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 作者:扫雪煮茶(晋江vip2013.12.23完结)
青阳伸脖朝她后头看,没看到哥哥,就问:“我哥呢?”
英华大大方方说:“我昨晚给他出考题了,写不完不许他进门,他现在还在写呢。”
上头坐着的两位老人家笑容都僵了。新婚之夜不让新郎进洞房,很过份有没有!她还这样淡定的当着公公婆婆的面说!陈夫人的手都在袖子里哆嗦。
李大人反应快,眼珠子一转就想明白了。他夫人借娘家人的手隔空给儿媳妇进门杀威一棒,新媳妇也不是庸手啊,立刻就还席了。新媳妇硬气,以后那群陈家亲戚就省事。李大人马上不心疼他儿子还在写考试卷子,摸着胡子乐呵呵的问:“出的什么考题?”
“部试和殿试的卷子。”英华答的又清脆又利落,“昨日才弄到手的,他写完了爹给他瞧一瞧啊。”
“好!”李大人心里的那点不快立刻烟消云散,激动的说:“这卷子不只他得考,三省草堂的学生都得考。考完了我们捡好的贴出来!”
英华晓得她公公的意思,抿着嘴儿笑。陈夫人看着明显心花怒放的丈夫,心里好纠结啊,你儿媳妇这是跟婆婆在过招呢,你做公爹的怎么这么没立场,立刻就偏心到儿媳妇那边去了?你这样一偏心,就不怕儿媳妇的小尾巴翘到天下去,不把你儿子当数?
英华假装没看见她婆婆那个幽怨的眼神儿,给杏仁使了个眼色,杏仁把垫子给她摆上,她就跪下去给公公婆婆行大礼。
李大人亲切的勉励儿媳妇几句,示意陈夫人接话。陈夫人在心里叹了口气,第一回交手,她老人家惨败!她笑一笑,说:“远儿也是个淘气的,你也是个活泼的,成了亲就是大人了,关起门在家怎么玩都成,出了门还是要放稳重点。”
“哎!”英华答应着就站了起来,把给公公婆婆的见面礼送上来。给李大人是一双布靴,做工还不错,绣的那个花儿就不大好了。给陈夫人的也是一双鞋,卖相和给公公的差不多,绣的花儿略多些,看着更让人捉急。
英华很是害臊,脸都红了半边,“儿媳妇针线上不大好,爹娘不要嫌弃啊。”
柳夫人出了名的比男人能干,但是要和女人比能干就……这个儿媳妇鞋做的还不错啊,看那个花绣的,明显是亲手做的啊,比她娘只会蒸个米饭强多了。李大人很满意的点头,欢欢喜喜把那双鞋捡起来,认真的看了看,赞她:“做的很用心啊,花了几个月?”
“两双鞋花了一年多,”英华羞答答。
天天在外头跑的人,还要帮着外婆家管事管帐,用一年多的功夫给公公婆婆做双鞋,做成这样难能可贵啊。陈夫人也把那双鞋拿起来,赞她:“针脚还细密,难得。”
小青阳偏过头,要是嫂嫂也给他做这样的鞋穿,他不要啊。
英华把一个匣子塞他手里,亲亲热热说:“我不大会针线,就没给你做鞋了,这个是嫂嫂给你玩的。”
小青阳他书房里书不少,玩具——他有一个陀螺,看书累了能跟小团子玩一会儿。这一匣子都是什么好东西?小青阳瞅一瞅他娘,亲亲热热谢过嫂子,把那个匣儿高高兴兴搂在怀里,他很有眼色,这会儿打开说不定就没收了。嫂子这么体贴,给他个匣儿装,他一会先溜出去藏几件起来,留一件意思意思,母亲肯定不会没收!
英华又将出一件水田小披风给沈姐,笑道:“沧州亲戚给我舅母讨的百福老人的旧衣裳,给我小表弟做了两件小毛衣,剪衣料时是我剪的,我就讨了一件披风的料子来,给小妹妹做的这件小衣裳,我绣不好花,也没扎花儿。借老人家们的福气,保我妹子平平安安长大。”
英华这份礼或者不值什么钱,可是心意之诚,沈姐感激的眼泪都要出来了,连忙把披风给芳龄垫上了。
似英华这样的女孩儿,能做出两双看得过去的鞋在婆婆预料之中,娘家亲戚弄百福水田衣,她晓得给婆家小姑子讨一件来,那真是把婆家人放在心里掂记了。李大人非常满意,陈夫人也非常满意,从手腕上脱下一个旧银镯子,招呼英华过来,给她套手上,笑道:“咱们家从前是极穷的,我嫁到李家来时,我太婆婆唯一一对银镯子给了我。我戴了也有一辈子了,这只给你,还有一只我留给青阳媳妇。”
英华谢过婆婆,陈夫人就说:“老爷,你带青阳去书房温书去,我带英华去和亲戚们见个面。”
英华立刻很狗腿的把婆婆的手挽起来了,虚扶着婆婆出门,媳媳俩亲亲热热去见亲戚。
富春地方的乡绅人家,绝大多数都是聚族而居,便是公婆初次见新妇,新妇送公婆两双鞋,公婆说几句话儿,给个见面礼意思意思是俗例。亲戚们见面,新媳妇也无需送礼,亲戚们也只说几句话儿罢了。不然新娘子见人就送双鞋,嫁一次少也要上百双,多的三四百双都打不住,亲戚们谁家不会个把月娶个新妇,当长辈的给见面礼他也伤不起啊。
英华从大舅母开始,挨个给舅太太们行礼问好,大舅太太和五舅太太对她最是亲切友好,别个舅太太也还客气,只有九舅太太,把她大姑子看了半天,陈夫人对着她面无表情,她才挤出笑来,也说几句客气话,又问:“我们外甥呢,怎么不陪新媳妇来见长辈?”
陈夫人的脸色立刻变了。英华带着笑不言语。九舅太太只说她帮着大姑子给的这棒杀威棒害小两口吵架了,笑容立刻绽放,不依不绕的问:“远儿哪里去了?”
“昨晚上给他出了两张卷子,他还在做呢。”英华不慌不忙慢悠悠的瞟了九舅太太一眼,羞答答靠上婆婆的胳膊,撒娇,“娘,人家是不是太调皮?”
“守义都考中进士了,他还一天到晚乱晃,”陈夫人力撑儿媳妇,“也该叫他收收心,把心思放到功课上。”
九舅太太的儿子守拙可是去考了没考上,大房儿子中了进士,吹打热闹,亲戚们流水去贺喜,见到她吧,不提守拙她也难受,提守拙她更难受,当着她的面说守义考中了,她特别难受,大姑子此方一出,九舅太太立刻如遭霜打。
“英华真是个好的,就该这么难一难他。”大舅太太当年家里也阔过,她又是做婆婆多年的,已经晓得大姑子头回交手惨败了,立刻帮着撑面子,“远儿其实比守义用功多了,就是玩性大,有英华管着,下科必中。”
呵呵呵,呵呵呵。陈家舅太太们不管明不明白,俱都呵呵。英华娇滴滴偎着婆婆,一副天真无知受宠的儿媳妇模样。陈夫人看着这个儿媳妇吧,心里是又喜欢又烦恼。婆婆喜欢她懂事体贴,外人面前给长辈面子给得足足的,哪怕是落她面子她要发作吧,都发作的很体面,不落外人闲话。老人家还烦恼她这一家伙还手还的又狠又准,就冲她这个手段,肯定把她儿子捏在手里跟搓面团似的搓揉,她儿子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哟。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上肉,肥扫说两句伤心的话啊,不是不想写出来让大家开心开心。实在是。。。写不出来,六郎大了,我写更新他经常在我身边晃悠,他认得的字很多,不能教坏小孩子,嘤嘤。
第154章 举案齐眉
大人趁着夫人带儿媳妇见亲戚的当口;带着小儿子去探望了一回还在奋笔疾书的大儿;指着大的教小的:“你这回去京城好好考,不然成亲时你媳妇也来这么一套;你要做出来的卷子不好,说不定你媳妇能把你休了。”
小青阳看哥哥的表情立刻由好奇变同情。李知远停笔,回头看他老子,李大人正不怀好意对他笑呢。“爹,你老人家就不想看看我考的怎么样?”
“想,快写,你要考的不行,我先替你媳妇把你休了。”李大人对大儿子明显不如对小儿子亲切;他老人家牵着小青阳的手,理都不理大的,“青阳啊,咱们趁你母亲没空,看看你嫂子给你送的玩具啊。”
青阳眼睛立刻睁的贼大,搂着玩具匣子,甩开他爹跑得飞快,还一边跑一边说:“没什么好看的,爹你再跟哥哥聊几句,我有事先走了。”
李大人乐呵呵目送小儿子远走高飞,收了笑脸正经说:“我是祖母养大的,娶了你母亲没个把月你太祖母就去了,婆媳相处呢,估计你母亲是不大在行,我也没有什么好教你的,你自己琢磨吧。”
李知远立刻站起来答应了一声,说:“爹若是得了闲,也和母亲聊聊,舅母们那一套,搁英华身上没什么用。”
李大人出来,边摇头边笑,何止是没有什么用啊,你家小媳妇还手还的才狠呢,把殿试的卷子拿出来给你考,等舅老爷们想明白了,估计九舅太太回家得挨揍。
英华此时正在厨房里,使女们给她反套上一件旧衣裳,油锅里的油炸得金黄,又有一尾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鱼送到她手边,她提着鱼尾把鱼丢锅里,滋拉拉一声响,新媳妇下厨的仪试就算完成了。陈夫人也没为难儿媳妇,就把头点一点,想找几个好词儿夸儿媳妇吧,还真找不出来,只能说:“不错。”
大舅太太扫一眼她那几个蠢蠢欲动的弟媳,接腔说:“过一会怕亲家母要使人来送早饭,咱们也要给芳歌送早饭吧?走走,大家都到前头去,别在这里挡事。”把一群舅太太们全带走了。
英华看一眼愁眉苦脸的婆婆,她也没搭话,慢吞吞脱衣裳。在自家公婆面前说新婚之夜把人家儿子踢出去写卷子,撒个娇儿就混过去了。但是在婆婆娘家人面前说她拒新郎进洞房,不管她用的是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只要不是傻的,都晓得她是为着摆嫁妆那天亲戚落她面子还席。你们在我婆婆面前挑我嫁妆不好,我把新郎踢出门,我婆婆还得夸我懂事会替她管儿子。亲戚们,你们就消停些吧。
大舅太太把人带出来,看身边都是姓陈的自己人,也确实在教训几个弟媳妇,挑着九舅太太的名说她兼敲打另几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九弟妹,你转眼也是做婆婆的人了。人家说的那一套,什么新妇进门先打压,也要看亲家家的家教怎么样,教出来的女孩儿为人如何。人家要是个好的,能干的,你照对蠢的那套对她,就是你吃亏!”
九舅太太呐呐:“这个外甥媳妇我看她哪里都不好!我也是好意,想帮着大姐压一压她的气焰。”
“摆嫁妆那天我就想说你!当着你娘家亲戚们的面我没下你面子。”大舅太太是长嫂,积威甚重,只是她老人家一向不轻易说弟妹们。这一回英华发作的太厉害了,她觉得也当说说这个弟妹,“咱们守义和守拙也不只跟着姑老爷读书,论起来,王亲家老爷也是先生。”
大舅太太清清嗓子,扫一眼不以为然的弟妹们,“我娘家是有一位叔祖父考过进士的。我嫁时,我太祖母还在,跟我说过读书人的规矩。学生考不出来,先生是不搭理你的。学生考出来了,从他启蒙起的先生们,一年三节都得送礼,正经当门亲戚来往。录取的考官肯定得敬,同一个考官录取的学生们,若是都跟老师们走的近,跟族里兄弟也没大差。把你家孩子拉拨出头考出去的,更得当亲老子一样敬。这些规矩你要不行是没人把你怎么样,不过就是大家不搭理你罢了。好容易考出头做官儿,没人搭理你,你还想把官儿做好做长久?门都没有!”
九舅太太低下头,嘴里还念:“我只认姑老爷。”
大舅太太指着她气的都说不出话来。倒是五舅太太本来就机灵,她娘家兄弟也是考了十多年想走科举出头的,对这方面的事情格外上心,忙问:“那我们家文才,是不是先敬他舅舅是老师,再敬他是舅舅?”
这一群弟媳妇里头,还好有个明白人啊,大舅太太都有点灰心了,懒得说老九家的吧,偏守拙是考得起的,现在不教她,她以后给守拙拖后腿的日子在那里呢。
“像你家文才和淑琴,王亲家又是舅舅又是老师,文才不管当面背后,都得喊老师,喊王亲家太太,不当面他对着别人肯定要喊师母,当面还有别的亲戚,他喊舅母师母都成。像远儿吧,他一辈子都不好改口叫王亲家岳丈,他是正经认亲家做老师的,你们自己想想,他提到他丈母娘,是不是都喊师母?”大舅太太扫了九舅太太一眼,哼了一声说:“王亲家老爷开了个三省草堂,把亲友们的孩子们拢一块提拨,一来读书做学问关着门一个人是做不出来的。二来亲戚家的孩子们,读书时大家一块处着亲热,考出来相互拉拨格外有心用力。三来,我说句势力的话,大家全是亲戚,谁做了官要是闹出点事来,这么些人都是串一根绳上的,关系近的肯定会被连累,关系差点的也讨不到好。所以你们别看三省草堂收的这一百多的学生,不管考没考出头,谁有了事,大家都会搭手帮忙!做官的,讲究的是一个联络有亲,互为声援。你一个人能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