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谜踪 作者:舞马长枪
在是不行了,土里刨食,看天吃饭了。”
我和大牙一听这个有点意思,没想到这古老爷子还有点故事。闲着也是没事,我就和大牙旁敲侧击的不停的打听古老爷子家族的过去,古老爷子谈性渐浓,虽然有些地方说的不太明白,不过我和大牙多少也听得明白了一些,古老爷子一边骄傲的说着祖宗的古功伟绩,一边不断的感叹着生不逢时,命薄相穷。
老爷子说他们家祖宗在大清早期时可是可是侍候大人物的,应该是个王爷什么的,叫什么“和硕贝勒”。后来那个王爷的一个女儿搬到了这个村子不远处,当时这里并没有这么多人家,就在这里附近建了一处很气派的宅院,据说能有这个村子这么大。
旁边不远就是那娘娘庙,近水临山,也是个风水宝地。他们家老祖宗也搬到了这里,住着一个很大的院子,那也是十分的讲究。他们老古家和老孟家的祖上都是跟过来的护卫佐领,算是个头目,负责保护公主一家人的安全,平时也没有什么事,生活那也是衣食无忧。
很多事老爷子也说不太清,毕竟人老了,这些事也都是代代相传,很多细节的东西根本就没有。
见我们对这个挺感兴趣,这老爷子倒是很开心,从箱子底翻出一个包袱,里面抽出一本线装的册子来显摆给我们看:“大侄子,你们也不是外人,这个是我家的族谱,一直在我这支的手里相传,据说当年的一些事在里面都有些记载,只是我也不识啥字,也看不明白。你们要是感兴趣,就拿着看看,不过这东西宝贵的很,千万不要弄坏了。”
听老爷子一说还有族谱,我这心里惊喜异常。族谱也就是家谱,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相当于记载家族子孙世系的传承之书,可以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里面的内容不仅仅是血脉分支图表,也会记一些大的事件。
只不过在“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人家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而这老爷子现在能拿出自家的族谱,也能猜到当年也是冒着一定的风险才能保留下来这本东西,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老爷子取出来的族谱有着很厚实的封皮,比上学时用的那种本夹子要厚实多了,也不知道裱糊了多少层。我翻开后,看了看里面,纸有些发黄了,很脆。
族谱的第一页应该是类似的序言,估计是开谱的老祖宗的个人简历一样的东西。然后就是是世系图,就是个树型图表,能看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紧接着就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了每个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的有五十多字,短的就几个字,差不多就是人物小传;最后是附录,果然如古老爷子所言,记载了十数页文字。
里面记载的文字都是蝇头小楷,写得很是规整。我一边对老古头表示感谢,一边让大牙取相机来,翻拍下来,我们再看,因为这本族谱太珍贵,这么翻来翻去一不小心就得弄烂了。
老古头见我们如此看重这族谱,心里也很感动,客气地说:“不用,不用,没把你们当外人,要是当外人,也就不会拿出来了,这东西当年我埋在地下多少年,多少人来找我要,我都没说,现在这村子里有族谱的估计也就只有我们家才有,只有我和小鱼儿他爸才知道,别人都没告诉。”
大牙这时已经取来了相机,调成微拍模式,开始把附录和前言一页一页的仔细拍了下来。
然后我又郑重的把这册子用布包好,交给老古头:“大爷,我知道您没把我们当外人,这个的珍贵我也是知道,我们只是对历史感些兴趣,我们只拍了一下附录里的文字,回头看看,或许有帮助,真的谢谢老爷子您了!”
大叔接过后又小心的放回了箱子里,一边放一边不让我们别再客气了,也又不是啥宝贝,再客气反尔显得外道了。
晚上,我和大牙在电脑前一页一页的仔细看着,都看完后,才知道原来这古老爷子的祖上还真不简单。
其实老古头所说的那个王爷,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
清太祖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妻子,十六个儿子八个女儿。其中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当时非常出色,授封为“和硕贝勒”,由这四个人“共议国政,各置官属”。这四人按年龄次序分别为: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也就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四大贝勒”。
其中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之子,其余三人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这四个人的权力地位并没有因次序而有差别,就比如当时的皇太极排在最后,这并不表示他的地位就比其他三个人低。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
“和硕贝勒”只是当时的爵位等级,不是一个人,而是相当于一个官差不多,就像今天的省长一样。“和硕”是满语“部落”之意,这里是作为荣衔加在贝勒之前。
“贝勒”是满语,意为“管理众人”,亦即“旗之王”。起初贝勒是女真族中强有力的酋长的称谓,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将此称授予女真族中强有力者,而最强有力者则称为“和硕贝勒”。
对于这莽古尔泰是何许人也,我和大牙都不太了解。就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了看,这才知道这人当年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努尔哈赤病逝在叆鸡堡,临终前到底有没有明确选出汗位继承人,也成了千古之谜,众说纷纭。不到二十天,,皇太极力压其它三位贝勒,登上了汗位,做了皇帝。
大牙在网上找了半天关于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位的相关历史,只不过网上关于这段历史的资料少的实在可怜,基本上就是那么几条信息。
看的实在有点累了,大牙把鼠标一扔,回头说:“其实要是说论资格继承汗位,这四大贝勒都有可能啊,真是想不透啊,皇太极也没看出有啥特殊的功绩,相比起那三个贝勒多少差点,但最终这皇位却得到了,真不简单啊。”
我也摇了摇发木的脖子,听大牙在那叨咕,就一边和大牙讨论分析着,自己也捋了捋思路。
首先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很明显这皇位还轮不到他。
其次是大贝勒代善,好像是和努乐哈赤的其中一个媳妇有一腿,这事到底有没有不好说,但是当时也是闹的沸沸扬扬,这种传言是要命的,皇位根本轮不到他。
接着再说那三贝勒莽古尔泰,别看他骁勇善战,战功显赫,但那家伙也太驴了,就因为他妈行为不端,就把他自己亲妈给宰了,这种鲁莽之人不可能当上皇帝。
还有那多尔衮,别看后来多牛叉,但当时还只是个毛头小子,根本没有可能斗得过其他人,估计连政治是啥都不知道呢。
最后也只有这皇太极了,别看没打完几次硬仗,但好在也没啥大过错,要不说是人走时气马走骠呢,人家就是命好。
莽古尔泰尽管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无人能比,其它那些兄弟都是望尘莫及,在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就分得了正蓝旗,是正蓝旗旗主,但这哥们在皇太极登基后屡屡顶撞他的这个兄弟,最后也是一双小鞋接着一双小鞋,暴死于1632年,死时四十多岁。死后还被揭发有谋上之罪,被追夺其封爵,逐出了宗人谱,下场十分悲惨。
至于更多的情况,历史并没有记载,他的儿女也没有史料可循。在老古头家的族谱中却记录,在此地居住的公主就是莽古而泰的小女儿,而保护她的这一百多人的头领就是老孟家和老古家的祖先。
族谱中倒是有记载,说是在崇德元年,应该是1636年,也就是莽古尔泰死后的第四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公主府宅突然起火,大火烧了一天一夜,水浇不熄,土掩不灭,直到烧得片瓦无存,公主一家也是生死未卜,不知道是已然逃走还是葬身火海。
我和大牙一边看着族谱里的记录,一边对照着历史资料,最终才理出了一个头绪。
也就是说偏脸子村应该是公主府的旧址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而泰的小女儿的府第。因为努尔哈赤的突然归天,又没有指定继位之人。皇太极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就登上了皇位,在新的一**刀阔斧的挺进中原之战中,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权力的不断巩固,也对自己的兄弟开始动刀,而这个莽古而泰就成了倒霉蛋,离奇死亡。死后的第四年,又是一场突发的大火,把这公主府烧得是片瓦无存,一大家子也都是人间蒸发,生死不知。
当年的那场大火到底是意外还是畜意人为的也不得而知。孟、古两家的祖上忠主之心很深,一直没有远走,后来分别改姓“孟”与“古”,说是取“莽古而泰”前两字的谐音为姓。就在宅院的五里之外定居生活下来,一直到现在。
努尔哈赤,又是关系到努尔哈赤,神鹊护法的出现,莽古尔泰的浮出,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娘娘庙村,看来又要多住一段日子了。
第一第四十五章 莽古尔泰
一大早吃过早饭,闲着没事我和大牙在屋里闲聊。
大牙瞅着屋顶,翘着二郎腿:“来亮,你说敢情儿这老爷子是当年的侍卫之后。这事你要说和我们查的事有关系吧,也没有太大关系,顶多是皇太极和莽古尔泰这哥俩儿之间的政治权利斗争。要说是没关系吧,还都牵扯上了努尔哈赤。皇太极那小子估计也不是省油灯,十多天就混上个皇帝当当,真他妈的尿性啊!”
我听大牙说完也是愁眉不展,想不出个所以然。
努尔哈赤曾经立过太子褚英,基本上就是内定的接班人了。可是这太子褚英也是长了个狗脑袋,还没等当上皇帝呢,就拉拢一些大臣和兄弟,让这些人发毒誓效忠于他。努尔哈赤知道后,一怒之下就解除了他的兵权,又把他给软禁了起来。褚英这家伙不思悔改,也不是什么稳当客儿,偷偷的焚香诅咒告状的五位大臣和兄弟,后来还是被发现了,努尔哈赤这才下决心处死了他,可怜这当年的太子爷只活了36岁就一命呜呼了!
大牙和我就这努尔哈赤家的事掰扯了好大一阵子,最后咧了咧嘴:“妈了个巴子的,这一家子人还真热闹,个个都不简单,整得神神叨叨的。不过也是有点意思,努尔哈赤、皇太极、莽古尔泰都是暴死,找了一大天了也都查不到什么记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龌龊之事,上不了台面,生的伟大,死的糊涂。生活嘛,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你说得有多少人还没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啊?每思及此,我都伤心欲绝啊!”
大牙虽说是有些调侃,但确实像他说的那样,在当朝正史资料上不记录的重大事情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像这些人物,生前一个个都是叱诧风云,死了就落了个“暴死”结语,如此死的不明不白,肯定有许多理由才不能把真相公诸于众。
这两天基本上想起来就唠一阵这件事,倒没有什么别的进展,但我和大牙对满清历史的认识却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尤其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期,正史或是野史都看了个遍,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几乎都可以上《百家讲坛》上白话去了。
早上接到了柳叶的电话,知道她到了长春了,中午左右就会到这里来找我们。
看着时间也差不多了,就和大牙走到乡路上去迎迎柳叶,毕竟她不太熟悉这里,电话里只是告诉了我们大概的位置,镇上只有这么一条乡路向南的,所以也不用担心走错路。
刚过晌午,远远的就看到那辆沃尔沃越野车疾驶而来,我和大牙站在路边挥了挥手,车贴着我俩就停了下来。也许是长途奔波的缘故或是这几天睡得不好,柳叶看起来有些憔悴,萎靡不振,见到我们才展眼舒眉,开心的笑了笑。
老古头乍一见一辆轿车进了自家的院子,也是有些意外,就出了屋门,站在门口往外张望,见到我和大牙从车中出来,一时有些惊愕。
我和大牙只能编个瞎话,说是柳叶是我们的同事,从城里来的,接我们回去。不过已经商量好了,等帮着把菜窖的事料理完再一起回去。
老古头一听这个对我们更是感激不尽,以为是因为他家的事才耽误我们的行程,一再的感谢,反尔弄得我们有些面红耳赤。
大牙和老古头又客套了几句后,我们就带柳叶回屋休息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