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5-商道如水





返某杀臼窍陆档摹!   ?br />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很多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内心深处就抱着这种侥幸心理。但张瑞敏却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所以,他给海尔的多元化经营制定了两大原则:第一,先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好、做大、做强,在这个前提下,再进入与这个行业相关的行业经营。第二,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3名。    
    以纵向排列、实行产品的跟进式推进,是海尔多元化经营“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又一策略。占领国内市场是这样,占领国际市场海尔也准备这样。排在这个金字塔形阵列第一位的,无疑是海尔冰箱,随后是冷柜、空调、洗衣机,然后是微波炉、热水器、电话、彩电、传真机等等。张瑞敏说:“这种纵向排列就像一把尖刀,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最有效地减少杀伤。”    
    实际上,海尔实施的是“专业化”的“多元化”,多元化经营中包含着更多的专业化经营的成分。    
    宁高宁出任中粮集团董事长后,许多人都猜测,一向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宁高宁会把这种惯性带到中粮。但事实却与猜测相左。    
    在一次中粮内部的高层战略研讨会上,宁高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两点思想:一、从中粮现有的资产和架构上讲,中粮的定位没有很多选择,就是要有限度、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二、中粮的行业战略是一个投资资产组合管理的战略,不是一个真正面对市场、面对客户的产品竞争战略。这种理念最终达成中粮管理层的共识。    
    中粮集团随后下发的《中粮集团党组关于集团使命和战略加快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解释了这一新理念:在“有限度”方面,中粮今后不过度多元化,新进任何行业都将慎重,集团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好主营业务”;在“相关多元”方面,中粮虽然有分类和多元,但行业之间一定要具备相关、协同性,有逻辑关系,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在“专业化”方面,中粮的每一个业务单元要形成自身发展目标和行业竞争战略,找准行业标杆,明确自身定位,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在自身行业中形成行业领导地位。    
    张瑞敏和宁高宁的高明之处在于,即使从河流的干流派生出若干支流从而形成“多元流”,但干流业已形成的博大势力和充足养分也会随时影响和供应那些支流,这样,支流被土壤彻底吸收或被太阳和空气蒸发掉的可能性就会降到最低限度。


《商道如水》 第三部分万折必东(1)

    孔子说到水的一个显著特征:其万折必东,似意。 就是说,水在流行的过程中,不管河道怎样百转千折,最终必定东流入海,好像怀抱坚忍不拔的远大志向。    
    譬如,水流于沙漠之中,恶劣的环境使之无法奔赴海洋,那么,它就化为蒸汽,幻化为白云,凝聚成雨,飘落大地后汇入溪流,继续向海洋进发。    
    水的“万折必东”特性,让我们不禁想起苏轼说过的一句话:“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凶险频仍、变化常现的商海中行舟浮游,这一点尤为重要。    
    施振荣说:“我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这条路走不通,我可以放弃,换条路,总归会走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柳传志经常为联想的员工勾画联想未来的蓝图。当时在联想工作收入并不高,有一些年轻人想到外企工作,因为薪水会有成倍地增长。联想希望大家留下。柳传志告诉大家,随着公司的发展,大家的收入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当然,还是会有怀疑者。这时,柳传志就谈到信与不信的问题。结果,不信者走开了,而信者留下了,继续前行。留下的人中,很多人如今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包括杨元庆,包括郭为。    
    有时,在艰难的条件下坚持,需要一种精神状态。1997年,柳传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曾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假如联想创业时,政府不是给他2万元投资,而是500万元或者1000万元投资的话,会不会有后来的联想?柳传志说他思考的结果是不乐观的。    
    与柳传志的思考相契合,山姆·沃尔顿也是这样看待沃尔玛的成长。2005年,沃尔玛已在全球拥有5350家零售店和2004年高达2879亿美元的销售额,蝉联《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球500强之首。但是它诞生之时,却只是一家街角小店。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思考沃尔玛的诞生环境时说,如果起步时不是在小镇而是在城市里,如果开业时资金不是那么少而是相当雄厚,那恐怕日后也不会发展如此壮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夫子有言“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成就大业的人,多是历经艰难困苦的人。    
    困难磨砺人,考验人,也成就人。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两千多年前,勾践非要卧薪尝胆,用最困顿、最苦难的生活激励自己,最终得以完成雪耻之志。    
    当被人问起“不断地面对失败,有没有绝望的时刻”这个问题时,施振荣回答:“不会。我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这条路走不通,我可以放弃,换条路,总归会走通。”    
    软银公司老板孙正义也讲到,事业需要一步步地积累,而并非某个阶段上的“all or nothing (孤注一掷)”。这是一个漫长的道路。尽管暂时在某个环节取胜会让人觉得很顺利,但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发生。所以,仍然需要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大。在某个环节取胜以后,要进一步扩大和延伸这种胜利,直到全方位地获取最终的胜利。    
    “我是一只不死鸟。”    
    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是一种慷慨,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但是直面惨淡的失败则需要无畏的勇气。最近,日本八佰伴集团前总裁和田一夫自述性作品《不死鸟——八佰伴集团前总裁和田一夫讲述过去和现在》一书中,披露了八佰伴集团破产的详细经过及和田一夫东山再起的前前后后,用不怕失败、勇于面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感染了大家。    
    据和田一夫自己回顾,他的一生经历过三次重大失败。第一次是他在20岁的时候,家里经营的蔬菜店被一场大火彻底摧毁,家中所有的积蓄也损失殆尽。第二次则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八佰伴的巴西分店被迫关门。而第三次,也是最为惨淡的一次,是在他68岁的时候,八佰伴宣布破产,他从一个亿万富翁转眼变成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和田一夫虽然经历了失败,但从未被失败击倒过。他敢于面对失败,对失败形成了自己独特且深厚的见解。他说:“我不怕失败,而且我会总结为什么失败。”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他更拥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智慧。“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那就成为一个真正的‘穷光蛋’了。” 和田一夫在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员们讲演时,希望以自己的失败经历给后辈们带去一些启示,他诚挚地告诫大家:“同样的错误不能犯两次,这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八佰伴倒闭后,我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反省自己,现在我把经验告诉大家,希望你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在和田一夫的经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八佰伴破产仅仅一年之后,年近古稀的他又开始了重新创业的征程。他开办了自己的咨询公司,随后,在日本福冈县偏远煤矿小镇饭冢的一幢临街的3层旧木屋里,他又与一个27岁的年轻人合作,涉足IT软件领域,并且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就带领公司上市。“正是因为在物质上一无所有,我才拥有了东山再起的巨大动力。”和田一夫在履行着自己的誓言:“火凤凰必将重生,在燃烧自己后,会再创新天地,大不了从零开始。我是一只不死鸟。”    
    李东生的骨子里大约就蕴涵着深刻的“不死鸟”精神。当TCL集团在第一家海外公司18个月中连续巨额亏损时,李东生面对众人纷纷要把投资撤回来的关键时刻,坚定地说:“开拓海外市场就要有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决心,这样才有可能成功。跌跟头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跌倒后能爬起来。”正是靠着这种百折不挠的坚持精神,TCL最终开拓了国际市场,成为一家跨国企业。    
    “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前年夏天,一次爬山经历让我至今不忘。    
    那是一个周末,天气很晴朗,只是非常热,天气预报说最高气温有37度。因为自己喜欢爬香山,也经常爬,所以就犹豫去还是不去,因为天气太热了。最后还是决定去,暗想,大不了爬一段就下来嘛。


《商道如水》 第三部分万折必东(2)

    开始爬的时候,大约是下午一点多,最热的时候。爬了一小段路,就感觉不对了,因为温度太高,出汗太多,明显消耗体力,平时走这一段路都不会气喘,但现在却是汗流浃背、气喘嘘嘘了。喝了几口水,又坚持爬了一段,感觉开始越来越差,心跳加速,胸闷,喘气也困难。这时,我开始考虑是继续上山还是转身下山的问题了。歇了一下,感觉稍好,就想,再爬到前面第二个转弯处,如果不行就下山吧。但是,接下来这个过程很难过,感觉燥热心烦,能觉察到汗水从头发底下流下来,流到鼻子和下巴上,然后滴滴答答地落到地面上,那个滋味的确不好受。这时候我的思想斗争开始激烈起来:还是下山吧,我这不是自己找罪受么?何况,再爬下去,天气这么热,体力会越来越差,心脏会受不了的,万一……想着想着,发现已经到了第二个转弯处了。又歇了一会儿,体力稍有恢复,感觉又有了一点信心,就计划再爬到下两个转弯处再说。而爬的过程中感觉很疲惫,就又开始思想斗争……这种思想斗争在爬的过程中反复出现,每次都是自我说服:再试一试,再试一试。最后,终于到了山顶,比平时爬到山顶多费时四十多分钟。    
    下山的时候,因为有了战胜自己怯懦的成就感,并且汗出透了,身体也感觉比较凉爽,所以心情很舒畅。我就想,如果在上山的中途说服自己下山,那么也是不会后悔的,因为肯定会认为自己放弃的决定是正确的,并且一定会这样想:多亏放弃了,不然可能会身体透支,可能会休克,可能……总之,一定会有充足的放弃理由来让自己不后悔。我当时不禁联想到,我们在生活中或者商海中是不是也会这样呢?困难随时会出现,我们随时都会面临坚持或放弃的选择。周围的一些朋友包括自己,都曾经在似乎不可逾越的难关面前选择了放弃,并随后都会给自己找到足够的放弃理由。一位“下海”经商后来“上岸”的朋友对我说:多亏上岸得早,不然就淹死啦!    
    于是,我有两点感悟:一是坚持力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拿破仑曾说过:胜利在于坚持的最后5分钟。二是在爬山的过程中一段一段地为自己设定目标,应该是有助于获取成功的一种有效方式。    
    后来无意中看到马拉松冠军山田本一的获胜经验,我深信自己的想法没有错。    
    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默默无闻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夺得了世界冠军,让大家颇感意外。有记者问,你凭什么会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他只说了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那个时候,一般人都认为,山田本一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因为马拉松赛是比拼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夺冠靠的是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用智慧取胜似乎是无稽之谈。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赛。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当被记者问起他夺冠的原因时,山田本一不善言辞,还是用那句话回答:用智慧战胜对手。他的话依然让人迷惑不解。    
    10年后,山田本一出了自传,“智慧”谜底终于揭开。他在自传中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