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材





  赵启明心里有些不高兴了,这小丫头总不至于现在还想着那个家伙吧!?他面无表情地侧过脸去答道:“没什么,闲得无聊去找个人聊天。这种小事眼下也归你管?”
  胡雪怡站了起来,看得出表情有些激动:“没那闲工夫!不过我提醒你:别以为自己会挣钱就有多了不起!”说完这句话,她扔下赵启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教室。
  “操他大爷!”赵启明心头一股无名火起,没等胡雪怡走出门就“咣”的一脚踹翻了面前的课桌,文具书本掉了一地,把几个同学吓了一跳,同时把目光转了过来。
  赵启明是真的生气了,这还是他第一次跟班里的同学发火。
  一飞冲天 第四十三章  风云再起
  赵启明昨天去一中的消息,肖静告诉胡雪怡的,本来没什么大事,更何况肖静知道赵启明不会把刘刚怎么样。其实这也是出于她的一番好意,肖静想让胡雪怡知道赵启明是非常重视她的,可惜是好心办了坏事。
  那个刘刚当初因为想好好学习,才和胡雪怡分手的,这事在她心里一直有阴影,赵启明这次的做法让她感到非常难堪。其实自从初吻事件之后,那件让人心痛的往事对胡雪怡来说就算是过去了,虽然她态度上始终不接受赵启明,实际上心思已经全放在了这家伙身上了,只是赵启明一个多星期没搭理她,让她很不开心。
  可赵启明这么一来,又勾起了她不愉快的回忆,这种不理睬别人感受擅作主张的行为,让胡雪怡很生气。
  两个年青人之间的感情,经常会搞出这种让人恼火的事来,主要还是因为缺乏沟通引起的,小孩子过家家,各想各的,误会自然就不少。
  赵启明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要把那个嚼舌头的家伙给揪出来,暴打一顿!可第二天肖静主动找到他,说明了其中的缘由,他连一点脾气都没了:唉……,无论如何肖静的出发点是好的呀。
  怒发冲冠的赵启明不知道自己在跟谁呕气,虽然胡雪怡最后说的那句话让他极为不爽,但他气的并不是这事。就在这时,口袋里刚花了两千多块买的摩托罗拉BP机震了起来,这年头普通人很少愿意花钱这东西,买了也没啥用处。赵启明不敢太张扬,走到僻静的地方看了看号码,是李胖子的电话。
  “小赵,有空过来一趟吗?上海那边有消息来,刘光伟想跟咱们合伙再干一票,过来咱们合计合计……”李胖子在电话那边的声音显得有点着急,跟丢了钱似的。
  刚回来才两天呀!这几个家伙还真够贪的……,赵启明笑了笑,自己又何尝不是?
  刘光伟请了个长期病假,一直泡在上海和张志诚一起观察着市场动态,这次两个家伙研究了两天,看中了1990年6月20号发行的那枚《秦始皇陵铜车马》小型张,发行量为962万枚,面值5元,目前市场价为8块。
  赵启明在电话里听完张志诚的这个建议,脑子急速转动着:“张哥,过半小时给你电话,我和胖叔再商量商量。”挂上电话,他拿起了《1991年邮票价目表》,仔细翻了起来。
  这次炒小型张的主意不错,小票收起来费事,整版的和散票在价格还有区别,收购的量一大,光是算账就累得头晕眼花。而且还不容易保存,每一版都是几大张纸,摞在一起弄不好就会压伤了票面。小型张就不同了,一盒第一百枚,整盒的外面都有邮票出厂时盖的章,收购的时候如果是没开过封的,连数都不用数,票面也比版票小得多,一般只有巴掌大的一枚。
  可《秦始皇陵铜车马》这个品种,赵启明不看好。1989年之后几年里发行的小型张,只是面值就比过去高了一倍,原先面值最多3块,一般是2块钱,可打那年之后全是5块钱以上。
  不仅如此,发行量也翻了近一倍,都在1000万以上,少说也有900多万。别的不说,光看面值就不值得炒,基价高了点,影响最终的利润,5块钱面值翻到8倍已经是40块一枚了,新票、量大、面值高,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有多大前景。
  赵启明翻着价目表里近几年发行的小型张,前几年发行的价位都比较高了,从1985年到1990年,按发行年份排下来,一共是12枚,依次为:《梅花》2元、《熊猫》3元、《白鹤》2元、《木兰花》2元、《壁画》第一组2元、《曾侯乙编钟》3元、《水浒》第一组2元、《兰花》2元、《三国演义》第一组2元、《马王堆帛画》5元、《杭州西湖》5元、《秦始皇陵铜车马》5元。
  把这12枚小型张包括它们的发行量一一列在纸上,赵启明和李胖子又确定了一下每枚目前的市场价,记在上面。
  后面三枚5元面值的不在考虑之列,前几枚里,《梅花》的市价已经是60块左右,基价如此之高,就自己这几个人的这点资金,想也别想;《熊猫》作为国宝,发行的量太大,炒起来估计没多少跟着煽风点火的人,少了那帮跟风的家伙凑热闹,价钱就别想上到高位;《壁画》、《水浒》、《三国》这三枚都是按组发行的,有后续的第二、第三组撑腰,这三枚作为第一组的小型张,价位全跳上了50块以上,也是不能碰。
  最后还剩下《白鹤》、《木兰花》、《编钟》、《兰花》四枚,市价都在15块钱左右,《白鹤》最低,市场价10块。
  赵启明把其它的用笔全划掉,抬头向李胖子问道:“胖叔,你觉得这四枚咱们挑哪个玩?”
  坐在旁边的李胖子一直在看赵启明手里的笔,每划掉一枚,他的脑子里跟着赵启明的思路在转,最终筛选出的这四枚,李胖子也觉得比较合适,其中的道理当然是不言自明的。
  赵启明的那张纸上这样写到:《白鹤》——面值2元,发行量508万枚,市场价10块,1986年5月22日发行;《木兰花》——面值2元,发行量420万枚,市场价14块,1986年9月23日发行;《曾侯乙编钟》——面值3元,发行量396万枚,市场价12块,1987年12月10日发行;《兰花》——面值2元,发行量466万枚,市场价16块,1988年12月25日发行。
  李胖子看了半天,他也觉得为难,看起来价位都差不多,想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比较起来《白鹤》发行的最早,可发行量最大,价格也最便宜,肯定不大受欢迎;《编钟》量虽然最小,但根据面值计算,涨幅也是最小的。我看咱们还是从这两枚跟花有关系的下手吧……”
  他还没说完赵启明就笑了起来:“胖叔你真是我的知己呀!我还有一个看法,题材很重要,您发现没有,凡是跟花有关的价格涨幅都比较大,发行量的重要性却放在其次。比如说1979年发行的《云南山茶花》、1980年的《荷花》,再加上《梅花》,眼下涨得都很高。”
  李胖子点了点头,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没错,不过这两个里面咱们选哪个好呢?”这种筛选极具专业性,尤其是对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因为钱一旦投下去就意味着风险随之而来,即使在邮票旺市的情况下,也仍然是这样。
  不过谋划到这一步,他们两个心里总算是有底了,李胖子不禁在心里暗骂刘光伟和张志诚,这两个家伙居然还没赵启明看得明白,几年的邮票真他妈白玩了。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刘、张二人,越是在市场里不停地打探行情,就越容易被变化中的价格所迷惑,反而是李胖子和赵启明两人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赵启明考虑了几秒钟给出了结论:“要我说呀……,我选《兰花》!”
  一飞冲天 第四十四章  爸爸的朋友
  李胖子见他回答的如此肯定,疑惑的问道:“为什么?”
  赵启明解释道:“因为它虽然发行量大了点,发行年份也晚了点,但眼下的市场价却比《木兰花》高了2块钱。这只能说明一个原因:《兰花》比《木兰花》更受人关注……”奸商说到这里停住了,眨眨眼睛,抿着嘴笑了起来。
  李胖子被他这么一点,心中顿时透亮,大笑两声补充道:“哈哈!没错!这样到时候跟进的人就会更多,咱们炒起来也会更容易,价钱翻得就会更高!”
  如果把李胖子关在家里让他自己分析,并非就整不出这个结果来,可赵启明上次的优异表现,使他对自己的想法不确定起来,人要是学会了尊从比自己更高明的人,往往会不愿意再动脑子,这跟对方的年纪倒没多大关系。
  两人商量出这个结果之后,马上通知了上海的张志诚和刘光伟,李胖子在电话里把刚才商讨的过程大致向他们说了一遍,赵启明一看上学的时间快到了,冲着打电话的李胖子打了个招呼:“我那边的朋友这次投200万。让他们俩这次把收购的时间拖久点,动作一定要轻,遇到量大的卖家千万不能一次吃进,免得刚动手就让别人闻出味来。”说完他转身走了。
  李胖子点了点头,向走出门的赵启明摆了摆手,嘴里把他的如实话转告给接电话的刘光伟,刘光伟听完之后连声答应下来。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操作算是轻车熟路了,赵启明在回学校的路上还想到一个问题。市场不可能持续火爆,趁着现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资金要在邮市里不停地运转,在这次《兰花》的后期抛售阶段,后续品种的收购就要紧接着进行,这样不会耽误挣钱的时间。
  这星期天看来还是要亲自去一趟上海,看看市场上有什么新的动向。其实赵启明是对他们两人不放心,钱的事倒还好说,主要是这次炒作对象的发行量不够大,万一不小心露出了什么痕迹来,到时候只怕是有钱都收不着货。
  晚上他又跟着陈致远去了他家,把这次的炒作计划大致跟陈法林聊了一下,陈法林笑着说道:“钱就放在你那,想怎么干随便你,我不插手。如果不够的话,我可以再拿点出来……”
  赵启明连忙说道:“足够了!我现在怕的是用不掉。”
  陈法林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什么时候用车,打司机的寻呼机就行了。对了,学习也不能耽误呀!”
  赵启明听了这话满脸堆笑,心里暗想:只要有钱挣,还学习个屁呀。
  傍晚的时候回到家,刚打开客厅门就听见父母在他们的卧室里争吵,声音不大,但赵启明听得一清二楚。
  母亲说:“……反正我是坚决不同意!杨君筱现在有案子在身上,咱们怎么能随便收留他……”
  父亲的声音强硬地打断道:“在北大荒他救过我的命……这次是被人陷害,我不帮他谁帮他!?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的语气不容置疑。
  母亲带着哀求的语气说道:“老赵,你也要为这个家、为了启明的将来想想,万一要是出了什么事,你让我们……”
  父亲长叹道:“那你说咋办?他已经从蚌埠下了火车正赶过来,我总不能不管吧……!”
  赵启明听了几句大概是明白了,他的记忆中,这位叫杨君筱的人几年前来过家里,跟父亲交往多年,家是黑龙江的。这次好像是因为什么事被人诬告,而且公安局正派人要抓捕他,这才逃到了安徽,今天就会到自己家,说是最近在这里避几天。
  他故意把客厅的门弄响,里面立刻没了声音,母亲打开门走了出来,表情漠然,父亲也跟了出来,两个人装作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然而脸上的表情却出卖了他们。赵启明径直走到自己房间,把书包扔在床上,大嚷一声:“妈!我饿了!”大人的事不归他管,这家伙乐得装糊涂。
  夜里,赵启明在正在梦里开心无比地挣钱,忽然被客厅里的动静吵醒了,迷迷糊糊之中,他想起晚上的事,估计是老爸的朋友来了,翻了个身又接着睡。可刚睡着,就被老爸给拽了起来:“醒醒,启明!醒醒……”
  赵启明揉了揉眼睛,打了个哈欠,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嘟囔了一句:“这么晚,捣什么乱哪……!”
  老爸轻声说道:“到外面睡吧,让杨叔叔睡这里。客厅的床我给你铺好了……”赵启明极不情愿地从温暖的被窝里爬了起来,连声打着哈欠,抱着被子走到了客厅,沙发临时铺成的床在等着他,迷蒙之中,他看见一个跟自己老爸年纪差不多大的中年人,拿着毛巾从卫生间里出来,冲他笑了笑……
  第二天早晨,赵启明回房间拿书包,半夜里来的杨叔叔还没起床,他向床上扫了一眼。只见他皮肤比较黑,一脸倦容,显得有些干瘦,脸上楞角分明,头发也很硬,虽然看年纪也有四十好几了,但总的来说比自己老爸有男子汉的魅力。
  杨君筱听见动静醒了,刚睁开眼睛就看见赵启明站在写字台前,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明明早呀!几年没见咋都长这么大了?昨天夜里把你给坑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