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味





头。女人担心憔悴前来,憔悴索性直接贴在了女人的脸上、手上及身上。就如同女人美丽时眼神、体态、气色、光泽、皮质站出来帮助美丽说话一样,此时,它们又一个个反过来帮助憔悴说话。不得不承认,这一折磨对女人来说的确够受的。但是,在我看来,这还只是问题的表象。其实,憔悴逼迫女人放弃的最宝贵的东西似乎是,高昂的心气与蓬勃的活力。我想,这一点应该比一切表面的问题来得更为严重。    

  憔悴一天天袭扰美丽,憔悴的女人每天又都在强化自己的美丽。老实说,这世上没有谁人能够抵御得了憔悴,女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是遮掩一两下憔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若是遮掩不适度或过度的话,反倒可能欲罢不能、欲盖弥彰。与其这样,那就真不如顺应自然了。事实上,女人意识到憔悴将临,便相当于初尝苦味,而女人试图削弱憔悴而不能时,那就无异于是苦外加苦了。    

  憔悴湮没了曾经的美丽,憔悴又在向着另外一群正当年、正风采的女人步步逼近。女人心酸,男人无奈,只有苍天依旧高远。女人为自己而抱怨老天,男人为女人也抱怨老天。大家都不服气,都不情愿接受自然的这个安排。但是,面对憔悴,无论女人如何委屈,无论男人打算为女人卖多大力气,结果都无法改变,一切的一切总是不会听任人力安排。女人一旦憔悴,即便我们睁圆两眼去寻找女人往昔的美丽,到头来,也只是那美丽的残余可以一见,说来,还是星星点点。    

  红颜老,娇花败,人心坏。道是:老天爷有意作怪。


女人味第一部分作假无假

  据说,有些花卉之所以被商贩喊出很高的价钱,原因就在于它看起来酷似假花。对于花卉贩子来说,“假”,就是卖点。同理,对于买花赏花的人来说,“假”,正是看点。    

  那么,面对被我们认定是虚假的言语、腔调、姿态或神情时,我们到底应不应该也持有品味花卉时那样的态度?这个问题提得似乎没有意义,因为,就多数人的观念而言,人的本色为真,违背人本的假东西定是有伤风化的,可想而知,让人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制造    

    

出来的虚假,往往很难行得通。的确,人一旦作假,无论言语,抑或姿态,引致的往往是周围人群的嘲讽、厌烦乃至怒火相向,即便是性情柔和、不怎么多说多道的人,也都会不自觉地提高警惕以防上当受骗,所以,对一般人来说,无论如何也都谈不上有从作假者身上寻求味道的打算。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好太过绝对地看,意气用事往往会使我们的眼界变得狭隘。我以为,人的虚假的言语、腔调、姿态或神情等等,都值得品味。当然,将作假的男人与作假的女人做个划分是必要的,因为,对这两类不同人群的品味,会使人嚼出异样的滋味。应该说,改变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也就是改变一下我们拒绝欣赏虚假的习惯,或许能够促使我们去深究那些虚假里藏着的真实,并且,我们很可能因此而得益。    

  男人有喜好作假的。或许,在作假的男人看来,以假象蒙蔽旁人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但是,就我们所听到的议论来看,喜欢作假的男人为其他男人留下的通常只是谈资、笑料。的确,男人观看另外男人的作假举止,难免不联想起旧时宫里的太监,说得苍白一点儿就是,看了过后会感觉伤心,伤眼,伤气,也伤胃口。按理说,对于喜欢作假的男人,我们当用力规劝,然而,事实证明那是没有正面效果的。或许,作假男人的行为目标瞄准的是女人群落,所以也就根本无需在乎别的男人有什么反映。我不知道女人是怎么看男人作假这个问题的,或喜?或恶?或麻木?我不打算做进一步的猜想。在这里,只是想说明一下我本人对于男人作假的态度。我以为,作假或许是一件容易引发人上瘾的事情,那么,如遇正在作假瘾头上的男人,最好别去干扰,装作什么都没有看懂,随他的便好了,不然,我们善意的提醒与劝诫可能会坏了其人的兴致。    

  女人也作假,而且,大多生来就会。据老先生说,女人每长一岁,其所作的假也就会随之使人多耗费一分琢磨。据我自己的观察,女人作假别具气象,不论是无端娇柔的浅笑,不论是无故紧锁的眉头,不论是其神态声色,不论是其忧闷癫狂,都值得一一细观。一句话,女人作假很是诱人琢磨、耐人琢磨。    

  年轻的以言语卖弄老成,半老的以脂粉涂抹青春,风骚的以服饰装扮高贵,狂躁的以纸烟渲染儒雅,等等这些都是女人作假的表现。一贯冷峻的忽而口出软语,向来强悍的忽而眼噙泪花,清丽的时而作嗔怒状,硬朗的时而作纤弱状,等等这些也同样都是女人作假的表现。乍看起来,女人作假是想拿给别人看的,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女人作假并未尽失其真,女人作假时所展现的,依然是其最真实的一面,即其心理的真实。不难推想,女人作假是因为其对自身的某些方面有不满,或是对自身的年龄、地位、容貌,或是对自身的资质、品位与格调。应该说,女人作假的着眼点很是明了,缺什么补什么。换言之,女人各作各的假,其实就是在各做各的梦。    

  作假是女人特有的习性。对于作假的女人,我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因为,无论女人作假与否,都同样是在构造一种气象。说句实在话,有时,我们的潜意识里还巴不得女人多来一点儿虚假的。反过来说,对于女人的真实举动,我们有时甚至会把它当作假的来看,而对于女人的虚假举动,我们往往静观之而不去惊扰。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是,我们很想品一品女人作假时营造出来的那种特别味道。眼下,各行各业都在打假,按理说,女人作假也当打,但是,考虑到男人对女人作假有着广泛的潜在需求,所以,还是手下留情的好。    

  女人作假,属写意之举。写意,看似假,实则无假。


女人味第一部分醉眼歌迷(1)

  人类所患通病的种类为数不少,其中,有的病就在俗歌俗曲的歌迷间交叉感染。    

  歌迷,女孩子居多。就其年龄段而言,多是校园中人,原本也只是中学生、大学生群落,但目前,已经扩展到了小学生层面。就其判别能力和欣赏能力而言,可想而知是十分稚嫩的,尽管他们误认为自己有这些能力。其实,他们所具备的能力,无非是凑个热闹的能力。成熟了的人之中是很少有歌迷的,尽管他们也欣赏歌曲,然而,欲使其如醉如痴地入迷,似乎还找不到足够的理由。    

  对年轻一代来说,着迷于通俗歌曲及歌手或许是其必经阶段,因为,他们对艺术的理解还十分有限,亦不大明了生活的完整意义,潜意识中只是在追求能够唤起其激情的诸多方面,最多再加上些陶冶情操的初衷。不需要更多的缘由,这些就足以使之争先恐后地涌向娱乐场所,义无反顾地跻身于歌迷的行列。同理,歌坛这个市场也主要是为其设立和开放的,客观地讲,任何人若是在这个场子里逛得久些,都多多少少有所收获,最惨的也能混个熟识听腻了的那几首俗曲及其偶像歌手的音容笑貌。涌入娱乐场所也许就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人们最重要的生活体验,企望借助于此来融通艺术的高雅,寄托情窦初开的心怀,临摹如花似锦的生活画卷。然而,愿望终究是愿望,人的腿脚常常出乎意料地将人带入迷途。    

  歌迷首先让人领略的便是对偶像的狂热崇拜,这一点来源于其青春活力和躁动的心神。歌迷对偶像崇拜的前提,更多的就取之于偶像的容貌,容貌标致的自不用说,算不上帅男靓女的就得拼命地向酷靠拢。偶像的演唱功力居其次,但在音色、举止等方面却不可坠落俗套。歌曲够不够味道最是无关痛痒,曲调有点儿节奏感,歌词再写得令人费解些,就足以混事了。基本上可以断言,被列为狂热崇拜的偶像,就必须是声、色、神的混血儿,否则就难得吸引住歌迷的一双双醉眼。    

  毫无疑问,能够洞穿歌迷之心境的,莫过于演艺圈子里的明星制造商。演艺圈本是滋生是非之地,但在今天看来,这圈子里也能滋养一种产业。隔三差五地画就几颗星星、制造些新鲜的调味品,或许就是其最拿手的产品。由于其所面对的就是这些具有特定知识、心态及兴趣的人群,若想将这一群体扩编到新的规模之上,难得很。况且,想要于此分得一杯羹的又何止千百户人家。故而,很有必要经常为挑惯了食的歌迷换换口味,谁下手快,谁拉拢的人就多,谁的味道对路子,买账的人也就多些,谁不制造出点儿是非来,谁就会太平无事,换句话说,那就是距离破产不远了。这既是个产业,就得用商人的那一套竞争办法,但比起纯粹的商人来,招数显然少得可怜,无非是围绕着传递绯闻、渲染写真、拼凑专辑、炫耀上榜、故弄玄虚等等而演绎的那几下子,万般无奈时,尚可摹仿国外市场上豪赌某歌星何年何月将被破身的那步怪棋。然而,恰恰这几招刚好适合于歌迷的肠胃,假设一日三餐都是家常便饭的话,歌迷根本就吃不消。为让歌声传扬得尽可能远些,令歌迷难以间断地牵肠挂肚,使包裹得亮亮晶晶的明星不至于一闪即逝,这圈子里的商人可谓是煞费苦心的。一切看似为了艺术,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生存。反观歌迷,其为歌艺、歌手及其制造商所贡献出的是金钱、激情和逝而不复的时间,这些比诸于其所换取之物,以常人的眼光看,没有哪一样不是弥足珍贵的,但在歌迷的眼界里,交换至少是等值的。    

  歌迷给人的另一种印象就是昏沉沉、醉痴痴地享受。词曲写得好不好无所谓,歌手吐字清不清也没关系,歌会的票价高低更不必计较,歌迷梦寐以求的东西是那内涵无从界限、形式变化无常的“酷”,只要歌手能在台子上将其所理解的酷渲染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用奇异的扮相、花哨的服饰,还是用夸张的扭动、蹩脚的煽惑,歌迷就自然会回报以满堂乱叫、几番长嚎乃至于手足狂舞、涕泗横流。歌迷的耳朵不负责判别歌词是否够意境、曲调是否真动听、演唱功力是否很深厚,它只不过是那双迷离醉眼的附属物,虽说耳聪目明这个词语通常是连用的,但是在这里,眼睛绝对是占主导地位的,只要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眼睛,耳朵多多少少听到几句顺心话,就绝不会另有他求了。然而,总听那支老歌,总见那张老脸,早晚要迎来倒胃口的那一天。喜新厌旧也是歌迷的一大特点,着迷不出百十日,就可能要移情别恋了。然而,这时的移情别恋却只是其心目中偶像歌手的轮番更迭而已。因为,歌迷正处于对世事似懂非懂的阶段,自以为找到了生活的至宝,加之寻求刺激的惯性作用及其桀骜不驯的性情,所以,歌迷不会远离外界这类煽情的刺激,总还是要为享受兴奋而寻觅热恋痴迷的对象,那么,谁被爆炒得深朱恶紫,就必定去追逐谁。可以说,歌迷与歌星之间所呈现的风景,犹如蝶恋花,哪朵花儿开得娇艳,哪儿就会招徕更多一些乱舞的蝶儿。    

  就此看来,歌星制造商的日子好象过得不那么轻松,总是在殚思极虑、花样翻新地为争抢歌迷而拼搏。歌星的日子看似过得蛮潇洒,但于心髓之中却存有几丝无形的忧患,坐在轿子上总不及两脚着地稳当,难免要提心吊胆的。相比之下,歌迷似乎买一张门票就能品尝到受宠若惊的滋味,自以为坐落在了威风八面的龙椅上,其实,哪儿有如此廉价的帝王宝座。无商不奸,商人施展的诸如连环计、借刀计、苦肉计等等一类伎俩,只不过是哄诱歌迷作为陪衬来玩玩而已。试想一下,歌迷大多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稚气之辈,既看不穿伎俩,又经不起诱惑,岂能算计得过走南闯北、劈波斩浪的老江湖。俗语道: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话粗理不粗,的确不能排除有些商人熟谙其理并加以借用,细听一下那与优美不沾边的曲调、与诗意不相干的歌词,或可得出这样一种印象:歌曲并非是为传扬于后世而创作的,几乎全然是针对眼前这群歌迷的好恶而特意打造的。至于说歌迷究竟是不是傻瓜,不好一概论之,然而,其一腔热血中充斥着十足的稚气却是勿庸置疑的。    

  一般来说,人在特定的背景下很容易对某些特定的事物着迷,尤其是外在的赏心悦目更易于使人兴奋、满足乃至于疯狂,这是人类的通病。然而,若是人所沉迷之物不具备恒久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