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奇材
他不敢往下想,要真是扯上这种事那可是真够麻烦的,尤其是齐雅婷这样的人:“行,回头我让杨叔叔去找你,到时候你再跟他商量吧。”这家伙不敢再跟她说下去,随便支唔了两句就挂断了电话。
齐雅婷的确实是个能力很强的人,连她相中的那个不起眼的股市都产生了利润,这让赵启明逐渐关心起自己的股票来。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引出麻烦事,他不再和齐雅婷联系,只是让杨君筱帮自己多往股市跑跑,有什么情况及时联系,而且还拨了二十万给他建了个专门的账号。
杨君筱虽然掌握了这笔钱,却因为上次的事情变得谨小慎微,没敢进行大的投入,动用每一笔资金都事先和赵启明商量,这让赵启明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
转眼已经是六月中旬,和齐雅婷在邮票上的合作接近尾声,《编钟》早在半个月前就抛完了,《甲子鼠》还在爬升中,整版一个月涨了四十五块,从利润率上来说,也算过得去,到了六月十七号,大家把《甲子鼠》也全部抛空平仓。
这一笔赵启明个人赚了六十七万,但投资额却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加上陈法林的第一百万,两个人总共扔进去两百六十万。帐算下来,大家分到手的钱都比以往两次要低得多,可见现在的市场情况确实已经到了本大利薄的高危阶段。
赵启明根据《编钟》的后期收益,重新分析了市场,最后郑重其事的告诉李胖子和张志诚:“咱们现在是收手的时候了,要玩就抓点新票跟着捞几把,再接着炒下去,早晚会出事。”
从三月到六月这段时间,大家一共操作了三次,李胖子两人的资本比刚入市的时候翻了好几倍。看着烧红了半边天的邮市仍然火爆,他们虽然心痒痒地想再操作一把,但看着眼前的利润,在听了赵启明的劝说之后,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李胖子和张志诚对小打小闹已经没了兴趣,挣惯了大钱的人都容易养成这毛病,李胖子见杨君筱经常去股市转悠,随后也混了进去找机会。他对股票也是门外汉,只是投了几万块钱淌一淌深浅,据说有一次还碰见了刘光伟,可那小子做贼心虚,比泥鳅钻的还快,没等李胖子反应过来人就不见了。
挣钱是无止尽的,但风险总是要预先考虑进去,见好就收是一个成功商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尤其是投机生意,行情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坏的开始,这是金科玉律。全部抛售工作完成之后,赵启明把手里的二百多万暂时存入了银行,邮票他是不准备再玩了,就是再捡起来,也要等到这次的高潮过去。
物极必反,是天下间所有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当一九九一年十月份邮票市场开始进入疲软阶段之后,一直留守邮市的张志诚来向赵启明求援,到年底的时候,他也搭进去第一百多万。看着这些被套住的人赵启明感到非常纳闷:都是成年人,为什么连“物极必反”这个是人都懂的成语也弄不明白呢?他也不知道他们是装作不懂,还是让钱蒙住了眼。
张志诚是万般后悔,而得到消息的李胖子暗自庆幸自己躲过了这一劫,而且更加确定了赵启明在他心目当中的地位,假如不听这孩子,绝对要吃这眼前亏。
而这期间还发生了另一件让赵启明感到欣慰的事情,那就是杨君筱的案子终于水落石出,他于六月十号坐上了上海飞往北京的飞机,从北京再转道去伊春,回去继续干他的外经贸局进出口主任。临行前还嘱咐赵启明放假一定要去黑龙江找他,粗大的手掌用力握了握赵启明瘦弱的肩膀,眼里满是愧疚。
面对着这位替自己消费掉四十五万人民币的长辈,赵启明心里感到有点怅然,丢钱的事他从来没怨过杨君筱,而这位为人率直的杨叔叔却是因为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他觉得怪对不起人的。
还有件事情在杨君筱走了之后,显现出问题来,那就是股票市场的情况,现在只有借助于齐雅婷了。命运往往就是这样让人感到无奈,打心眼里不希望它发生的事情,它却就是要跟你纠缠不清,真是天不从人愿。
杨君筱就这样来去匆匆的走了,赵启明的老爸始终不知道一个多月之前,杨君筱和赵启明走了之后究竟去了什么地方,只是打了个电话来说是在上海的一位朋友家里。赵爸总觉得这里面有些不对劲,依杨君筱的性格不会这样随便才对。他隐约觉得这事和自己的宝贝儿子有关,但任凭怎么问,赵启明就是打死不承认,赵爸看着他满脸无辜的表情,感觉自己这个儿子越来越让人琢磨不透了。
收拾完这一堆乱事之后,赵启明翻了翻日历,再有三天就是六月二十五号,那是自己十七岁的生日。
陈致远这最近这两个星期全力复习,为随后的大考做准备,赵启明有一天去他家里,见这小子正在自己房间里刻苦学习,一脸坏笑的挖苦他:“兄弟,你知道‘考场’这两个字咋写吗?假模三道地捧本书冒充文化人,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你有多大学问呢……!”
“滚一边去!”陈致远听见这话来气,也不管有人没人瞪着眼睛张口便骂:“你个无耻奸商真不是玩艺,自己日子不好过就拿我开涮,你倒想呆在家里看看书听听音乐呢,有那命吗?”这小子知道赵启明的日子不好过,他自己也是借口考试才逃离了怀圣堂药业的折磨。
一招点中赵启明的死穴,这家伙当场就痿了。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时间就那么几天,眼看着就要开课,可还是整天被那辆奥迪拖到怀圣堂药厂去开会、培训,赵启明都有点开始痛恨这辆高级轿车了。他毕竟还是个少年,趁着近来不用忙挣钱的事,和同学们搞点别的娱乐节目还是渴望的,再说还有胡雪怡等着要侍候,可在厂里呆着,真是度日如年。
本周是跟着新招聘来的十几名公司人员一起,接受张总经理的业务管理培训课,这些人是作为上海新公司骨干成员培养的。第几堂课,张廷把厂里正准备正式投入生产的三个品种向大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一个是抗感冒的新药,另两个分别是治疗胃病和胆结石的专科用药。
在于选择生产品种的问题上,陈法林在建厂之前就进行了全方位的考虑,感冒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他从国外弄了一个新的配方,准备作为重点品种向全国推广。反正眼下中国的经济没和世界接轨,仿制药品国外原研发单位根本告不着。
而胃病和胆结石这两种毛病,最是让患者心烦,治疗胆结石只有两种办法,要不就是开刀取石头,要不就是靠吃药这种保守疗法。胃病就更不用说了,什么慢性胃炎、胃溃疡之类的毛病只要得了就能拖人一辈子,平时没什么大碍,但只要犯起来立马让人吃不下睡不着;而且这两种病常见于中低等收入的人群,非常符合中国大陆市场,对于企、事业单位那些吃药看病都能报销的患者来说,在家庭经济上根本没影响。
这几条都是陈法林这位客串老师在和赵启明两人聊天的时候,私下里跟他们分析的,为了确定这三个品种,他在申报建厂的时候跑了不少地方做市场调查。目前的中国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的特色,没有药店,连私营的小诊所也很少,有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全是去自己单位的附属医院吃药打针。经济效益稍好的,医药费都可以报销90%以上,这对于市场销售来说,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
陈法林和张廷在淮南建的这个药厂,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投资,还有很多全新的东西,他们不是以企业领导的眼光去管理和经营,更多的是以资本家的眼光去透视市场。选中淮南这个中小型内陆城市,也是陈法林的独特之处,他的产品定位在国内市场,况且三年免税是国家的统一政策,不需要在沿海城市去挤。而且安徽东部属于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不仅靠近上海,与武汉、郑州等几个大城市也只是几小时的车程,交通运输还是挺方便的。
在经济起步没多久的中国,到内地办企业的海外投资者很少,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到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沿海开放城市。陈法林也是仗着自己的出身,对这里的环境比较熟悉,这才敢回淮南办厂。
他很庆幸自己的选择,若非如此,他也不会遇到赵启明。
今天要讲的是与客户沟通有关的内容,六月末的初夏,天气比较热,赵启明和十几位学员一起中规中矩地坐在小会议室,等着张廷的到来,好在有空调,不然一群人早就受不了了。张廷临时和陈法林商量事情,派人过来通知说要晚几分钟。听到这个消息,会议室里开始有人交头接耳起来,这让赵启明觉得很好笑,原来这帮大人也会趁老师不在的时候说悄悄话呀。
两天来赵启明没跟别人搭过腔,也没人知道这个十来岁的中学生在这坐着是干什么的,主要还是年龄上差距比较大。而且在陌生人当中,赵启明更愿意保持沉默,在一旁观察别人会让他感到很有趣,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好办法。
除此之外他也没心情跟其他人说话,前几天陈法林和他谈过一些长远规划,最终是打算把他派到上海负责这家公司,同时陈法林改变了原来和赵启明商定的计划,希望他能够到上海就读,并且还是直接跳入高等院校。
一飞冲天 第六十九章 培训
听了陈法林的解释赵启明才知道,原来张廷的投资公司聘请了一位上海外贸学院国际贸易系的硕士留学生,此人的导师在学校里有一定的影响力。张廷把赵启明的事情告诉了这位部下,请他帮忙托关系为赵启明安排破格录取的事,至于费用方面倒不是问题。对方一听说内地居然有这样的人才,二话没说就跟导师联系了,几天后答复说这位导师愿意帮这个忙。
这让赵启明心里很矛盾,他非常感谢陈法林和张廷如此器重自己,可别的都不打紧,胡雪怡怎么办?去了上海就意味着再也不可能与她保持亲密接触了,可不去的话对自己今后的发展不利……,没想到自己年纪这么小就要面对事业与爱情的取舍问题,这事还真让人头疼。
他正想着心事,张廷从门外走了进来,走到座位旁边,抬眼扫视了众人一番,对其中两人说道:“姚俊峰、裴斌先生,请你们两位先回宿舍把衣服整理好再来。”他的语气很不客气,似乎这两人犯了什么弥天大罪。
赵启明在心里偷笑了半天,刚才他就看到这两个人的衬衫一个解开了两个扣子,而且那个叫姚俊峰的小胖子还没系领带,以他对张廷的了解,这句话还算是给面子的。
这两个人年纪都在二十四五岁左右,除了自己就是他们最小,尤其是那个姚俊峰,样子胖乎乎白的,人活泼好动,眼神里透着精明,赵启明对他们还是有一定的亲切感的。
张廷最近很辛苦,生产经营暂时交给了陈法林去管,他希望尽快培养出这些人来,因为上海的公司不久之后就可以批下来了。可第一节课他就跟这些人强调了个人着装的问题,之后又提过几次,还是会有人不在乎这事。
“最后一次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仪表。你们今后代表的是公司,而不是个人,大家都是在国内受过高等教育的,希望不要忽视了自身的素质!”看着这些特地从上海挖来的职员,张廷感到有点心痛,当初他看过这些人的简历,至少都是医学药学专业的专科毕业生,在医药行业有过几年的工作经验,可基本素质仍然达不到要求。
赵启明一直觉得张廷在这个问题上太执着了,几乎有点傻。素质这东西,在内地许多人眼里连一斤白菜的价钱都不值,更多的人脑子里连这个概念都没有,讲这些等于是对牛谈琴。不过这也难怪,想必是香港那边的生意人比较讲究这玩艺,张廷的思维一时还难以适应内地的情况。
“今天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如何与客户沟通,这个问题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基本上有几个方面。第一条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首先体现在他的外表,也就是个人形象……”张廷说的这些,在单独培训的时候,赵启明已经听过了,他觉得这些话很有道理,可惜的是在现实当中没什么大用。
“……有谁能告诉我,在谈生意的时候与客户交流,最需要重视的是哪一点?”张廷说了半天的素质问题,转而讲到了正题。
底下没人敢搭话,一个个都生怕自己说错了遭别人耻笑。张廷等了一会儿,见没人回答,把目光转向赵启明:“启明,你来回答吧!”
赵启明正在脑子琢磨着,在他印象里张廷没有跟自己谈过这个问题,此刻突然听他提问自己,心里有点慌,像在学校里回答老师提问一样慢慢站了起来。
“不知道我想的对不?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