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十字(没看,但一共有3部)
“这或是他性格沉稳,顾虑过多使然。家父曾经说,石子明前途不可限量,现在他虽然只是翰林学士,却是他实际上第一次正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尚未执行,便被你质疑,只恐将来结下难解之怨恨,使得兄弟不睦。”王倩注视着桑充国,眼中尽是担忧之色。
桑充国苦笑数声,竟不知如何回答。
“桑郎,不如先去见见石子明,当面问问他究竟是何主意。若是有理,便由《汴京新闻》替他向天下解释——料来天下不能理解的士大夫,并不在少数。若是不和,再委婉批评。这样既不伤兄弟之情,又顾全了公义……”王倩柔声劝说道,以她的见识,实在不愿意桑充国得罪石越。
桑充国却只是默不作声,似乎在思考什么。
“桑郎,石子明第一次主持这么大的政策,他急须博得皇上、朝中大臣、清议的支持,在这个时候和他唱反调,纵然他明知道你是有理,也会变成政敌的。三份大报中,《西京评论》背后是富弼撑腰,就算他们再反对,妾身肯定,这一次,他们一定不会说出来;《新义报》的编辑,都是支持新法的,他们是朝廷的喉舌,肯定也会支持。若《汴京新闻》不支持,那就是成了《谏议报》之流了。”王倩继续劝说道。
桑充国注视着王倩,叹道:“这些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我只知道道理最大。”
“这些本不是什么光明磊落的东西。”王倩做了个鬼脸,笑道:“我知道你定不能说违心之话,那么便去见见石子明,看看他如何说?若真的兄弟反目,桑、唐两家都要表明立场,便是令妹,也难以自处。”
“好吧。”桑充国终于点点头,站起身来,笑道:“我便去见见子明。”
“嗯。”王倩也笑着站起来,帮他整整衣冠,轻声叮嘱道:“千万不要动意气。”
※※※
石府。
“军事教育体系的设想,是在京师创办讲武学堂,将军中指挥使、都头一级的将校分批召回培训一年,第一批受训将领,选其精干者,组成教导军,然后将都头以下的小校们,分批抽调,进行训练。一年之后,这些受训的军吏,搭配讲武学堂结业的军官,从禁军中抽调士卒,整编成满员的指挥,进行严格训练。”石越一面说,一面注意观察枢密副使王韶的表情。
王韶又矮又胖,肤色黝黑,走到大街上,实在很难引起人的注意,只是一双眸子精光四溢,显得他并非常人。他身受王安石知遇之恩,本来也不愿意再俯首事人,况且以他今日的地位,也比石越要高,虽然石越炙手可热,可他王韶也未必放在眼里。他这次来石府,是因为石越几度拜访,他却不过面子,只得回拜一次。
“在下记得王丞相曾经提出过将兵法,朝廷一直没有全面正式推行,何不径用之?”王韶淡淡的说道。
“将兵法虽然好,但是在下的构想,不知道大学士以为如何呢?”石越装作没有听说他的言外之意,笑道。
王韶不动声色的说道:“恕在下愚昧,看不出这个方法比将兵法强在何处。那些军校,只有将领得力,在军中一样也能训练得强悍无匹。”
“若是将领不得力呢?”石越笑着反问道。
“若将领不得力,精兵也是送死的。”王韶毕竟是大将之才,答对始终冷淡如一,让人猜不出他心中所想。
“诚然。”石越一心想得到他的支持,强行按捺性子,笑道:“但是在下的方法,纵然将领不得力,也能使军队战斗力大幅提高,不知大学士以为然否?”
王韶冷笑一声,抱拳说道:“某家是个粗人,石学士莫怪。石学士的意思我明白,但是这中朝廷大事,朝中议定如何,便是如何。某家只知道执行皇上的圣旨便是。”
石越知道王韶这是当面声明拒绝支持自己,事已至此,几乎无法挽回,也只得作罢,勉强笑道:“这也是做臣子的本份,在下理会得。来,莫谈国事,请喝酒。”
王韶站起身来,把杯中之酒一饮而尽,抱拳道:“宅中还有些事,便先告辞了。”
石越又留了一回,但终是话不投机,只得亲自送他出府,望着王韶上马远去,不由长叹了一口气,恹恹走回府中。
“我也没有料到王韶竟然会断然拒绝。”李丁文早已在厅中等候。
“军事教育体系、兵制改革、裁军,我本来计划是一个整体,一步一步,不动声色的进行。皇上也同意了大体的构想,但是若不能得到军中名将的支持,终是遗憾。”石越心有不甘的说道。
李丁文也点点头,说道:“本朝能带兵的将领,只剩下王韶、郭逵、刘昌祚、种谔数人而已,如张玉之辈,一勇之夫而已;李宪终是宦官,唐代之鉴不远。可恨狄武襄早死。”
“英雄或要趁时而起,也未必当真无人,也许是没有机会,声名未显之故。”石越叹道。
“现在这些将领,王韶是唯一在京的,位高权重,又受王安石知遇之恩,公子断难笼络。郭逵因为意见与韩绛不和,一直不得志,现在贬在太原做知州,与王安石也未必没有嫌隙,他当年名声,仅次于狄武襄,若然公子在皇上面前推荐他,他必然感激——不过此人眼高于顶,若不能让他心折,他反要来轻视你,而且用他,不免得罪韩绛;种谔时运不济,也是被贬在外,他和韩绛关系也好,公子若要用他,只要皇上答应,他必然乐意听从。”
石越想了想,说道:“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苟且。先写封信,试探了解一下郭逵的看法,若是意见不同,终不能勉强。”
“也好。军事方面的改革,是一个单独的系统,我们先想办法让朝廷接受公子的官制改革方案。”
二人正要继续讨论,侍剑急匆匆走到门口,说道:“公子,舅爷求见。”
“长卿?”
“长卿?”
石越与李丁文对望一眼,暗道:“他来做什么?”
※※※
“子明。”
大雨过后,树叶比平时更加新绿。石越与桑充国在南郊外的一片树林中并绺而行,带着雨水珠的树叶,在微风中摇晃,一不小心,水珠就像骤雨似的落在二人的头上。但二人都似有无限的心事,竟然丝毫没有觉察一般。
“嗯,长卿,你找我出来,一定是有事吗?”石越觑见桑充国神色,已知他一定是有什么话想对自己说。
“嗯……的确有事。”桑充国故意不去看石越,自顾自地说道:“今天,我看到了朝廷颁布的《诸州县兴学校诏》……”
“有什么问题吗?”
“我、我听说这是子明你的政见?”桑充国突然停止马,转头望着石越,问道。
“不错。”石越淡然笑道。
“我有点不明白,这份敕令,和子明你在《三代之治》中说的,完全不同。”桑充国注视着石越,质问道。
“的确不同。”石越已经猜到了桑充国的来意,淡淡一笑,说道:“长卿,《三代之治》中,有些构想,是要几百年的时候去实现的,我所做的,是第一步。”
“可我认为这一步,太不公平。”
“为什么这么说?”石越奇道。
桑充国道:“你可知道贫穷的人家,都以读书上进为唯一的出身之道?他们往往是一家,一族,支持最有希望的几个人,去读书,十年寒窗,能中进士的,是其中极少的部分,大部分,便止于县学。这些人的资质,不过中等,也许并不能得到前面二成的奖学金,对于这样的人,你要他们如何选择?继续读书,家里族中,供不起了;若不读书,十数年的功夫,尽皆付诸东流……”
石越点点头,低声说道:“我知道。我听说有些人甚至只能喝粥度日。但是,长卿,我问你,在此之前,全国究竟又有多少地方有县学?范文正公读书,要断齑画粥,像这样的杰出之士,若依我的法子,便可以有一份保障,使他们不至于因为生活所迫,而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杰出之士,始终只是少数。还有中人之资的人呢?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希望。”
“中人之资,若按绝对人数算,这个法子施行之后,也会比前受益的人多。”石越冷静的说道。
“未必,你可没有限制那二成人中有钱人的数量,若有什么情弊,谁又能料到?难道你便能说可杜绝?”桑充国道。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三章
更新时间2005…6…10 8:39:00 字数:0
“一项政策的推行,不能只去考虑最坏的状况,否则天下再也没有可做的事情。天下州县以千百计,纵然有些地方有情弊,但是从总量来说,依然是有更多人受益。那二成中,纵有人以权谋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名额全占了。”石越望着桑充国,解释道。
桑充国愣了一会,突然不住的冷笑,“子明,你不觉得你的话,和某人很象吗?”
石越也怔住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辩护的言辞,竟然和王安石为新法辩护的言辞,如此相似。
他夹了夹马腹,向前紧走几步,苦笑道:“长卿,我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若是用以前的政策,朝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
桑充国骑了马追上,听到石越诉苦,反问道:“朝廷官员个个锦衣玉食,恩宠不断;军队数目庞大,空费粮饷。只需裁汰几万军队,略减官员的恩赐,哪里便会有没有钱的道理?”
石越见他说得这么简单,笑道:“世事哪能如此轻易?”
“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桑充国低声说道。这是石越的“名言”,也是桑充国的座右铭。
石越望了桑充国一眼,百感交集,竟是说不出什么话来。
二人默默地并绺前行,各自想着心事。走出树林的那一霎,石越突然把马勒住,对桑充国说道:“长卿,你容我三思。”
桑充国默默的点了点头,突然叹了口气,道:“不管怎么样,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
与桑充国在白水潭附近告辞之后,石越牵着马,沿着一条田间小道往回走。他低着头,反复考虑着自己倡导的学校政策,类似桑充国的质疑,绝对不止桑充国一人有,只不过现在只有桑充国一人有机会提出来罢了。但是,桑充国式的解决办法,却是绝对不可行的。在威信未著之前,悍然触犯官僚阶层的利益,而且同时涉足军队改革,根本就是树立强敌的同时,还要授人以柄,那在政治上,几乎是取死之道。
“石山长。”一个清朗的声音打破了石越的思考。
石越抬起头来,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年青人,瘦瘦高高,肤色略黑,一身破旧的灰布长袍,虽然打着不起眼的补丁,却非常的干净整洁。石越见他虽然穷困,神态间却有一种清逸淡泊,站在自己面前,虽然略显羞涩,却也是不卑不亢,颇为得体,不由暗暗称奇,连忙微笑着回礼道:“你是白水潭学院的学生吗?”
那个青年略带腼腆的一笑,点头道:“学生包绶,草字慎文,是白水潭学院明理院二年级学生。”
“包绶?”石越觉得这个名字非常的耳熟,却不记得在哪里听说过。
包绶微微一笑,脸色似乎有些发红,道:“久慕山长大名,寒舍就在附近,不知山长能否抽暇?”
石越不知为何,对这个年轻人竟是颇有好感,颔首笑道:“如此多有打扰。”
包绶见石越答应,连忙引着石越前行。二人转过几处小树林,前面隐隐便露出一带黄泥墙,墙上用稻草麦杆掩护。慢慢走进,便见墙内是数楹茅屋,外面种了桑、榆各种树木,院外有一土井,旁边有辘轳之类。石越看这样子,便已知包绶家境贫寒。
包绶引石越进到院中,便见数个大木盆里,堆满了衣服,一个四十来岁的女子坐在旁边搓洗,见包绶带了石越进来,连忙站起来,敛衣道:“不知有贵客光临,多有失礼。”
石越连忙还礼,“不敢。”心中暗暗称奇,他本以为包绶不过平常的农家子弟,可这女子落落大方,谈吐文雅,显然又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子。
包绶略带兴奋的对那个女子说道:“嫂子,这位便是石学士。”
那个女子诧异的抬眼打量石越一眼,又行了一礼,道:“原来是石学士,请屋中坐。”
石越又还了一礼,口中谦逊,随包绶走进屋中。见屋中虽然昏暗,家具多是破旧,却也十分整洁。石越告了座,笑道:“慎文,令尊令堂不在家吗?”
包绶站起身来,黯然道:“学生不幸,五岁丧父,家兄早夭,全由寡嫂抚养长大,家中便只有寡嫂与学生、义侄包永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