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全传





旮拿潞杌夭⒄褂邢薰荆⒉嶙时居?00万增加到3亿,当年9月上市。同时,地产三剑客协议分手,郭得胜从市场购入股权,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    
    新鸿基地产稳扎稳打,进入20世纪80年代,跻身10大上市公司之列。1972年上市时注册资本为3亿元,1990年市值已超过220亿元,增长70倍。公司纯利,1974…1990年,增长41倍,达24。65亿元/年。    
    郭氏曾有“楼花大王”之称,1977年,郭氏改地产发展为地产投资—兴建高质量收租物业。    
    他在湾仔兴建了一幢50层高的商业大厦——新鸿基中心,为该集团招牌大厦。    
    郭氏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营策略,集团下设建筑事务所、建材部门、建筑公司、售楼部、物业管理公司等多个机构。    
    郭氏卒于1990年,其子郭炳湘三兄弟继承父业,新鸿基有长足发展。据1995年岁尾收市价计,新鸿基地产市值1400亿港元,占全港总市值的6。2%。家族拥有新鸿基地产46。83%股权,在美国三藩市拥有10亿港元物业。1995年家族股息红利收入23。18亿港元,家族资产720亿港元,名列香港超级富豪榜首。    
    英国远东问题专家乔治·赫德说:“香港经济的盛衰,除受世界经济大气候影响外,还与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大陆)政局有直接关系。”


第二部分: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地铁招标一飞冲天战地王(1)

    1977年,长实参与地铁遮打站、金钟站的上盖兴建权竞投。当时呼声最高的是置地公司。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志在必得。群雄逐鹿,鹿死谁手,似有定局,但结果出人预料。缘何缘何?     
    1977年,是李嘉诚事业上不寻常的一年。    
    香港境外的大气候由阴转晴,世界性石油危机已成为历史;中国大陆已从十年“文革”动乱中走出来,提出四个现代化口号,显现出改革开放的端倪。    
    本港经济以11。3%的年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百业繁荣刺激了地产的兴旺;地产的兴旺,又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地产成为本港的支柱产业,举足轻重。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1971年将长江工业改为长江地产,集中发展地产,次年又更名为长江实业,并成功上市。当年的重大抉择,现在越来越显示出正确性。    
    1976年,长实取得年经常性利润5887万港元、拥有地盘物业635万平方英尺、资产净值增至5。3亿港元的历史最好成绩。李嘉诚在业界实力渐雄,名声渐响。    
    不过,李嘉诚仍未被业界和传媒视为地产巨子、商界名人。长实说到底,仍是间中型地产公司,是五虎将中虎气生生、但从不大啸大吼的一员虎将。    
    香港传媒界,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有个新入行的记者问旁边的人,“那个额头高高,头发微秃,频频举手应价的中年人是谁?举一次手加个几百万,好像很平常?”    
    旁边的老记者说:“他叫李嘉诚,长江实业公司的老板,当年靠做塑胶花发迹,还被捧为“塑胶花大王”。近些年投资地产,拥有多间工业大厦,还在赛西湖发展高级住宅楼宇,在地产界已小有名气。看他在拍卖场的气度,实力不可小觑。”    
    这位老记者解释了好一番,才使新记者知悉李嘉诚其人。如今,李嘉诚名声如雷贯耳,家喻户晓。若有哪位记者认不出李嘉诚,那定是天大的笑话。    
    在1973年大股灾前,官地、私地拍卖场上,风头最劲的人物数船王赵从衍的公子赵世曾。    
    兼有花花公子之名的赵世曾,是众人心目中的地产强人,只要他出现在拍卖场,除洋人外,似乎无人敢与其竞投争锋。股灾翻船后,赵公子淡出拍卖场。人们渐把目光投向华资地产五虎将。五虎将中,除低调的陈曾熙,人们更关注的是郭得胜、郑裕彤、胡应湘等人。    
    1977年后,公众焦点聚在李嘉诚身上,只要他出现在拍卖场,记者会盯着他穷追不舍,采访拍照。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拍卖场上擎天一指”。    
    1977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1977年,李嘉诚参与了地铁遮打站、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    
    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个工程计划8年完成,需耗资约205亿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龙观塘,穿过海底隧道到达港岛中环,全长15。6公里,共15个站,耗资约56。5亿港元。    
    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担保获得银行的各类长期贷款;地铁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售股集资;地铁公司与地产公司联合发展车站上盖物业的利润充股。    
    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中环站是地铁首段的终点,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金钟站是穿过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岛东支线的中转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军总部、警察总部、红十字总会、文物馆等著名建筑,与中环银行区近在咫尺。    
    有人说,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只大腿,其上盖将可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地产商莫不“垂涎欲滴”。


第二部分: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地铁招标一飞冲天战地王(2)

    李嘉诚何尝不为之心动。不过他更看重的还不是上盖发展的利润,而是长实的声誉。在人们眼里,长实只是一间在偏僻的市区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无半砖片瓦、立锥之地!    
    李嘉诚涉足地产已20春秋,盖了不少建筑,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觉得是到了改变形象的时候——进军港岛中区了。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铁公司将招标车站上盖发展商的消息,被新闻界炒得沸沸扬扬。    
    1977年初,消息进一步明朗,地铁公司将于1月14日开始招标,地段是邮政总局原址。原址拆卸后,兴建车站上盖物业。    
    夜静人寂,寒意沁人,李嘉诚在深水湾住宅的花园散步。他无心观赏月下的花木,陷入沉思之中。地铁车站上盖投标之事,已弄得他连日来寝食不安。    
    据追随李嘉诚多年的“老臣子”回忆,李嘉诚极少把工作带回家做;他总是在办公室处理工作,哪怕弄得很晚。李嘉诚在家,除了学英语,翻翻报章杂志,就是陪太太和儿子。他尽可能放松自己,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证睡得安稳,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应付工作。如果发现他把文件资料带回了家,那一定是遇到非干不可的大事。    
    如今的地铁车站上盖投标,是他认定的非干不可的大事。    
    中环、金钟的两站的招标,一定不乏实力雄厚的大地产商、建筑商竞标。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较量。    
    长实竞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无望,不如不投。过去曾有多次政府拍卖中区官地的机遇。中区的地价高,日涨夜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万港元,是世界地价最贵的地方。一幅地,动辄要数亿至十多亿,非长实的财力所敢参与拍卖竞价。    
    不敢参与,并非不敢期望,李嘉诚梦寐以求打入中区。    
    李嘉诚信步走到深水湾的山坡,眼前是海湾的朦胧轮廓。潮声在他胸中激荡,他眼前仿佛看到两座商业大厦,从地铁车站拔地而起。李嘉诚一贯渴望挑战,也乐意应战。    
    “不必再有丝毫犹豫,竞争既是搏命,更是斗智斗勇。倘若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谈何在商场立脚,超越置地?!”    
    李嘉诚大步回到家中,坐进书房,翻阅带来的有关地铁的研究材料。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话:“撼山易,撼置地难!”李嘉诚估计,参加竞投的将会有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华资地产建筑公司实力稍逊。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长实参与竞投,就必须把置地作为竞争对手,与这个庞然大物对撼。    
    港岛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当年置地创始人保罗·遮打参与中区填海,获得港府成片优惠地皮。置地在中区,拥有10多座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又名怡和大厦)位于未来的中环地铁车站两翼。中环车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侧,则是遮打花园广场。就凭这些物业和街道的名称及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区的地位。    
    难怪当时的公众和传媒都把中环站称为遮打站。    
    金钟站离遮打花园广场仅一百多米,简直就处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    
    攫取中环、金钟车站的兴建权,等于打入中区的心脏,到置地这只座山虎的食槽里夺食。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并未公开声称参与竞投,就有报章唱起置地“志在必得”的高调,谁与置地竞争,无疑“以卵击石”。    
    李嘉诚想,“志在必得”的置地,会不会“大意失荆州”呢?    
    置地属怡和系,怡和大班又兼置地大班。现任大班是纽璧坚,纽璧坚20岁起就参加怡和洋行的工作,一步步爬上董事局主席高位。纽璧坚没有任何背景,靠的是自己的勤勉努力。    
    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凯瑟克家族又是怡和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因此,纽璧坚身为两局大班,又得受股东老板的制约。凯瑟克家族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这样,势必分散纽壁坚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    
    这正是一般不易洞察的置地的薄弱之处,人们往往会被置地的“貌似强大”蒙住双眼。    
    置地一贯坐大,也习惯于坐大。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合作方,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    
    那么,地铁公司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


第二部分: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地铁招标一飞冲天战地王(3)

    香港地铁公司是一间直属港府的公办公司。香港的公办公司,并不像过去内地的国有企业,一切都由政府包揽包办。地铁公司除少许政府特许的专利和优惠外,它的资金筹集、设计施工、营运经营,都得按商场的通常法则进行。    
    李嘉诚通过各种渠道获悉,港府工务局对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估计约2。443亿港元,原址用作中环、金钟两地铁车站上盖。另加上九龙湾车厂地皮估价,两者合计约6亿港元。    
    港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由地铁公司发展地产,弥补地铁兴建经费的不足。    
    地铁公司为购旧中区邮政总局原址地皮,曾与港府多次商谈。地铁公司的意向是: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港府坚持要全部用现金支付。    
    李嘉诚首先明确这一点,竞投车站口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    
    地铁公司与港府在购地支付问题上产生分歧,说明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得更大的盈利。    
    李嘉诚在投标书上,提出将两个地盘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的发展计划。这仍不足挫败其他竞投对手。任何竞投者都会想到并有能力兴建高级商厦物业。李嘉诚的“克敌”之法是:首先,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这对长江来说,是一笔沉重的现金负担。李嘉诚决定破釜沉舟,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做一次冒险。    
    1976年冬,长实通过发行新股,集资1。1亿港元,大通银行应允长实随时取得2亿港元的贷款,再加上年盈利储备,李嘉诚可资调动的现金约4亿港元。    
    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    
    各竞投公司频频与地铁公司接触,刺探地铁公司意图,准备投标书及附件,在限期内呈交上去。    
    公开招标为各公司提供一个平等机会,投标书内容则属机密。投标中标法则,若过多考虑自己一方的利益,则中标希望小;若条件过于优惠对方,自己则毫无利益可图。各家都对投标内容秘而不宣,任记者发挥想象揣测。    
    参加竞投的财团、公司共30家,超过以往九龙段招标竞投的一倍多。据报界披露,它们是置地公司、长江实业、太古地产、金门建筑、日澳财团、辉百美公司、嘉年集团、霍英东集团、恒隆地产等。    
    舆论界凭其惯性,一致看好置地,置地优势昭然,中标呼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