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连战大陆行
! ?br /> 当年,沈太夫人和时任国民党西京筹委会秘书的连战父亲曾经在清凉山一起生活过很长时间,1937年病逝后,埋葬在这里。
墓园青青,香烟袅袅,红烛高烧,素果芬芳。连战先生凝视祖母坟茔,深深地三叩首,他和家人一起默默从墓园右侧绕过草地来到墓前,环绕着走了一圈,并在墓碑前驻足凝望。在秦腔曲牌《柳青娘》及《苦寿庵》的哀婉乐声中,一家人在沈太夫人墓前上香、祭拜、献花、献酒、献果,并诵读祭文。中国国民党访问团成员也祭拜了沈太夫人。
祭拜结束,在墓园门前,连战面对随同前来的数百名记者表达了他的感触。他说,今天这一刻,对我,对连家来讲是永远难以忘记的一刻,过去无法每一年来祭拜,今天能够实现自己梦牵魂绕的愿望,真是非常感动!
随后,连战一行来到与墓园一墙之隔的清凉寺。清凉寺主持释刚香对连战先生说:“欢迎您和您的家人回到家乡来,西安是故土,大陆是根。希望连战先生以后常回来看看。相信您这次和平之旅,一定会开拓出海峡两岸光明的未来。”
连战对于清凉寺多年来对于祖母墓地的维护和关照表达了谢意,并题词“佛法无边清凉寺”相赠。寺庙也回赠连战一尊小佛像及精美的雕镂工艺品《中华龙》。看到这感人的一刻,访问团成员昝家伞ざ囟约钦咚担骸暗酱舐揭岳矗颐敲刻於加谢丶业母芯酢=裉旄翘寤岬剑颐堑母驮谡饫镅健!薄 ?br /> 听说连战先生要来,居住在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大清早就都赶来了。上万名群众站在附近的山峁上,不知疲倦地向连战先生挥手,表达一个共同的心声:欢迎连战先生回家,祝连主席访问成功!
连战祖父、爱国史学家
连横故居在厦门被发现
厦门文史专家龚洁先生经考证,已确定连战的祖父、爱国史学家连横上世纪初在厦门办报时的居住地是鼓浪屿福州路199号的英式别墅。据考证,英国牧师山雅谷于1850年后不久来鼓浪屿传教。后买下福州路199号居住。1902年,山雅谷创办起厦门的第一张报纸《鹭江报》,自任社长,聘连横先生任主笔、总编。连横常到山雅谷的别墅内商讨报务。《鹭江报》前后出版两年多,共61期,期间,连横撰写了大量古诗、政论。1905年连横回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闻》时,曾举家借住在山雅谷家,也就是福州路199号。
因种种原因,山雅谷后将别墅出售,到1922年,印尼华侨李丕树买下了这栋别墅,交给其4个儿子。李丕树的夫人一直住在别墅内,直到1996年才去世。目前别墅为一位陈姓女士居住。
这是一幢二层英式别墅,历经百年风雨,别墅仍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但已显得老旧,外面粉墙有稍许剥落,环廊出现倾斜,铺面的红砖已破损。别墅四周为大小拱相间的围廊,连着卧室,廊间有两部木楼梯直上二楼,楼中还另设一架木楼梯,楼梯上均有安全木盖。据介绍,这是一幢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别墅,但又融入了闽南建筑的传统手法,它的四坡顶、女贞墙、琉璃瓦,都具有闽南风格。
第五部分:西安之旅连战大陆行背后的情结
寻根访旧重温历史
感悟两岸分裂痛苦
从4月30日上午飞机落地,到5月1日下午飞机起飞,连战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在西安停留的时间不到二十几个小时,却让人感觉上经历了很多。不只是因为行程安排得满满,还因为随着连战的寻根访旧,重温了一遍60年前乃至更远的岁月。离开西安前,中国国民党发言人郑丽文向媒体记者展示了一个连战主席收到的特别礼物。1914年,当时台湾尚被日本占据,连战的父亲连雅堂不愿再当亡国奴,写了一份自愿恢复中华民国籍的申请。据郑丽文介绍,这份资料原存于南京第二档案馆,这次作为特别礼物送给连战。
认为中日终须一战特意为孙儿取名为“战”的祖父,不愿做亡国奴举家在西安参加抗战的父亲,为了丈夫儿子永远留在西安的祖母。当连战回忆这些祖父辈的时候,除了钦敬,还有感伤。
5月1日,连战到西安郊外清凉寺祭拜祖母———沈太夫人。当司仪念道:“缅怀祖母,恩深泽厚,茔墓失扫,愧疚殊深,一甲子后,万里间关,家庭齐聚,悼祭灵前,墓园苍苍,孩提旧景,孺慕神伤,呜乎祖母,魂兮来享……”中规中矩的祭辞,仍然透出无限感伤。
1937年,连战的祖母一句普通话都不会讲,却随儿子一家来到了兵荒马乱中的西安,4年后,笃信佛教的沈太夫人因病去世,家人按照她的遗愿,将她葬在清凉寺外。1944年连战一家迁至重庆,再经上海,到台湾,从此,连家人再也没能来此祭拜。在母校后宰门小学,提及祖母,连战在台上哽咽,台下的连夫人也轻轻拭泪。
同样在后宰门小学,当6个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诵起“连爷爷,您回来了”时,几个台湾记者忍不住发笑,大陆记者也觉得表演有点夸张,可是当镜头对准坐在前台的连战时,画面上,这位将近70岁的老人却是嘴角颤动,强抑泪水。
也许有些感受,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知道。就像连战所说,正因为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长大,所以他更加明白对话、和解、合作的重要。而这段家事家史,虽然只是大时代下的小历史,但对他家人、对他个人来说,却是一段辛酸的历史。
其实岂止连战或说连家有这样的体认,大陆多少人都是从那个的年代走来———兵荒马乱,逃饥荒、躲警报……虽说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再没有这样的体验,但记忆是可以传递的,有些伤痕是很难抹去的,就如面对残缺的北京圆明园遗址,不见得要对八国怎样仇恨,却留下一分对贫困、衰弱的痛苦感悟。回味两岸分隔也是如此,半个世纪的生离,远痛于死别,更何况有人至死不得相见。这是对两岸分裂的痛苦感悟。
那些在南京、在西安赶来欢迎连战的普通百姓,不见得对连战本人有多少了解,他们看到的是中国国民党的回来,看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握手言欢,看到的是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和平地融合。这些最草根的民众,用他们朴素的声音,和很直接的行动,表达了对连战此行的态度。
连战大陆行背后的情结
2005年4月29日,这是一个当为历史铭记的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了国共两党60年来的第一次握手。
诚如连战先生在会见时的发言:“台北、北京,台北、南京距离并不远,但是因为历史的辛酸,让我们曲曲折折、一直到今天才能够见面。”
其实早在1997年,当时还担任台湾“行政院长”的连战就宣称愿意访问大陆。2004年台湾选举之前,连战也曾私下表示如果国民党在选举中获胜,他将亲赴大陆开启“破冰之旅”、“和平之旅”。但时过境迁,连战的夙愿一直未能实现。
认同“九二共识”、主张两岸和平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为何选择这个时机展开对大陆的“和平之旅”?透视近期两岸关系的变幻,分析连战“登陆”前后的言和行,不难解读这位年近古稀的政治家此时展开“和平之旅”的政治智慧和良苦用心。
抓住时机,甩掉“红帽子”
担心被扣上卖台的“红帽子”从而在选举中失分,这是连战大陆之行一直未果的主要原因。然而历经2000年、2004年两次选举失败的“泛蓝”阵营却在去年底的“立委”选举中获胜,原以为稳操胜券的“泛绿”派由于在“台独”路上走得太远、太快引起选民的不安和厌烦导致未能在“立法院”超过半数。选举的事实说明:民心思定、改善两岸关系成为岛内民意的主流,发展和大陆交流就会被扣“红帽子”的情况开始逆转。此时的国民党尤其是党主席如能率先“登陆”,在两岸关系上取得的主导,不但不会被指责为“卖台”、“投共”,反而会增加其在岛内政坛的主动权。
春节前后,两岸关系也曾现春暖花开的迹象。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向对岸伸出体现诚意、善意的“橄榄枝”。人代会上高票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给“台独”以明确的正告。从岛内政治生态看,执政的民进党一方面要面对“朝小野大”的现实,另一方面要承受美国越来越明确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态度的压力,不得不向中间靠拢。作为政治家的连战,自然会敏锐地意识到:出访大陆的时机基本成熟了。
第五部分:西安之旅对国民党的政治交待和嘱托
凸显民族认同:“和平之旅”成为“中华文化之旅”
对民族的认同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中山陵到夫子庙,从紫禁城到老舍茶馆,从北大未名塔再到古城西安,连战的“和平之旅”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之旅”。这也让人想起连战先生的那句掷地有声的名言,“我是台湾人,但我更是中国人。”
连战浓厚的中华文化情结源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熏陶,祖父连横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呕心沥血编撰《台湾通史》。连战的母亲上个世纪30年代曾就读燕京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达理。但作为国民党主席,此次“和平之旅”凸显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情结的背后,还是另有一番用意的。近年来,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以后,台湾当局极力推行“文化台独”,刻意扭曲历史,利用本土化影响岛内民众、教育年轻人,从文化上割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不仅在岛内民众中间表现出严重的“去中国化”,就是在国民党内部为争取本土票源,淡化统一观点,不少人几乎不敢公开宣称国家统一。无怪乎连战先生在北大说“所谓‘去中国化’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国家和民族地理上的割裂是可以弥补的,但一旦形成文化上的割裂,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将会遥遥无期。这对国民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对国民党今后的发展不能不是严峻的挑战。连战此番“中华文化之旅”,在南京中山陵大声宣示做“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在北大演讲时数次提出“为民族而立命”、“要认同国家、要促进两岸和平”,在与胡锦涛会见时表达的“身为民族的一分子”、“以民族的长远利益为目标”,用意更多在此。
对国民党的政治交待和嘱托
2000年国民党大选失利,黯然退出台湾的执政舞台,引发党内、党外唏嘘一片。2004年国民党要求夺回政权之梦因为“3·19枪击案”再次破碎。改造国民党,让这个“百年老党”浴火再生。其时的国民党也面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
伴随岛内“台独”思潮的泛滥,国民党内关于“本土化”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早在2001年,连战就提出国民党主张的是“建设性本土化路线”就是“坚持民主、理性中道、立足台湾、深入基层,建设国家、厚植实力”。但2004年选举失利之后,主张本土与非本土区隔,以争取本土选票的声音依然不断。
两岸政策问题是国民党的改造、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在即将离任的时候,自然要在两岸关系这样大的问题上对后来者有所交待和嘱托。连战拜谒国民党的创始人中山先生的陵墓,其实就是国民党的寻根,提醒国民党党员不忘宗旨、不忘根本。连战拜谒中山陵时曾抒发感慨:“面对两岸严峻情势,应想起孙中山先生遗嘱念兹在兹的‘和平、奋斗、救中国’,让中华民族有前途、有出息……后人应追随这位革命先行者的脚步,共同努力,奋发图强,在21世纪做个扬眉吐气的中华民族。”参观总统府之后,连战先生的题词是:“和平、奋斗、救中国”。在北京大学,连战先生更明确表达“台湾走对路才会有出路,我们认为不能够让‘民粹’主义取代民主思想,不能够让‘制宪’、‘正名’、‘去中国化’、武断的‘台独’时间表来打破我们幸福的基础”。
几番意味深长的话语是说给两岸民众的,也是说给全体国民党党员的,更是说给国民党继任者的。连战以其“和平之旅”的重大影响和功绩,为继任者确立两岸政策走向,从而延续国民党的信念、理想和宗旨。
实现政治生涯的历史定位
连战曾表示将于今年8月卸去国民党主席的职务。回首2000年,连战担任党主席的时候可谓“受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