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赢利模式
?br />
成功打造企业赢利模式忽略技术进步
新技术的变化必将淘汰没有准备的企业。因为新的技术会从多方面推动企业的变革,将那些跟不上形势、不能赢利或者利润微弱的企业淘汰。比如计算机的应用,便使高速数据处理和解决复杂的生产问题成为可能,使企业的活动更加信息化、程序化、网络化、精确化,企业的效益也大大提高。原始的手工操作退出历史舞台也就不足为奇。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讲,市场所要求的整合的速度越来越快,一项新的技术就可以把竞争对手拦截门外,任何慢一点进入这个整合的企业,都有被淘汰的风险。而作为单个的企业,往往只能在自己的范畴内突围,缺乏技术整合的能力,因此,增强这种技术整合的能力也就成为现在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所以,现在企业的领导者,要了解自己所处的产业发生什么变化,并且尽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知道是什么力量将会改变自己的产业。否则,这个企业将很容易被淘汰。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中的现状,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要把务实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比如说,当代工生产做到一定时候,必然要求朝核心竞争力方面发展。中国是一个大国,企业不能永远走代工生产的道路,而要走英特尔模式。英特尔垄断国际电脑微处理器芯片,这个产品置于电脑内部看不见,但英特尔197
要求所有使用芯片的电脑公司必须贴上“Intel Inside”,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像格兰仕提出“为世界再打50年工”是务实的口号,但在做强之后,还是要能形成自己在品牌、零部件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价值分配取决于和对手讨价还价的力量,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同对手谈判的底气才足,才能获得持久的赢利,才不至于落入眼前还有利润的赢利模式陷阱。技术变革和创新是企业持续赢利的根本保障。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决定经济增长和企业产品寿命的重要因素。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技术革新投资的平均社会收益为56%,个人收益为25%。美国按人口平均的产品增长,大约90%依赖于技术的变革,生产力提高因素的80%也是来自于科技进步。所以,美国从政府到企业,都非常重视在科技革新方面的投入,每年用于科技研发的经费约占国民总收入的3%。他们还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区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并由此提出名牌产品要想历久弥新,独领风骚,就必须有一支不断开发新产品的技术队伍,以便在一种产品进入衰退期之前,果断地利用另一种新产品来加以替代,从而延长名牌的使用寿命。另外,他们还提出延伸创新的观点,就是在一个名牌下发展产品线和产品项目,使之形成一个具有相关特性的名牌家族,使各产品线、产品项目相关根联、相辅相成,收到系统整合的效果。用他们的话说,这样不仅可以壮大原有的主力名牌,而且还使消费者产生新鲜感和企业实力增强的信任感。也就是说企业需要新陈代谢,企业需要成长发育。企业的持续赢利是以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支撑的。综上所述,新科学技术的进入,必将推动企业形态和功能发生重大变化。企业信息网络的建立,促进了信息的流通,使得每个人都能纵观全局,高层与基层更容易沟通,中间层次的传话功能198
第十六章赢利模式的常见误区逐渐淡化,中层管理人员将逐渐退出管理领域,而其职能将演变为信息的收集、汇总、加工和指令的完善。企业的高层领导也不能继续充当预言家和裁判长,而要成为一位设计师,必须能围绕利润设计出灵活多变、充满活力的赢利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成功打造企业赢利模式漠视人才的流失
人才流失对于企业来讲,无异于当头一棒。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能够漠视和纵容人才的流失;那些人才流失惨重的企业,也绝不是一个能够持续赢利的优秀企业。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有一个客观的事实摆在眼前:大多数成功的企业之所以能够不断赢利,是因为它们有一群能干的人;绝大多数失败的企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无人可用,或者是不善用人而导致员工流失。我们来看高路华和乐华两家企业从辉煌到没落的典型例子,它们无不是由于人才流失所致。高路华从辉煌到没落,究根问底,是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早在1988年的时候,原籍江门的外商黄仕灵回到故乡,与上广电无线电器厂等实体合资,以“凯歌”品牌开始了电视机的生产——这便是广东高路华的前身。当时国内彩电供不应求,他们自然赢利多多,后来高路华品牌的塑造令企业迅速壮大,1996年营业额达到40多亿。1997年高路华彩电销量达到120万台,进入中国彩电业排名的第六名,同时被国家贸易部评为“中国十大畅销名牌”。然而,到了1998年的时候,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销量竟然大幅下滑到了90万台。此后,其销量竟一路下滑,直至199
2000年11月,由于“能人”陆强华率手下众多销售精英投奔高路华,才使2001年高路华彩电年销量一下子又飞升到180万台,进入中国彩电业前五名。但遗憾的是在2002年的时候,高路华又爆发出陆强华与公司高层黄仕灵之间的争端,最终以陆强华离职告终。受“黄陆风波”的影响,高路华彩电的销量又退到40万台。2003年,高路华由于全线亏损无奈最终全线停产,寿终正寝。而乐华的败北,同样也是因为人才方面出了问题。在中国家电业内,乐华曾一度被业界人士认为是一匹“黑马”。它在上市仅两年时间内,做到了内外销售近70万台的规模,可谓风光无限。乐华曾经有一个时期比较鼎盛,业内也有人把它归结为是由于众多优秀人才加盟的缘故。1999年1月份,乐华空调开始在国内市场诞生,相比其他在空调业中发展了十几年的企业,可以说它是一个十足的小字辈。但它诞生在无论是人才,还是配套条件都占据了相对较高优势的珠三角地区。区位的优势、品牌的优势,都让拥有一技之长的精英们摩拳擦掌,想借此平台开创出一片天地来。很快,乐华就汇聚了从格力、美的、科龙等老牌制冷企业中培养出来的生产、研发、制造、销售等方方面面的单个作战能力很强的人才。“相信,在目前的销量规模与那时的乐华销量规模处于同一档次的企业中,再也不会有那样的强势人才队伍了。”那个时候的领军人物梁伟很坚定地认为。而这也正是乐华空调迅速崛起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乐华垮掉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个因素却是不容置疑的,那便是它忽视了对人才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乐华空调2000年9月份在媒体上大肆炒作之后便走上了高速发展之路。企业高层更多的精力只是关注空调的销量,而放松了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建设。另外,乐华空调器公司毕竟是一个新兴的企业,其内部的所有人员几乎都是来自于其他企业,属于典型的“移民”企业,而200
第十六章赢利模式的常见误区这些来自于其他企业的乐华人,都是原企业的精英,都有很强的单兵作战能力,对于乐华来说,他们便成为一把双刃剑。他们在给乐华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了难题。因此,到了2002年,乐华空调就出现了频繁的人员流失和人员换岗,内部人员士气日益低落,直至最后不得不以倒闭告终。活生生的教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这种重要绝非是停留在口号上就算重视了,而是要求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比关注利润还要加倍地重视人才的培养、使用。尤其是在企业进行人事调整时,更要对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危机有一个足够的估计,否则一旦危机出现,企业就乱了阵脚。通过考察,我们认为,员工流失对企业的危害与影响是严重的、深远的。员工流失除了对企业造成经营成本大大地增加等实际问题,还会对企业产生如下不良影响:(1)导致商业机密的泄漏,给公司以致命打击。人才的流失和商业秘密泄漏是一对孪生姐妹。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挖一名员工的时候,这名员工的附加值是很重要的。比如,一家企业想挖来一个技术总监,绝对不只是单单看中他的个人能力,肯定还希望得到他的技术资料和开发管理经验;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知识型员工的离职,更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漏。企业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必然会蒙受极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当那些知识型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企业或另起炉灶时,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2)导致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人才是企业创造财富的动力源泉,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对人才资源的竞争上。人才的流失,特别是高素质员工的流失,必然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尤其是在效率就是金钱的今天,因为企业很难快速招聘到急需的人才,新招来的员工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熟悉公司的环境和工作,而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公司更是对自己构成一个直接的威胁。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现了知识型员工的集体跳槽,那么企业面临的风险将是成为一个没有血肉的空壳,假如不及时补充,面对的必然是死亡。(3)导致企业声望的降低。在当今商业资讯传递迅猛的时代,一个企业发生人才流失现象,不管人才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离开企业的,很快就会被媒体报道,再经过人们的不断传递,影响面不断扩大。一个不断流失人才的企业,在人们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将会造成众多猜忌和各种传言,这些都将给企业精心塑造的形象带来损失。而无论是商业机密的泄漏、企业关键岗位的空缺还是企业声望的降低,又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对企业赢利造成压力,致使企业赢利能力大大降低。这样就要求企业在做好人才的培养、挖掘的同时更应注意人才的流失,因为人才的流失也是成本的流失、利润的流失。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才真正是企业赢利的源泉。
成功打造企业赢利模式过度采取外包方式
动物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犀牛身上往往寄居着很多小鸟,这些小鸟靠吃犀牛身上的寄生虫生存,而这些寄生虫则靠犀牛分泌的有机盐维持生命。可以说,一只犀牛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物链。在企业界,类似的情形也大量存在。一个大的品牌公司就像一头巨大的犀牛,以它为生物链顶端“滋养”着诸多小公司,而这些小公司也正是因为获得了大企业一部分外包业务,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事实上,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众多知202
第十六章赢利模式的常见误区名品牌企业的战略选择,这同时也为大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机会。通过将非核心业务外包,企业能够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的目的。在进行外包的时候,企业要尽量做自己最能干的事情,这也就是扬己所长;把其他的工作外包给能做好这些事情的专业组织,这也就是避己之短。但是,剥离企业非核心业务控制不好就可能会做得过火。即便某个特定流程或能力只对当前的战略起辅助作用,现在就将其外包,也可能会造成将来巨大的错误。例如,有一家电子高科技公司在核心业务动摇时,将其大范围的人力资源职能外包出去,以削减成本。另一家大型分销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当其供应商把50%的业务转移到渠道外,直接面向零售商时,公司把人力资源职能跟分销和物流结合起来,向互联网零售商提供上述管理服务。在中间环节消失的过程中,这家分销企业创造了利润增长的机会,而那家电子高科技公司却再也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了。怎么办?答案就是要利用有效的方案,帮助自己评估各种外包及合作的成本,在实施外包和合作之前预演一番。一家传统工业制造商的高层管理者说:公司刚刚第一次做这样的分析。练习结束时,经理们在墙上挂满了准确表述驱动利润的优先事项的招贴纸,公司因此受益匪浅。
成功打造企业赢利模式赢利模式固定不变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市场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203
化,竞争对手也是无时无刻不在调整自己的战略和赢利模式,那么,以不变应万变将不再是获胜的法宝。面对极度竞争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