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谜踪 作者:舞马长枪
柳叶皱着眉头看了我一眼:“修塔镇妖。我倒是也听说过,不过好像都是在风水不好或是说有妖气的地方真接建塔或是修庙,以镇住凶气或是妖气。像刚才老师傅说的那样,就在这城里修塔,就能镇住十里外的妖气,靠谱吗?。
我看了看柳叶,冲她笑了笑,告诉她,如果真有这回事,那这个阴阳先生可绝对不简单,单说在风水上的造诣,不止是我,恐怕我爷爷也比不上人家。其实大自然就像人的身体是一样的,气和血液差不多,血沿着血管流动,气也沿着地脉而行。就像是止血的时候,可以直接包住伤口,也可以勒住血管。作用也都差不多。
这种十里外修塔的方法就好像是勒住了受损的血管,直接把气脉切断,这样下面的地脉不通,自然气也就无法再运行,地脉的末端自然就会生气渐弱,最后全无,真的有什么修仙的畜牲,也吸收不到什么灵气,自然成不了什么气候了。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极难了。气穿土而行。行于地脉之中,一般的风水师根本就找不到气脉,只能是哪里出了问题就在哪里做手脚。
柳叶听我说完后,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对这些玄之又玄的东西,估讨是很难一时全部理解。
走了十多分钟,就到了那个十字路口。再往前走了一段,我和大牙都盯着路北,睁大了眼睛在找图书馆的牌子,可是找了半天也没看到图书馆的字样,赶紧问了问路边的人,问了好几个人,总算是有人知道地方,指着一个很不起眼的类似单元门大小的楼门告诉我们,从这里上去,到了三楼。才看到有个小牌子。
楼道漆黑,十分脏乱,看着真不像是有图书馆的样子。我们好不容易爬上了三楼,让我们傻眼的是,除了看门的一个老太爷,根本一个人也没有。
老大爷看了看我们,告诉我们现在正在维修中,现在看不了书了。
比。尸 眺万
我们一愣,就问这老太爷,还得多久才能开放。
老大爷看了看我们,叹了口气,告诉我们,听说市里要新建个图书馆,这地方一两年内估计是不会开了。
我们一听这话。顿时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彻底的蔫了,一腔热血瞬间就变的拔凉拔凉的了,相互看了一眼,都傻了眼,只好和老大爷打了个招呼,悻悻的下了楼。
以:明天就是中秋节了,舞马长枪在此祝所有的朋友们中秋快乐”
第一卷二 叶赫古墟 第三十六章 公主陵
到住处。柳叶便打开了电脑,说是在网卜找找关干公有芍刚信息。这里的人说法都不一致,与我们先拼了解的差异很大,或许网上能找到个正确的说法。
我和大牙点着根烟,闲着没事就站前窗前闲聊,自然围绕的都是刚刚听来的一些事情,对于公主陵来说,不管是不是与那传说中的响铃公主有关,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它爱葬谁就葬谁,就算真的是固伦和敬的衣冠冢也无所谓,我们又不是来盗墓的,这个和我们的关系并不大。
我们相比之下倒是更关心那修车师傅说的“修塔镇妖”的事情,听他的描述,好像说的那山头和我们此次要去的地方竟然相隔不会毒远,那会不会有些关系呢?我们可不想和那些仙啊妖啊的打交道,还是少惹些麻烦才是最好的。
我和大牙谈兴正浓的时候。柳叶突然喊我和大牙赶紧过去,说是找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
我和大牙把烟掐灭后,赶紧快步走了进去,围在柳叶的身后。柳叶手指着屏幕,告诉我们,她查了一些网站,关于“公主岭”地名的由来还真是热闹,网上差不多也分成两伙。双方各执一词。不过在百度百科上的说法,还是采用的是乾隆女儿固伦和敬公主衣冠冢的说法。
她在公主岭帖吧找到一张帖子,一边说着一边指给我们看了看,发帖人的昵称是“范家屯大学教授”。帖子里的内容都是关于公主岭发展变迁的一些历史,大多摘自于县志和文献,有一定的说服力。柳叶说到这里笑了笑,说是我们也算是好人有好命,图书馆没有进去,在这里竟然找到了一些县志,还省着我们自己去筛选了。帖子里罗列的清晰禅细,正好是我们最需要的。
据帖子里介绍,在清初,公主岭这块地方还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家。
直至道光赤间,这里才有了几十户人家聚集在此,当时,公主岭这里还是达尔罕王的牧地。到了光绪初年,初设怀德县时,此地仍然是一个小村子,公主岭当时叫苇子沟,是因为村子中有一条叫苇子沟的河而得名。
清光绪二十五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在此地设站。当时以长春为,向南每隔刃公里为一站。所以称范家屯为二站,而公主岭则为三站。后来附近和关内的人逐渐移居此地,公主岭逐渐才繁华起来。
在三站北五公里有一道土岭。岭上有九座山峰,数中峰最高,左右各峰呈阶梯状,如众星捧月。是九凤朝阳之地。当地人感其灵异,视之为科尔沁的地势之冠,传说有公主葬于中峰之下,故称此山为公主陵。
地
墓地左绕清溪,右环翠柳。山上峰谷叠嶂,柳暗花明,美景古迹相映成趣。早年时常有游人隐士、野老贫僧,到此纳凉畅话,游人络绎不绝,一时远近闻名。因此,没多久俄国人便把“三站”改名为“公主陵”。 咕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以后,获取了中东铁路宽城子至旅顺口段所有权的日本人觉得把车站和城镇称为“陵”很不吉利,便把“陵”字谐音为;“岭”字,于是公主陵就成了公主岭。
关于“公主陵”的传说一直很多,有的说是达尔罕王的独生女儿响铃公主因意中人被害而殉情;有的说是清朝皇帝的格格下嫁科尔沁达尔罕王的途中死在这里。种种传说都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公主岭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据考察,在城北土岗下确实有公主陵,但如今早已荡然无存了,据考证,原是清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的衣冠冢。和敬公主的丈夫色布腾巴尔珠尔九岁被召进宫,伴皇太子读书。由于他天资聪颖,成绩优异。深得乾隆皇帝宠爱。此后又屡建战功,荣封为亲王。在,清乾隆四十四只时,死于征金川的军旅中。
公主生前居住在北京和敬公主府。色布腾巴尔珠尔死后第十七年。也就是 脓年,和敬公主薨于北京。终年岁。乾隆皇帝亲自为公主和驸马题写了碎文。和敬公主死后,就葬在了北京东郊东坝镇附近。般当时色布腾巴尔珠尔家族出于政治、经济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就葬在了自己的领地内,也就是今天的公主陵遗址。
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之墓才可以称陵,公主既然出嫁到蒙古。做了蒙古的儿媳妇,但是仍称为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
比。, 王的宠爱。其夫又战功卓著;二是葬千东北动疆蒙王领等酝忱点城遥远,所以称“陵”谅也无妨。公主陵建成以后,此地就做为祭田。由色布腾巴尔珠尔家族派专人管理,有专人护陵守墓。
直至刃世纪初,公主陵祭田仍属其家族领地,色布腾巴尔珠尔的第七代孙固山贝子,曾因祭田所有权被侵问题,上诉至奉天衙署,对此事在史料中曾有过真实记载。
这张帖子在公主岭帖吧里的点击率很高,很多人留言追帖,我们看了好几遍,也觉的这张帖子上说的比较真实可信,看来,这公主岭的地名真是缘自于当年固伦公主的衣冠冢,至于响铃公主,估计也可能是确有此人,但是可能与这里的地名由来关系不大,至少一个蒙古王爷的女儿,死后的坟墓是不能称为陵的。过去等级森严,这种事基本上是不可能说现的。
我和大牙正你一言我一语的总结讨论着,柳叶突然好像又发现了什么,赶紧让我俩再看看。
见柳叶心急火燎的,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我和大牙也是好奇。赶紧又围了过去。
柳时指着屏幕上的一张地图,回头对我们说:“快看,这是个吧友贴上的一张地图截图,上面还标注了公主陵的大概位置,你们赶快看看。”
我和大牙也是大吃一惊,伸长脖子看了看,屏幕上是一张谷歌地图的截图,还有相应的卫星地图。上面果真清晰的标记出了公主陵的位置,我看着看着,就感觉有些不对劲。脑袋嗡的一下,这才明白,为什么柳叶要这么着急的喊我和大牙,原来这张地图上面的河流、山形几乎与我们用珠子拼出来的地图是一模一样,一般无二。
大牙看着看着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张着夫嘴就惊呼了一声,看了看我和柳叶,眨巴着小眼睛,问我们这不就是我们手里的那张地图吗?
这时候,我脑袋里也早就乱成了一锅粥,有点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我们手里的地图竟然会与这公主陵的位置重合了呢?要知道我们这张地图可是三百多年前的事,而公主陵是二百多年前的事。相差了一百多年。努尔哈赤不可能会神机妙算。把几代之后才发生的事情给先画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柳叶眉头紧蹙,咬着嘴唇,也是一声不吭,估计肯定和我一样,也是一头雾水,有点糊涂了。
屋子里一时寂若无人,鸦雀无声。足足过了能有十来分钟,大牙实在是憋不住了,冲我俩一摆手,让我俩也别再瞎寻思了,备不住那里就是块风水宝地,过去的人都信这个,也许就是个巧合,努尔哈赤把宝贝埋那儿了,乾隆给女儿选陵墓时也相中那儿了,麦芒掉进针眼里,凑巧
呗!
真有这么巧的事?我倒是听说这乾隆爷对风水一道确实有些研究。难道真的是巧合?心里总有点不太相信,感觉这事多少有点玄。我也摆了摆手,让柳叶别再费脑细胞了,这些上巧合的事情本来就多,也不差这一件,反正也得去看看、到了再说吧。
第二天一早,我们也没有退房。直接驾车奔向了我们手上地图所指示的区域。先是沿着老国道“田线一直往东,过了四合屯不远,就驶下了乡道,沿山脊西行,远处树木丛生,荒草凌乱,鸟道纤回,很是荒凉。行了不多远,就看到几座石碑,我们赶紧停车下来看了看,发现这里竟然还有座草命烈士陵园。
比。尸 王
估计是我们这车太乍眼,正巧有个扛锄头的老乡路过,见我们停了车,就径直走了过来,问我们是做啥的?
见人家询问,也没办法,我只能故技重施,又找冉了中国民俗文化保护协会的这幌子。告诉老乡,我们听说这里有个公主陵,这才准备来考察看看,看是不是有保护或是开发的价值。
那老头看了看我们,告诉我们,这公主陵早就没影儿了,这事知道的人没几个了,他小时候那眸子还见过那里还有间房子,有些个石头像。后来房子啥的都没了,到了现在就是片荒岗子,旁边都开荒种地了。别说开发了,保护都省了,根本不用麻烦了。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了指方向,告诉我们,还得往那边再走上一段,过了一个叫新桥四队的屯子后就是潘家屯,屯东就是公主陵。
第一卷二 叶赫古墟 第三十七章 九凤朝阳
汗纹老头的话具。像是知道此底细,我赶紧凑过尖堡了躲一,歹着火后,紧着套近乎。
这才知道这老头姓孙,今年七十多了,打小就在这片儿长大。听他讲,挺早以前,那块地上还有间起脊的小房子,有院墙,带门楼,是个规规整整的四方院。房前屋后都是挺老高的大树,而在院里还竖着一根挺老高的杆子,都高过了房顶,但并不是旗杆,顶上安着个三股叉。听说以前还住着一个老头,说是守陵人,世代都在这儿看着,后来日本人来了,这里也就给毁了,现在顶多还能找到点砖头瓦块。别的啥都没有了。
等老孙头说完,大牙笑了笑:“啥玩意儿?三股叉?咋还有那么高的三股叉,我听着咋像是避雷针呢?”
柳牛看了大牙一眼,挤到了前面,冲老孙头说:“大爷,您说的那三股叉是不是这个样子?”
说完,柳叶拾起一根树权,蹲在地上画了起来。
我和大牙也好奇的蹲在旁边看着,就见柳叶画的三个叉子尖中,中间的尖稍长。两端的稍短,呈“让 ”字型,看着倒是有点像巡海夜叉用的兵器。
那老头看完后又想了想。然后不住的点头,告诉我们,院子里竖的那个就是这个样子。画的一点不错。
我和大牙看了看柳叶,很是吃惊,不知道柳叶怎么会知道这东西长的什么样。
柳叶冲我们笑了笑,告诉我们,这东西叫“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铁骑大军当年就是拿着它打下了元朝的江山,建立了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