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讲聊斋





诚质档纳疃龋靶垂硇囱笔撬氖侄巍N颐悄眉父鲋恼适驴纯础读恼疽臁肥侨绾蚊栊春诎道糁危烫按膛叭牍侨值摹!   ?br />     官虎吏狼话当朝    
    “官虎吏狼”是《聊斋志异》脍炙人口的名句。这话出自《梦狼》。    
    白甲在外边做官,他的父亲白翁(白老头)挂念他,有个素走无常的丁某,也就是能在阳间阴间来回走的人,带了白翁到白甲官衙,白翁先看到官衙门口有一头巨大的狼看门,吓得不敢进,丁某硬把他拉进去。    
    刺贪刺虐话聊斋    
    白翁又看到官衙里堂上,堂下,坐着,卧着,都是狼,这些狼不知吃了多少人,官衙的白骨已经堆成山。白甲看到父亲来了,很高兴,下令备饭,马上,有一头巨狼叼了一个人来。白翁吓得浑身发抖,问:这是做什么呀?白甲平淡地回答:“聊充庖厨。”就是“用来当饭吃”。白翁很害怕,辞别了儿子就走,一群狼却挡住他不让走。白翁正在进退两难,突然,群狼吓得嗷嗷叫着藏起来,有的趴到床底下,有的藏到茶几底下。原来来了两个怒目圆睁的金甲猛士,金甲猛士捉住白甲,白甲扑地化成了巨齿獠牙的猛虎。一个金甲猛士要砍掉白甲的脑袋,另一个说,不着急,这是明年的事,先把他的牙敲了。    
    白翁醒了,对这个怪梦很害怕,写了封信,劝导白甲廉政爱民,还派小儿子到白甲那儿看看。小儿子到了白甲的官衙,发现哥梦狼哥的门牙全掉了,问怎么回事,白甲说骑马摔的。再问,什么时间摔的?恰好是白翁做怪梦的那天。小儿子把父亲的信拿出来给白甲看,苦口婆心地劝告他。白甲不听。弟弟在官衙住了几天,发现不分昼夜,行贿送礼说情的人络绎不绝。整个官衙的人都在千方百计、无孔不入地搜刮民脂民膏。弟弟流着眼泪劝告哥哥不要这样,要爱护老百姓,白甲不以为然地说:“你是个乡下人,不知道做官有做官的妙诀,一个人能不能提拔,不决定于老百姓,而决定于上司。上司喜欢,你就是好官;你爱老百姓,有什么办法让上司喜欢?”    
    没过多久,白甲升了大官,可是在他赴任的路上,一群饱受白甲迫害的老百姓把他杀了,还杀掉了白甲身边助纣为虐的衙役。过了一会,有人把白甲救起,说这个人是白老头的儿子,老头还不坏,不应该让他看到这惨状,把这人的脑袋给接上吧。另一个说,这家伙坏透了,把脑袋反着安上。白甲复活后,脑袋朝后,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背,大家都不把他当人看待。    
    让人自顾其后,是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人得长着前后眼,想一想如果作恶会有什么下场。《梦狼》是带象征意味的小说,县令化成吃人猛虎,衙役是一群恶狼,官衙以人为食,吃得白骨如山,比喻官场对百姓敲骨吸髓。蒲松龄似乎还担心读者对他的良苦用心不理解,在篇末“异史氏曰”,又把这个怪梦的真实内涵交代得明明白白:“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即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天下的官员是吃人猛虎,小吏是害人群狼,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比比也,就是到处都是。即使官员本人不是猛虎,他手下的人也都要做吃人的恶狼,何况还有比猛虎更厉害的?    
    孔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蒲松龄干脆说“官虎吏狼”。“官虎吏狼”成为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经典性概括。    
    父母官变成了“官虎吏狼”,老百姓跟他们打交道,会出现什么情景?我们看一个小百姓在一级一级衙门打官司的故事《席方平》。    
    


第三部分:夫权 在阴司继续二郎神断案

    聊斋宫彩塑:席方平遭锯解    
    聊斋宫彩塑:向九殿下求救    
    聊斋宫彩塑:二郎神断案    
    席方平的父亲是老实人,他跟豪绅羊某有矛盾,羊某死后,向阴司行贿,用酷刑折磨席方平的父亲,害得他浑身赤肿而死。席方平深知父亲为人老实,会在阴世受害,就到阴司帮父亲对付羊某。    
    他到阴司后发现,监狱小吏受贿,日夜拷打父亲,打得两腿鲜血淋淋。席方平大骂狱吏:我父亲如果有罪,自然有王法管他,哪能随便让你们这些死鬼拷打?他写了状子向城隍告状,城隍受贿,置之不理;席方平跑了100里路,到郡司告状,郡司又受贿,对席方平用刑。席方平再告到阎王那儿,阎王升堂,不问三七二十一,先打席方平二十大板,席方平厉声问:“小人何罪?”为什么?我是原告。阎王装聋作哑,席方平直言不讳:我活该挨打,谁让我没钱呢?阎王恼羞成怒,命令把席方平架上火床,烤得皮肉焦黑,然后再问席方平:“敢再讼乎?”席方平的回答铁骨铮铮,掷地有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这么大的冤情得不到昭雪,不会死心,如果说不告是欺骗你,一告到底!气急败坏的阎王下令把席方平锯成两半儿!两个小鬼把席方平夹到夹板上,锯声隆隆锯开了脑袋,席方平觉得脑袋裂成两半儿,但他忍住痛,一声不吭,一个小鬼感叹:“壮哉此汉!”大锯锯到胸前,另一个小鬼说:此人大孝无辜,咱们锯偏一点儿,给他保留一颗完整的心。席方平被锯成两半后,阎王让小鬼把席方平的两半身子推到一起再来审,席方平觉得那条锯缝其痛无比,走了半步就跌倒了。这时,一个小鬼从腰里拿出条丝带给他说:“赠此以报汝孝。”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席方平竟然感动得小鬼把丝带送他疗伤。席方平将丝带系身上,病痛消失,身体特别健康。    
    阎王用尽酷刑对付席方平,席方平始终不屈服,阎王又软化他,利诱他,答应让他重新托生为人,在生死簿上注明,你下一辈子有千金之产,百岁之寿。席方平变成了呱呱而啼的婴儿,愤不吃乳又返回阴间,继续告状,终于告到二郎神跟前。二郎神判决冤狱,把阴司的贪官一网打尽。还写了个很长的判词,就像法院判决书,痛骂各级官吏飞扬跋扈,贪赃枉法,人面兽心,不嫌鬼瘦。臭骂金钱导致吏治腐败,“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是对金钱导致封建官场腐败的本质性概括。金光盖地和铜臭熏天是一个意思,就是金钱决定一切,金钱操纵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官吏。阎摩殿实际是金銮殿,枉死城实际是天子脚下的皇城。    
    席方平在阴司的遭遇,实际上是人间官吏鱼肉人民的真实写照,这个说法,不是我也不是其他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发明创造,是毛泽东主席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夕,毛主席约文艺界人士谈话时说,《聊斋志异》可以作清朝史料看,其中《席方平》就可以作清代史料看,《席方平》含义很深,实际是对封建社会人间酷吏官官相卫、残害人民的控诉书。毛主席又说:小鬼同情席方平故意锯偏,这个细节写得好。他还说:《席方平》应该选进中学课本。    
    遗憾的是,《席方平》没选进中学课本,半个世纪中,选进中学课本是聊斋另一个著名刺贪刺虐故事——《促织》。    
    促织    
    《促织》描写封建社会中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写从皇帝到官吏欺压百姓,导致良民倾家荡产的事实。    
    斗蛐蛐本是孩子的游戏,因为玩物丧志的皇帝喜欢斗蛐蛐,谄上欺下的县令、狡猾诡诈的乡吏,马上把收刮蛐蛐变成对人民盘剥的手段,把蛐蛐变成重要的赋税摊派到老百姓头上,按期催交,完不成打板子。    
    老实忠厚的读书人成名,不得不放下书本,拿起竹筒铜丝笼,像顽童一样到处捉蛐蛐。不仅家产荡尽,还被打得脓血淋漓,想寻死。为了一只小蛐蛐,一个读书人陷入九死一生的困境。这是多么尖锐的对立!一边是最高统治者的玩乐,一边是劳苦百姓的死活。但这对立还仅仅是开始,当成名陷入绝望时,他的妻子得到巫者指点,有了求虫线索。成名拄着拐棍按图求虫。一个成年人,为了完成向皇帝进贡的任务,挖空心思、煞有介事地捉小蛐蛐,滑稽可笑,而滑稽可笑的背后又可悲。成名绝处逢生,捉到一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好蛐蛐,高兴得全家庆贺。没想到乐极生悲,成名惟一的儿子因为好奇,趁父亲不在时,偷偷看蛐蛐,“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极度的恐惧吓得成名的妻子面如死灰,大骂儿子,说,你弄死了蛐蛐,你的死期就到了。儿子知道闯下塌天大祸,小小年纪,竟然寻了短见,投井自杀。为了一只小蛐蛐,一    
    个孩子丢了命!成名归家,先是为了小蛐蛐愤怒地找儿子算账,可找到的却是儿子的尸体!成名夫妇因为独生子自杀,觉得生活没了指望,但是看到空空的蛐蛐笼,仍然担心官吏的威逼杖责,“亦不敢复究儿”。接下来,成名意外地获得一只神奇的小蛐蛐,能够斗败大公鸡,把它送到宫里,普天下进贡的一切奇异品种蛐蛐都比试过了,没有能够战胜它的。每当听到琴瑟之声,小蛐蛐就合着节拍跳舞。皇帝高兴,赐给巡抚名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自己受宠,缘于华阴县的小蛐蛐,在朝廷对官吏的考查中,华阴县令以最好的评语“卓异”报送朝廷。县令高兴了,免除了成名的徭役,嘱咐主考官,让成名取得秀才资格。没几年,成名有了良田,有了楼阁,牛羊成群,一出门,车马衣服的豪华超过世族之家。    
    为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可以让老百姓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满足了皇帝玩蛐蛐的爱好,就会鸡犬升天。这就是《促织》的思想意蕴,这篇名作把批判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帝。    
    


第三部分:夫权 在阴司继续妙笔抒写民族灾难 1

    公孙夏    
    聊斋不少鬼魂故事揭露现实黑暗。《公孙夏》写一个市侩准备到京城买官,还未动身却得了重病,临死前有个自称是“十一皇子坐客”公孙夏的人来帮他买阴世的官。市侩担心按有关规定不能在家乡做官,公孙夏说:掌权的都是我的朋友,只要有孔方兄在,管他什么吴越桑梓。于是市侩用巨资买了个真定城隍的肥缺,死后带着大群随从和美妾,车服炫耀地上任。路上撞见关帝,关帝在马上发问:“此何官?”随从回答是真定城隍。关帝下令让市侩写个简历,市侩写完,关帝大怒,说:“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立即查清市侩的官是买来的,下令把卖官者和市侩各打五十大板,打得屁股上的肉都掉下来。《公孙夏》写的阴司买官实际是现实的倒影。蒲松龄曾在《成仙》中借小说人物的嘴说:在不分青红皂白的强权社会,官场的人多半是不拿戈矛的强盗。    
    这些官吏如何鱼肉百姓?不少鬼故事写到这样的内容:《小谢》写黑判官强迫秋容做妾,实际写的是现实中强抢民女的官吏的嘴脸;《伍秋月》写阴司的衙役调戏关押在监狱里的女囚,被王鼎一刀一个痛快地杀掉。蒲松龄在“异史氏曰”建议立法,凡杀公役者罪减三等,因为蠹役实在该杀。    
    潍水狐    
    蒲松龄还利用生死轮回观念为贪官污吏寻根:六朝小说《幽明录》出现佛教化地狱,按照人生前品德决定来生。生不做善事的人进变形地狱,杀生者变成朝生暮死的蜉蝣;恶舌者变猫头鹰。《聊斋志异》别出心裁做反面文章,人世间某些威势赫赫的大人先生,前生都是畜牲:《潍水狐》有个老头自称是狐狸,县里不管什么人登门求见,他都客气地接待,却就是不接待县令,原来这县令前世是头蠢驴!《饿鬼》里边学官做了几年官,没有一个道义上的朋友,只在看到钱时他就像水鸭子似的嗄嗄笑,这位学官前世是饿鬼。蒲松龄上查三生,尖锐地调侃,那些为民父母的官,是饿鬼转世,恶狗、笨驴、毒蛇再生,都不是人类。他还声明:“毛角之俦,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列位看官不要小看眼前的狗猫猪蛇,它们下辈子可能就是各位头上的“父母官”呢!前辈作家让作恶的人轮回做畜牲,蒲松龄让畜牲变成王公大人,多精彩的翻案文章!    
    妙笔抒写民族灾难    
    清初突出的社会矛盾是民族矛盾,满清贵族入关后,下剃发令,圈占民田,血洗扬州、江阴,中原人民的反抗始终没有停止,蒲松龄的故乡山东曾经发生过于七起义,结果被残酷镇压,杀人如麻,殃及妇孺。在“康熙盛世”,从皇帝到满族大臣,都极力回避这些事,他们对汉族士子的怀旧情绪绝对不能容忍,制造文字狱,连写“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都要杀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