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阴影
木南笑嘻嘻地道:“哪能呢!我看您也闲得无聊,才想请您去喝杯咖啡。”
他把手伸进衣袋,摸着田代给他的照片,环视一下屋内,看见其他几个警察正在专心整理笔录之类的材料。
“那么,我只好在这儿讲啦。”木南弯下腰对着日下部的耳朵小声道,“您到国立警察署干什么去啦?”
股长的肩膀猛地颤了一下,但是他仍然头也不回地用平淡的语调答道:“我没去国立警察署呀。”
木南淡淡一笑,叮问道:“真的吗?”
“真的!”日下部股长语气肯定地答道。
木南从衣袋里拿出照片,从容不迫地递到股长眼前。
日下部漫不经心地望着那张照片,突然怔住了。
“你。”日下部股长喉咙里发出一个很低的声音,转过头来目瞪口呆地望着木南。
“日下部先生。”木南毫不客气地道,“您到国立警察署干什么去啦?我已经掌握了证据,别再装糊涂啦。”
股长神情紧张,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结结巴巴地道:“你,你什么时候照的这张照片?”
股长的声音已经有些发颤了。
“这个嘛,是我们的工作,反正在山川事件破案以前,一直都盯着你”。
股长喘着粗气,有些慌张。木南从背后望着他,心中暗喑发笑。
日下部股长放下杂志站了起来。
“喂,去喝茶吧。”股长对木南道。
木南不由微微一笑。日下部股长到底向他屈服了。
两人正要出门,木南说:“日下部先生,请您先走。我们一起出去太显眼,会被其他报社的记者察觉的。”
“好吧。在哪儿等你?”
“日比谷的十字路口有个名叫‘百泉’的咖啡馆,请在那儿等我。”
日下部股长先走了。木南又抽了一支烟,等了五分钟之后才慢腾腾地向外走,当他来到警视厅的大门时,果然碰上另一家报社的一位记者。
“哎唷,这是到哪儿去?”那个记者盯着木南问道。
“哦,在里面闷死我啦!出去蹓跶蹓跶。”木南装作闲得无聊的样子答道,“回头见。”
那位记者用怀疑的目光注视着木南的背影,过了一会儿才走上石阶,消失在警视厅大楼里面。
“刚才太险了,差点被盯上。”木南心里想着,尽量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漫步向日比谷方向走去。
柏油马路上大小车辆川流不息,疾驶而过。木南感到在这个社会里除了自己之外,还有数不清的人在忙禄着变化着。
他在马路上兜了个大圈子,然后穿过日比谷的十字路口,推开咖啡馆“百泉”的门。
在咖啡馆一角,果然日下部股长正背对门坐着喝咖啡。恰巧客人不多,周围的座椅都空着。
“劳您久等了。”木南在股长对面的椅子上坐下。
“你这傢伙真厉害呀。”日下部望着木南埋怨道,竟然让人拍那种照片。
“哪里,您可别误会呀。”木南笑嘻嘻地解释道,“不是有意干扰您的工作,只是因为事关重大,才一直注视您的行动。那张照片是我们报社一位热心的摄影记者偶然碰上机会拍摄的。看到后我确实吃了一惊,您到底去国立警察署干什么呀?”
日下部喝着咖啡,沉默了半天。
“既然让你拿到了证据,只好说了,不过,木南君,这事还不能见报。”日下部眼睛里带着恳求的神色。
“知道了。只要您毫不隐瞒真情,我也一定信守诺言。”
“好吧。那么,我就说啦。”日下部把脸贴近木南,低声道,“去国立是为了山川氏的案子。”
股长讲了实话。他紧盯着木南的脸,神情严肃地道:“喂,这可是绝密消息呀。只能你一个人知道,倘若真的泄露出去,我会遭难堪的。”
“没问题,这一点请完全放心好啦。我不会告诉任钶人,而且在您表示同意之前,决不在报上发表。”
“真的不发表吗?”
“真的。我保证。您放心讲好了。”木南见日下部股长有些不放心,便态度坚决地对他道。
日下部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对木南道:“不瞒你说,那是因为山川亮平氏的案子查到了一点消息。”
木南已经料到日下部股长去国立警察署肯定与山川事件有关,但是查到了消息这一重要情况还是初次听到。他不由地用认真的目光望着日下部股长的眼睛。
“查到了什么消息?”
“不,这消息不算是查到的。准确说是从一封来信中得知的。”
“来信?”
“嗯,是一封内容简短的来信。说实在的,这个案子真把我们难住了。山川亮平失踪后一直查不到线索。正在我们处于困境的时候,收到这封简短有力的来信。我看了信后马上就想去国立。不过,”股长停顿了一下,又继续道,“白天去太显眼,为了躲避记者们只好深夜去了。哪知道你们报社盯得紧,还是没能瞒得住。”
股长流露出对自己的疏忽十分后悔的表情。
“喂,那封来信的内容是什么?”
“内容嘛,大意是说山川亮平目前被软禁在国立附近。”
“哎——”木南叫了一声,因为山川去向不明以来,在记者们中间一直议论他可能被软禁了。
但是,软禁地点可能在国立这个地方,他却是初次听到。
“那封来信中具体怎么说的?”木南问股长。
“内容极其简短,说是三月二十四日晚十一点左右在甲州街道看见一辆汽车载着山川亮平向国立方向开去。”日下部股长低声道。
“三月二十四日晚上?”木南记者望着天花板想了一下,猛然叫道,“不正是山川失踪的那天晚上吗?!”
“是的,山川氏二十四日晚九点以前曾在银座‘银色夜总会’露面,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是啊。”木南点了点头,他想起侦查总部前几天发表的公报上也是这样说的。
“那么来信中有没有提到山川氏和什么人一起坐在车上呢?”
“提到了。”日下部股长答道,“除山川氏外,车里还有二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女人?”木南直盯盯注视股长的脸,“女人也一起坐在车里,这下可有趣啦。她的特征长相信上怎么写的呢?”
“要是写着就好办啦。可什么也没写。”
“什么类型的汽车呢?”
“也没有写。”
“车牌号码是多少号?”
“也不清楚。要是知道车牌号码,你想我这会儿还能傻呆在这儿吗?”
“有道理。”木南注视股长的表情,觉得他不是装模作样,确实面带愁容。
“信的内容就这些吗?”
“不,底下还有写信人的推测。”
“啊,怎么写的?”
“他认为山川氏大概被软禁在国立市附近。”
“是这样呀。”木南不慌不忙地抽了一口烟,“不用说,警察方面已经寻找过写信人啦?”
“找是找了,但没有找到,只发现信封上盖着四谷邮局的邮戳。看信的字迹象出自女人的手笔。”
“女人的字迹?”木南的眼睛亮了一下,“真有意思,日下部先生,这个案子还真有趣呐!”
由于事件中出现了“女人”,木南更感兴趣了。
“早就该这样啦。”木南对日下部道,“常言道,没有不牵连女人的案子,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
“看把你高兴的。”日下部股长愁眉苦脸地道,“我们可不象你那么轻松呀!”
确实,做为案件负责人是不能象新闻记者那样看热闹的。
“你们只要为读者写出新闻报道就行了,可我们呢,万一有失误就要被解职的。”
山川亮平氏是保守党的高级干部。他的失踪已足以构成重大事件,倘若再查不出线索,侦查总部就更丢丑了。
难怪日下部股长一直脸色苍白。木南对此略有察觉,便诚恳地表示歉意:“对不起。”
“不过,日下部先生。”木南改变语调道,“那封来信从逻辑上看有些怪呀。”
“怪在何处呢?”股长望着木南问道。
“来信不是说看见一辆汽车载着山川氏沿着甲州街进向国立方向驶去了吗?”
“是的。”
“那么,怎么知道山川氏软禁在国立市附近呢?”
“……”
“甲州街道一直通往国立、立川、日野、八王子和浅川等城镇。不知写信人在何处看到载着山川氏的那辆汽车的?如果仅凭行驶着的汽车,就断定软禁在国立附近,那太缺乏根据了。”
“你说的很对。”日下部以佩服的眼神望着木南道,“不愧是新闻界的老行家,眼光非常敏锐。”
“别捧我啦!”木南腼腆地苦笑道,“一般人都会这么判断的。”
“不,一般人可没有你那么敏锐的感觉,”日下部股长依然称赞道。“我们也发现了这一点。经过研究认为信中的内容说明这个留下女人字迹的写信人不仅看见了那辆汽车,而且对事件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喂,日下部先生。”木南向日下部股长问道,“您在国立警察署了解到重要线索了吗?”
“没有,什么线索也没找到。”
木南仔细观察股长的表情,感到他没有瞎说,讲的全是真情。
“白跑了一趟国立警察署。”股长道,“任何消息也没有得到。那里警察们正为另一桩案子忙得团团转,我向他们大致说明了来意,问附近有没有能软禁人的地方。他们说不记得有这种地方。不知你对那儿的地势熟不熟悉?据说那附近荒僻人稀,到处不是树林就是田地,如有软禁山川氏的地方,一眼就能发现。”
木南抱着胳膊听着,他对国立市附近也有些模糊的记忆。
由于东京人口的增长,那一带新建了一些公寓和高层住宅群,但是仍然有不少荒地保留着过去的武藏野平原的样子。
要软禁山川亮平这样重要的人物,大概不会使用简陋的一般住房,况且已住了好几天了。据那封信中讲的,在山川氏离开银座的夜总会去向不明的那天晚上,一辆汽车载着他在甲州街道上行驶,这已是几天前的事情。
“那么,您们目前采取了哪些侦查措施呢?”木南问道。
“要是过去嘛,”股长有些遗憾地道,“可以挨门挨家查户口,可现在不行。没有办法,只好到有疑点的人家登门查访。”
“有没有获得新的线索呀?”
“还没有,”股长垂头丧气地道,“那附近倒有些大建筑,都是些大学分校啦,战争疏散时留下的学校,还有疗养所和寺院等。”
“是吗?”木南听了股长的介绍,脑子里闪出一个想法。
2
翌日,风和日丽,是一个春季少有的好天气。
木南乘报社的车向国立奔去。
他一边查对着国立附近的地图,一边让司机放慢车速,在公路上前进。
这一带只有车站附近建筑比校多,其他地方几乎看不见集中的住房。
气候如初夏一般,阳光格外强烈。汽车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行驶,来到国立警察署门前停下,木南不打算进去,只想从这个位置看看警察署的建筑。
前几天他在田代拍的照片上看到的窗户,正好对着这个位置。
木南心想,果然是从这里拍摄的。
警察署附近也有几条街道。但是没有发现可能软禁政界重要人物的住宅。
小小的商业街给人以新开辟地区的感觉。出了街道可以望见田地尽头新建起来的高层住宅群,另一边是屋顶涂着红色或绿色的文化住宅(一种在生活上简便的新形式住宅)。可是,这些地方都不可能软禁山川氏。
木南不停地看着地图,但又找不到明确的目标。他让司机开着汽车在公路上转来转去,自己坐在车上观察路两旁情况。
前方出现一片校舍,这是东京都内某大学的一所分校。有宽阔的操场,操场旁边是一大片农田,楼房并不很大。木南一连看到好几所这样的学校,但是,很难让他怀疑学校是软禁山川氏的地方。
汽车继续前进。这条公路一直通往埼玉县。路旁一望无际的农田里,青青的麦苗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下散发着热气。
过了一会儿,木南适可而止,让司机掉转车头往回开,汽车来到十字路口,开上通往立州,青梅方面去的公路。路两旁是一些围着柳杉的古老住宅,院内长着一丛丛的榉树林。无论从哪一家的窗户里,都看不出藏有山川氏的迹象。
公路上卡车和私人轿车络绎不绝,私人轿车里大半坐的是外国人。
所谓国立附近,意思比较含糊,所指范围较广。但也不能离开太远,否则就走出国立镇了。木南让司机往前开一段路后又返回来。
汽车就这样在几条公路上转来转去。
“您到底去哪儿啊?”司机茫然不解地回头问道。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