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





  到那时候,西方列强就是想扼制中国的发展,也已经不大可能了!
  卧拥美女,不忘强国,这也就是他这个穿越者才会这样吧?
  可让孙纲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中英可能联兵”的“风声”传出去不久,俄国人那里还没什么动静,却把德国人招来了。
  这一天,来访的居然是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奥托。冯。迪特里希。
  德军从青岛出发攻击日本本土时,迪特里希亲自率领德国远东舰队的主力掩护陆军,在会合了本土来的援兵后,向日本发动了“两栖登陆作战”,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粉碎了日本人的抵抗,据说日本人的反击极为可怕,连迪特里希本人都差点受伤。但孙纲现在看见他一副很“精神”地样子,应该是无“大碍”。
  “我们又见面了,孙将军。”迪特里希笑着对孙纲说道,“感谢孙将军对德意志帝国海军将士的救助,我代表‘奥古斯塔’号上的全体官兵向孙将军和北洋舰队的官兵及友好的中国人民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我也很高兴再次见到将军阁下,”孙纲高兴地请他坐下,说道。“我们本来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您这样说就太客气了。”
  听完了翻译。孙纲这一句“并肩作战”不由得让迪特里希肃然动容,他当然听出了孙纲话里表明地是什么意思。
  中德两国海军这一回共同对日本作战,德国海陆军之所以能在日本本土顺利登陆,与孙纲提供的水雷分布图有莫大地关系,德军登陆期间,没有任何船只触雷,倒是前来拦击的日本海军舰艇有数艘被中国人布下的水雷炸沉。日本海军根本无法对德军采取有效的行动。德军因此得以迅速登陆抢占日本国土,扩大战果。
  迪特里希等德军高级将领都知道这里面的缘由,现在孙纲又说出了中国和德国是“战友”的话,他当然要感觉到亲切了。
  “德国和中国对日本开战最早,但反而便宜了别人,中国幅员辽阔,倒不太在意这区区日本的些许国土,但对德国来说。似乎有些不大公平。”孙纲对迪特里希说道,
  “德国是为中国和朝鲜寻求正义而来,也不是为了占领日本地国土,”迪特里希笑了笑,不动声色地说道,“所以德国全力支持了中国提出的建议。但我听说孙将军曾经和英国方面就对俄国采取行动做了一定的‘沟通’,我很想知道,将军这么做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想为了英国和俄国开战?”
  德国人果然肚子里装不下太多的东西,迪特里希一句话挑明了来意,他这是想知道,中国和英国走到一起的目的,会不会有打德国人主意的成分。
  德国人是铁了心要和英国人争夺“阳光下地土地”,何况目前德国人还占着中国的青岛,中国要是想和英国联手把青岛夺回来,那可是德国人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都是军人。将军阁下。我和您也是老熟人了(迪特里希听了可能会纳闷,我们哪里熟?)。我们就不用绕弯子了,”孙纲说道,“作为军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都是自己国家的安全,现在,俄国占领了日本的九州岛和北海道,对北海道我们是不感兴趣地,但俄国人占据了佐世保,对中国沿海的安全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更何况青岛还在贵国手中,青岛距我京师甚近,贵国又在青岛驻有重兵,我方为了安全起见,想得到英国方面的帮助,将军阁下想必是会理解我的用心了吧?”
  “您说的确实有道理,”迪特里希说道,“但德国占领青岛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护德国教民的利益……”
  “您是我的朋友,将军阁下,就不要和我说什么保护教民地事了,”孙纲微微一笑,说道,“贵国强占青岛这件事地原因和贵国的目地现在对我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我国与贵国一向邦交甚笃,此次又有并肩对敌之谊,我非常希望我们对贵国的友好举动能够换回贵国对我国的安全保证。”
  “我明白您的意思。”迪特里希显然对这一类“春秋辞令”也很熟悉,立刻就听出了孙纲话里的意思,“如果贵国和英国的行动不是针对德意志帝国的,我乐意做出这样的保证。”
  “其实,我国更希望能够和贵国联手,”孙纲看着他说道,“贵国对我国军队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极大,我国的李中堂和我本人都十分愿意和贵国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而且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
  “只是,现在局势的变化已经把贵国推到了英国人那里。”迪特里希看上去很遗憾似的说道,
  “如果我向将军阁下保证,中国和英国的行动绝不会针对贵国的话,贵国可愿意同我国进行更多的合作并保证我国的安全?”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会非常乐意接受。”迪特里希说道,“我相信,我国政府也会乐意接受中国的友谊。”
  “关于俄国方面,将军阁下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们,让我们避免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爆发?”孙纲问道,他看见迪特里希听完了翻译后用奇怪的目光看着他,似乎有些不相信的样子,就又说道,“我已经给我国海军发了电令,他们会很快的赶到这里。”
  “难道孙将军真的想和俄国开战不成?”迪特里希紧盯着他,问道,努力想知道他是不是在开玩笑。
  “俄国军方始终不肯让步,我们也没有办法,”孙纲说道,“我不能眼看着我国打败了一头凶恶的豺狼,却养肥了一头更凶猛的恶熊。”他这句话说得很是郑重,不由得迪特里希不信。
  孙纲本来还很奇怪为什么德国人会这么向着俄国人说话,他刚刚才想起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哥,人家是亲戚,当然要说一家话了。
  “您做的对,国家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迪特里希点点头,说道,“我期待着和孙将军及您的国家在未来的进一步合作,我们会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量让俄国军方尊重各国的意见。”他这句话也是向孙纲表明,德国会尽量劝说俄国让步,避免冲突的进一步扩大,升级成为谁都不愿意见到的战争。
  “那样就太好了,中国期待着并感谢德国对东亚和平作出的努力。”孙纲对他说道,迪特里希这么说的话,证明事情会是有很大的转机滴。
  送走了迪特里希,孙纲长出了一口气,德国人这一头处理得还算顺利,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德国人是不会考虑帮助俄国人的了。
  促使德国人去找俄国人谈,也是孙纲留下的一个后手。
  不管德国人能不能促成日本这件事的顺利解决,关于中德以后青岛问题的谈判,对中国方面来说,都是有利的。
  德国人想不到,这次居然会被中国人利用了。
  被利用的后果,等他们发现的时候,也已经晚了。
  看看没事了,他看了看江穆齐从国内派专人给他送来的北洋军情处最近收集来的情报,还有爱妻给他的家信,了解一下国内最近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从各方面的情报显示,那个历史教科书上说的“维新变法”已经开始了。
  光绪皇帝的身子基本康复,已经重新开始执政了,慈禧太后宣布归政给光绪皇帝,又退回到幕后去了,但一些重大的事情,光绪皇帝还是不敢擅自做主,得需要上慈禧太后那里去得到“批准”,但从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态度来看,证实了孙纲的判断,慈禧太后还是挺支持变法的。
  光绪皇帝请示的许多事情都得到了她的同意,其实,早在6月11日,光绪皇帝已经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明确宣布变法开始了。
  (二百二十一)一封家书
  可这变法内容的第一条,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的“维新派”们烧的“头一把火”,是要整个“烧掉”八股科举取士的千年旧制,兴办新式学堂来代替。
  中国人独创的科举制度已经在中国实行了整整近一千二百多年,现在冷不丁一下子“取缔”,造成的震动可想而知。
  科举制度发明于隋唐,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制度其实对西方也有较大的影响,十八世纪时的欧洲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的思想家都很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某种程度上讲,后世的“高考”里,其实仍有科举的影子在里面。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华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但中国从明代开始以后,科举的考试内容逐渐陷入了僵化,因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加上八股文的盛行,使考生的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地限制了。大部分人以通过科举考试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从另外一方面来讲,科举制度亦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代。这种情况更是变本加厉。从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科学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地名家,却大多数都失意于科场这种怪现象就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形。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而且到了清代。因为又有特殊的“防汉”思想在作怪,清廷为了奴化愚弄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的内容,把整个中国的思想意识阶层带进了死胡同。
  康有为们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想借此在中国地思想领域加以变革,其出发点是完全正确的,但在采取地方法上,他们却犯了严重的错误。
  他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皇帝一声令下。全部予以废除!
  且不说一项国家政策从出台到消亡能不能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说废就废了,科举制度关系到了千千万万中国传统士子的未来和出路,在没有周密详细的安排和善后的情况下,就这么搞“一刀切”,能成功才怪。
  果然不出所料,这项“一杆子打翻一船人”的“变法措施”一经“出笼”,就几乎招来了全国上下读书人阶层地一致“声讨”和“怒骂”。
  据北洋军情处收集的情报显示,当初梁启超联合一些人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这项“建议”时。就险些遭到愤怒的士子围殴,梁启超办的一间报馆也因此被砸毁。梁启超曾经向总督张之洞建议由这位总督大人上折子请废八股科举,应该差不多能行,张之洞听了后大摇其头,说他不可能上这道折子,因为“恐触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之怒。”张之洞对此看得很清楚,这句话可以说直接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即使这样,“维新派”还是“百折不挠”地就这么“顶硬上”的来了,其“勇气”是“可嘉”滴,但得到的效果,只能是相反滴。
  孙纲看完了这些情报,不知怎么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因为。在他看来。后世倍受诟病地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其实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方面。
  自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宋代由经艺演变而成的八股文。八股文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危害极大,它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地工具,在成为中国传统知识阶层的“时尚”的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了绝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经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他一针见血的指出:“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可八股文毕竟盛行了这么多年,想要一夜之间尽废,根本不现实,反而会激发广泛的矛盾,造成全国性的动乱。
  其实,八股文只是一种文章形式,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它的形式上变通一下内容,如果内容变成了西方的实用主义地科学知识,是否用八股文地形式来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点,西方人可就比中国人聪明多了。
  几乎是差不多的时候,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地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所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制十分相似,很大程度就是吸纳了中国科举制的优点。
  制度差不多都一样,只是内容不同,得到的结果显然也不一样。
  人家在学你制度上的优点,你却要一股脑的全废了,这当中的反差也太大了吧?
  康有为能写《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近年有资料显示康有为涉嫌“剽窃”张之洞门生廖平的两篇文章《知圣篇》和《辟刘篇》,也就是说当年极大地震动了中国朝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