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独裁者报告





  康雪烛愣愣地看着这全忠诚的部下。自己明白格沈噶话里的意思,京师,在这个时候只有京师才是第一位的
  但是康雪烛却并不知道。他为之效命的那行小皇帝已经驾崩了
  而在这个时候,咸丰皇帝的葬礼也在北京热热闹闹的开始了,其实在这葬礼背后,不过就是两方势力的较量而已
  在涯泊敬诚正殿中,灵堂早就陈设妥当,灵前供列馔筵二十一器,酒尊十一个,羊九只。纸钱九万,内外白漫漫一片缟素,清香飘渺,素烛荧然,王公百官,按着爵位品级,由殿内到门外,列班鸠立。
  辰正将到,御前大臣引着小皇帝驾临,随即开始行礼。
  太常寺的“赞礼郎”司仪、“读祝官,读祭文,于是事先受了教导的小皇帝,脚一顿,”嗬嗬嗬。发出哭声,皇帝一哭,殿内的王公亲贵也哭,丹辉上的文武大员跟着哭,这样一路一路哭过去,称为“传
  。
  哭完了,卑
  川绪肃顺不在,凑上前去说道:“恭亲王。懿旨上说的是凡小心。我看六
  恭亲王苦笑一下,知道这些大臣一个一个都老奸巨猾的很,谁都不愿去碰这个钉子。尤其是现在两宫太后好的和一家人似的。西太后到还罢了,可东太后上上下下大臣们谁不尊敬?万一惹到东太后发怒,那可当真是天大干系。
  载垣其实心里也有算计,两宫太后身边多有肃中堂的亲信,不管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说了什么,只怕不消一个时辰就能传到肃中堂耳里,自己何苦去担这个胆子,没的惹了东太后生气
  “臣奕 叩见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恭亲王取下大帽子往地上一摆,顺势磕了个头。
  “请起来,请起来!”东太后的声音,客气丰显得亲切:“史进忠,快搀着六爷!”
  等搀了起来。叔嫂三人眼国都是红的,但他们也都明白,此时相向垂泪,不特在仪制上不甚适宜,而且也无补于大事所以前勉强克制着自己。
  东太后赐了座,然后只当有意无意地问了一下恭亲王对顾命大臣的
  法。
  其实恭亲王早就猜测到了两宫太后把自己叫来的目的,低声说道:“跟两个太后回话:顾命是祖制,臣不敢妄议。”
  这斤,答复,多少走出乎西太后意料的,但稍微想一想,也就无足为
  。
  如此大事,自然不能率直陈述,于是西太后喝了口茶,闲闲地又说:“这我倒不明白了,封爵有世袭罔替的恩典,顾命大臣是怎么着?当一辈子吗?”
  恭王想了想答道:“用人的权柄,自然操之于上。不过先朝顾命,例当礼遇,倘无重大过失,以始终保全为是。”
  “嗯,嗯!”东太后不断点头,觉得他的话说得合情合理。
  西太后也满意他的话,只是着眼在“重大过失”一语;甚至只是“过失”两个字上。她朝外看了看,虽然殿廷深远,仍旧把声音放得极低:“倘或顾命大臣有了过失,非去了不可,那得按怎么个规矩办小
  这又把恭王问住了!一时想不起前例可援,便迟疑着说:“这怕很难!顾命大臣面承谕旨,处理政务,罢黜的上谕,耍从他们手里发出去,如果截住了不肯发,那就麻烦了。”
  “照你这一说。抗命违旨,不成了叛逆了吗?”
  恭王默然。她的话是不错,但处置叛逆,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这两个字最好不要轻易出口。他认为西太后不过帮着大行皇帝看了几天章奏,所知有限,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她冒失,自己不能跟着她冒失,因而出以保留的态度。
  但是,西太后决不会因为他保留,也跟着保留:“六爷!”她故意反逼一句:“这儿没有外人,有话你尽管说。也许我们姐妹俩有见不到的地方,你一定的说给我们。”
  “对了!”东太后也微微笑了一下“六爷,外面的事。我们不大明白,你要不说,我们不糊涂一辈子吗?”
  “两位太后言重了!”恭亲王到有些惶恐了,“即蒙垂谕,臣有句话不能不说,”叛逆,二字,谁也当不起!若无叛逆的实迹,而且有处置叛逆的布置,还请包容为是!“
  西太后对恭亲王说话的口气相当赞赏:“不错!不错!六爷真是见得深、看得透。不过,还是那话,如果真有其事,可又怎么处置啊?”
  到了这个地步。恭亲王也知道自己若再不表明态度,只怕连两宫太后也都得罪了,本来肃顺和自己就有心病,现在万一再得罪两宫太后,自己的好日子真的要到头了,当下咬了咬牙冒着危险说道:
  “以臣看,只有一个办法,召集亲贵重臣,申明旨意,而且预先得有布置,让那些人非就范不可!”
  两宫太后互相看了一眼,一齐露出满意笑容:“六爷,这事我看就交给你去办理如何?”
  恭亲王心里“扑通、扑通”乱跳,这事要是成了,自己就是两宫太后眼里最大的功臣。可要是失败了,那自己又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恭亲王这个时候忽然想到了一句话:“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自己总得有个选择了!
  忽然起身跪到在了地上:“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容臣直言,臣现在心里想着的只有四个字,孤掌难鸣!”
  两宫太后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恭亲王,恭亲王到了这个时候,也再也没有任何保留:“要想成了这件事情,非得有帮手才行。
  眼下京里到处都是肃顺的人,决然无法动手,臣心里想着,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不妨暂且忍耐一下,容臣慢慢调度。
  臣心里已经有了一个人选,这人就是康雪烛,若是他和新军在此,太后,臣就有了九成取胜把握,只是如何最快速度把康雪烛调了回来臣还没有想好 “删 赞”奠酒“然后皇帝领导二。一次大声举奠权到此已成尾声,下面就只剩下”焚燎“一个节目了。
  九万纸钱烧完,也得有一会工夫,就在火光熊熊之中,照见宫门外一条颀长的白影子,直扑了进来。一路踉跄奔趋,一路泪下如雨,正咸丰皇帝的弟弟恭亲王。
  这时,他也想不起什么叫失仪了,顾不得擅闯朝班,也顾不得。见皇帝,奔上丹陛,踏入殿门。门槛太高,走得太急,一绊跌入殿内,就此扑倒,放声大哭!
  事出突然,把皇帝搞的手足无措,也不仅是小皇帝,所有御前的王公大臣,都不知该做些什么。事实上也无可措手。恭亲王那一哭,声震殿屋,悲痛出自肺腑,旁人无从劝阻,也不忍劝阻,只心里酸酸地陪着他垂泪。
  君臣之义,手足之情,生死恩怨,委屈失意,都付之一恸,所以恭亲王越哭越伤心,哭声甚至传到内殿。
  两宫太后都在东暖阁闲坐,东太后惦念着小毒帝,怕他会失仪,而西太后则记挂着恭亲王。等隐隐听见前面举哀的声音有异,两人不约而同地问道:“怎么啦?”
  “等奴才去问。”身边宫女双喜这样回答。她网跨出门口,有太监来报:“六爷到了!”
  西太后极点一点头,然后转脸望着东太后,等她发话。东太后不甚了解内外体制,踌躇着问道:“咱们倒是什么时候,可以跟六爷见斤,面啊?”
  “这会儿就可以。”西太后回答得极其爽利。
  “那,那就叫吧!”
  “慢一点儿,姐姐!”西太后一面说,一面投以眼色,显然的,她要有所布置。
  这十几天在一起共事,东太后已颇能与西太后取得默契了。见此光景,便微微点一点头,起身回到东暖阁,叫双喜装了袋烟,慢慢抽着想心思,要好好想一想。该跟恭亲王说些什么话。
  人在屋里,外面的动静仍旧听得见,她听见西太后在吩咐新调来的总管太监史进忠,派出好几个太监去干不急之务,而且要去的地方都相当远,来回起码得一两个时辰。听得被派的太监的姓名,东太后心里明白。那都是平日被认为形迹可疑,有肃顺的奸细之嫌的,要调虎离山,召见恭王时的奏对详情,才不致泄漏出去。
  等把该撵出去的人撵走了。西太后威严地喊一声:“史进忠!”
  史进忠不敢丝毫怠忽:“喳!”
  西太后的声音却又变得十分和缓了:“有件事要差你去办,你能办得了最好,要是觉得自己办不了,你就老实说,我不怪你。”
  “喳!”夹进忠说:“奴才请旨。”
  “你去传旨:召见恭亲王!”
  史进忠这才明白西太后的意思,她已经顾虑到召见恭王,肃顺可能会设法阻拦,所以才有“办的了,办不了”的话。但身为总管太监,说是连找个人都找不来,这当的是什么差?所以明知差使棘手,也只得硬着头皮答应:“是,奴才尽心尽力去办。”
  “好。快去。”
  史进忠三脚并作两步,半跑着直奔语泊敬诚殿。走到半路,遥见皇帝驾回,便即避在一旁。跪着等皇帝经过,等行列将完,他悄悄招手,截住走在最后的一个太监小声打听:“六爷可还在那儿?干些什
  ?“
  “刚才还在那儿。大伙儿正在劝他,跟他见礼。”
  “肃中堂呢?跟六爷怎么样?”
  那太监愣了一下才答:“肃中堂跟六爷很客气啊!没有什么。”
  听这话,史进忠略略放了些心,脚下加快,赶到涯泊敬诚殿,只见文武官员正在站班,一群王公大臣,簇拥着恭亲王向外行来,史进忠心想这是个好机会,当着这么多人传旨,谁也不敢不遵!于是拉开嗓子,郑重地喊一声:“奉懿旨”
  步伐从容在走着的王公大臣,听见这话,很快地站住脚,退到一旁,让出一条路来。史进忠匆匆走到上方站定,面向恭王道:“皇太后召见恭亲王。”说了这一句,走到他面前请斤小安又说:“六爷请吧!两位太后等着呢。”
  恭亲王不答,缓缓地转脸看着载坦:“这个仪注市节,我就不明白了。”他略显踌躇地说,“几个陪我一起去见吧!”
  王公亲贵偈见后妃,有一定的时节,等闲不得见面。至于两宫皇太后召见赞襄政务的顾命大臣。是为了诺商国事,又另当别论。此外都算外臣,无召见之理。所以恭王才有那一问。
  载桓心想,礼节不合规矩是小事,两宫与恭王谈些什么不可不知,陪他一起进见,确有必要。但是,他对讲究刮节、会找毛病、并且常爱在细故小节上挑剔的西太后。存着怯意,怕贸贸然跟了进去。两宫不见,碰个大钉子,面子上下不来。
  吏部尚书陈乎恩,就是如此,前几天去给太后去请安,太监上去禀报,连句“知道了”的话都没有。僵在那里半天,最后只好自己在院子里趴下来,磕了个头退下。这个教不可不记取。圆诬最斩直节,语至腼曰肌肌口
  第三百八十五章突进!!
  从忠将军李秀成进入上海的第一天开始,百战军就开始表现出了奋勇突进的攻击态势。火炮不断的与停泊在江面的英法舰队对射,大队大队的百战军士兵不间断的对租界发起冲锋。
  尽管租界大部分目前还依旧控制在英法军队的手里。但是显然他们已经感受到了沉重压力
  其实谁都不愿意继续在上海这个战场消耗下去了。百战军的目的是在上海拖住洋夷军队,配合轰轰烈烈的北伐,而洋夷则在百战军的北伐开始之后,迫切的感受到了大清帝国即便覆灭的可能,
  相比于态度强硬的军政府,英法更加愿意看到一个软弱无能的满清政府存在
  但是战争已经进行到了这斤,地步,不是双方想住手就能够主手的
  。
  任何单方面的停火,都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而在这个时候。美国显然更加愿意充当一个调解者的角色,
  美国已经旗帜鲜明的站到了军政府一方,并且开始出动舰船大规模的为军政府运送物资。不过很显然的,他们与英法方面也保持着密切的
  。
  “马辉先生。北伐已经开始了,满清的灭亡已经被提到了日程之上,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李鸿章的心情显然好了不少,悠闲地喝了一口马辉为其准备的咖啡:
  “战争只会让更多的人死亡,而这一点我们并不愿意看到,但是就和开战需要理由一样,停战同样也需要一个理由。
  我们必须给我的人民,已经我们那些在上海之战中死难将士一个合理的交代,所以我全权代表军政府,向英法提出十九点要求“
  在李鸿章提出的十九点要求中,包括归还租界。赔偿死难者金钱,以及道歉等等在内的,起码在马辉看来英法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要求
  “李鸿章先生。谈判是需要双方让步的,而不是一方提出了任何要求,对方就必须立玄无条件的答应下来。”马辉耸了耸肩,在李鸿章的对面坐了下来:
  “我认为虽然百战军的北伐已经开始,但是北京还依旧掌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