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汉
赶喽岳此当冉媳∪酰一庚t虽然悍勇,却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未必不能以计胜之。但走武关的风险也一眼可知,所以刘邦一时踌躇不能定,叹了一声,道:“子房,容我再想一日。”张良也知他为难,便也没有多说。 --------------------------------- 在所有人中,我的心情可能是最平静的,因为知道了一个大致的历史走向,知道刘邦最终还是会先入咸阳,便是我不插手,他也会像走狗屎运一般的顺利,所以根本就没在这上面动过脑子。 这时正是春播小麦获的季节。小麦的亩产很低,但口感比粟米要好,卖得价格也比粟米贵得多,所以只有在洛阳等气候既合适,且又繁华的大邑四周会零星见有麦田。只是如今我军围于洛阳城外,当地农人都逃散一空,不少小麦仅收割了一半便扔在田里。我便令士卒将麦穗收割回来,摔打脱粒,又用石磨磨成粉。浪费粮食是可耻的,何况是在这个大部分人吃不饱的时代。 一边看着士卒做事,一边又想着,若有未来的那种高产田多好,每亩能出八百上千斤的粮食,一个人干活就能喂饱二三十人,大大的解放了劳动力。不像现在,一个农人一年所获,除去自食以外,最多能养活二、三人。结果每当战乱,必然饥荒,饿死之人遍野皆是,易子相食的情景也不鲜见。 可惜我在那个时代只是个城市生物,这个时代也没下田干过一天活,若不是已到了小麦的收获季节,只怕连麦苗和野草都分不清楚,更何谈什么粮食高产技术了。 正在发呆,忽听得一阵马蹄之声,数骑人马从我身边飞驰而去,扬起了一路烟尘。 站在一边护卫的审食其目视着他们的背影,道:“是赵国人。” “你怎么知道?”我有些诧异。那几人并未顶盔戴甲,服饰之上也无明显的特征,审食其怎么一眼便认了出来。 “今天早上有两万赵军在我军右侧扎营,我令人前去打探过,领军将军是赵将司马卬。这几人既不是当地农人,也不是我军士卒,想必是那位司马将军派来拜见侯爷的。” 审食其猜得没错,那几人确实是赵国将军司马卬派来的使者,欲与刘邦相约共同攻克洛阳,同进关中。听了这个消息,我不禁摇了摇头,心道:巨鹿之围不过刚解,赵歇就欲渡河西进关中,急着想啃下咸阳这块大肥肉,这心也未必太贪了些。 但是司马卬率兵到来让刘邦的心又活泛起来。不知道为什么,刘邦虽然是第一次来洛阳,甚至至今还没有进城,也不过是率兵围着城转过几圈,洛水之畔策马奔过几趟,居然就那么的喜欢上了这里。喜欢实在是没有道理可言的,所以一听到又有拿下洛阳的可能,顿时精神大振,又开始研究起攻占洛阳的方案起来。 洛阳城高,强行攻城是不行的,不是没试过,士卒的伤亡率实在是让人吃不消,估计如果真是硬打下来,刘邦这支队伍也差不多报销了,那么唯一的法子就是引其出城野战,利用人数之利击溃秦军。于是刘邦率军撤营诈退,唯留司马卬两万孤军于城外。秦军果然中计,城中守将率四万士卒杀出城外,欲乘赵军势孤吞掉这只队伍。待秦赵双方杀成一团时,刘邦再率兵返回,攻击秦军的野战部队。 但是刘邦没有算计到的是,赵军居然那么不堪一击。待他杀回洛阳城下的时候,司马卬的队伍竟撑不到他的到来,便已经被秦军杀得完全溃散了,而秦军则士气极盛,顺势又向返回的西征军冲杀了过来。反而把刘邦杀了个措手不及。想想也是,赵国巨鹿之围刚解不久,哪里有什么实力西征,司马卬的两万人马也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可能都没有怎么经过训练,被如狼似虎的秦军这么一冲杀,哪还有不败的。 局势有些不太妙,刘邦没想到守城守得滴水不漏的秦军一旦野战,居然也这么凶狠,而西征军来回跑了这么一趟,士卒们都有些疲累,被赵国的残兵以及秦军这么一阵乱杀,阵脚大乱,败像已显。 张良驱马来到了刘邦身边,低声道:“沛公,洛阳之事已不可为,还是撤兵吧。”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眼见着战场之上确实是撑不下去了,再坚持也只是徒增伤亡而已,只得叹了一口气,摆了摆手,黯然道:“鸣金收兵。”然后拨转马头而去,走了十几步,又回头向着洛阳城那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望了一眼,这才扭头策马而去。 刘邦的眼神中有种浓浓的欲望和无法得偿的郁怒,我实在不理解他对何对这座洛阳城如此执着,忽而想起历史上的西汉最初也是定都洛阳,后来才迁往了长安。难道他数年之后决定以洛阳为都竟是种因于此?我不禁摇摇头,发觉刘邦身上还有很多东西我并不能完全理解。 我其实并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了解刘邦。 ------------------------------- 这一退便退到了阳城。 初到阳城的那夜,刘邦亲到张良帐中,两人秉烛夜谈,直到东方发白。 说起来,与司马卬合作攻打洛阳城之事,张良曾隐约的表示过反对,他始终坚持改道南阳取武关方为上策。但刘邦当时不知是鬼迷了心窍还是什么,竟没有听张良的劝告,坚持和秦军干了一仗,结果大败而回。想必在退往阳城的路上,刘邦是痛定思痛,这才开始真正从心底里接受张良在战略上的指导。 历史上,张良与他亦师亦友的关系竟然就是从洛阳之败开始的。 ------------------------ 推荐各位书友一本架空好书,浮竹的《鬼子六大传》,书号67106。不好看来骂我。
八九章 密使
(下载小说到云轩阁 )
汗~刚才发错了,把明天的发到今天来了,刚刚才发现,道歉道歉。 ------------------ 此后,刘邦对张良言听计从,在阳城整兵十数日后,即全军南下,与南阳守将桓齮战于犨东。这次刘邦总算打了个胜仗,逼得桓齮退入宛城,坚守不出。宛城并不是什么名城,也没有多少战略价值,刘邦便欲放弃宛城急速西行,直扑武关。 “沛公,武关天险,未必便能一鼓而克。若被阻于武关之下,而宛城之敌又从后而来,前后夹击之下,我军危矣。”张良温言道。 “先生的意思是?”刘邦问道。 “宛城也属韩国故地,良有南阳郡太守舍人陈恢有旧。我军可先以重兵围困宛城,良再草书一封相寄,劝其归降,或可兵不血刃夺得此城。”张良微笑道。 刘邦果然依言而行。当夜全军掩旗落帜,重返宛城,五万大军直将宛城围个水泄不通。张良又手书一封短信,令萧尚趁夜送入宛城之内。萧尚当日在昌邑力擒彭越,一战成名,全军都知道他是个高手,一旦碰到这种隐秘又危险的事便想到用他。 这封信的效用果然不小,不出一日,太守舍人陈恢便代表桓齮轻车简从出城与刘邦谈判投降的条件。 桓齮的条件是,继续保持与他在秦国相等的官职和俸禄,依旧留守宛城,部下兵卒也继续归他指挥。前面都好说,刘邦同意保证桓齮同等的地位和权势,并可以继续留守宛城。只是对于最后一条,双方有所分歧,最后各退了一步,刘邦军在桓齮麾下的士卒中抽调一万人补充入西征军中,再补充数名低级将领及千名士卒进入宛城的守军中。这么做也是为了防备桓齮一旦翻脸不认人,反咬一口之时,安插在宛城的自己人至少也能通个风,报个信。 在陈恢的斡旋之下,桓齮也爽快的同意了刘邦的条件,双方握手言和。宛城遂成为刘邦西征路上第一座“和平解放”的城池。 以宛城为鉴,当大军到达丹水时,秦国的高武侯鳃、襄侯王陵也主动投降。紧接着,胡阳城、析城、郦城均不战而降,竟是顺顺利利的一路到了武关之下。 ------------------------------------- 相对于刘邦的一路顺风顺水,此刻章邯却是极度的郁闷。 他在漳水已经与项羽对峙了半年多,眼见着冬季过去是春季,春季过去又到了夏季,又到了用兵的最好时节。前次巨鹿之战的奏报早已递了上去,苏角战死、涉间自焚、王离被擒,这实在自他出兵以后最大的败仗。章邯也不掩已过,只一五一十的禀报了关于巨鹿之战的具体过程。并恳请朝廷再补充人马、粮秣及物资。 他自忖项羽在漳南已经驻扎半年有余,当初破釜沉舟的锐气早就没了,只要能绊住他的八千骑兵,项羽再强也不过是个人罢了,围个几千人过去,累也能累死他。只需咸阳能及时补充人马物粮秣,他未必便没有办法战胜项羽。 但奏报递上去数月,咸阳竟一点声息也没有,直到数日前,才终于等来了一份诏书。严斥他手拥重兵,不思为国效力,竟养盗自重,不臣之心昭然。又令他早日荡平楚军,将功补过,以洗前罪。 章邯又惊又怒,私下里贿赂了颁诏的宫人,这才知道他的那份奏报自递上去以后便一直被中丞相赵高搁置不报,直到近日巨鹿战败的流言传入咸阳,又从民间传入宫中,恰巧被秦二世恰巧听到,这才问了起来。而赵高却推托自己为内相,不能远察军情,又辩称关东群盗,不过乌合之众,为何章邯手拥重兵,竟迟迟未能荡平,可见其必有隐情,陛下还应下诏严斥才是。如此这般这般,才有了手里的这份诏书。 章邯一时忧惧不已。他原不过是个商人之后,朝中从无倚仗,虽自小便有大志,却一直只在秦廷之中担任少府这等低层次的事务官员,若非上次周文兵逼咸阳,朝中又大将可用,怎么可能轮得到他来出头露面。他自问虽然心中瞧不起那个阉人,但明面上对赵高还是恭谨的,年节的孝敬从没一次少过,但如今看来,这个权倾朝野的赵高却是成心要和他为难了。 自己的前程倒也罢了,可手下还有二十万的人马,对面还有那个杀人如麻的项羽率领的十多万楚军正虎视眈眈,他若有什么问题,岂不是将这二十万秦军送入火坑吗?辗转反侧,思量再三之后,章邯决定让副将司马欣亲赴咸阳走一趟,谒见二世,细禀将巨鹿之战的前后始末,至少也要洗清这盆泼在身上的污水才是。 于是司马欣星夜入关,赶至朝前求见二世。但二世久已不朝,一班值守卫卒知道赵高的意思,便故意推拖,哪里肯替他通报,足足晾了他三、四日。司马欣心急如焚,不得已用重金贿赂宫中之人,这才知道原来赵高虽掌朝政,却无兵权,久已有意要夺章邯之兵,即使无巨鹿之败,也会另寻个由头来收拾他,所以章邯若想在咸阳求个说法,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闻听内情,司马欣大吃一惊,惧恨之下,转身便骑马直接出了咸阳,易服自函谷关抄小路奔回巨鹿。待到赵高听得消息之时,竟已追之不及。 ------------------------------------ 司马欣从咸阳易服而逃的消息,很快就放到了我的案几之前。经过大半年的整合,如今审食其布置的情报网运转得已经相当不错。从司马欣离开咸阳,到消息送到了我的面前,其间也只不过花了两天时间。 此时,刘邦的部队在武关之下已经停了数日。 武关北依少习山,南临武关河,建筑于狭谷间的一块高地之上,关西地势平坦,但出关东行之路沿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险峻异常。所以武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并称为“秦之四塞”。 若强攻武关,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故而刘邦迟迟下不了决心,这几日一直和张良、萧何几人在附近转悠,想着有什么巧妙的法子来破掉这座著名的险关。关于打仗的事我是从来不乱掺和的,便留在营寨之中休息,同时也看看近日送来的一些消息。 看到章邯派司马欣回咸阳诉情的消息,我不禁微笑了一下,觉得这个章邯竟然有点天真的味道,难道他真的以为派司马欣去和秦二世说说清楚就会没事了?赵高的心思又岂是他能摸透的。? 记得还在那个时代,我曾经看过一部极短篇的小说,主角便是这位权倾大秦朝野的赵高。小说中将赵高描述成了一个为复国仇而不惜自残身体的人,一个不惜与敌俱亡的人。现在想来,倒也有点有趣。据那书上说道,赵高原也是赵国王族远支的后人,后来在秦赵之战中被掳掠至秦国,他便一狠心自己净了身入宫,又百般设法谋得了秦始皇的宠信。但赵高复国之念始终未泯,所作所为皆是为了祸害秦国,一个人在大秦的权力核心演出了一场精彩的无间道。 当然赵高是不是这样的人,我并不清楚。自?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