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





  以杨国忠的流氓本性而言,纵然是心里同意,但嘴上也会推三阻四,借以讨价还价,争取个人的最大利益。
  杨国忠就是如此,他是真正的政治流氓,流氓在了明处。众臣都深知他的性情,只是没有人敢说三道四。
  “陈相啊,你我为陛下效命多年,陛下性情如何,你我心知肚明。陛下尚健在人世,他焉能禅让皇位与太子?此事不妥,大大不妥!”杨国忠摇了摇头。
  陈希烈心里暗骂,心道老皇帝此刻根本就没有自主权,你假惺惺地做什么?难道你杨国忠还是一个忠孝之人不成?
  陈希烈耐着性子笑道,“杨相,殿下承诺,事成之后,当进封杨相为太傅、安国郡王,并将殿下之女延光赐婚于长公子杨勋。”
  “杨相即将位极人臣,这天下何人可比?老夫这里恭喜杨相了。”
  杨国忠眸子一亮,闪烁了一下,却又不动声色地叹息道,“陈相啊,你也是三朝老臣,当知这种事情关乎国体,更关乎你我的身家性命。若是成了便罢,一切皆休,可若是不成,我等可就有杀身之祸!”
  “国忠必须要斟酌斟酌。”
  陈希烈心里有些不耐了,皱了皱眉道,“杨相,陛下重病神志不清,太子监国,即皇帝位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何祸之有?你我劝进拥立太子,就是拥立重臣……”
  杨国忠淡淡一笑,摆了摆手道,“陈相,你以为,这劝进之事就这么简单?我等朝廷臣子喊几嗓子,太子就是皇帝了?”
  “皇室同意不同意、天下掌握兵马的各大藩镇拥护不拥护,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杨国忠眉梢一扬,“若是殿下能得天下藩镇上表效忠,国忠自当充当马前卒。”
  陈希烈一怔,旋即沉吟了起来。
  离开蒲州百余里处,黄昏时分,张瑄的大军再次扎营。
  帅帐。
  张瑄望着分坐在左右两侧的封常清、周旭初、张巡等人,淡然一笑道,“召集诸位来,有一事相商。”
  “本官决定,提前抄近道赶赴陇朔……我走之后,秘而不宣,大军由封大人、周长史和陈参军掌管,按照既定路线,缓缓前进。”
  “封大人,吐蕃王子和万春公主的安全就交给你了。”张瑄轻轻道。
  封常清苦笑一声,起身拱手道,“大都督脱离军中微服奔行灵州,若是朝廷有诏令下或者……下官如何处置?”
  张瑄轻轻一笑,“能拖就拖,若实在拖不得,就直言相告,说本官率前锋已经昼夜兼程,赶赴灵州去,为唐蕃和亲打前站而去。”
  封常清无语,只能默然点头。
  这事儿是张瑄早就跟他商量好的,他心里有数。知道张瑄要提前进灵州,有所谋划。至于谋划什么,他没有过问。
  “周长史,赤松德赞以及他手下的吐蕃人你一定要给本官看管好,不得放跑了一个。”张瑄望着周旭初,目光凛然。
  周旭初抱拳施礼,“下官遵命。若是出了任何差错,但凭大都督军法处置!”
  ……
  ……
  半个时辰后,张瑄率张巡、萧十三郎、雷万春和南霁云、花奴儿等领500骑兵悄然脱离大军,抄近道直奔陇朔治所灵州。
  陈希烈第二日午后再次进宫,面见李亨,向李亨转达了杨国忠的意思。
  见李亨的脸色不太好看,陈希烈犹豫了一下,还是压低声音道,“殿下,杨国忠所言,倒也不是没有道理。禅让之事,急也急不得,不若等天下藩镇上表拥立,然后臣等再群起而呼应,大事可成矣!”
  “此为稳妥之策。”
  李亨长叹一声,“陈相啊,非是本宫着急,只是这天下藩镇——本宫没有太大的把握。而且,这等事情需要一个从中牵头串联之人……”
  陈希烈微微一笑,“殿下莫非忘记了张大都督乎?张大都督对殿下忠诚不二,若是由张大都督从中牵头,此事必成。”
  “张瑄?”李亨微微沉吟起来。
  “殿下,张瑄与河西哥舒翰、西域杨錡、北庭程千里关系甚密,有他带头,哥舒翰三人必从之。而河南道的颜真卿,张瑄亦有荐拔之恩,张瑄一封书函过去,想必颜真卿也不会不给几分面子。至于安禄山和剑南道的安思顺,可以忽略不计了。”
  李亨长出了一口气。陈希烈这话一出口,李亨这才猛然醒悟过来,原来张瑄在悄然之间,已经成了一个在大唐天下举足轻重的人,对于自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想必杨国忠故作姿态,也与张瑄有关吧。李亨心里暗叹一声,默然良久才道,“然,本宫深以为然。这样吧,本宫会亲自写一封密函,派人传到陇朔军中,让子瞻出面替本宫谋划一二。”
  “另外,陈相你去张家走一趟,就说本宫听闻张九鸣有一女名为雪梅,才貌双全,品德贤淑,堪为良配,本宫十四子李僖尚未婚配……”李亨慢条斯理地道。
  陈希烈嘴角一抽。
  最近长安城里传得沸沸扬扬的,盛王李琦向张家求亲,要娶张九鸣的小女儿张雪梅为续弦王妃。可李亨却要将张雪梅赐婚给自己的十四子……这摆明了是要跟李琦宣战……
  “是,老臣遵命。”
  “还有,禅让之事可以暂缓。但这朝廷自警、下罪己诏安抚天下,却迟延不得。”李亨淡然一笑,挥了挥手,“此事就交给陈相全权处置。”
  陈希烈嘴角的苦笑越浓,却只能躬身领命。
  陈希烈离开兴庆宫,心头的不安感越来越重。他觉得此刻的李亨,与往昔大有不同。不仅性格阴沉了许多,浑身上下也透露出几分杀气。
  皇权果然是一碗春药的。有了皇权的刺激,这太子已经开始变得像一只猛虎,张开了森森利口。对任何人,都是虎视眈眈,怀有几分先天的猜忌。
  这个时候,谁要是来抢他的皇位,不亚于就是虎口拔牙了。
  第223章 张瑄的心腹班底初步成型
  长安风起云涌之际,张瑄在行军路上虽然也不断得到消息,但却都置之脑后。毕竟,对于他来说,此刻最重要的是就藩陇朔,尽快将陇朔的局面掌控起来,打造出自己穿越至唐的第一个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根据地”。
  至于长安,他认为不会闹出太大的乱子来。就算是李亨强行上位,会引起一些风波,但也不至于影响到朝廷的根本。
  张瑄唯一担心的是,范阳的安禄山。安禄山若是趁势起兵,肯定会彻底将这谭深水搅浑。只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安禄山提前起兵的可能性不大。
  本原的历史上,安禄山天宝十四年起兵叛乱,而此时才是天宝十二年春末。不过,留给张瑄的时间也不算太多了。
  他之所以要脱离大军,抄近道奔行陇朔,不是虚晃一枪或者故弄玄虚,而是出于某种深层次的谋划。要知道,他要将唐蕃和亲的事情搅黄了,避免万春嫁到吐蕃,就必须要提前赶赴灵州,做一些安排。
  张瑄一向坚定不移地反对和亲,对于这种屈辱性的政治让步,他很难苟同。这不仅是向吐蕃人示弱、助长吐蕃人的野心和嚣张气焰,还会给吐蕃人带来诸多现实的利益。
  比如万春公主庞大的嫁妆,这批嫁妆里包括大量粮食、财帛、金银制品和丝绸,乃至各种先进技术和工匠。而且,万春公主作为和亲公主,按照政治惯例,大唐朝廷要在唐蕃边境划拨一地作为万春的“沐浴食邑”,这很有可能会成为吐蕃人进攻大唐的重要补给基地。
  金城公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金城公主的“沐浴食邑”,已经沦为吐蕃人的前哨据点,至今还掌握在吐蕃人手里。
  而赤松德赞千方百计地追求和亲,目的就在于此。
  目前的吐蕃人需要休养生息,需要粮草补给。而和亲就是最佳的政治策略。
  因此,纵然万春公主不是张瑄的女人,张瑄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以某种公开的阳谋去破坏和亲。
  这就是一种大局观。
  一个月后。
  张瑄率张巡、萧十三郎、雷万春、南霁云和花奴儿带500骑兵一路疾驰奔行,终于赶到了陇朔境内,朔方郡的朔方县。
  黄昏时分。最后一抹血红的斜阳慢慢向西坠下,逐渐从面前这座高山之巅隐去,那林深茂密绵延数十里不绝的山脉,仿佛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红光。
  张瑄一勒缰绳,止住了马。
  轰隆的马蹄声停息。而他的身后,张瑄等人也勒住了马,500骑兵骤然止住马所掀起的烟尘漫卷,说不尽的苍凉与古朴。
  张瑄打马上前,手指着前面不远处的高山以及那依山而建的一座小城池笑道,“大都督,那便是契吴山,而山下,则是朔方城,曾为大夏国的都城统万。”
  “大都督,此地至上都一千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八百五十里,东至银州一百八十里,东南至延州四百里,西南至盐州三百里,西北至丰州七百五十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下官所知,此地为陇朔兵马大都督府治下振武军驻地,驻扎有兵马2000余人,主将振武军使、右威卫中郎将仆固怀恩,此人是铁勒族仆骨部人,世袭金微都督。”
  “振武军受朔方兵马指挥使、右威卫将军李光弼的节制,下官听闻,这两人关系密切,是患难之交。”
  张瑄微笑点头,示意张巡继续介绍。
  “大都督,陇朔兵马统率者有两人,一为郭子仪。原陇右节度副使,现陇右兵马指挥使、灵武太守。另一位就是李光弼……此二人都文武双全,在军中颇有名望。”
  “只是……”说到这里,张巡微微有些犹豫,却是闭口不言了。
  “只是什么?”张瑄笑着问道。
  “呵呵,大都督,下官也是道听途说,不足当真。下官在清河县任上时,就闻郭子仪与李光弼不合……这两人都是天纵之才,互有不服,也是有的。”张巡轻轻一笑。
  张瑄哈哈大笑起来,“郭子仪驻灵州,李光弼驻夏州,两人素有不合,本官也曾略有耳闻。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本官统率陇朔军马,这两人都在本官帐下……这就足够了!”
  张瑄的话颇有些意味深长的色彩,充满了高高在上的自信。
  张巡默然点头,再不多言。
  张巡为人谨慎,可以说是谨言慎行,但到了关键时刻,张瑄身边真正能做到直言进谏居功无私的人,还是要属张巡。
  张巡为人忠诚且有气节,品性端方且颇干练,进能领军杀敌,退能署理行政,可以说能文能武,非常全面。
  所以,在张瑄心里,张巡的地位其实非常高。在张瑄后续的谋划中,张巡是一个关键人物,将逐步培养成他的副手。只是如今张巡资历浅薄,不可能一下子擢升高位,只能暂居封常清之后。
  封常清也是重要的辅佐之才,但封常清虽能力足够、心性沉稳,却大局观不强,稍有骄矜。以张瑄来看,封常清治理一个藩镇没有问题,但若是放眼天下,就略有欠缺。
  至于郭子仪和李光弼,这都是大唐历史上名垂不朽的帅才和名将,张瑄当然要重用。但仅限于军事领域。统率军马可,治理藩镇则不宜。
  这是张瑄作为熟知历史拥有信息前瞻优势的穿越者,对封常清等人的客观评价。当然,其中也掺杂了些许的个人色彩。
  张巡主管行政,兼顾军马,周旭初次之。
  封常清掌握陇朔财政后勤,兼顾军马,崔进、陈通次之。
  陇朔军马9万,郭子仪分领5万抵御吐蕃。
  李光弼领军四万,经略藩镇内地,威慑安禄山。
  而张瑄从京师换防而来的一万两千兵马,则由中郎将顾惜为首,萧十三郎、雷万春、南霁云次之。这是张瑄的嫡系兵马,直接掌控在他的手里。
  上述,基本上就是张瑄未来一段时间内经营陇朔起家的心腹班底,在张瑄从长安领军离开一日开始,其实就初步成型了。
  在这个小集团里,张巡、封常清、周旭初、崔进、萧十三郎、雷万春、南霁云等是绝对心腹,而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则暂时位居第二序列。他们固然是名将,但要得到张瑄的信任,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张瑄沉吟了一下,朗声一笑道,“张巡,你率军在此扎营,不要惊扰地方。我带几个人进城去看看。”
  张巡犹豫了一下,本来担心张瑄的安全,后转念一想,此地已是陇朔境内,张瑄这个陇朔“一把手”只要表明身份,没有人敢动他,也就放心了。
  ……
  ……
  张瑄还是一身文士公子哥儿打扮,而萧十三郎和南霁云、雷万春依旧是改扮城他的随从一路相随,花奴儿还是男装,亦是文士装束,紧随张瑄左右。
  一行人在朔方城外的无定河渡桥处下了马。
  前面的桥上,正有一队军卒押送着数十胡人打扮的男女过河。
  这些胡人衣衫褴褛,形色狼狈憔悴,身锁铁链,在军卒的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