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
“剩余从军立功将士,由陇朔大都督府上报名单,朝廷按功封赏、加官进爵。”
“准张瑄所奏,在吐谷浑故地设立河珧都督府和东西宁州,将此地永远纳入我大唐版图!将灵州吐谷浑部落十万余众移民两宁州……”
“此外,朝廷将即日派员赶赴陇朔,犒赏三军!”
杨国忠呵呵一笑,躬身道,“殿下英明!朝廷犒赏陇朔军马,臣举荐两人可为使臣。”
李亨笑了笑,“何人?”
“殿下,建宁王李倓可为正使,国子监博士李白可为副使。此二人去陇朔犒赏三军,甚为妥当。一则显得朝廷重视,二则彰显殿下恩德。”
杨国忠笑道。
李亨一怔,他倒是没有想到杨国忠会举荐自己的三子李倓。李倓为人耿直,年少稳重,在他的儿子中算是老成的。
李亨想了想觉得也合适,就点头应下。
……
……
李亨刚要宣布退朝,陈希烈突然上前奏道,“殿下,回纥曾出兵一万助战陇朔,为彰其功,不若趁年末各藩镇进京述职时,由殿下主婚,为张瑄和回纥公主苏扈冬完婚。”
陈希烈意味深长地凝望着李亨,君臣两人目光相接,李亨顿时就醒悟过来,年末各方藩镇进京述职,正好是他登基为帝的大好时机,选择在这个时候,让张瑄出面带着各方藩镇和朝臣劝进,再以老皇帝的名义下个禅让诏书,他的皇帝之位就没跑了。
一念及此,李亨兴奋地点了点头,朗声道,“准奏。本宫自当玉成这桩姻缘。传召回纥可汗和回纥公主苏扈冬,年末随张瑄一起进京,本宫亲自为她主婚。”
杨国忠突然也上前道,“殿下,还有一事。张瑄上书,言陇朔监军李辅国触犯陇朔军纪,暂代大都督期间,在陇朔肆意妄为擅自发布政令军令,搞得民怨沸腾,已被张瑄拿下……张瑄请求将李辅国斩首示众,以正军纪!请朝廷另派监军!”
李亨嘴角一抽。李辅国在陇朔做了些什么,他不知道,但他也能猜得出来。虽然李亨并不想诛杀了李辅国,但此刻张瑄上表,为了安抚张瑄和陇朔军心,他也不得不忍痛放弃这个内监。
李亨稍稍犹疑了一下,冷声道,“准奏。李辅国祸乱军心,乱我纲纪,当斩!”
说完,李亨霍然起身,拂袖而去。
李亨的三子、建宁王李倓和国子监博士李白为正副使臣的朝廷犒赏陇朔军马使团,一个月后抵达朔方,由朔方兵马指挥使仆固怀恩亲自率军5000护卫至灵州。
李亨的儿子,这就相当于是未来的皇子,仆固怀恩焉能怠慢。
而与朝廷使团同时赶到陇朔的,还有天下各大藩镇派来恭贺张瑄封王的代表。
最先赶来灵州的是河西大都督哥舒翰的偏将姜署,其次是剑南大都督安思顺之子安岳韬。随后是西域的杨錡派来了部将李嗣业、北庭的程千里也派了一个文官颌骨里前来。河南大都督颜真卿的代表则随朝廷使团一起抵达。
就连安禄山,都派来了一个恭贺的使节团。
“大都督,安西李嗣业将军奉安西大都督杨錡杨帅之命抵达。”张巡惯例性地走进张瑄的书房禀报,他也没指望张瑄出面接待这些藩镇使臣。之前到来的姜署和安思顺之子安岳韬,张瑄都没有出面。
“谁?李嗣业?”张瑄霍然起身,哈哈一笑,“陌刀将李嗣业来了,本帅闻名已久,当亲自出迎,一睹陌刀将风采!”
张瑄如此态度,张巡一怔,旋即苦笑道,“大都督,何以厚此薄彼也?”
“各镇来使,本帅几日后待朝廷使团到来,一并宴请,谈不上厚此薄彼。至于这李嗣业,本帅仰慕已久,不可不见。这样吧,本帅不出府门迎接了,张大人,你将他带到正厅,本帅与他一见。”
张瑄终归还是考虑到各镇藩帅的面子,打消了亲自出府门迎接李嗣业的念头,转而让张巡将李嗣业引到客厅,与他一见。这李嗣业同样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唐战将,率安西军陌刀营勇不可挡,张瑄作为穿越者的确是“闻名已久”了。如此猛将来此,他焉能不见。
……
……
张巡陪着一个身材魁梧面方大耳肤色黝黑的壮年将领大步而入客厅,正是安西军中的名将李嗣业。
张瑄笑吟吟地起身来,上前一步,以示迎接。
李嗣业匆匆瞥了张瑄一眼,有些受宠若惊地躬身拜道,“末将李嗣业,拜见大帅!”
张瑄是什么身份,马上就要封平西王了,地位、品阶和权势远远高于各镇藩帅。张瑄能起身相迎,这就是相当高的礼遇了,毕竟两人地位相差太过悬殊。
张瑄朗声一笑,亲手扶起李嗣业,“安西军中陌刀将,本帅久仰将军大名,今日一见,果然雄壮勇武,名不虚传!”
李嗣业恭谨一笑,“大帅过誉,末将实在是愧不敢当。”
他虽然在安西军中有些名气,也颇有战功,但在张瑄这样的权臣藩帅眼里,他又算得了什么呢?李嗣业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大帅率军大胜吐蕃,拿下吐谷浑故地,为朝廷开疆辟土,立下盖世功勋。末将特此奉安西大都督杨帅之命,到访陇朔,恭贺大帅封王进爵!”
李嗣业再次躬身拜了下去。
第265章 杀史思明的念头
李嗣业嘴上这样跟张瑄谦卑地说着话,暗暗打量着张瑄,心里却是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他在西域闻得张瑄竟然率军进攻吐蕃境内,将吐蕃全国搅了一个底朝天后从容退去,然后趁势拿下吐谷浑故地,接连大捷名震大唐。
他也曾率军在疏勒与吐蕃骑兵交战,深知吐蕃骑兵的战斗力不容小觑。既然张瑄能将吐蕃军马玩弄于股掌之上,显然是一位军中奇才。
可当面一见,张瑄却是如此年轻和风度翩翩,看上去文弱之极。这样的人,竟然能大胜吐蕃为大唐开疆辟土?莫非传闻有误或者夸大其词?
似是看出了李嗣业的疑惑,张瑄淡然一笑,“李将军请坐,看茶!”
“谢大帅。”李嗣业更加恭谨地坐在那里,心里更添几分疑惑,他不明白张瑄何以对自己这般礼遇。
大概只有张巡看出了张瑄的心思。他知道自家这位大都督求贤若渴,很显然,他又看中了这位安西名将,没准就想从杨錡手下挖墙脚了。
张瑄的确有这个心思,既然李嗣业出现在他的面前,他自然是不肯放过。只要他给杨錡一封书函,杨錡也不会不放人。只是暂时来说,张瑄觉得还不用着急。
“李将军,杨帅在安西一切可好?”张瑄端起茶盏,小啜了一口,随意问道。
李嗣业恭谨起身回道,“杨帅安好。末将来时,杨帅嘱咐末将,让末将替安西军民当面拜谢大帅。”
“哦?此话怎讲?”
“大帅,天宝六载,我军从吐蕃人手里拿下小勃律之后,吐蕃人反攻不断。此后数年间,更是袭扰连连。”
“受吐蕃人的蛊惑,西域各城郭之国蠢蠢欲动,试图反叛朝廷。然大帅与吐蕃军马在鄯城一战大捷后,率军突袭吐蕃,吐蕃军马接连调动回防逻些城,无力再伸手西域,西域由此安定。”
“大帅战功赫赫,吐蕃人闻风丧胆,远播西域,西域诸国莫不镇服我大唐军威!”李嗣业拱了拱手道,“杨帅曾说,大帅虽远在陇朔,但威望已至西域,西域能有数年安定,我军便能养精蓄锐加紧屯田屯兵……此乃大帅之功也!”
李嗣业这话半是真诚半是恭维,当然这或许也是杨錡的原话。
吐蕃人一向对西域虎视眈眈,可张瑄突然率军奔袭吐蕃,搅动吐蕃内乱,吐蕃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插手西域,这是事实。只要没有吐蕃人支持,西域诸国都不敢反叛,这也是事实。
但要说安西平定要归功于张瑄,那就是客气话了。
张瑄哈哈一笑,摇头道,“本帅可不敢当。安西平定,乃是杨帅与安西将士守土有功,与本帅无关。”
对于西域的局面,张瑄没有考虑太多。当前,他最大的隐患是吐蕃和安禄山。
只要将吐蕃和安禄山这两大隐患搞定,将来稳健经营西域,不敢说开拓疆土,最起码守成是有余的。
张瑄心里很明白,唐朝朝廷对西域地区的领土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武功和帝国荣耀的驱动,因为即便对经丝绸之路往来东西的商人征税,以及从西域各国收取少量贡赋,都不足以供养唐在西域地区驻扎的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何况政府出于虚荣心对各少数民族的返馈还要多的多。
在政策上,政府对西域各国并不总是以兵威服,西域地区小国林立,互相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有西突厥,吐蕃等国的侵扰,也需要一个象大唐这样的强国的保护,因此原则上只要称臣纳贡,服从属于大唐,都会受到唐政府的册封,并继续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治,而在遭受动乱或被他国侵犯时,又可获得唐朝军队的支援。在消灭了西突厥,并屡次击退吐蕃后,唐政府的这种温和政策在西域地区有极强的感召力,甚至远在葱岭以西的波斯和印度,都愿意通过这种关系而得到庇护。
但这种统治现状又是极其不稳定的。稍有风吹草动,西域诸国就要反叛,或降于吐蕃,或投靠大食。
换言之,大唐要想真正将西域纳入版图,实现与内陆一样真正意义上的统治,就必须要改变这种政策。这不是一年两年能改变的,暂时来说,西域只能保持现状。
“李将军,请恕本帅直言,安西最大的敌人是大食人,而并非吐蕃人。如今更是如此,吐蕃受我陇朔、河西、剑南三镇大军牵制,加之其国内衰弱,兵力十几万顾此失彼,已经很难再有力量插手西域诸国。”
“而大食则不同,国力强盛,对我大唐疆域虎视眈眈。”
张瑄微微一笑道。
李嗣业点了点头,恭谨笑道,“大帅所言极是,自打怛罗斯之战我军大败之后,大食人就逐步蚕食昭武九姓诸国,渐渐有侵入西域的迹象。杨帅在安西正加力备战,防备大食。杨帅说了,若是大食人进攻安西,他便上书朝廷,奏请大帅率陇朔铁骑入安西助战,仗火器之威与大食人决一死战!”
张瑄微笑不语,心里却是暗道:看来,我这火器发威——已经传遍了大唐藩镇,各方诸侯对火器很感兴趣啊……此次派使者来,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火器。
提到火器,李嗣业眼中分明就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对于张瑄发明研制由陇朔神策军装备使用的火器,经过了过往商贾的传播,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这一次李嗣业再三恳求亲自赶来陇朔,就有趁机见识一下陇朔火器的威力。
若是威力当真如传说中的一般,李嗣业觉得回返安西后,当让杨錡向张瑄来书,求一些火器装备安西骑兵。或者,他甚至觉得,这种火器朝廷应该大量研发制造,装备于各镇军中。
只是李嗣业并不知道,这火器之术,目前仅限于陇朔神策军中,张瑄尚未公开奏报朝廷推而广之。而就算是在陇朔,火器也是严加管制,寻常士卒也不能接触。
事实上,张瑄也没有准备将火器推广开去,这是他准备用来对付安禄山的利器,先借吐蕃骑兵小试锋芒,但最终的对手还是安禄山。只要安禄山隐患不除,张瑄绝不会公开火器之术。
纵然朝廷下令,张瑄也有对策。他相信,自己会说服李亨的。
“大帅,末将在安西,闻得大帅亲自研发一种火器,名为神火飞鸦,威力无穷,让吐蕃军马闻风丧胆,不知末将可有机会见识一下?”李嗣业终于还是按捺不住,主动开口提起了这茬。
张瑄哈哈一笑,“若是李将军肯在本帅标下为将,本帅自当为李将军所部装备火器。”
李嗣业一怔,脸色有些涨红,他没有想到张瑄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张瑄又是一笑,“开个玩笑,李将军末将见怪。火器之术,是本帅无意中弄出来的一个小玩意儿,不足挂齿。不过,若是李将军实在有心,几日后,本帅自会安排机会,让李将军一睹为快!”
李嗣业躬身谢道,“谢大帅恩典!”
……
……
李嗣业到来的当天下午,安禄山的使节团也到了灵州。安禄山派来的人不少,主事的竟然是他最信任的心腹部将史思明。史思明率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在灵州城外扎营,然后自己带着几个护卫随从就进了城,拜见张瑄。
张瑄闻得安禄山竟派史思明前来,嘴角忍不住浮起了一抹古怪的笑容来。
在安史之乱中,史思明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他先是跟随安禄山谋反,随后又在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为帝后,兵败率兵归唐。但此人降唐之后,又密谋反叛,想要趁乱自立为帝。后来此人真的起兵叛唐,又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走上了与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