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密码7大陆完整版
脑侠丛矗笮塾牍鸥窨赡苁且桓鲋匾牟亍?br />
1715年,意大利传教士德希德里从北印度越过喜马拉雅山到达古格,他听说在当年古格山脚下的河谷中以及在靠近江河的地方,土著人发现过不少的黄金,这些黄金不是很大的天然金块,而是呈金粉状。冈底斯山下的“神湖”玛法木错两岸和沙滩上,每年的暴雨和融雪从阿里琼噶尔山上也要冲下来大量的黄金,吸引着西藏和各地的商人不时前往古格采集金砂。他认为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很贫瘠荒凉的地方,正是由于盛产大量黄金和优质的酥油,而让佛寺的僧侣有着很好的收入。
古格为什么灭佛
从1627年春天开始,由古格国王亲自领导的一场打击并最终企图消灭佛教势力的运动席卷古格大地,前后持续了3年之久。
古格国王之所以会灭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西方传教士的传入。1624年3月,一位葡萄牙籍的神甫安东里奥?德安德拉和修士玛奎斯来到了古格都城札布让,他们对古格王大肆宣扬基督教。他们的到来,使古格国王认识到,传教士们传播的这个新的宗教,可以作为打击日渐强大的佛教僧侣集团势力的有力精神武器。于是,他们下定决心,为西方天主教打开大门,以此反对以他的弟弟、叔父以及叔祖为首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集团。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由此开始。
干尸洞之谜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600多米远的一处断崖上,有一个阴森恐怖的“干尸洞”,也有人称它“万人坑”。
关于干尸洞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古格兵败,拉达克人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斩去头颅,而尸骨则弃于洞中。
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1。2米。这个洞是一组三室洞窟,主室平面是不大规整的方形,面积约10平方米。后室和南侧室都很小,各有一个小洞口与主室相通,主室后壁上还挖有小龛。这两个洞室内都叠压着二三层尸体,踩在上面软软的,让人心里发毛。
主洞室和两个小洞室内横七竖八地堆放着30厘米厚的散骨骼、破衣、碎布、绳子和小木棍等。骨骼非常杂乱,根本无法辨识每具尸体。有人粗略统计了残肢,估计洞内堆有30多具尸体。据传洞的最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
洞里的尸骨没有一具是完整的,都是身首异处,奇怪的是洞内没有发现一个颅骨,只找到两件下颌骨,更奇怪的是,洞里虽然看不到一具头颅和头骨的痕迹,但却找到许多发辫和绑扎着的发束,说明尸体本来应当是带着头颅被堆进洞内的,后来这些头颅却神秘地不翼而飞。在一些腿骨、脊骨上面,附着已经干枯的人皮和人肉。所以这些尸体骸骨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完全脱水干化的干尸。
有近10具尸骨用藏式无领粗布长袍和毛质粗呢包裹,腰部紧系毛织绳,绳两端绕长袍将尸骨曲折捆绑成团。
根据乱骨堆中夹杂大量破衣、布块和多节毛织绳以及捆绑迹象分析,堆放到此的尸体最初全都是穿着衣袍,有些还裹着大块毛织布,用绳子捆绑成屈肢状放入洞中的。
据说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但干尸洞内发现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对于这一结论,让人不由得思考,这些尸体究竟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份是贵族、战士,还是一般的平民?这些疑问,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而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今天的我们无法寻找到答案,唯有等待考古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古格保存的寺庙
在古格遗址中,唯有寺庙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几座寺庙分别为度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寺庙飞檐上雕饰的图案多为狮、象、马、孔雀等动物,这种雕饰大概与从冈底斯山脉分流的四条神水——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的传说有一定关系吧。
“擦擦”与古格王朝有何联系
“擦擦”一词是藏语对泥模浮雕佛像梵语名的音译,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擦擦”是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中的一个种类,藏语意为“脱模泥塑”,即指用模具制成的各种小型泥佛像、佛塔等宗教艺术品。
众所周知,吐蕃晚期由于朗达玛的灭佛,致使藏传佛教几乎濒于灭绝。从藏族文化史的发展角度看,藏传佛教的再次复兴和藏传佛教艺术的西藏化过程,几乎都是在藏传佛教后弘期以后才逐渐完成的。从这个意义讲,后弘期时期的仁钦桑波大泽师、阿底峡尊者、益希沃国王等对藏传佛教的再次复兴与发扬光大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古格王朝在这场佛教文化的复兴运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历史角色。
就目前的藏文史资料看,古格王朝时的托林寺、古格王宫以及后藏的夏鲁寺、叶尔巴寺等是后弘期的主要佛教道场。这几个著名的寺院在当时都制作了大量的“擦擦”作品。
近年来的西藏考古发掘也证明古格出土的“擦擦”,是目前所见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擦擦”制作地区。
相传阿底峡大师就是一个制作“擦擦”艺术的高手,据说他在引进“擦擦”入藏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阿底峡大师在西藏传法的12年中,与上述几个寺院都有极深的法缘关系。他是托林寺的住持,又曾在叶尔巴寺驻锡7年,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阿底峡大师传记中曾讲道,他从印度带来了“擦擦”的印模,在西藏各寺院讲经说法期间还制作“擦擦”。在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创始人布顿大师的传记中曾说:“在夏鲁岩窟有小佛龛,内有誓愿法力的泥‘擦擦’,阿底峡曾驻锡于此。”
在古格王朝的“擦擦”中,艺术水平最高、制作艺术较精美的还是佛、菩萨、护法神像类。佛像类“擦擦”有6种,比较典型的是一佛二弟子、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六尊像。一佛二弟子泥像,外形呈圆拱形。佛陀结跏趺坐于双狮须弥座的覆莲座上,佛西侧为弟子,须弥座以上的外周饰草叶纹、火焰纹双重背光,背光内有不太清晰的藏文经咒,背面捺印八塔纹。
古格王国之谜之二(2009…05…01 19:31:15)标签:藏地密码 文化
在古格的菩萨“擦擦”中,托林寺出土的观自在菩萨像算得上是精美的杰作。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一书中收录有三枚,编号分别是103、104、106。菩萨半结跏趺坐于莲花上,右手搭于右腿膝上,施手印,头戴宝冠,饰项链、璎珞,上身半裸,头部有背光,右手上方刻有小佛塔和藏文经咒。杜齐将“擦擦”的年代断为11~12世纪。画家巴荒在她的《西藏古文明之旅》中收录了两枚造型风格一致的坐式观音“擦擦”。其中一枚的腿部和左臂姿势有所变化,坐式看上去随意而优雅,头部向右倾斜,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态,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面带笑容、静默不语的思维菩萨来。
古格壁画有何内容
古格王朝的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格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
走遍古格王国遗址,发现古格壁画中,最珍贵也最有研究价值的是一批直接反映古格王室、贵族、僧侣、平民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的壁画。人们从画中可见当时古格王室、贵族、僧侣朝拜佛像、高僧说法讲经、喇嘛辩论、庆典乐舞、杂技表演、商旅运输、外邦贡物等一系列生动的场面,这也是其他地区寺院壁画所不见或少见的。
除了释迦牟尼、古格王、王妃等壁画内容外,在山顶的护法神殿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强烈泼辣。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狱之苦,各式刑罚惨不忍睹。边饰则是一长排数十位裸空行母,她们妩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
在一幅画面中,上下看各有两人和两个动物图案,而从左右看每边又都是两人和两个动物,可见当时人们已具备相当高深的艺术水准。还有一幅描绘女性的画面中,隆乳丰臀,腰肢婀娜,姿态各异,客颜甚佳,身上佩有各种极小的装饰,堪称绝妙的人体画像。
古格遗址的防卫线
从古格的遗址上来看,依然能够看出古格王朝当年的三道防卫线。
第一道防线是外围防线,以那布沟以东土峁上的3座碉堡和一道曲尺形防卫墙作为故城东部的防守据点,以掌握小范围的制高权。都城北部的扇形开阔地上分布着东西和南北两条防卫墙,横向拦阻北面的侵犯之敌,并可以与那布沟东据点形成互为掎角之势,有效控制那布沟。城堡土山西南山下有3座小碉堡和两段短防卫墙,扼守西侧的努日笼沟,崖壁还有一条暗道通向山顶。
第二道防线布置在城堡东北部和东部建筑密集区的外围,临崖建造的碉堡、防卫墙与其他建筑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东北部分上下两层,西北部因坡坎较多分为5层,对城中建筑最密集的地区形成多层次主体防卫,并控制着各区间的通道和上山的主干道。
对于现代人来说,神奇的古格王国遗址仍有许多谜团需要解释。
第三道防线设在山顶,是全城的核心和最高点,它四面临崖,只有一条隧道与北侧山坡台地相通,另一条暗道通向西南侧山下。山顶周围的防卫墙使本来就险不可攀的王宫区更加易守难攻,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个全城的制高点协调指挥各区防守,并对山坡和山下的入侵者实施强有力的俯攻。
古格王朝有些什么兵器
从故城的遗存来看,既有近距离格斗所有的刀、矛、剑、盾牌、人用甲胄、马用甲胄,也有远距离作战所用的弓箭、火枪等,可谓一应俱全。由此,也可见古格地区战争频仍,武器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
古格的玛尼石墙
札布让所在的土山脚下还残存着一道长长的“玛尼石刻墙”。在这道高低不平的断壁残垣上,镶嵌着4502件雕刻在天然卵石上和石板上的线刻造像,上面精心雕刻出各种佛、菩萨、天王、度母、高僧、法王等形象,线条流畅而富于弹性,造型生动而各具个性,显示出很高的石刻艺术水平。
庞大的东嘎…皮央石窟群
在托林寺北面约40千米处的东嘎乡境内,考古学家发现了东嘎…皮央石窟群以及象泉河南岸的吉日、岗察、芒扎等石窟地点,这是古格王国佛教考古的一个新的重要收获。
东嘎…皮央石窟群是西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佛教石窟遗址,也是国内年代最晚的一处大规模石窟遗存。石窟群现存石窟总数近千座,包括礼佛窟、禅窟与僧房窟、仓库窟与厨房窟等不同类型的石窟。测量与观察表明,洞窟的平面形状有单室、双室、三室以及多室联建等不同的形制。
礼佛窟内绘制有精美的壁画,内容题材有佛、菩萨、比丘、飞天、供养人像、佛传故事、说法图、礼佛图、各种密宗曼荼罗以及动物、植物和不同种类的装饰图案等十余种,具有十分浓厚的地域色彩。这些壁画多是用当地所产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当中还含有大量的动物骨骼胶质,虽经过高原长年的风水侵袭,仍不失其艳丽的色泽。
东嘎石窟群现存洞窟150座,可分为两个地点。第一地点位于东嘎村北面断崖上,石窟分布由西向东分为三区。第一区洞窟分布略呈“U”形,由50座洞窟组成,依据各窟之间相对关系可分为第1~11号和第12~50号两组;第二区洞窟共有51座洞窟,依其相对位置关系可分为第1~28号和第29~51号两组;第三区洞窟系东北方向的后山区,共由第1~39窟组成。
东嘎第二地点位于东嘎东面山沟中,两地点直线相距约30千米。洞窟开凿在山崖北面峭壁上,从西向东共有9座洞窟,编号为第1~9号窟。
东嘎第一地点一区第1、2号窟及第二地点第1号窟均是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