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时代
“首先萧先生是一位华人,骨子里和我们一样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液,国荣亦荣,国损俱损。”韩三平首先还是抬出了民族大义,因为事前通过萧逸臣这个人的观察,他认为萧逸臣在情感立场上还是偏向自己的国家。
“其次是萧先生这些年一直在大力的扶持华语电影的发展,您愿意将影片取景地放在大陆,说明您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未来很有信心,这就构成了我们合作的基础。”
“最后放眼整个好莱坞,派拉蒙影业的实力毋庸置疑,要进行合作,我们当然是愿意和强者联手!”韩三平有条不紊的说出了他的想法。
“派拉蒙可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萧逸臣这是在暗示韩三平,他不会以自己的情感倾向作为公司决策的依据,虽然很多时候董事会在萧逸臣面前并不起作用,但萧逸臣依旧需要尊重这种**决策的公司组织形式。一个好的领导者可以带给公司一时的辉煌,而一套好的制度才是公司长久发展的基础。
“所有合作的项目都是站在招商引资的角度,投资商肯定能够从合作中得到最大的利润,这就要看萧先生有没有胆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韩三平知道请将不如激将。
萧逸臣确实有些心动,但他想知道具体的合作项目是些什么,这关系到双方的合作能够深如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当然萧逸臣也没有妄想能够获得在大陆独立投资的权力,他只不过想借此探一探合作的底限。
“第一个项目其实和萧先生正要做的一件事情有很大的关系。”韩三平故意卖了个关子。
“哦?”萧逸臣似乎想到了什么,但是他并没有急着开口。 国际惯例消逝的小草
“我听说萧先生近有部新片准备在闽南搭设外景?”
“不错,这和我们的合作有什么关系吗?”萧逸臣故作不解的问。
“北影想要在横店建设一个影视基地,但是我们缺少资金和一些相关的技术设备。”韩三平不在遮遮掩掩,直接说出自己的意图。
“那派拉蒙需要做些什么?最后又能得到什么?”萧逸臣也很直接的问。
“项目的规划、政府审批、土地征用乃至最后的施工建设,都由北影直接负责。我们需要的只是资金、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后两项,是我们特别需要的。你们提供70的资金,影视基地建成之后,在十年之内,派拉蒙影业享有60的收益权。”韩三平开出了他的价码。
“韩先生这是让派拉蒙出钱为北影发展铺路,即便是我同意,您认为公司的其他董事会认可吗?”萧逸臣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利益差距,派拉蒙表面上拿大头,但投入也不小,倒是北影的小算盘打得精细,花小钱,做大事。
“如果派拉蒙今后真的有意在中国大陆有所发展,那么这其实也是在为派拉蒙自己铺路,作为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派拉蒙难道看不出这样的合作开启的将是未来更深层次的携手。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相比于中国未来偌大的市场,这点小利又算得了什么?”韩三平是用中国电影的未来作赌注,搏北影现在的发展。
“中国要多几个像韩先生这样的通达之人,何愁国之不兴?”萧逸臣最后轻轻的叹了口气,韩三平一语中的,相比中国未来的市场潜力,派拉蒙做出一些让步,以退为进,对双方而言都是最好的选择。
左拼右赶,最后还晚了,这段时间青蛙实在是太忙了,望大家见谅!
在书评里看到有关主角不够男人的问题,而且还有人推荐了一本同类型的小说,青蛙承认那优秀的作品,但是青蛙并不认为主角霸气就是强大、就很男人。青蛙力图塑造一个做事高调、做人低调的主角,因为真正的上位者都符合这个标准。青蛙相信越谦卑的人,也就越接近崇高!
第一百三十六章 论英雄 话三分
在经过董事会讨论之后,派拉蒙同意与北影的合作,在中国大陆投资建设影视基地,这次合作在资金和设备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关技术上的要求却遭到了美国商务部的驳回。美国对于技术性产品的管制很严格,这方面连萧逸臣也无能为力。好在这次韩三平到美国来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资金和设备的问题,有关技术合作的相关事宜只好暂时搁浅了下来。
在韩三平回国之前,萧逸臣请他一起喝了一次下午茶,两人坐在一起谈论的话题,自然是和电影相关。
在韩三平眼中,萧逸臣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18岁写出了第一个剧本,开始在好莱坞崭露头角;19岁获得奥斯卡大奖,拒奖风波闹得沸沸扬扬;22岁进入派拉蒙高层,之后派拉蒙出品的大片几乎部部都是经典;23岁成为维亚康姆公司的董事,维亚康姆成功收购派拉蒙和百事达的案例被写进了MBA的教材;24岁成为维亚康姆最年轻的集团副主席,掌控全美仅次于时代华纳的传媒集团。萧逸臣的人生就像他自己写的剧本一样,令人无限遐想。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抛开一些个人的情感因素,萧先生为什么就那么看好华语电影?”虽然早就知道萧逸臣既然选择了投资亚洲娱乐产业,华语电影就是他无法绕开的选择,不过萧逸臣想在这时投资华语电影,还是多少让韩三平有些惊讶。尽管这样的结果是韩三平很乐意看到的,但如今华语电影市场的低靡让他不得不对萧逸臣的想法有些质疑。很多成功的华语电影人是千方百计的想要进入好莱坞,但在好莱坞已经取得不俗成绩的萧逸臣却把目光放在了亚洲,作为海外市场开拓自然无可厚非,但是韩三平却觉得萧逸臣似乎有意在华语电影身上压大注,这在他看来似乎有些舍本逐末。
“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如果现在去投资一家电影公司,或许时机尚未成熟。但如果是去投资一个产业呢?”萧逸臣的这个问题让韩三平一愣,他随即便明白了萧逸臣真正的意思。别人这么说,韩三平或许只会一笑置之,但是萧逸臣这么说却让韩三平不得不认真的琢磨了一番。
萧逸臣能够领导派拉蒙能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迅速的崛起,年纪轻轻就出任维亚康姆的副董事局主席,其眼界魄力确实非常人所有。韩三平虽然身在大陆,但一直很关心华语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的发展,他这个局外之人,甚至比很多身在其中的电影人看得还要透彻。
正是因为很了解香港电影,所以韩三平更想听一听萧逸臣的想法,他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看问题比任何人都要远。“我倒想听一听萧先生的高见!”
“如果把香港电影的发展比作一支上市公司的股票的话,邵氏电影就是这只股票的最初持有者,当这支股票价格开始上涨之后,其投资潜力也就逐渐展现出来。可以说正是邵逸夫的早期的努力使得人们看到了这支股票的潜力和价值,这时人人纷纷开始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在推动股价上涨的同时,邵逸夫也不得不面对更多强劲的对手,最后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邵逸夫不得不放弃了对这只股票的持有。随着这家上市公司的不断发展,它也不断的在增发股票。股价的持续上涨让更多的人开始购买这支股票,带动了这支股票的火爆。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很多不理性的投资因素也在悄然增长。繁荣的背后泡沫开始出现,更多的投资和期望加剧了泡沫的膨胀,最后终于导致了泡沫的破裂,尽管这时也有很多人站出来试图扭转这种颓势,但股价仍是急转直下,从此步入低谷。等到它的价值再被人重新发现,股价又会再度上涨,随后泡沫产生直至破裂。如果不进行干预,这种循环作为一般规律就很难被打破。”一部香港电影的兴衰史由萧逸臣娓娓道出,韩三平听的却是感慨万千,如果之前对萧逸臣他更多是一种对于年轻人的欣赏 消逝的小草:我更的不,是寂寞 的话,此时韩三平心中就只剩佩服两字了。即便是自己这个和电影打了半一辈子交道的人,也未必对香港电影有如此清醒的认识。
“那萧先生认为香港电影没落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韩三平随即问道。
“缺乏创意、人才流失、体制僵硬这些因素在我看来都是很表象的,更重要的是香港这些娱乐公司的决策者们缺乏一种意识,他们把心思都花在了如何在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却没有认真去考虑如何去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当蛋糕被吃光后,市场的衰落也就成为了必然。”萧逸臣顿了顿,颇有些惋惜的说:“其实以香港电影的市场容量,如果合理利用,也不至于落没到今天这个地步。之前的一些电影拍得太死太绝,往往是一部电影走红,就会引来无数的跟风之作,这一系列的电影的市场也就被提前消耗殆尽。其实早在香港电影辉煌的时代,就已经注定了今日的衰败。”
韩三平默然的点了点头,萧逸臣对香港电影的分析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其中的一些认识甚至颠覆了他心中一些定论,可他却找不到任何反驳的理由。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回溯起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萧逸臣一时也有些感慨。正是“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就如影片《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中所说,当年雄霸香港影坛的邵氏电影已经荣光不在,如邵逸夫这样纵横香港电影的风云人物都已经步入垂暮之年,当年的恩恩怨怨也在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而留给萧逸臣这些晚辈的,则是深深的追述。
“好一个‘天下风云出我辈’,不知在萧先生眼中,如今的华语影坛,又有几人算得上是英雄?”韩三平一时兴起,竟想让萧逸臣对华语电影的风云人物做一个点评。
“大陆与香港体,韩先生有对华语电影颇有研究,不如您来这华语电影未来十年的大势风云?”萧逸臣把皮球又踢给了韩三平。
“嘉禾邹文怀,和邵逸夫联手的十年,成就了香港电影的起飞,发掘李小龙、捧红了程龙、洪金宝,如今嘉禾在华语电影中地位超群,凭此一点,邹文怀可算英雄?”
“嘉禾如今已经是强弩之末,邹文怀先生毕竟已是花甲之龄,以后恐怕难有大作为。”萧逸臣摇摇头。
“东方电影的黄百鸣,和萧先生一样是以编剧身份进入演艺圈,由他编剧的《搭错车》、《最佳拍档》《何必有我》和《阿郎的故事》使四个男主角当上影帝。后来兼任导演与演员,导演的5部电影打破香港票房纪录,他本人也是香港贺岁片的一位代表人物,参与的影片达200多部,发掘了吴倩莲、Beyond等明星,他可能在未来的华语电影分得一杯羹?”
“新艺城时代的黄百鸣确实是个人物,如今的东方电影却很难重现当年的辉煌!”萧逸臣依旧是摇头。
“泽东电影的王家卫,公司并不算丰产,但部部经典。华语电影未来的十年,只怕少不了王家卫!”
“准确的说是少不了作为导演的王家卫,但作为电影公司的老板,王家卫的商业眼光并不像他的导演才华那样出类拔萃!”萧逸臣再次否定了韩三平的说法。
“银河映像杜琪峰,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常客,杜氏电影已经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一个新的标志。”
“杜琪峰的导演才华令我也不得不叹服,可遗憾的是他依旧只是个优秀的导演。”
“除了这些人,我实在是想不出还有谁能够在未来十年的华语影坛独领风骚。”韩三平几乎将香港电影圈有名的大佬都点了一遍,可萧逸臣依旧是摇头。
“能叫做英雄的人,应该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眼光卓远的人。”韩三平说的这些人,都不符合萧逸臣的标准,“60年代的邵逸夫、80年代的邹文怀都算得上是这样的人物,可惜90年代的香港,却再也找不出这样人物。”
“那在萧先生看来,未来十年,华语电影谁能称为英雄?”韩三平好奇的问。
萧逸臣笑着说道:“韩先生明白人何必装糊涂,您将香港电影人挨个数了一遍,为何偏偏忘记了自己?”
“我?”韩三平苦笑着说:“我只是个电影制片厂的厂长,吃的还是公家饭,如何能和那些成名人物相提并论?”
“韩先生又何必妄自菲薄,中国政府既然已经有整合优势资源的想法,那么中国偌大的市场,商业电影的未来就大有可为。以我看来,未来华语电影市场依旧是三分之势。派拉蒙进军亚洲已成定局,在资金和技术上有着绝对优势的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天时之利;香港电影几代经营,根基深厚,分散一家不足为道,但联合一致,便可独占地利;大陆电影后来居上,发展迅速,而且本土市场潜力巨大,算得上是坐拥人和之利。”
第一百三十七章 黑道初现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