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材
父母亲对他这次的成绩非常不满意,以前怎么说平均分还有个六、七十,可现在居然成了不及格。一向对他不管不问的父亲这次很生气,他绷着张脸很严肃的询问了赵启明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这小子拼死抵挡,表面上态度诚恳,可骨子里比革命先烈还顽强,回答每一句话都前思后想,要是让父亲知道学习不好是被挣钱给耽误了,非劈了自己不可。
问到最后,父亲还是看出了点情况,于是做出了个重要的决定:不许赵启明再集邮了。他让赵启明把邮票交出来,并嘱咐母亲再也不要给这个不争气的儿子钱去买邮票。赵启明像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似的把那本不值钱的邮票交给了老爸,心里却在偷笑,这点玩艺儿在他眼里,不过是哄人的东西。
最后,父亲拿出一张报纸,指着一篇文章让他认真看看,自我反省。赵启明抬眼一看,题目是:文化界的新星——记少年作家张小桐。
他装模作样的把文章大致看了一遍,原来是辽宁省北关市的一个小女孩,写了两三部小说,在国内文化界引起了轰动。最近还有一本新作,叫《黑洞来的那一天》准备在《少年科技报》和《少年文艺时代》上同时连载。
父亲数落他了一番:“好好跟人家学学!一个小学生就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你都高二了还整天不务正业……”
可赵启明在听父亲训斥的时候,想到的不是人家的成就,而是张小桐的稿费,估计不比自己挣得少,这年头真是人才辈出呀。
真正让他感到惊讶的是,没过两年这个张小桐居然自己办起了杂志,从那时候起,他开始关注这个小女孩,直到几年后见到了这个声名显赫的小姑娘,他才知道,原来张小桐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厉害的角色,名叫周行文小男孩,年纪比张小桐还要小几岁……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刚一放假,赵启明被关在家里老实了几天,他是人闲心不闲。手里的现金现在是近一万四千块,除去还给李胖子五千和那留下的枚《贵妃醉酒》,剩下的不到一万。下一步不能再指望有什么好事落在头上了,一定要把握住行情爆涨的机会,能捞多少是多少。
对居家过日子来说一万多块已经不算少了,可赵启明知道,这点钱扔在邮市里,连个泡都冒不起来。前些天和刘光伟、李胖子聊起上海邮市的情况,才知道自己这点生意跟人家比起来,连根毛都算不上,刘光伟曾经亲眼见过有人手里拿着整盒的《贵妃醉酒》、《爱科学》等小型张,在邮市出手。没开过封的小型张,一盒就是第一百枚,那要多少钱?!赵启明想想都觉得头晕。
那年头程控电话和传呼机才刚露头,像砖头一样大小的“大哥大”基本上也只是在电视里见过,据说要两万多块钱一部,互联网是什么东西,绝大多数人更是连听都没听过,信息传递的速度和眼下根本没有可比性。
作者:本章涉及到周行文同学的《重生传说》,纯属写作时一时的兴致所至。本人与周行文是朋友,征得他同意之后,在此穿插了一段情节,与本作品内容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特此说明>;
蓄势待发 第十六章 去舅舅家过年
对上海邮市只是道听途说的赵启明,打算还是要找个机会去一趟上海,亲自了解一下那边的行市,在自己这个小城市,什么消息都比别人知道得晚,凭着眼下的小打小闹一辈子都别想捞着大钱。
这让他想起一件事来,夏天安徽发大水,发行了一枚赈灾邮票,面值80分,刘光伟在邮市用比面值高出三倍的价钱收这套票,有多少要多少。当时他并不懂得刘光伟为什么这么干,现在他才知道,计划外发行的那套赈灾票是个炒作的机会,听说刘光伟收了上百版,一个星期之后拿去上海,以四块钱一枚卖了。
赵启明算了算,那枚邮票整版有五十枚,只是这一单生意,刘光伟就挣了七八千。通过这件事让赵启明总结出一个结论:“钻营”加上“机遇”再乘以“头脑”就等于无可限量的钱!
但凡是事业有成的人,都有这种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遇到值得思考的事情,更是要在脑子里过几圈,找出最具可能性的办法,这是他们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那本邮票还没来得及赎回来,他偷了个空跑到李胖子家,顺便了解一下最近这几天的行情,邮市依然稳中有升,只是整体涨幅不大。
看着拿回来的这本宝贝,赵启明想通了一件事,手里的邮票不能再留了,包括那张《贵妃醉酒》在内,要在短期内换成现金,做好从倒腾邮票转向跟风炒作的准备,但现在还不是出手的时候。
就在他打算利用寒假时间对邮票市场深入研究的时候,妈妈却要带他去看望远在大别山的舅舅,而且还要在那里过年。赵启明记得还是上小学的时候见过这个亲戚,印象早已经模糊了,亲切感更是谈不上。只记得他是文革后期下放到大别山的知青,返城的时候没回来,留在了那里成了家。
他生怕自己错过了邮市高涨的机会,坚决要求留在家里,可最终还是被妈妈押上了火车,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无奈。
坐了一天的火车,在汽车上又颠了五个小时的山路,快散架的赵启明终于到了地方:大别山一处山坳的剿丝厂。
这是个只有三百多人的小厂,工人半数是没有返城的知青,用当年的说法,叫作:集体企业,虽然跟国营企业的工资水平差不了多少,但工人的福利要差不少。舅舅家就在厂外的一片平房,是厂子里出钱盖的,真材实料的红砖青瓦,跟山民们自己盖的土墙茅屋比起来,档次要高多了。除了没自己家的房子那么宽敞,其它倒还过得去,比赵启明预想中的土墙泥地要强多了,还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第二天赵启明起了个大早,和那位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十岁的舅舅唠了一番家常之后,母亲陪着舅妈去地里摘菜,赵启明跟自己的表妹随便聊了起来。
表妹名叫黄毓玲,比自己小三岁,今年上初中二年级。通过她赵启明知道一件事,明年考完高中后,妈妈准备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住,山里的学校没有高中部。
“那倒是挺好。”赵启明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比较高兴的,他是独生子女,而同龄人基本上每家都是两个孩子,这让他很羡慕别人的兄弟姐妹,即使是老大老二之间拌嘴,在赵启明眼里那也是一种幸福。
“你们这里有邮局吗?”赵启明此刻的心情不再像昨天那么失落,他又想起了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的邮票来。这里虽然地处大别山腹地,但仅是丝厂的职工就有第一百几十户人家,再加上一条小街,在山沟里也算是个人口密集的地方了。
“你说的是寄信的邮局吗?有一个小邮电所,在我们学校旁边。我带你去我们学校玩吧!” 山里的孩子都比较单纯,提到自己的学校,黄毓玲的脸上就像是提到什么知名的景点一样,带着孩子般的稚气。
“好!”赵启明愉快的答应了,只不过他对那间小邮电所的兴趣,要比学校可大多了。
走在路上,看着身边蹦蹦跳跳的表妹,赵启明不知为什么想起了胡雪怡。这小丫头那天从黄大牙那里拿到钱,一声不吭地把存折交给了自己,直到后来赵启明骑着车把她送回家,一路上都没说话,不知道她在想啥。
细想来胡雪怡似乎很少露出笑脸,偶尔在捉弄别人的时候才显得比较开心,真搞不清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走了没多远,一间挂着邮电所牌子的小矮房出现在赵启明的视线里,他三两步走了进去,里面很暗,只有一位胖乎乎的中年妇女坐在一排空荡荡的柜台后面,穿着身绿制服,柜台上摆着一台老式电话,除了剿丝厂里的那台,这里是居民们唯一能和外界联系的地方。
“黎阿姨好!”黄毓玲站在门口,很有礼貌的跟她打了个招呼。
“是玲玲呀!怎么放假了还来学校吗?”被称作黎阿姨的妇女笑眯眯的问了句,这一片的人她都认识,又看了一眼面前这个陌生的男孩:“这小伙子是谁呀?”
“他是我表哥,是姑妈的儿子。”黄毓玲略显自豪的答道,住在这么偏僻的地方,每个人的家里都很少有亲戚会来,小孩子为这种事也会觉得骄傲。
赵启明插了一句:“阿姨,您这有邮票卖吗?”
“邮局当然有邮票卖了,你要寄到哪?”黎阿姨觉得他这话问得很奇怪。
见他误解了自己,赵启明解释道:“我说的不是寄信的普通邮票,是为喜欢集邮的人发行的邮票。您这有吗?”
“噢!集邮的邮票呀,有呀!”黎阿姨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打开抽屉翻了一会儿,找出一些来:“都在这了。”
赵启明用期盼的眼神看着她递过来二十来套邮票,最早的一套是八六年发行的《木兰花》,市面上也值个几块钱。看来,偏僻的地方确实能找着存货,虽然这点东西还引不起他的兴趣,但既然来了总不能空手回去:“只有这些吗?阿姨您帮我算算要多少钱。”
“好!”黎阿姨见这个男孩子这么爽快,答应得也干脆,劈哩叭啦敲了一通算盘,把这些邮票的面值加在一起:“一共是十七块八毛四。”
她看着赵启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第一百的大票子,心里不由得感慨起来:城里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百元大钞当成零花钱……
蓄势待发 第十七章 挖到啥了?
收获不大总比一点收获没有要强,大钱小钱都得挣呀!略感失望的赵启明交了钱,把邮票装进信封贴身放好,说了声谢谢,和表妹一起走了出去。
陪着表妹在学校里逛悠的赵启明越想越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这种山沟沟里信息闭塞,有库存货的小邮电所肯定不少,可就是东西太少了,满足不了他的胃口。可就算自己有时间,为了这点邮票东跑西颠的,实在划不来。
山里好玩的东西还真不少,回家的路上,赵启明听表妹说可以去打野兔和山鸡,顿时来了兴趣,放下了心里惦记着的邮票,吃完午饭,便和黄毓玲约上邻居家的一个大男孩,扛着火枪上山了。
整个下午他们都在山里转悠,虽然天气很冷,还是打了三只兔子和一只山鸡,直到天快黑才回来,一进门,赵启明就听见正在做饭的舅妈叫自己:“启明呀!刚才邮电所的黎阿姨来找你呢,说是什么邮票的事。”
赵启明一听,急忙问道:“她人呢?”
“回家了。这孩子还真有人缘,才来一天就和这里的人混熟了……”舅妈笑道。
赵启明顾不得和舅妈聊天,直觉告诉他肯定有好事等着自己,一把拉起表妹说道:“快,带我去找黎阿姨!”这地方就这么点大,他知道黎阿姨家肯定离舅舅家不远。
黄毓玲见他这么着急,放下手里的茶杯就带着他去了。刚出门赵启明想想不妥,又回去拎了两只野兔子,眼看快过年了,总不能空着手去见人家呀!
舅妈在后面喊道:“着什么急呀,饭就快做好了,早点回来!”赵启明的妈妈在房间里正和舅舅聊天,听着点动静刚想出来看看,两个人就跑得没影了。
两个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黎阿姨家,好在她家确实住的不远,就在小街尽头的一个土坡上,竹子扎成的篱笆围着个小院子,房间里透出昏暗的灯光。赵启明到的时候,黎阿姨正在吃饭,黄毓玲在院门外喊了一声,黎阿姨应声走了出来,一见赵启明和黄毓玲来了,连忙呼他们进屋:“……还没吃吧?过来一起吃点!”
黄毓玲摆着小手推辞道:“谢谢阿姨,我妈已经做好了,表哥听说你找他,让我带路来的,咱们这就回去。”
赵启明不失时宜的说道:“阿姨,这是我们下午打的野兔,给您拎两只来……”
黎阿姨脸上露出纯朴的笑容,毫不客气地接过来说道:“多懂事的小伙子哟!你叔叔这两天正没下酒菜,阿姨就收着了。”乡里乡亲的人互相送点山货,是没有城里人的那些客套的,人情往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自然。虽然是送礼,但少了一层虚伪和隐含着的目的,这让赵启明反倒觉得自己的动机俗气了。
想法归想法,事情总还是要说的。赵启明问道:“阿姨,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黎阿姨被他这么一问,才想起这件事来,恍然道:“噢,也没什么大事,下午镇里邮电所的孙所长来过,我见你表哥这么喜欢邮票,顺便问了他一句,他说镇里还有不少。小伙子,你要是想买,明天可以让玲玲带你去找他。”
听到这个好消息,赵启明恨不得冲上去亲这个胖阿姨一口,他兴奋的连声答道:“好,好,明天我一定去!”
事情总是出人预料,这位孙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