者:扫雪煮茶(晋江vip2013.12.23完结)
桓鲎植宦┤继恕?br /> 送走了陈家弟妇,陈夫人气的有酸豆角也吃不下饭,因为李知远第二天就要考试,她什么也没说。吃过饭李大人把儿子拉到书房去传授考前经验,说他:“县试和州试考的好看点。你弄死潘菘的事,人家是没抓住把柄不好随便动你的,可是防着你是一定的。你先生说你肚子里存的学问是够了,二十岁的进士几科都出不得一个,让你考中了天下瞩目,就更不能动你了,这事人家也不会干。不过就这样被人家卡下来也丢人。你部试的时候装个拉肚子,干脆不要去,有县试和州试的成绩,也没人能说你是装的,咱们缓几科,三十岁的进士,还是少年进士风光的很。”
“儿子知道。”李知远笑一笑,道:“当初赵恒和八郎跟我说过这里头的诀窍。进士什么的,也就是出门好看,考一个就成,早晚的事。爹,儿子有一件事说与你老人家听,你莫吓着了。”
李大人讶然,问:“还有什么事是瞒着我的?”
“赵恒……”李知远咳了好几声才道:“他生的甚像柳家一人,我看师母和柳五姨待他,都跟待自家子侄似的,亲大于敬。”
李大人是真吓着了,过了好半天才道:“难怪……赵恒论什么都比你强,又是正经求娶英华,便是英华喜欢你不肯嫁他,他们一起长大的情份也还好,柳家根本没理由把一个现成的王妃让给旁人啊。他要是柳家的,那做不做亲就无所谓了。”
“赵恒哪有什么都比我强,”李知远不乐意了,“他勾三搭四的,就是他想求娶芳歌,我也不乐意把妹子嫁他。别说王妃,皇后也不成。”
李大人摸着胡子点头,“咱们芳歌不嫁他——不过,杨家帖子上说过十几日上门来拜访,你怎么看?”
“母亲是暗地里不乐意,沈姐是明面上不乐意和杨家结亲,都怕八郎去打仗。”李知远摇头叹气,他两个娘骑马都追不上他丈母娘,他丈母娘疼王耀宗是真疼爱,可是也舍得让王耀宗去冒险,王耀宗送赵恒回京,一个从五品的官儿是跑不掉的,哪怕不领实差,从五品啊,也够他一辈子了,一般人得奋斗多少年?
“知根知底的人家里,没有比八郎更好的了,更何况芳歌是喜欢他的。他也守信,正经把他母亲搬来求亲,可见待芳歌是尊重的。”李知远将心比心,觉得芳歌愿意就让她嫁吧,八郎是要上战场没错,可是不见得运气有那么不好,他又是元帅儿子,又是最小的,真要到他去搏命,估计杨家都死光了。杨家要能都死光,离天下大乱也不远了,嫁个书生还不如嫁八郎呢,最少杨元帅家家将能打,女人会骑马,大家逃命也方便。
“我原来觉得陈家挺好,守义机变,守拙厚重,做女婿都不错,便是你两个舅舅嘛,也是通情达理的人。”李大人叹气,“不过看你那群表妹们的教养吧,估计你的舅母们都不怎么样,陈家的女孩儿,是一代不如一代呀。”
爹,你老人家说陈家女孩儿不好还不忘夸夫人半句,李知远觉得还是不要点头赞同为妙。
“要不然……再看看?”李大人现在心理很微妙,女儿到年纪要许人家了,是真舍不得啊。还是亲家王翰林高,挑女婿先招做学生,弄了来一天不落的盯着观察好几年。嫁了女儿,一到考试女婿全家就打包送上门了,嫁远点也不怕。婆家敢对女儿有一点半点不好?人不只是亲家,还是老师,女婿捏在手里全家都要老老实实的,婆家只会把人家女儿当宝啊。要是杨八郎是个读书的就好了,他一个老进士也教得元帅儿子了,教几年放心了再许嫁多好,现在对杨八郎还不大了解,怎么放心把女儿许给他?
李知远盯着他老子,很为难。皇后的姐姐来提亲,自家女儿还乐意嫁啊,你还要再看看,你的面子有那么大吗?
“八郎跟着先生也读过几年书,性情如何不妨问问先生。”李知远猜到他老子纠结啥,指点他老人家。
“啊,对啊。”那也曾经是亲家的学生,李大人威严的点头:“我得空问问亲家。”
李知远对八郎的人品还是信得过的,若是有得选,芳歌自然是嫁个家世和他们家差不多的人家最好,可是架不住芳歌喜欢人家啊。这几天他是看出来了,母亲暗劝沈姐明拦,都没能让一向柔顺的芳歌改变主意,这是真喜欢人家。八郎也很够意思,说提亲就能把他娘千里迢迢搬来提亲,也不是一般世家公子能办得到的。杨家也很仗义啊,儿子喜欢的姑娘,哪怕姑娘家家世差点,婆婆走几千里路正经来提亲,诚意足够了。就冲杨家这个做派,芳歌嫁到杨家不会吃暗亏的。
李知远能想得到的,陈夫人自然也能想得到。她舍不得芳歌嫁,自家女儿自家疼,她娇生惯养的女儿嫁到别人家守活寡,还有可能守寡,怎么舍得。所以她每日避着人没少劝芳歌,无奈芳歌立场坚定,表示守寡她也乐意。今天杨家来送拜贴,这是正经八百来提亲来了。小儿女两情相悦,未来亲家诚意十足,其实这个亲也是不得不许的。就因为非许不可,陈夫人心里才格外难受,原来她算的好好的,芳歌嫁回她娘家,守着舅舅舅母,那也是真疼爱她的长辈,离的近,娘家人想见就见不怕受委曲,她和沈姐也可以守着芳歌看她生儿育女,多好。可惜啊,芳歌自家不乐意,非要嫁杨八郎!
晚间李大人去沈姐处看了一眼新生的小女儿,回来到陈夫人房里歇下,和她说对儿子的打算,说到打算让儿子部试的时候装拉肚子不去考,陈夫人怒了,有生以来头一回把李大人踢下了床,喝道:“朝堂取士取的是可造之材,我儿子就是栋梁之材,二十岁的进士名扬天下,名至实归,为何要让他弄虚做假?”
你儿子把潘菘弄死了呀,这笔帐人家记着呢,潘家投奔了赵元佑,怎么会让你儿子顺顺利利考进士。这话老子不能跟你说呀,知道的人老子都把他们弄死了呀。李大人哎声叹气爬上床。
陈夫人一脚又把他踢下去了,“你看看你给儿子挑的儿媳妇!耽误了儿子前程不说,她倒好,也不晓得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天天在外头疯跑。亲戚们提到她,没一句好听的。”
“沧州风俗女儿能干当儿子用,夫人!”李大人对英华出头管事倒没大的反感,英华若能有柳氏夫人那么能干,连芳歌带青阳和小女儿芳龄都能照应得上,他们老两口三十多才得长子,小女儿现在还没有一岁,能照管到小女儿成亲就很不错了,后头有一串小的要大儿子照应,有个能干的大儿媳妇比什么都强,娶媳如英华还有何求?
“建新京城多大的事,几辈子也遇不到一回。听说建完新京城要立一块功劳榜在清凉山上,咱们儿媳妇若是榜上有名,也能名垂青史,足够儿孙们荣耀几辈子的。曲池乡下地方亲戚们没见过世面,说话是好听不了,再过一二十年咱们守着天子脚下,大家见的世面多了,才晓得在这样的大事里能站住脚的人有多了不起。”李大人心里其实挺得意,这样的儿媳妇,居然让他儿子拐回来了。
“那也不能天天朝外头跑,还跟青年男人肩并肩跑马!”陈夫人把丈夫扯上床,替儿子吃醋,“这样的好儿媳,我们家消受不起。要不然……儿子部试不得过,咱们就说儿子考不起配不上她,退了亲另找?”
127柳夫人手下无弱兵
李大人觉得夫人再给他脑袋上来一下结束这个话题算了;自家儿子是很优秀没错儿;似英华这样能干的儿媳妇,娶一个来家,最少能保子孙三四辈富贵平安;就能为几句闲言碎语不要她?
谈儿媳妇还是严肃点好,李大人自己从床上下来了,搬着马扎挪到床头;估摸着夫人踢不着他,才放心说话;“亲戚们说的那些闲话;你信?”
“英华这孩子;看着是不错……”陈夫人眉头皱的跟线团似的,:“在富春吧;不是因为她,咱们儿子也不会关监里去,在曲池吧,要不是因为她,也不会闹那么大乱子。这些就算了,她到杭州去,说是照顾姨母,你看看照顾出什么来了?出了名情长的沈家大郎为了她要跳塔,虽说这事也是闹了误会。若不是她总抛头露面让人家掂记上了,人家能喊她的名字跳塔?咱们家又不穷,儿子又是考得起的,外头的事他撑得起,娶妻娶个贤良温顺的就够了,不消太能干。像英华这样能惹祸的,还是算了吧。”
李大人无语,芳歌被老妻教养的算是贤良温顺的,可是他家闺女要是嫁给人家做长媳,那是做不来的,别说保子孙平安富贵,就是她自己遇事都跑不了让娘家父兄替她操心。
“夫人,就拿儿子关监里那件事来说,那是咱们儿子媳妇替赵恒挡灾,儿子虽然吃了点苦头,可是人是英华她自己去捞出来的,你换个贤良温顺的去试试?大门都没出过的女孩儿你要叫她去救人?潘将军死那个事虽然跟英华有关系,可是你想想,她当时要是不闹一闹,人家大刀片子就砍她脸上去了,她要是软半点,被当兵的捉住了还能活?”李大人瞅瞅夫人若有所思的样子,干脆把话摊开了说:“沈家那个事萧明那小子来把经过说了,跟英华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晓得你要说,她要是安份守己在家呆着,人家连她的名字都不晓得,怎么喊着她的名字去跳塔。”
“就是。”陈夫人提起旧事还很恼火,道:“一个十来岁的小人,就能干到那样,让沈家连脸面都不要了,想把她弄去做当家媳妇?”
“能!”李大人态度坚定的说:“要不是有你,咱们家也过不成这样。你要是软弱一点,我们家能让本家那群臭虫啃的连渣都不剩!”
陈夫人略有得意的瞟了李大人一眼。
李大人叹一口气,说:“夫人你是能干的,儿媳妇不消有本事,在二门以内温顺听话就成,你也替孙子们想想,摊个软棉棉的孩子娘,孙子们快成人的时候,咱们都入土了,叫他们指望谁?你就不心疼你儿子在外头做爹回家还要当娘?”
“那也不消英华这样有本事的。”陈夫人恼道:“我也晓得人家传的那些闲话没有几句真的,可是亲戚们不清楚,说起来像我有多倒霉才摊上这么个儿媳妇似的。”
“是李家娶儿媳妇,又不是陈家娶儿媳妇!”李大人拂袖而去。
李大人一去不回,陈夫人房里的灯亮到天明。
第二天县考,说是考两天,李知远存心要替他老子争面子,中午就把卷子交上去,出来还溜三省草堂去吃了个中饭,把卷子草稿抄出来给王翰林和他爹看,提着金声给大舅子的孩子说《论语》去了。
王翰林有心替女婿做脸,亲自淘浆糊把李知远的卷子糊在三省横幅那个草顶长廊的墙上,右手顶格第一排,啥评语也没给,但是意思很明白:李知远能得第一。
傍晚时梅四郎带着弟弟和守义守拙前后脚回来,大家把卷子补出来,李知府和王翰林两个瞧了,除了梅十九郎,把他们三个的也贴上了。梅十九郎甚是泄气,问:“先生,我的文章也不差呀,为何不贴我的?”
王翰林笑道:“你的文章也好,就是立意太老,若是封名考试,不晓得你今年才十五岁,取你一个县首也不为过。可是考官要看看你的年纪,怕是会以为你是抄的,不敢取你。”
李知府也点头赞同,说:“我也改过几次卷子,十五岁能写这样老道的文章,除非你向有文名,不然是不敢取你的。十九郎呀,你莫要急,就是这次不取,明年还有恩科呢,恩科考是封名字的,必取你。准能让你跟你哥哥一起去京城部试。”他亲自动手,笑眯眯把十九郎的卷子糊廊柱上。
英华这日陪着杨夫人去清凉山那边选新宅地点去了,中饭后使人往家里跑了一趟,听说李知远考的很好,她就放心了。傍晚再使人回家探听,听说梅四郎考的也很不错,王耀祖还没有出考场,她就放了心,深夜陪着柳氏回来,第二天清早母女两个又向清凉山去了。
第二日草堂的学生们6续出来,都没顾上回家,齐到草堂抄卷子,李知府和王翰林就坐在草堂长廊上看,看完就贴。谁考的好不好,谁能考在谁的前头,一目了然,虽然两位老进士一个字的评语没有写,也没有说谁能考第一谁能考不上。但是大家心里都有数,除掉梅十九郎年纪最小,他那份卷子贴在柱子上了,大家的卷子贴在墙上,差不多名次就是从右到左那样排了。
两位老进士这招又狠又损。三省草堂的学生们卷子贴出来之后,引得许多人来看,头几日是学生们的亲戚,接下来是府学的学生和府城附近的考生,后几天连周围几个县连别府的书生都跑来了。
改卷子的几个考官坐不住了,大家换便服来看了半天,相互也没说话,悄悄走了。过了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