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盗墓史
儿后人一直不知道,连盗墓贼也没有探出来。
但在20世纪80年代,赵眜的墓竟然意外被发现了,而且还完好无损。赵眜墓从未被盗过,这当与实施秘葬有关。如果孙权地下有知,肯定后悔死了,当初怎么就没往象山岗下深挖呢?
赵眜墓的发现也是一次意外。当时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准备在广州老城区北面解放北路越秀公园西侧的象岗上盖几幢宿舍大楼,在挖掘大楼基础墙坑时,一位民工在用力使用铁锄时碰上了硬物,震得虎口发麻,低头一看竟然是一大块头。
由此向下一探,发现了一块块成片相连的大石板——赵眜墓在沉睡了2000年后,横空出世了。
1983年8月25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广州市文管会、广东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三方组成的考古队,对赵眜的墓进行全面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枚金印“文帝行玺”最引人注目,原来这是南越国王背着汉朝中央政权私刻的,难怪后来吕雉对南越国采取经济封锁政策,原来其有二心。这些目前都收藏在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里。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1)
赵眜的墓室空间巨大,坑南北长米,前部宽处12—13米,可谓巨穴,系从山冈顶部向下打了20米竖坑,再向四周开凿而成。内有四位夫人陪葬,巨穴中还有壁画和数间帏帐。这与《崔炜传》中崔炜所见极为相似,专家据此推测赵佗墓在唐代被盗墓贼光顾是相当有道理的。
● 三代南越国王娶了中原滥女
赵眜的墓被发现,在当时轰动了全国,也让2000多年前赵佗所建的南越国揭开了神秘面纱。
公元前122年,病重的赵眜自知将不久于人世,遂赶紧派人到长安传信给汉武帝当宿卫的儿子赵婴齐。赵婴齐于是向汉武帝请了“探亲假”回到南越国。同年赵眜病死,赵婴齐继王位。
孙权后来成功盗掘的南越国王墓,墓主就是第三代国王赵婴齐。
赵婴齐这个人夫妻运很旺,没去长安当宿卫之前,便娶了南越女人为妻,生了长子赵建德。后来到长安,又娶了邯郸樛(jiū)家的女儿,生了儿子叫赵兴。后樛氏被立为王后,赵兴当了太子。赵婴齐主政时,南越国便不行了,婴齐是个暴君,恣意杀人,不讲仁政,也就当了十来年君王。
公元前115年,婴齐病死,太子赵兴继承王位,其母亲樛氏当上王太后。樛氏在未嫁给赵婴齐、做姑娘时,曾与一名叫安国少季的男人上过床,相当性开放。赵婴齐死后,武帝派安国少季来到南越会见樛氏,俩人旧情复燃。我怀疑赵婴齐再娶樛氏,就是汉武帝设的圈套。
当时樛氏的绯闻传出来,南越人对身为太后的樛氏很不相信。而樛氏生怕国内发生政变,欲依靠汉朝的势力稳定局面,多次劝说赵兴和群臣归属汉朝。当时的几朝###、丞相吕嘉是一个“越独分子”,樛氏欲除掉这个归汉计划中的障碍,后来吕嘉发动叛乱,派人杀害了赵兴、樛太后和汉朝的使者,并立赵婴齐和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长子赵建德为新的南越王。公元前111年,吕嘉和赵建德被汉武帝派的大军擒杀,南越国灭亡。
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93年、五代南越王,从此退出历史。
● 从南越国王墓中盗走36颗玉印
时间到了公元229年,距离南越国灭亡已有322年,孙权瞄上了南越国王墓。
孙权盗南越国王墓的记载,见于晋人王范的《交广春秋》一书,《三国志》上并没有交代。这不是因为孙权盗墓不存在,而是陈寿编的这本书太简单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都未能收录进来。所以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看看确实看不明白,便下令中书侍郎裴松之作补注。
南越国王赵佗的墓虽然藏有宝物无数,但因为很注意反盗墓,所以直到300年后的三国时期,仍一直没有被人发现。据《交广春秋》所记,孙权先安排当时在广州的交州从事吴瑜,到民间明查暗访,搜集南越王墓的情报。但查听多日,也没有发现一点线索。
但吴瑜并非一无所获,他找到了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墓。孙权听到汇报后很干脆地批示,还等什么,立即动手挖赵婴齐的墓。
孙权真的是利欲熏心,当时正是三国混战时期,北方的曹魏集团一直对吴国虎视眈眈,但孙权把边防安全都放一边了,派将军吕瑜带上几千名士兵,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广州。他们打着官方旗号,明火执仗,盗挖起了南越王墓。
南越王墓都是石室椁藏,建在山上,不像北方陕西、河南这些中原境内的陵墓四周都是土好挖。1983年,发掘赵眜的墓时,考古队员的几把洛阳铲都是被石头弄卷了口或崩裂。而且,南越王墓的墓道在封闭时都使用了大石块,最重的近一吨,一两个人根本无法打开,发掘赵眜墓时就受到顽石的阻挡。
古今帝王第一盗——东吴大帝孙权(12)
在没有现代化起吊设备的情况下,吕瑜当年是怎么打开墓的还是一个谜。但可以想见,这班人一定费了老大的力气,才把婴齐的墓室掘开。虽然婴齐的随葬品没有赵佗那么丰富,但也是宝物多多,根据《广交春秋》所记,婴齐穿着金镂玉衣,身上的饰件是纯金的,还有36个颗玉玺金印,三枚铜剑,铜剑上面还有精美的龙状花纹。
盗了赵婴齐的陵墓,孙权还不死心,又让吕瑜将广州城外四周的山岭翻了一个遍,真的是挖地三尺,今广州附近的不少山岗都让孙权的人马刨过。但幸运的是,二代南越王赵眜的墓阴差阳错地逃过了一劫,不然我们今天就考不到古了。
● 孙权盗墓在近代引发的猜想
孙权盗墓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甚至近代国学大师也曾参与到孙权盗墓的猜想当中。
据曾主持并参加二代南越墓考古的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麦英豪著文讲述,1916年5月,广东台山人黄葵石,在广州市东山龟岗买下一块地建住宅,在挖地基时不经意地发现了一座大型西汉木椁墓。
此墓中出土了铜器、陶器和玉器等许多随葬品,木椁板上刻有“甫一”“甫二”“甫五”“甫十”“甫廿”等文字。从出土的陶器铜器等上刻有的文字看,可以断定为西汉初年墓,正是南越王国存在的时间。
此事立即轰动了广州乃至当时的整个中国学术界。许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当年孙权派吕瑜将军来广州寻而未获的南越国第二代“南越文王胡冢”,著名学者王国维当时也参与了考证。但因为没有出土证明墓主身份的物证,猜测无法得到证实。直到20世纪80年代二代南越王墓被发现,才证明王国维当年参加的讨论研究,观点是错误的。
20世纪50年代,根据当时的形势需要,广州市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考古组。考古人员从那时起,几乎把广州市市郊都找遍了,却与当年孙权一样,徒劳而返。后来发现二代南越王墓的象山一带,麦英豪曾两次试图进入探测,但都因为在“军事禁区”里而作罢。
麦英豪为没有主动发现南越王墓而感到有些遗憾,孙权当年也应该是这种心情吧?
● 宋代盗墓贼盗了“孙王墓”
最后要说的是,孙权的墓后来也被发现了,在今天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位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左前方的高岭梅花山上,离民国大汉奸汪精卫被毁墓穴很近。这与史书中记载当年朱元璋建孝陵时,称孙权是条好汉让他守陵的说法完全一致。
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处的朋友曾与我聊过此事,当时探测孙权墓是作为一个课题来完成的,由江苏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科研人员运用磁测技术发现的。科研人员发现孙权墓的地宫呈“甲”字状,墓道向西,全部是开山凿石而成,工程量非常大,当时应该动用了很多人力。至于孙权墓是否被盗了,目前还不得而知,估计很难幸免。
但可以肯定的是,孙权的哥哥孙策的墓肯定被盗了。据明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载:“自正德中,吴中古墓如城内梁朝公主坟、盘门外孙王陵、张士诚母坟,俱为势豪所发,获其殉葬金玉古器万万计,开吴民发掘之端。”这里的孙王陵就是孙策的坟墓。
黄省曾所记孙策墓被盗一事,并非首遭。早在宋代,孙策墓就被盗墓贼光顾过了,随葬品被掘一空。孙策死后被葬在苏州盘门外三里处。孙策墓被盗经过,在宋人滕崴《孙王墓记》一文里有反映。当时,盗墓贼挖开孙策墓后,搞到了不少金玉珍宝,其中有银盂杯、金搔头等。后来,官府抓获了那个盗墓贼,交出了所盗宝物。但交出的宝物并没有收缴国库,而是被当时的权臣朱勖据为己有。此后,孙策墓屡遭盗掘,面目全非,废变为烧瓷器的官窑。
有一个巧合最后说一下,据新资料考证,与孙权一样,同葬在紫金山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孙权的后裔。这里就有迷信的说法了,从历史上看,第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孙权,而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葬在南京的“帝王”是孙中山,这该不会是一种因果轮回吧?!
附一:
盗墓者巧遇吴芮后人
黄初末,吴人发长沙王吴芮冢,以其专於临湘为孙坚立庙。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后豫发者见吴纲曰:“君何类长沙王吴芮,但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君何由见之?”见者言所由,纲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冢发四百馀年,纲,芮之十六世孙矣。(转引自晋人郭颁《世说》)
附二:
赵佗墓
南越武王赵佗,相传葬广州禺山,自鸡笼冈北至天井,连山接岭,皆称佗墓。《交广春秋》云:佗生有奉制称藩之书,死有秘异神密之墓,是也。孙权尝遣交州从事吴瑜访之,莫知所在。独得明王婴齐墓,掘之,玉匣珠襦,黄金为饰,有玉玺金印三十六,铜剑三,烂若龙文。而文王胡墓亦莫知其处。佗墓后有大冈,秦时占者言有天子气,始皇遣使者凿破此冈,深至二十余丈,流血数日。今凿处形似马鞍,名马鞍冈。(摘自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墓语》)
看点提示:
● 春秋大墓深葬“积沙”反盗之谜
● 盗秦陵铜柱铸器之谜
● 后秦皇帝闹噩梦盗墓之谜
在盗墓史上,三国时期是“群盗”,之后的十六国时期是“乱盗”。乱世出英雄,乱盗现皇帝。后赵皇帝石季龙盗墓遇到了盗墓史上少见的难题,掘开春秋名人赵简子墓后,地下泉水上涌,狂抽月余不涸。失败之后仍不放弃盗墓之心,铲子再伸向古今第一帝陵——秦陵,竟然盗出了地宫中的铜柱。十六国时期,皇帝盗墓与盗皇帝墓成风,石季龙自知生前所做恶事过多,生怕后人找到他的真尸葬处,在反盗墓上想足了点子,虚冢设疑,杀人灭口,但最后却让自己的宠妃李菟坏了大事……
十六国群盗代表——后赵皇帝石季龙(1)
继孙权之后,盗墓史上又出现了一位盗墓狂人——后赵太祖石季龙。石皇帝竟然打起了始皇帝的主意,将铲子伸向了秦陵——石季龙也是唯一一位盗掘过秦陵的皇帝。
三国鼎立局面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统一王朝——西晋。然而,在晋宗室内部“八王叛乱”之后,仅仅半个世纪(52年),西晋便灭亡了。西晋司马皇室后裔退至江南,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小朝廷,史称东晋。
西晋的灭亡,与北方胡人内迁,强势进入中原有直接关系。“胡人”,是中原汉人对中国境内北方、西北游牧民族的不文明称呼,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
其中匈奴、羯等五个少数民族当年曾入主中原,在眼花缭乱的地方割据之后,先后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中国北方境内竟然出现了16个小国家,这便是中国古代的“五胡乱华”时期,也称“十六国时期”。
与此时代特征比较吻合的是,盗墓局面也是乱象丛生,可以说是“五胡乱盗”。十六国的国君不少都是盗墓皇帝,“皇帝盗墓”多与“盗皇帝墓”多,成为这一时期的绝版景观。
石季龙盗墓,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上演的。
● 同宗相逼过把“皇帝瘾”
说石季龙之前,要先说后赵的始主石勒。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党(今山西省的东南地区)武乡人;羯(jié)族。石勒庙号“高祖明皇帝”,是一位很传奇的皇帝,荒年时曾被人贩子、州刺史司马腾枷押至山东出售,幸得主人放免。石勒的一大特长是善于相马,因此结识了马牧帅汲桑,从此开始了征讨天下的生涯。
石勒先是投奔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汉(前赵的前身),当上了大将军。公元319年,石勒脱离前汉,自称“大单于”,定都襄中,为区别于刘曜的“前赵”,史称“后赵”。公元330年,石勒改称“大赵天王”,同年改称“皇帝”。
石勒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如重视教育,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