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做的50件事





浅遄疟本┑奈幕试蠢吹模本┯卸嗌俨┪锕荨⒐啊⒄估拦莅。囊桓霾皇瞧锍等ツ亍!   ?br />     然而,后海始终有一种特别的气息,让你不断地去接近。夜色上来的时候,骑着飞车,在平安大道上,顺着什刹海拐入老胡同中,过了柳荫街、恭王府,再钻入七扭八弯的胡同,从银锭桥头钻出来,顺着后海的北沿,缓缓骑行,一路上聊聊彼此,谈谈未来,或是什么也不说,互相的感觉就到了。无论是打水漂、看野鸭子的休闲,还是争论问题、探讨学术的激烈,我们的故事大多与这美丽的地方有关。每当眼前的吆喝声贴身而过,远远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便不由得回想起许多难忘的岁月,觉得他们还在身边……    
    不知道大学四年到底来过多少次后海了,也不知道在后海边坐过多久、听过多少曲笛音了。我想,北京已经烙进了自己的生命中,在这生命里,后海是其中的焦点。


第三部分25.感受异校的风情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也有不同的特长。只是熟悉了自己的校园之后,我建议你还可以借同学之便,到全国各地其他大学里去看看。去感受那里不一样的风格。一方面,看望旧时老友,一方面领略异校文化。    
    像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等等,这些城市本身就是极具特色的,再加上它高校数量较多,因此,城市的灵魂也会深入到学校的风格里去。这样的旅行主题,游走在各个高校之间,收获定然也是很大的。    
    举例来说:清华大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校训与历史的吻合达到如此一致的颇不多见,扎扎实实、重在基础、不慕虚荣便是清华人最重要的生活和做学问的理念。一部校园建设史相当于半部中国高等教育史,如此的校史绝无仅有。    
    北京大学:世说北大的张狂,其实是对北大精神极大的误解,真正的北大人正是在各具特色的环境下,保持一颗平常心与尊重,惟有自如与自强才能笑傲于群雄。人文精神浸润于校内诸般人与事的方方面面,如此造诣,确为少见。    
    北京师范大学:平和而宁静,少的是骄躁与夸耀,在扎实而勤勉的校风学风中,在师德与社会好恶的博弈中,彰显的是学高而身正的德性。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翘楚,自由的学术空气与生活节奏已经让它从当年的尴尬处境中走出来,大楼和大师都在渐渐崛起,逼仄的校园锁不住学者理性的光辉。    
    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走过了一百多年,无愧于这一称号。堪比“工程师的摇篮”。“国有成均,在浙之滨”,马一浮的期盼正在现实中一步步展开。    
    南京大学:钟山风雨与扬子波涛孕育了这一支学术巨舰,雄厚的文理科学术实力与旧都的王气相得益彰,“山水文心”与“厚重”是这所学校最为迷人之处,一如南京这个城市的风貌。    
    南开大学:绚烂的历史铸就了这一所名校,曾经的“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令它几乎成为一个城市的代名词,极高的国际评价、雄厚的文理科学术实力与丰富的校园文化让它依然续写着神话。    
    武汉大学:美轮美奂的校园是他最大的吸引力,曾被剑桥名流誉为堪比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五月樱海、珞珈余辉伴着东湖旖旎的雪浪,它已经成为这个城市最大的亮点。而扎实的学术实力与丰富的图书馆亦是华中之雄。    
    厦门大学:校园中似乎能听到鼓浪屿的波涛与钢琴余韵,这所被誉为“南方之强”的偏安名校,这个城市的魅力同时也是它的魅力。推窗见大海,弹筝复弹思,这也算是海内名校之冠了。    
    ……    
    如此种种,还有待于你自己去亲自体验。名校之好绝非徒有虚名。以专业特色见长的学校也各有千秋。会让你欣赏到不同的文化与魅力哦。    
    '提示'    
    异校游历指南    
    1.因为是冲着同学去的,自然省了不少住宿游玩的费用,但是一定要事先和朋友打好招呼,以免给别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好友之间虽然熟识亲切,但是也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特点,特别是因为住在别人的寝室里,要遵守人家学校的校规,避免任何争执和纠纷,以免让你的朋友难堪。    
    3.停留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在上课的时候,耽误你自己和朋友的学业就得不偿失了。最好选择假期出行。    
    4.每个学校的食堂都是一面反映这所学校特点的镜子,千万别错过品尝。    
    '大学故事'    
    东湖之畔的难忘之旅    
    我喜欢大学里的多样性,尤其是日常生活的方式,大家各为所好,彼此欣赏,其乐融融。我经常看到一个留长发、穿长裙的男同学,据说是做音乐的。每次我都对他报以善意的微笑:我不会那样做,可他愿意那样做并做了,我欣赏他的爱好和勇气。    
    我也有自己的爱好,最热衷的是到各个大学观光旅游。仰仗着旧时同窗如今散落在各个大学中的这个优势,常常背起挎包换上鞋子,说走就走。我高中的同桌考到了武汉大学,他当然了解我的这一嗜好,多次和我提起武大轰轰烈烈的樱花,八月份十里飘香的桂花,十月份火一般的枫叶,十一二月的腊梅以及早春的红梅白梅,夹着那冲天的梧桐、绿得化不开的松柏……古典而又现代的建筑依山而建,点缀在绿肥红瘦之间,若隐若现……听到这些令人神往的景色,心里耐不住了。五一长假,我终于圆了武大梦。    
    1号早晨在武昌火车站下车后,同学把我接到位于樱园附近的寝室。中午随便吃了一点东西,便匆匆出门,在校园里转悠开了。    
    出门沿着蜿蜒向上的林荫路走了没多远就到了樱花大道,路旁的草丛中的散落地排立着一株株樱花树,繁花已尽,只留得一树苍翠。据同学介绍说,学校每年的三四月份要举办樱花节,整个校园里一片樱花的海洋,到处弥漫着清新的花香,令人如醉如痴。那时,武汉市的市民以及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到武大观看樱花,学校大门外真是人头攒动,校方不得不收10元门票。我不由得感到遗憾,只好向同学说:“没关系,我考上武大的研究生,就年年可以看到樱花了。”    
    不知什么时候,天色阴沉下来,继而又飘起了霏霏细雨。抬头向上望去,整个珞珈山浮现在薄薄的雨雾之中,宁静而安详。空气清新湿润且充满张力,就像是处子的脸,轻轻一拧就会滴出水来。路面上没有积水,但泛着浓浓的湿意,皮鞋踏地的声音清晰旷远,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耳膜,我恍然感到就像是镶嵌在一幅写意的山水画中。    
    跨上118级台阶,来到武大老图书馆。这是一幢绿色的仿古建筑,几十年风雨给这座建筑蒙上了更多的神秘感,在珞珈山,谁都知道,它是绝对神圣的。绿色的琉璃瓦顶衬着满山葱茏的绿色,更显出它的端庄与古朴,据说,在东湖对岸凝望珞珈山,在起伏的树影之中,能看见老图书馆的尖顶。    
    院内偶遇的一个很漂亮的学姐指着一汪清水湖告诉我:“这是未名湖,只因它尚未被命名而得来的。和北大的湖相比,它是不是更加漂亮?”从她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种无法掩饰的欢喜,抬眼看着她手指的方向,发现它很小,却有小家碧玉的秀丽。真的,只那一眼,就喜欢上了它。    
    这几日,观武大景、吃武昌鱼,登黄鹤楼,游汉口夜景……甚是惬意。颇有流连忘返之意。    
    归来后,在信中经常和同学回味着“未名湖”,提到湖边的李达园,还有珞珈山、还有樱、桂、枫、梅园。    
    我相信,我终会凭自己的努力成为它的一分子。武大,等着我回来。


第三部分26.尽可能地了解学校的历史与名人

    剑桥已经七百年了!听起来是要吓人一跳的,看看我们的大学呢,北大、浙大、北师大、武大也都有一百多年了。一百年啊,是什么概念,又会有多少历史的碎片散落在校园文化中呢。    
    故事多的大学总是被追捧的,历史悠久的学府总是充满着活力的。虽然历史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可是谁又能割断这些联系呢?    
    记得两年以前,北大中文系的教授李零曾说过:“我的经验,欧洲也好,美国也好,越是僻处小镇的无名大学,可能越是由一堆闪闪发光的玻璃楼组成。相反,最著名的大学,像剑桥、牛津、哈佛,还有索邦的那些大学,大部分都古老、沧桑得像座庙,看上去有点破旧、昏暗。”    
    不错,我们不要小看了那些破旧的钟楼、厅堂、装饰物,那里有着太多的历史,足足可以写成几部大书。据说在英国的剑桥大学里,每个学院都有若干教授专门研究剑桥大学各个学院和整个大学的历史,甚至有人因为研究剑桥大学的发展史而成为顶尖的教授,而学生对此等事情的关注,也从来都是乐此不疲的。    
    是啊,名校所以称之为名校,就是因为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些人在社会上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这样的人才越多,这个学校越有名。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责灵。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那些百年名校,只要查一下校史,就会发现很多如雷贯耳的名人原来就是你所在的学校出来的。如果你们的学校没有迁校址的话,如果你不是住在新校区的话,当你在校园里面的老树下漫步的时候,眼光一瞥,可能看到了图书馆某个角落的建筑小品,或是大礼堂前的层层地砖。几十年前,那一带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位大学者最爱散步的地方,那里可能是一代代毕业生最喜欢的合影之处。没有什么炫目的东西,不过是一些留在纸上仍然在学生口中流传的记忆而已,却能保有难得的生命力,让这些人物的故事不断延续。    
    是什么东西让这些故事还有生命力?是历史,学校的历史,以及在这种历史里流传下来的没有断裂的传统,一代代学生来了,又去了,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然而正是这些人,在以后的生活中,给学校增添了无数的荣光,这荣光又吸引了无数的学生来到这里寻梦。    
    徐志摩说“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梦寻的是剑桥,在中国的大学里,你寻的又是谁的梦?    
    如果你在北大,校园的变迁已经把老校园抛在了历史中,现在能看到的是早年的燕京校园。湖水荡漾,那精致的临湖轩是冰心拟的名字,临湖的石舫是当年乾隆朝的皇家旧物,西侧的勺园记录了一个明末才子的红尘旧梦,博雅塔的倒影恍惚出黄昏时爱晚的情愫。    
    如果你在清华园,荷塘月色哪个中国人不知道,大礼堂穹隆上的老校徽引来了多少人文俊杰,“人文日新”、科学精神,这是学校立校的根本,梁思成、梅贻琦、朱湘,这些名字是学校的标志。    
    如果你在复旦、南大、北师大、武大,或者其他学校,哪怕是那些创办没有多少年的学校里,只要你用心去查找,就不难发现,总有一些人是值得记住并回味的,总有一些校友是留下了很多东西在校园里的,也许是一个由他创办的学科、实验室,也许是他捐资兴办的图书馆,也许是一种学习精神,或者是图书馆里厚厚的作品。他们代表了学校的成绩,也给新学生更大的精神支持。    
    具有辉煌历史的名校,其精髓往往不全在课堂,却在课堂外。在张中行先生的笔下,我们会看到一个似乎闪着幻影的逝去的年代,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有一些足以称为一流大学的学府:“课堂的随随便便,在校外曾引来不很客气的评论,比如,北京大学是把后门的门槛锯下来,加在前门的门槛上,就是一种。这评论的意思是,进门很难。但只要能进去,混混就可以毕业,因为后门没有门槛阻挡了。其实,至少就我亲身所体验,是进门以后,并没有很多混混过去的自由,因为有无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学术空气。”是啊,老北大学者的学问与社会影响力就是靠这个学术空气支撑起来的,没有这种影响力,怎么能出那么多人才!    
    '大学故事'    
    说到历史,还是让我们顺着张中行的笔触来看看吧,看看那些可笑却有着异样风采的老大学。    
    记得是1947年或1948年,老友曹君来串门,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