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5-商道如水
“造钟”还是“造时”?
到了2050年,一个现在16岁的“玉米”已经60岁了,她在市场上,仍然可以买到“超级女声”手链,而手链上的一颗水晶珠里面,会有一幅精致的李宇春的缩微照片。
《商道如水》 题记目 录(2)
河溪兼纳之容
有容乃大——“净”与“平”的理念
在香港,经常碰到港人问乔世波:这是你的“马仔”啊?乔总是急忙摇头说:这是我的“同事”。乔世波认为,平等尊重,是大家在一起共事的基础。在华润,大家都有权力就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看法和建议,每个做具体工作的人也都有责任接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建议和批评。
水至清则无鱼
M理论走的是塞纳河的“中庸”线路,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而是延揽左、右两岸,让两岸的不同景致都能汇入塞纳河引领的美景中。
“竞争”还是“竞合”?
过去有一位被认为很有学问的老先生,整天捧着《三国演义》看,一位老乡向他讨教,说自己也在看《三国演义》,看到“曹大喜”、“曹大怒”,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位老先生想了半天,认真地说:应该是“喜子”大吧。
圆融的境界
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筑都以“和”命名,如三大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正门“太和门”、东西两侧的“协和门”、“熙和门”等。当君臣在这里出入,“和”字都在随时提醒他们,要以“中正”为基,以“仁和”为本。
穿山越岭之勇
勇者不疑
张瑞敏说,如果有50%的把握就上马,有暴利可图;如果有80%的把握才上马,最多只有平均利润;如果有100%的把握才上马,一上马就亏损。
临渊而惧
证券行业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叫“剩者为王”。曾经的“胜者”只有“勇”,没有“怯”,也就不成其为真正的勇。包括万国证券、华夏证券、南方证券等等曾经的大券商,尽管都一时成为胜者,但是因为风险意识、法律意识不足及违规操作等问题,都没有“剩”下来,被无情地淘汰了。
认输才会赢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面对任何的不顺或者逆境,能够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是勇;能够公开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更是勇。一个人在内心能主动找寻自己的问题,已经不容易了,何况要舍掉成年人最不容易舍的面子。领导者呢,多会有长期积累的“威严”,面子更不容易舍。
“事善能”——勇的辩证哲学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 “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实际上,这个限度,不仅是一个人忍耐的程度,也是他成就的程度,福分的程度。“量大福大”,此言不虚。
因势随形之变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大多数企业在谈到自己产品的市场价值时,常常说我的“卖点”在哪里,随之而来的市场诉求就是:我的产品有如何如何的好处给你,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说实话,我们对“卖点”颇多疑义。我们在为客户策划营销方案时,更愿意使用“买点”这个词。
成功是失败之母
任正非说,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下去。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心无所住
行业内有这样的说法,万科是一家可怕的公司,因为他们不仅从来不拒绝学习,而且还善于学习。万科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先学日本企业的流程管理,后学香港的物业管理。学得像、学得好之后,他们又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个特别适合的标杆企业——美国的帕尔迪公司(Plute Homes)。
“动善时”——交互式的变化哲学
王石是我所了解的企业家中善于顺应变化、审时度势的佼佼者。但当他自称是“超级女声”的专家,并在这个节目播出期间向所有他见到的商界朋友和政府官员推荐观赏这个节目时,所有了解他的人,都会大吃一惊。
无孔不入之察
弱胜的哲学
在我们眼里,他们似乎弱小到足够让我们忽视的地位,即使谈到浙江的企业,我们可能也只能想到万向集团、娃哈哈,想到吉利汽车,有多少人知道哪家著名的纽扣厂或拉链厂呢?“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肯定与他们无缘,价值上亿元的著名商标更与他们无关,但却没妨碍他们闷头挣大钱。这不是“隐形冠军”是什么!
太极的艺术
把事业选择在有成功的地方开始,起点会远远高于别人,所要付出的努力也会远远大于别人。这大概就是成功的地方会有更多成功的缘由所在。
“不与”之功
《史记》中说:“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不论是关注“买点”寻找市场缝隙,还是采用“小狗策略”隐身于江湖,避开强势对手的逼人剑气,才能够无损,才能有取胜的机会。
《商道如水》 题记目 录(3)
水无定势
布兰森是一个让商学院教授和传统的投资家极为迷惑的一个商业天才,因为他从不按所谓的“牌理”出牌。人们称他为“商界玩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的特立独行的惊世之举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有的时候,成功就在方法之外。
奔流赴海之志
细流长水
二十多年前,北京中关村有很多和联想同时起家的计算机企业,而真正崛起的只有联想。柳传志谈到联想的成功经验时说,联想为什么能做大?的确要志存高远,想到才能做到,想都不敢想怎么做?但知难行易,过河如何过,要想得比较清楚,然后去培养自己的素质。
喝水还是挑杯子?
宁高宁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在美国上学,第一堂课是战略管理,第一个问题就是:‘What business you are in?(你在做什么生意?)’当时我想,这叫什么问题?美国人真简单。可是20年后才发现,仍然有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如何形容都不过分。”
万折必东
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难度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如果能够在确立目标之后分段设立小目标,就可以最终实现大目标,我们在工作中也许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水满了?
李嘉诚的经营理念中,有“知止”两个字。他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
“企”字的下面是个什么字?是“止”,它是企业稳固的基础,与上面的“人”字组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圆满的“企”字。所以,做企业懂得“止”非常重要,尤其是企业做大以后。
《商道如水》 第一部分普惠万物之德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水善于滋润万物,施恩惠于万物,却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而是安身于大家都不喜欢去的低洼之所,水的这种品格,才是最接近于道的。
孔子说:水“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是说,水遍布天下,恩惠万物,却没有私心,好像有高尚的道德;所到之处,滋润万物生长,好像有慈悲的仁爱。
地球上的科学家在对外太空的探索中,一直抱有一种热切的愿望,希望能在宇宙中找到我们人类的知音——其他星球上的生物或高级生物。但让人失望的是,迄今为止,在人类能力所及的星球上,尚未发现任何生命的迹象。判断的理由,就是那些星球上没有水的存在。
水,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存活的基础。水在对万物施加恩惠的时候,有因好恶或高下的差别而有选择吗?没有。普惠万物是水性的根本。高林低树、巨木微草,水都是一视同仁。当你口渴了,不论你是黄种人、白种人或黑种人,水都是你解渴的源泉。水的上善本色、普惠之德,世间无出其右。
《商道如水》 第一部分企业忠良(1)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如是说。
水所以能够长流于天下,在于其广施仁德于万物,雨水及河汛随季节而至,孜孜不倦地忠实于自己滋润万物的职责。依托持续的良善之举,方能与世间万物共生共荣。“大胜”于水而言,的确是实至名归。
由水及人,情理相通。我们发现,在商界要取得一定的成功,或一时的成功,或获取些许利润,也许有足够的智谋就可以。但是,欲获“大胜”和“长胜”,智谋是独力难撑的。真正持久的成功如同参天巨树,需要深植于泥土的根茎。商业的根茎就是德行。
“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李嘉诚的话道出了做一个成功商人的秘诀。
“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这句话,平朴,却很有味道。凡事都有个先后顺序。先做好一个人,才能做好一个商人。把人做好是根本;商业成功是枝末,是结果。
李嘉诚的话,透出了他的人生智慧,以及对企业、成功和为人的感悟。媒体的记者访问李嘉诚,都会问及如何才能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李嘉诚上述回答也基本上是标准答案。他说,尽管公司的管理流程是按照西方的,但是中国人的企业自然有中国人的精神:诚敬、懂得感恩、重视信用、富有人情味等等。中国文化的润泽、企业德行的修养是李嘉诚事业发展不竭的源泉。
李嘉诚因经营企业的卓越能力,被人称为“李超人”。他如何将商场的心得经验传授给两个儿子,很受人们关注。李嘉诚坦承,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现下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做人是根本,德行是根本。好好做人是第一要务,李嘉诚有此认知,且长期恪守不渝。李嘉诚铸造了企业坚厚的根基,他更把自己的认知传给了后代。
故去的两院院士、北大方正董事局前主席王选教授的观点与李嘉诚不谋而合。他认为,做一个好人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他曾回忆起1947年他10岁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要在班上评选一个品德好而且受同学欢迎的学生,那次王选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一定要先做一个好人。”
王选说,“什么叫好人?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多就是好人’。根据现实情况,这一标准我觉得可以再降低一点: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算好人。”
两位长者的说法,让我们想到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字:“仁”。“仁”字,左边一个“人”字旁,右边是一个“二”字。哪两个人呢?就是想到自己,想到别人。好好做人,至少要做一个好人,考虑自己与考虑别人一样多。按照中国人的德行修养标准,通常会有这样的说法,道德最完备的人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是君子,比君子的德行再低一点的人就是好人。好人,应该是成功人士包括商界人士的道德底线。
联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