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5-武夫当国(1895-192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写信给湖南省议会,痛斥直系军阀自己不愿实施宪政,他们没有资格干涉湖南省宪法,这个文妖马上写了一篇《论省宪书》,和章 太炎打起笔墨官司来,对湖南省宪极尽丑诋之能事。这篇文章 激怒了省议会,认为叶德辉的违宪言论已经构成了谋叛罪,咨请省长予以拿办。叶德辉公然致函指责议会本身违宪,因为宪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自由,他爱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能加以干涉。


《武夫当国(1895…1928)》 第四部分第六十六章 “太上政府”吴佩孚(6)

    随后葛应龙偕同岳州行营军法处长谭道南以庆贺春节为名到长沙,在天乐居旅舍组织破坏省宪机关,公开联络各界,发布反宪传单。吴佩孚根据情报,赵恒惕不肯取消省宪是受了政学系的迷惑,因此3月下旬邀请政学系政客钟才宏到洛阳,并又轮流邀请湖南军政界要人前往洛阳,当面施以压力。葛应龙等到长沙后,叶德辉公然在光复里家中大宴宾客,门前有北兵站岗守卫。    
    这个时期,湘军因谭、赵之战而实力大为削弱,无力抵抗北军。在吴佩孚的威胁下,4月9日,赵恒惕向省议会提出辞职,省议会却反而责成他坚决保卫省宪,不许规避责任(这一回合具有唱双簧的作用)。于是赵又借口召开军事会议来解决省宪存废的问题。    
    军事会议召开前,吴又派湘籍政客刘揆一到湖南作说客,认为湖南宣布自治本来就是唱假戏,省宪是用以阻南拒北的一个工具,现在南北都不喜欢这个东西,应该是抛弃它的时候了。吴还指使葛应龙等竭力拉拢湖南军官,使赵在军事会议上陷于孤立。但是,4月15日军事会议召开的结果,湘军将领一致表示不让赵下台,省宪可以修改而不能取消,而究应修改与否,仍须取决于“民意”。这是对吴佩孚一面陪笑脸,一面捏拳头的做法。当然,仅仅修改省宪不能满足吴的要求,但吴也怕把湘军“逼上梁山”,这个问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    
    5月22日,省议会又一次咨请省长制止在长沙公开进行的破坏省宪的活动。当天半夜里,长沙各报接到直鲁豫巡阅使署顾问葛向阳的电话,坚嘱勿将此项消息刊出。次日黎明,葛向阳率领北军卫士到各报检查报样,看见各报仍将此项消息发排,就从稿盘中抽出,以致各报出版时各留空白一方。24日,各报函请省长制止此项流氓行为,否则长沙各报全体停刊以示抗议。    
    在吴佩孚大力压迫湖南的时候,唐继尧派代表焦子静到湖南,力劝坚持省宪,勿为威力所屈,本人愿为后盾。    
    此后由于江浙局势日趋紧张,直奉战争又将爆发,吴佩孚对湖南的压力才逐步减轻下来。但是,赵恒惕为了适合自己的需要(修改关于省长职权的一章 以加强自己的权力),仍然对省宪作了修改。经过这番风雨,吴佩孚取消湖南自治的目的终于没有达到,可是湖南自治的假面具却也完全被戳穿了。    
    吴佩孚的第三个计划,是利用川军刘湘、黔军袁祖铭两部进攻云南、贵州。在吴的指使下,刘湘曾招致云南失意军人黄毓成、金汉鼎等共同商讨,企图策动云南内部发生变化,然后从外部配合进攻。由于唐继尧还有控制内部的力量,刘湘也就无意于单独发动对云南的攻势。袁祖铭虽然热衷于夺回贵州政权,但是此时从四川退下来的川军第一军熊克武部,从湖南退下来的湘军蔡巨猷部,都集中在贵州北部和湘黔边境谭军退出湘南后,赵恒惕派叶开鑫进攻湘西,骑墙派军人唐荣阳、陈渠珍等纷纷投归赵方,蔡巨猷率领残部退往黔阳、晃县一带。,与唐继虞的滇军会合,兵力相当雄厚,同时袁还希望留在四川取得军火和军饷的协助,所以按兵不动。一直到第二次直奉战事发生的时候,吴佩孚进攻滇黔计划也都没有实现。    
    吴佩孚的第四个计划,是扶植桂系军阀陆荣廷的残余势力,第一步平定广西,第二步利用他们进攻广东。陆荣廷重回广西后,1924年1月30日,北京政府又任为广西军务督理,并将林俊廷调为钦廉边防督办。吴佩孚派陆的义子马济为两湖警备司令部参谋长,帮助他成立“武卫军”,作为平定广西的基本武力。3月中旬,陆由南宁到桂林,派陆裕光带领徒手兵4营到衡州,接运马济从汉阳兵工厂取得的一批军火。陆企图占领桂北一带,打通到湖南的交通线,因此与沈鸿英发生了军事冲突。    
    沈鸿英在广东失败后,自己率领一部退入湘南砰石、宜章 一带,另有一部留驻桂林、平乐一带。沈因吴佩孚对他已不重视,并且转而扶植他的对头陆荣廷,心中十分怀恨,便又与谭延辏О抵泄创睿ü返墓叵担〉昧怂镏猩剿蚊摹肮阄髯芩玖睢钡男峦废巍4耸鄙蚝栌⒊晌桓觥傲酵飞摺保砻嫒匀环印拔獯笏А保抵腥从纸邮芩锎笤У暮帕睢K龆ǚ直铰方ヂ饺偻ⅲ宦酚捎烂鳌⒐嘌艚ト荩宦酚善嚼纸ス鹆帧?月28日,他在班师回桂的一天,还打电报给吴佩孚说,桂林、平乐是他的饷源所在地,不能让“陆老帅”占为己有。吴佩孚急忙派苏世荣前往阻止他进兵,并且答应替他筹饷,但是此时沈鸿英已经不肯再接受“大帅”的摆布了。    
    4月6日,沈军兵临城下,陆荣廷将桂林城外房屋付之一炬,并在城内高地架设大炮,闭城死守。陆、沈两人虽然都是败军之将,可是在这次互拼死活的战斗中,却也打得非常激烈。4月23日以后,沈军在城外象鼻山架炮轰城,造成了桂林城的空前浩劫。    
    马济的“武卫军”仅编成一团,杯水不足以救舆薪,便向赵恒惕借用叶琪(第二师第三旅)、李品仙(第四师第八旅)两旅,打算改换桂军的旗帜,带往广西去解桂林之围。赵不肯借兵,答应派兵前往进行武装调停以前林虎曾向赵恒惕借用叶琪、李品仙两部平定广西,也未得到允许。叶、李两人都是广西人而在湖南充当军官的。。6月17日,湘军一团(叶琪部)进驻全州,赵向陆、沈双方建议先行停战,沈军退回平乐,并将灌阳、阳朔划为中立地带,然后派员接洽和平。沈在湘军的压力下,不得不接受停战的建议,6月27日将围城军队退驻桂林60里外。同一时期,广西的后起军阀李宗仁、黄绍ND467组织讨陆联军,占领了宾阳、南宁,沈军也占领了柳州,陆荣廷大势已去,赵又将湘军调回。8月24日,沈军占领桂林,陆退入湖南,宣布下野,到此吴佩孚的平桂计划完全落空。


《武夫当国(1895…1928)》 第四部分第六十七章 第二次直奉战争(1)

    一江浙两军在黄渡的阵地战。孙传芳出兵浙江,卢永祥兵败下台    
    卢永祥收容臧、杨残部后,齐燮元认为这是进攻浙沪的有力借口,孙传芳也急于要向外发展,于是他们调兵遣将,岌岌备战。齐打密电怂恿曹锟说,奉军不能立刻采取行动,浙江可以一鼓而下,而浙江问题解决,我们就可以拿出全部力量来对付奉系了。曹锟同意了这个意见,劝告吴佩孚必须采取“休戚一体”的态度,准备“积极应援”。吴还派李济臣到浙江劝卢解散臧、杨残部,保障江、浙和平,卢不肯接受。因此,吴不再反对用兵东南了。    
    1924年8月下旬,孙传芳在建瓯组织闽浙联军总司令部,派卢香亭为攻浙前敌总指挥。齐燮元增兵昆山、宜兴,派陈调元、宫邦铎为两路指挥。此时苏、沪、闽一带海军各有所袒:驻沪海军司令杨建章 袒卢,驻宁海军总司令杜锡珪袒齐,驻闽海军司令杨树庄袒孙。浙江方面,卢永祥(第十师)组织浙沪联军,自任总司令,下设三军,派何丰林(第六混成旅)、臧致平为第一军正副司令,陈乐山(第四师)、杨化昭(第二十四混成旅)为第二军正副司令,张载扬(浙军第二师)、潘国纲(浙军第一师)为第三军正副司令。卢自己准备带兵直冲南京,把对闽作战的任务交给浙军(第三军),还向浙江人士表示了“浙事还之浙人”的态度。    
    江浙问题关系着反直“三角同盟”的共同命运。张作霖派杨毓ND446到杭州,表示本人一定派兵入关为助,并先汇来300万元接济浙沪联军的军饷。9月4日,孙中山在大本营会议上宣布“援浙即以存粤”,即于次日下令讨伐曹、吴。依此观察,江浙问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不是东南一隅的局部之争。    
    江浙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英国公使马克列向北京外交部提出紧急建议,上海周围(包括水面)30里内不得驻兵或者采取军事行动,在此区域内,中国无论何方军舰均须撤退或者解除武装;沪宁路不得运兵;上海兵工厂应予封闭,吴淞口炮台须卸下炮闩。尽管他们口头上标榜对中国内战严守中立,可是照此做法,皖系海陆军的力量必须无条件地退出上海,事实上这是西方帝国主义者对直系军阀的一种支持。同时,江浙士绅在风声鹤唳中又一次发起弭兵运动,他们和江苏省议会所提的弭兵具体条件,如划淞沪区为缓冲地带等等,几乎和帝国主义的建议完全相同。    
    江浙战争终于在9月3日爆发,苏军一路沿沪宁线由青阳港进攻黄渡,一路沿太湖西侧由宜兴进攻长兴。同日卢永祥发表讨曹通电(这个电报并未涉及吴佩孚),并传檄西南各省请其共同出兵讨伐直系,接着张作霖、段祺瑞都有通电予以声援。齐燮元一再催促北京政府下令讨卢,可是代理内阁总理顾维钧是嘉定人,江苏人士不许他逢迎军阀出卖故乡,因此不敢下讨伐令。但在直系高压之下,9月7日终于下了讨伐卢、何的命令。9月12日,众议院通过了颜惠庆的组阁案,颜是上海人,也因物议可畏,迟迟不敢上台。    
    战事发生时期,上海港口停泊各国军舰共有20余艘,水兵纷纷登陆,人心异常浮动。由于宁闽联合舰队11艘与上海舰队6艘在浏河、吴淞一带对峙,9月17日,驻沪各国舰队司令在英国旗舰上举行会议,议决函请江浙双方划黄浦江为中立地带,舰队不得驶入。    
    齐燮元本非战将,所部第六、第十九两师久驻江南繁华之地,士气萎靡不振,而卢部第四、第十两师虽然号称北洋劲旅,却也暮气沉沉,因此齐燮元一鼓而下杭州和卢永祥直捣金陵的目的都不能达到。从9月3日开战以来,双方在黄渡进行了阵地战、濠堑战,拂晓开炮,中午休息,午后3时继续开炮,傍晚停止,双方从来没有出击过。他们双方每天公布的战情,都是“阵地没有变化”,这在历年来内战中是打得最“文雅”的一次战争。齐的两个同盟者——马联甲和蔡成勋,也都置身事外,并不派兵应援,只有吴佩孚抽调从四川撤退下来的鄂军第五混成旅张允明部前来应援。    
    9月17日,浙江局势突然发生变化,孙传芳军越过仙霞岭向江山推进,浙军第二师发生内变,由衢州退守仙游。卢永祥被迫放弃浙江并辞去军务督办,张载扬也辞去浙江省长,派浙江警务处长夏超代理省长职务。18日,卢、张二人同车到上海,浙沪联军总司令部移驻龙华,第四师陈乐山部也由长兴调回沪杭线防守嘉兴。19日,齐军才乘势进攻南翔,上海可以听到轰轰隆隆的炮声。    
    北京政府于9月17日任命孙传芳为闽浙巡阅使兼浙江军务督理,22日任命夏超为浙江省长,25日任命齐燮元暂兼淞沪护军使。当卢永样放弃浙江的时候,派周凤歧代理浙军第二师长,责成浙军两师为保卫自己的家乡而战。不料夏超早已通款于孙传芳,浙军受到影响,作战不力,孙军得以长驱直入,于25日占领嘉兴。10月3日,孙、卢两军在松江、石湖荡一带开始接触,9日,卢军退出松江。12日,卢在上海召集军事会议讨论战守问题,臧致平、杨化昭二人还有余勇可贾,主张战斗到底,陈乐山则认为两面受敌,军无斗志,要坚持也坚持不了。卢鉴于形势不利,即日宣布下野,13日偕同何丰林乘轮东渡。    
    当卢、何两人决定下台的时候,皖系“小扇子军师”徐树铮在上海公共租界南阳路34号住宅召集有关人员举行紧急会议,大家都不甘心从此罢休,曾毓隽愿意担任筹饷,于是决定改推何丰林、徐树铮为联军总副司令,继续进行抵抗。会后他们同去见何,何表示本人决定跟随嘉帅(卢)出国,他们便又改推徐与陈乐山为总副司令,陈也不肯接受。徐单独跑到麦根路收集溃兵,建立了最后一道防线。当他回到租界住宅时,即被捕房捕去,并于10月21日被押解上船送往英国。孙中山对此曾向广州领事团提出强烈的抗议。这是帝国主义者又一次支持直系军阀的表现。    
    江浙战争从9月3日到10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