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阎崇年等名家演讲录:发现你的心灵
底尤肥悼梢钥闯隼矗庖徽泻芄苡茫皇悄诠ΑO衷诓涣餍薪准抖氛衷诹餍斜鸬睦碛桑衷诹餍信ㄖ饕逭撸米排ㄖ饕宓木底右豢矗酱Χ伎吹侥信氛⑿员鸲氛坪蹩闯龊苤匾奈侍猓涫刀际潜砻娴摹A心担骸ɡ砺凼腔疑模钪鞒G唷!ㄎ叶匝担骸ɡ砺垡刈ⅲ钪匾氖悄诠Γ狭思改暄У降锥亮硕嗌俦臼椋饩褪悄愕哪诠Α6亲永镒傲?000本古今中外的小说,走到哪都不愁没有饭吃。不管理论怎么变,东西装在你的肚子里,随时可以拿来用。〃如果只学了一门理论,理论好像不管用了。我反对学生只学一门非常狭窄的专业技能,你要超出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博览群书,把这些东西当成你的内功,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没有用,不要追求什么东西都能排列出漂亮的组合拳,它放在你的肚子里会有用,你不知不觉会把这招使出去。郭靖练武功是内功特别强,强到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使什么招,郭靖的反应是比较笨的,没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的脑子比身体来得慢得多,当有人打他一拳的时候,他的脑子还没有反应过来,手已经出去了。我们在学习工作中要强调内功胜于外功,我们每个人、每个地方、每个国家都应当强调〃内胜于外〃,其实就是真的胜于假的,这样能摆平自己受到的不平的待遇的心态。人追求的是真的功夫,不追求别人的评价,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求别人理解你,你自己理解你就可以了。
第34节:武侠与人文素养(5)
第二,忍者无敌的思想很多人认为武侠小说是教人打架,是弘扬暴力的,这是没有好好读书的想当然的说法。批评的人大多没有读过金庸的小说,或者是反对之后再找来文章读,是给自己的言论找依据。真正读过新派武侠小说才发现,中国的武侠小说绝对不是弘扬暴力的。金庸的小说总是讲〃冤冤相报何时了〃,总是讲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在武力上面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金庸有一部很不重要的小说叫《鸳鸯刀》,武林人士苦苦寻觅一对宝刀,因为宝刀上有天大的秘密,后来终于找到这对宝刀,秘密就刻在刀上,前面写着〃忍者〃,后面写着〃无敌〃。中国的秘密不是阴谋而是阳谋,我们的招数堂堂正正告诉你也没有用,知道了你也无法制伏我。大人物如毛泽东都是搞阳谋不是阴谋,毛泽东的大多数思想不是从马列主义来的,毛泽东的伟大在于他巧妙地把马列主义中国化。〃忍者无敌〃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在阶级斗争过程中可以有斗争有暴力,但最高级的是〃忍〃。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可能武功很高,但不是武功最高的,他的武功可能被怀疑,但这个人身上体现一种〃仁义〃的〃侠义〃的精神,体现一种真正侠义的心。〃侠〃是奉献,〃仁〃是奉献、仁爱,不顾自己的痛苦,关心天下人的痛苦。反面人物、邪派武功往往以阴谋出现,阴谋诡计可以得逞于一时,但在长时段内是不受欢迎是失败的;在长时段内强调〃忍者〃,讲仁义道德的人经常吃亏,但时间长了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吃亏。人生有多少亏可以吃?被人家骗点钱被人家骂了一顿也不算吃亏,你最后获得的心灵收获可能是最重要的。武侠小说中弘扬的精神是〃忍者无敌〃,在武功里最高的可能是阴谋诡计,但比阴谋诡计更高的是仁义道德。孔夫子一生讲仁义道德,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并没有成功。孔子不是成功人士,不被别人接受,在哪个国家都待不长,但他死后他的思想成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核心思想,尊称他为〃圣人〃。没有仁义道德,中国文明不可能持续这么久,其他湮灭的西方古代文明都是阶段式的,今天的希腊人与古希腊人没有关系,只有中华文明是一脉延续下来的,我们的精神里依然淌着孔子老庄的血液。
第三,修炼之道是勤奋与觉悟相结合我们要把练武术看成是人生修养的过程,人活着除了满足温饱之外就是要修养自己的精神。当年刘少奇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提出一个重要问题,解决温饱后要重视修养问题,这也是儒家问题。怎么修养?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没有天生的大侠,没有人天生就武功盖世,大侠都是经过艰苦磨难的过程。郭靖非常笨,别人练一遍他要练十遍一百遍,但他反复练,一直练到功夫和身体成为一体,成为一种本能。有一次洪七公教黄蓉〃逍遥游〃,黄蓉学一遍就会了,郭靖很羡慕,让洪七公教他,洪七公说不适合郭靖。郭靖靠的是勤学苦练,这很像我们人生的早期,我们人生早期要以勤奋为主,到一个单位工作的早期也是勤奋的过程,功夫不熟练的时候就要勤奋,读书、待人接物都是勤奋第一。不是每个人都有聪明劲,有一句话叫〃笨鸟先飞〃,在我看来知道先飞就已经不是笨鸟,知道勤奋的人是很聪明的,聪明人才知道勤奋的重要性。但光有勤奋还不够,还要加上觉悟。武侠人物中成为大侠的很多都有奇遇,或是遇到名师,或是发现一本秘笈,或是从一个场面中悟出一个道理。人生需要勤奋与觉悟,勤奋与觉悟的关系很像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牛顿在此之前肯定有很多勤奋在前面做铺垫,在这一刻聪明爆发,这两个加起来才能觉悟,忽然上了一个层次。这其实是禅宗〃渐悟与顿悟〃的道理,禅宗结合了中国哲学,又高深又通俗,大家都可以接受。平时我们要渐悟,渐悟多了才有顿悟的机会,顿悟的机会才多。有朝一日顿悟,更上一层楼。机遇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这样就把练武功的过程看成是人生修炼的过程,平时主要是勤奋,抓住机会去觉悟就可以了。
第35节:武侠与人文素养(6)
第四,做人的最高境界问题在兵荒马乱时人们只求活命,诸葛亮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解放后人民生活安定了,现在物质生活提高,现在人的迷茫、痛苦为何多了呢?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干什么好,存在思想境界的问题,即个体生命的归宿。人活着是有欲望的,欲望分为很多层次,最低的欲望是活着,然后是吃饱,然后是吃好,等等。鲁迅认为是三个层次:生存、温饱、发展。发展的最高层次是什么?古人觉得发展的最高层次是长生不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秦始皇做到了满足人生的一切欲望,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追求长生不老。人总是要死的,这是残酷的事实,既然人总是要死的,就出现一个怎么死、为什么而死的问题。武侠小说中提出个体生命最高归宿的问题,用金庸笔下人物的话说是〃为国为民,侠之大义〃,这很像共产主义的话。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这种思想,中国共产党最好地最优秀地继承了儒家思想,共产党人的很多精神是自己发表的,是马列主义没有的,马克思什么时间教过我们被敌人抓住后要守口如瓶、绝不招供?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教过我们这些,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员坚贞不屈?是从孔子孟子得来的舍生取义的精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国民党继承了一部分儒家思想,但继承得不好,不配领导国家。共产党最好地继承了儒家思想,人民最后选择了共产党。黄世仁大年三十晚上去杨白劳家讨债,杨白劳还不起账黄世仁就把他的女儿抢走。在文化角度来看这叫缺德,书香门第的人怎么能做这种事呢?共产党要消灭这种缺德的事,恢复儒家的世界,减租减息,地主不能这样对待平民,所以老百姓支持共产党。爱国爱民好像是共产党提出的,金庸不是共产党,金庸对共产党有他不同的意见,他是根据形势来选择自己的立场,他讲的〃为国为民〃是从个体生命的归宿的角度来讲的。大侠可以想象成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在某个方面特别有功夫,是社会著名人士,可以是科学家,可以是优秀运动员,在某个方面有很高的功夫,用这个功夫干什么?赚钱享乐是正常的,赚钱后还做什么呢?满足个人的东西其实不需要多少,为人民做贡献会得到最大的奖励。为什么要将钱放在家里数呢,多累呀。应当帮助大家多赚钱,这就是杜甫所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思想。假如靠你的力量帮助别人有了广厦千万间,比你自己控制一间大房子要幸福得多。雷锋为何幸福?他天天为人民服务,因此吃得香睡得香,他与千万人一同生活。雷锋是当代大侠,大侠不一定就会武功,但最符合侠义精神。做到为国为民,最好的形象是郭靖和萧峰。郭靖成为一代大侠后,帮助大宋守襄阳,明知大宋守不住后便和襄阳城一起牺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萧峰领导着一个社会最大企业集团即丐帮,他是丐帮的CEO,他靠绝世武功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他挂念天下苍生,他不是站在大宋也不是站在大辽的立场,而是站在天下苍生的立场上,他觉得对不起自己的祖国,怎么解决两难困境?萧峰一死以谢天下。凡是读过《天龙八部》的,很多人读到萧峰死亡的段落都会为之感动。萧峰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英雄形象之一,金庸有意写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的人最好地体现了儒家思想。把生命融入天下苍生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把自己融入全人类才会真正长生不老。
第五,自由与道义的结合新武侠不止是给读者出了一条道,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包容性很强,中国文化对人是非常宽容的,它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国人有多条道路可以选择。你可以为国为民牺牲,我们说你是英雄。如果你不为国为民也可以,你只要不做坏事就可以。郭靖和国家的居民一起死去了是大侠,杨过帮郭靖守了一段襄阳,但后来领着自己的爱人周游天下去了。你可以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不同流合污就是好的,在特殊情况下被迫同流合污一阵子也可以,只要能够改正就可以。中国文化是非常灵活的,儒家、道家,不行出家都可以。中国有太多的道义,太多的道义可能给坏人留下空子可钻,但还是让大多数人可以选择。金庸在冷战时期把〃为国为民〃放在最高层次,文学作品是不谋而合并不是谁号召的。共产党、国民党都宣扬〃为国为民〃是最伟大的,我们讲的〃为国为民〃是爱共产党,台湾讲的〃为国为民〃是爱国民党。今天的情况不一样,21世纪崛起的新武侠,二三十岁的作家已经起来了。他们的观念和我们这一代人的观念已经有所不同,他们认为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更为重要,这是80后作家的想法。我对80后的孩子非常有好感,如果他们有幼稚的地方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知识,他们不知道,他们知道后进步会快得多,他们的环境比我们好,只要指出了正确的道路,80后是非常可爱的。我们为什么要求他们都要为国为民壮烈牺牲?时代不同了,他们需要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他们仰慕萧峰,但更愿意做令狐冲。张无忌专业特长很好,但是在人际交往、异性交往方面比较差,这很像我们普通人,人生能做张无忌就不错了。我们对人不要要求太高,要求大家都过得自由宽松可能是21世纪更重要的问题。
第36节:武侠与人文素养(7)
我希望大家能够借鉴武侠精神,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使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幸福的、自在的、愉快的人。
听众:您喜欢金庸作品中的哪个女性人物?
孔庆东: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多次回答这个问题,每次回答都显得我这个人很不专一。我喜欢很多女性人物,因为金庸写得都很可爱。武侠小说中写的女性人物其实是作为文化选择来写,你喜欢不同的女性人物代表不同的文化选择。在众多的女性中我更多关注的是赵敏,是一个少数民族的人,金庸小说中有意描写了一些少数民族英雄,这是对大汉民族的一种反省、一种批判,也是一种〃五四〃精神。
听众:有人批判金庸对女性的态度,他笔下的女性只有三种结局:死掉、疯子、回归家庭。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孔庆东:首先不是只有三种结局,韦小宝的七位夫人都跟着他享福去了,还有小龙女与杨过一起过上幸福生活。你要女性成为哪种结局呢?郭襄独立建立峨嵋派,金庸笔下的女性人物归宿还是很多的。但男性的归宿还是值得思考的,男性的归宿不是死了就是走了,这是金庸小说值得反思的问题,建立繁华世界后这个人物抛弃这个世界走掉了。这里包含另外一种佛家思想值得思考,即入世与出世是结合了。张无忌、杨过走掉了,韦小宝最后恍然大悟也走掉了。
听众:作为一名普通院校本科中文系的学生,自认与名校中文系的学生存在差距,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