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8-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
颐侨衔湟唬熬俊笔且桓隼犯拍睿侨毡窘旎手剖逼诘囊恢掷废窒螅墙旎手频牟铮虢旎手坪途饕宓姆⒄姑芮邢喙亍F涠熬俊庇质且桓稣胃拍睿魑旎手乒彝持位怪械闹匾槌刹糠郑唤鍪蔷哂幸话憔律瞎郎现澳艿木铝α浚沂嵌阅谡⑼饨坏裙艺尉哂兄卮笥跋炝涂刂屏Φ恼瘟α俊F淙熬俊奔仁且恢滞持位兀ㄈ缏骄 ⒉文北静康龋质且恢志碌恼蔚氖屏拧!熬俊笔屏Σ唤霭ň禄睾途拥染铝α浚拱ㄗ季铝α浚ㄈ缭谙缇嘶岬龋K且桓鲆跃禄匚诵牡恼瘟α考咸濉! ?br /> 2“军部”的“独立”
“军部”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其形成和发展是与近代天皇制的形成与发展相伴随的。由于明治维新后所形成的近代天皇制是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所以也就规定了天皇制下的军队只能是为这种专政服务的工具。
明治维新一开始就是打着天皇“王政复古”的旗号进行倒幕维新运动,因而造成了近代社会变革运动的极不彻底性。这种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明治新政权及其军事制度带有极为浓厚的封建性和专制性。明治政府成立时,虽然在机构上设立了陆海军科(不久改为军防事务局),但几乎没有自己的军队,只能利用各藩(封建诸侯)的军队。后经过“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明治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解散了各藩的军队,将藩兵改为镇台兵(地方军队),并组建了中央直属的天皇“御亲兵”(约8000人,1872年改称“近卫兵”)。这样的军队,“首先是为了保卫天皇和官僚的政权,防止国内人民和士族反抗政府,尤其是针对一般人民的武力”。《日本军国主义》(一)第169页。在此基础上,1873年初日本颁布征兵令,建立起天皇制常备军制度。这种制度形式上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建军制度,实质上是“天皇制军国主义的欺压人民和侵略邻国的军队”。到后来在明治宪法的规定下和军国主义的军队教育下,日本军队成了“天皇的军队”,成了近代天皇制对内镇压人民和对外进行侵略的重要工具。
与军队建设相适应,军事机构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明治前期日本实行太政官制度(1868~1885),太政大臣作为天皇最高辅佐者,总揽政治、军事大权。太政官下的军事机关初为兵部省,其首脑兵部卿在太政官领导下负责处理海陆军一切军务。1872年兵部省撤销,分设了陆军省和海军省。这一时期日本陆海军的军政、军令是通过各自的一元化组织机构实施的,即军政、军令的统一。而且军事机关隶属于太政官、实行的是法国式的兵权从政主义。有一种例外是,在非常时期临时任命“讨伐总督”,赋予军政、军令上发号施令的权限,如西南战争时任命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讨伐总督,负责指挥讨伐的军事事务。讨伐总督在官制上不受太政大臣节制,有某种“独断专行权”,从而造成了政治与军事的一元化组织的破坏,为后来军部专横跋扈埋下了种子。
至19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受国内自由民权运动的冲击,以及欧洲普法战争德国胜利的影响,山县有朋、桂太郎等军阀头目认为,为防止政治运动波及到军队,加强天皇对军队的实际统帅权,应当仿效德国的兵权独立主义,将军令机关独立出来。1878年12月,由太政官发布命令,撤销了原隶属于陆军省的参谋局,新设了天皇直辖的参谋本部。根据条例规定,参谋本部长作为天皇在陆军军令方面的最高参谋长,负责处理规定的军令事项,即有关用兵的军令权从太政官制中独立出来。这是军部独立的重要一步。1886年军部机关进行改组,成立了陆海军联合的中央军令机关。该机关在皇族参谋长之下,由陆海军将官各一名任副参谋长,其下并列设置了陆军部和海军部。但这种军令统一只经历了三年,明治宪法颁布不久,陆海军军令机关分开,陆军恢复为军令独立的参谋本部,而海军参谋本部重归海军大臣管辖,海军仍实行军政、军令一元化组织。
第一部分:前言军部在近代天皇制中的地位(2)
随着军国主义的发展,日本加紧进行对朝鲜和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准备,为此1893年日本军事机关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一是成立海军军令部,实行海军军令机关独立;二是制定了《战时大本营条例》,确定战时实行以参谋总长任长官、由陆海军的军令、军政机关首脑组成的统一军事体制。第二年日本就发动了甲午战争,随即第一次成立了大本营。至此,日本军事机构的框架基本确立起来。这是军部“独立”的重要标志。
与军部机构确立相适应,军部的权力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其根本点就是所谓“统帅权独立”。狭义的统帅权是指用兵权,即军令权,包括制订国防方针、作战计划,动员、调动、指挥部队等。广义的统帅权是指包括军令、军政等军事事务的权力,军政权包括编制、训练、后勤保障等内容。我们说军部的“统帅权独立”是指广义的统帅权。
近代天皇制国家的军事权力的法律基础是由明治宪法确立起来的,宪法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第11条,指军令权),“天皇规定陆海军之编制及常备兵额”(第12条,指军政权)。即天皇掌握国家的根本军事大权,这种军事大权的实际运用是通过辅佐天皇的军事机关进行的。这种军事机关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战时集中军令、军政大权,统一军事的机关,即大本营。第二种是军令机关。即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1933年改为军令部)。第三种是军政机关,包括陆军省、海军省、教育总监部等。这些军事机关通过相应的法律、条例,各自执行部分统帅权。概括地说,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的统帅权是指由天皇总揽,由各军事职能机关运行的国家军事权力。
所谓“统帅权独立”,就是指国家军事权力从国家政治中分立出来,脱离政府的制约,独自推行其政策的历史现象。军部的“统帅权独立”主要有两个方面和两种方式。
在军令方面,军部主要是通过“帷幄上奏权”方式取得“独立”。如前所述,在1878年之前,军令权由太政官掌握。作为军令权的运用机关,早在兵部省时期就设立了陆军参谋局,它的成立表明军令机构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萌芽。1878年参谋本部的设立,标志着军令权独立的开始。但这只是陆军军令权的独立,当时海军的军令权机关是海军省内的军务局等,仍然由海军卿负责掌握海军的军政、军令权。1886~1889年,曾出现过短暂的陆海军联合参谋部时期。到1889年明治宪法的颁布,标志着军令权由国家根本法确定下来。即天皇行使军令权,不受国务大臣的辅弼,而由军令机关长官(颁布宪法时为参军,后为参谋总长和管辖海军参谋部的海军大臣,后为军令部总长)进行帷幄辅佐。就是说有关军令的事项,参谋总长和军令部总长可以不经过内阁直接上奏天皇。这种权力被称为“帷幄上奏权”。至1893年海军军令部成立,标志着军部的“帷幄上奏权”完全确立。
在军政方面,军部主要是通过现役武官专任制以示“独立”。这主要是指作为内阁构成部分的陆军省和海军省。在太政官制度时,对于担任军事机关长官的资格并没有明确的规定,1872年陆军省和海军省成立时,出任第一任海军大辅(相当于海军次官)的胜安芳就是文官。随着军部势力的增强,军部也不断强化在军政方面的“独立”地位,但到内阁制度实行前,也只有陆军卿规定为“将官”,海军卿并没有明确的规定。1885年内阁制实行后,在陆海军官制中规定“职员由武官担任”。这是第一次陆海军同时在法制上确定了武官专任制。但是到明治宪法颁布后,这种情况又发生了变化,1890年修改海军军官制时,对海军大臣的任用资格没有明文规定。1891年改革陆军军官制时,也取消了另表中大臣和次官的任用资格限于将官的条文。这样直到1900年陆海军大臣的武官专任制在制度上并没有明确规定。这是因为在民主主义运动的冲击下,军部不得已做出了某些妥协。但从实际情况看,陆海军官制,明文规定其大臣的次官只能由现役将官担任。至此军部的武官大臣一直由武官担任。1900年藩阀山县有朋内阁时期,便伺机修改了陆海军官制,明文规定其大臣和次官只能由现役将官担任。至此军部的武官专任制正式确立起来。然而到20世纪10年代初期,日本民主运动再次出现高潮。资产阶级民主派对军阀统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舆论的压力下,山本权兵卫军阀内阁不得不做出让步,将陆海军大臣、次官的任用资格放宽,规定可由预备役将官担任。但这只是策略上的妥协,实际上仍继续由现役将官充任陆海军大臣和次官。不过从法制角度看,武官专任制中止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36年军部法西斯政权确立之后,才恢复了军部大臣武官专任制。同时也标志着近代天皇制在政权形式上进入了最反动的时期。
军部的“独立”,表明军部势力在近代天皇制统治结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明治政权一开始就是以天皇为元首的带有浓厚封建性和军事性的政权。把持政权者基本上是藩阀、军阀和官僚。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他们主张天皇集权的专制主义,当然不肯将作为国家重要政治权力的军事权拱手让给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的薄弱,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虽然出现过几次高潮,对近代天皇制及军部专权给予了很大的冲击,但总体上仍然很难撼动天皇制。再者,第一次大战后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其自身发展存在很大缺陷,没能引导人民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形成统一战线,也就未能对天皇制产生有力的冲击。相反与共产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相对抗的法西斯主义,与天皇主义和军国主义相结合,在日本形成了一股反动逆流,特别是统治阶级上层的法西斯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使天皇制军国主义朝着法西斯天皇制的方向发展。天皇制的独裁日益增强,军部“独立”的政治地位也自然得到加强。
第一部分:前言军部在近代天皇制中的地位(3)
3军部的政治化过程
如果说军部“独立”所显示的特殊政治地位是静态考察的话,那么军部政治化就是军部“独立”的动态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军部“独立”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政府对军部的要求和行动无法制约和控制,相反军部可以利用其权力和手段干涉或主导国家政治,从而造成国家政治二元化。这也是近代天皇制政治的一个特点。
按照西方政治学原理,国家政治应该是一元化政治,国家的内政、外交等方针、政策应该是统一的协调一致的。因此作为国家权力的统一,应实行政府一元化领导。军队应是政府的工具应服从政府的领导。这就是所谓“兵权从政主义”。与此相匹配,就要实行“差别主义”。所谓“差别主义”,就是在履行宪法和所规定的权利和责任方面,军人与普通公民有所差别。要求军人不得干预政治,应采取中立主义。这一点在明治宪法、选举法、陆海军刑法等法律中都有规定。但另一方面法律也规定了“帷幄上奏权”和“武官专任权”。所以法律本身就是矛盾的。而在政治实践中,权力的转移和消长,并不完全依赖于法律的规定。法律所确定的差别主义原则,在实际上由于缺乏文官控制的必要条件,可行性基础薄弱。差别主义在根本上无法抑制军部的“独立”,相反军部倒是利用“介入主义”,不断增强自身地位和实力,控制了国家政治权力。
所以说,军部政治化就是突破差别主义,干预国家政治,实行军人专权,军部左右政府的过程。而“帷幄上奏权”和“武官专任权”则是军部政治化的两把利剑。军部政治化的范围包括内政、外交两大方面,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大时期,即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是第一个时期,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是第二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是第三个时期。各时期还可分为若干阶段。
明治前期是近代天皇制藩阀政治时期,执政者多是长州、萨摩等藩出身的维新功臣。他们既是藩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