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最后的驮队
看那美丽的地方:
玛森湖的右方,
德乌湖的左方,
十二伏藏中间,
方圆形盐湖中间,
那湛蓝的是什么?
好比是蓝色的天,
要不是盔甲是什么。
那片红色的是什么?
好比是晚霞的红云,
要不是飞幡是什么。
那片黑色的是什么?
好比是黑色的羚羊,
要不是长矛是什么。
觉如别睡觉如醒。
格萨尔大王得到天女的授记,便开始为争夺盐湖与姜国征战。
根据民俗学家佟锦华老先生的研究,故事中的姜国一般认为是南诏。南诏,大致位于今云南省大理一带。在唐朝时期,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吐蕃称之为“姜” 。老先生在大量的史书中发现,从吐蕃王赤德祖丹到赤松德赞、赤德松赞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吐蕃与南诏之间曾有过多次的时战时和的局面,
尽管很难确定《格萨尔王传·姜岭之战》所 描述的是哪个赞普时代的吐南战争, 但是吐蕃与南诏的战争,和《姜岭之战》之间能够相 互得到印证。
不管这场战争本身以及后人所描述的故事如何,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当时的人们不仅 早已开发利用了湖盐,而且为之进行过征战。
恭勉天女对觉如的授记中所说的十二座伏藏盐湖是指哪些盐湖呢?西藏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岭大战》一书中,并没有说明被恭勉天女吟唱的玛森湖和德乌湖是不是盐湖,从字面理解只是说明十二座伏藏盐湖所处的地理位置。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格萨尔王 传》一书的《降姜》一节中,姜岭两国争夺的盐湖是指玉洛盐湖。
据我所知,德乌盐湖在那曲地区双湖办事处嘎措乡二村以南。在德乌湖附近没有叫玛森的湖,但在德乌湖以西约三十公里处坐落着著名的崩叶尔盐湖。
此外没有发现玉洛盐湖,只是在今尼玛县北部荣玛乡境内有个叫玉布的盐湖。假如说这里所说的德乌和玉布两个盐湖便是《姜岭之战》中姜岭争夺的盐湖的话,那么当时吐蕃与南诏就是在远离自己国土千里之外的
藏北西部短兵相接了。为此我曾采访过尼达才旺大师,他说,《格萨尔王传》中有些历史事件串了,关于藏北十二个伏藏盐湖和《姜岭之战》中姜岭争夺的盐湖可能不是一回事,十二座伏藏盐湖的说法也不尽相同,尚未找到史料。
关于盐湖,在藏北流传着三则有趣的传说。
传说一:
念青唐古拉山在北方诸神灵中最具权威。它不仅拥有广大无边的北方疆域和巨大的财富,还有一位美貌无比的爱妻——纳木湖。在纳木湖北岸一座不大的山坡上,住着 一位叫扎古恶脸的赞神。扎古恶脸法力无边,以狩猎为生。
一天,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朝霞给至高无上的念青唐古拉山戴上明晃晃的金冠。扎古恶 脸挎上弓箭别着大刀去打猎,路遇一条黑蛇和一条白蛇正在厮杀,那白蛇威风凛凛,钳嘴卡住黑蛇的头甩来甩去。当他晚上满载猎物归来时,看见黑蛇占了上风,黑蛇那山洞般的大嘴死死地衔起白蛇甩来甩去,使白蛇奄奄一息,半死不活。扎古恶脸想想说:把白蛇当成天神 ,黑蛇当做魔鬼吧。于是,拔出大刀把黑蛇砍成两截,救了白蛇的性命。
过了几天,扎古恶脸在出猎的路上,又看见一头白野牛和一头黑野牛顶架。白牛像一座 高高矗立的雪山,每一次攻击都使黑牛只有招架之力。等扎古恶脸晚上归来的时候,黑牛高高举起蓬松的牛尾,两只黑洞洞的鼻孔冒着青烟,嘴里闪着火焰般鲜红的舌头,白牛已被顶翻在地。扎古恶脸心想:这白牛可能是天神,黑牛可能是魔鬼。他用野牛肋骨做成的弓箭射 死了黑牛。
扎古恶脸刚到家里,念青唐古拉山神化为凡人相貌,穿一身白色绸缎衣裳,头戴白色头巾,左手持一柄短剑,右手握着马鞭,骑着白马飞驰而来。
念青唐古拉对扎古恶脸说:“朋友,你给我帮了大忙,你需要什么,我可以满足你三个要求。”
扎古恶脸不明原由,说:“我没有帮过谁的忙,我也不要你满足我什么要求。”
念青唐古拉解释说:“朋友,你搭救的白蛇和白牛是我的两个神魂动物。我一定要 报答你的救命之恩。”
“既然这样,那我就不客气了。”扎古恶脸听了念青唐古拉的解释说。
念青唐古拉山神打开所有仓门,让扎古恶脸选三样东西,只许拿三样。 山神的仓房里堆满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到处都是金灿灿、亮晶晶,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赞神一时不知道要什么好,于是,闭目瞎摸。他第一次摸到了盐,便抓了一把, 撒向北方说:“但愿对人类有用。”第二次摸到的是碱,便抓了一把,撒向北方说:“但愿对世 人有用。”第三次摸到一个疙疙瘩瘩的东西,也抓了一把说:“也撒到北方去吧。”可这个疙疙瘩瘩的东西可不是什么好玩意儿,而是一把炭疽病菌。
牧人非常感激扎古恶脸赞神给藏北大地撒满了盐碱,使藏北盐湖密布。但令人惋惜的是, 他没有抓一把黄金,反倒撒了一把炭疽菌。
传说二:
很久很久以前,藏北高原是一个病魔横行,鬼怪出没的地方。北方高原没有盐 湖,也没有生命。后来吐蕃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大师入藏大兴佛法,驱除恶魔,镇住北方高原。大师还从遥远的北方用十二种动物驮来十二座盐湖,给这片荒漠大地带来了生机。
这十二种动物和驮来的十二座盐湖是:
1大象驮来里雅尔盐湖,化作浪保日(大象山)守护在湖边。
2猴子背来智洛盐湖,化作智洛团宝日(大猴子山)守护在湖边。
3公牦牛驮来亚根盐湖,化作朗木秀尔日(公牛山)守护湖边。
4绵羊驮来昂达尔盐湖,化作露日(羊山)守护在湖边。
5毛驴驮来崩叶亚尔盐湖,化作江忠扎日(驴子岩山)守护在湖边。
6母牦牛驮来智察盐湖,化作智亚尔朗那(母牦牛山嘴)守护在湖边。
7骆驼驮来赞宗盐湖,化作阿吾日(骆驼山)守护在湖边。
8水牛驮来加木盐湖,化作一位美丽的加木日(汉家女子山)守护在湖边。
9犏牛驮来巧尔盐湖,化作昨桑拍木日(犏牛山)守护在湖边。
10骡子驮来孔南盐湖,却没有在湖边守护。
11野牦牛驮来孔孔盐湖,也不见踪影。
12山羊驮来怒布盐湖,也逃之夭夭。
山羊虽然身体弱小,却凭着机灵与耐力,驮着盐湖渡过扎加藏布江,一直驮到扎加藏布江以南那木如一带。可这不恭顺的山羊卸下盐湖,许愿说:“我驮来的盐湖离人们居住的地方最近,但愿这湖中的盐不能食用。”
这可恨的山羊害得当时的噶厦政府收盐税时,老上那木如一带牧民的当。据说怒布 湖生产的是一种工业盐酸,这种盐酸看上去与其他盐湖里的盐巴没有两样,口感也与食盐没有两样 ,只是将这种盐酸倒进政府的盐仓里面,数月之后便会化成一摊水,将整个盐仓化为乌有。
传说三:
过去没有盐湖,到了格萨尔大王在雪域南征北战,统一天下之后,才从姜域夺回十二座伏藏盐湖,还得到莲花生大师的开光。因此,这十二座伏藏盐湖的盐巴不仅是可以食 用的一种矿物,也是被藏人视为医治百病的加持甘露。
牧民乃至全体藏民生活在神话和现实之中。他们创作故事,也编造神话与传说。原籍那曲安多县的色拉寺僧人土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流放到老家参加牧业生产,他对驮盐有过亲 身经历和体验。当谈到北方十二座伏藏盐湖时,他说:“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过去藏地没 有盐巴,是格萨尔大王从姜国夺来十二座盐湖。我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
是的,相信神话和神灵是牧民的天性。他们认为传说二所说的十二座盐湖便是《格萨尔王传·姜岭之战》中姜岭两国大动干戈的那十二座盐湖。这十二座盐湖所生产的盐巴就是莲花生大师掘出的宝藏,与其他盐湖的盐巴有质的不同。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格萨尔王传·姜岭 之战》中所提及的德乌和玛森两个盐湖,在传说里的十二座盐湖中却没有提及。
尼达才旺大师说:“《格萨尔王传》中说的盐湖和我们藏北的盐湖是两码事。《格萨尔王传 》中的姜国是指现在的云南省白族地区,历史上和西藏有过征战,主要可能是争夺盐巴。但争夺的不是藏北盐湖。那些盐湖早已没有了,现在也只有泉盐,通过盐田加工才能 获得晶盐。”
盐人可以收回想像的翅膀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在谈起驮盐的起源时,格桑旺堆说:“这个问题我答不上来,除非让我编个假话。但有个传说讲,念青唐古拉派赞神扎古恶脸去北方驮盐,赞神走遍北方的山山水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第一次驮回盐巴。当念青唐古拉问及驮盐的艰辛时,赞神回答说,是盐人就不会死。意思是说驮盐人要经历死以外的所有艰辛。”
谈到这里,格桑旺堆解释说:“传说归传说,但是我不知道谁最先去驮盐的。我小 时候,老人们就讲述他们的前人去驮盐的故事。反正自古就有人在驮盐。”
那么,驮盐何时有的呢?传说中的扎古恶脸又是何许人也?这既使对我这个牧民来说也是 难以解释清楚的。
扎古恶脸是个赞神。何谓赞神?德钦多吉先生认为,赞就是指赞布,赞布是远古时代对 部落头人的尊称,意思是无人为敌者。部落头人自然是在部落中深受人们爱戴和敬仰的能人。当一个部落头人过世之后,为了纪念这位赞布,人们每年到他的墓地(不一定是土葬 之墓,也许是天葬的地方)进行祭祀活动,将其墓地用红土染成红色。醒目的红色墓地给人以恐惧心理,加之对头人的敬仰和对其事迹的传颂,使赞布这一名称越发神化了,于是,赞 也就成了神,便有赞神之说。
在纳木湖北岸一座山坡上,有个叫扎古恶脸马圈的遗址。这个遗址和西藏众多古遗址一样建在山上,修筑马圈的石块巨大无比。让人无法想像,在没有机械的远古时代,是什么力量用什么办法,搬动这种巨石垒成一堵墙。而牧民会告诉你,扎古恶脸是赞神,赞神无所不能。
暂且不管赞神用什么办法修筑了这个被牧人视为马圈的建筑物,只要对遗址进行考古研究,扎古恶脸生活的年代就不难推算,当然也就能推算出驮盐起始的大概年代。驮盐对近代牧民来说,是只要男人们肯花劳力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当初开辟第一条通向盐湖的大道,可能是赞布 亲自率领北上驮队,驮来了珍贵的盐巴。
在公元六百年间,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王囊日松赞率领吐蕃大军南征北战, 征服了苏毗、工布、塔波、彭域、年波等地,攻占邻近唐朝和突厥的地方,为松赞干布时代开拓疆域,统一全 藏奠定了基础。据藏族著名史书《贤者喜乐》记载:“囊日松赞还骑上穆德龙巴在扎森定玛措湖边得到的具有神力的宝马,领着名叫章·迦波和穆·本江仁波的两名大力士,杀 死长角野牛,在北方修建托巴城。在回来的路上,将野牛肉驮在马鞍上,因牛肉拖在地上 发现了湖盐。在这以前,吐蕃除了很少一点儿岩盐以外,没有湖盐。这以后吐蕃就食用羌塘地方的湖盐。”由此,我们不难设想,作为统治者的吐蕃王室从此发现了湖盐,并命令臣民交纳盐税,于是便出现了驮盐及其由此引发的农牧盐粮交换。如果这种设想能够成立的话,驮盐这种艰辛而浪漫的运输方式至少也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可能更 早发现并食用了湖盐。
第四章 盐湖的传说及驮队的遭遇驮队的遭遇
藏北人们心目中“唱木巴”和“恰巴”两个名词有些含糊不清 。“唱木巴”的本意是骗子,而“恰巴”则是指明抢暗偷的土匪。牧人并不关心这两个名词的细微差别,只是按各自的习惯用语称呼这类盗匪为“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