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





者是令了知修行之轨,后者是令知已予以实行,故修行能无错谬者,即是最胜住持圣教。又能无错住持修证之圣教,必依无错了解教法故,故先知多法者,修时即应修彼法义,不可忘失。若先未知亦勿怯退,当随慧力而求多闻。复非听闻此法,别修他法,即所修处而求闻思,故又不应惟修一分,定应依止初业菩萨所修圆满道之次第。若慧劣弱即令修彼,若慧广大,或初虽微劣,由修习故增广之时,将此道次渐为增广,能与一切清净经论相属而修,亦非定须别求多闻,故凡圆满无错教授,略亦能摄一切经咒大小诸乘道之宗要。若广开解,亦能遍入一切教法,未获如斯教授之时,于少分修易生喜足,然于圣教全体修行宗要,难获定解。故应亲近良师,净持尸罗,数闻教授,每日四次修习所缘,至诚祈祷师长本尊。又由多门积集资粮净除业障,若能勤修此圆满因,其慧倍复殊胜增长,乃能生起彻底定解。如先觉云:“先所闻法令心总现,数数思惟称量观察,若忘其法专学持心,则无助伴。”故上修者是上法师,中品修者是中法师,凡所修法即知彼法。若由是思定解坚固,则诸恶友唱说,善恶一切思惟,皆是分别。悉应弃舍者,自知法中无如是语,良师不许,便能不随彼转。若无此解有信无慧,见哭则哭,见笑则笑,随他所说觉为真实,犹如流水随引而转。
  [科]辰三 慧之差别分三
      巳一 通达胜义慧 
      巳二 通达世俗慧 
      巳三 通达饶益有情慧 
      今巳一 通达胜义慧 
  谓由总相觉悟,或由现量觉悟无我实性。
  [科]巳二 通达世俗慧 
  第二通达世俗慧,谓善巧五明处慧。如《庄严经论》云:“若不勤学五明处,圣亦难证一切智,故为调伏及摄他,并自悟故而勤学。”谓为调伏未信圣教者故,应求声明及因明处;为欲饶益已信者故,应求工巧及医方明;为自悟故,应求内明。此是别义。又此一切皆为成佛故求,是为通义。
  [科]巳三 通达饶益有情慧 
  第三通达饶益有情慧,通达能引有情现法后法无罪义利。
  [科]辰四 正修慧时应如何行
  第四正修慧时应如何行。发三慧时,应令具足六种殊胜,及具六种波罗蜜多。自住慧已,立他于慧,是为慧施。余如前说。
  [科]辰五 此等摄义
  第五此等摄义。虽有现证空性之慧,若无大菩提心,仍非菩萨之行。故应增长大菩提心为行所依,地上慧度修所愿境。其能圆满无上妙智资粮所有方便,谓发三慧,现应励力而求多闻。若不尔者,违越学处罪所染著,诸余生中亦不乐多闻,不能学习菩萨学处。若于现法勤修开发智慧方便,能遮现法不学之罪,如《妙手问经》所说,余生亦能速疾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如是经咒二道栋梁,六度之中,修习静虑之次第,尚似略存,修余五度之次第,皆已隐没,故于修行摄要及引发定解之方便,略为宣说。诸大经论所说,修习缘如所有及尽所有般若自性毗钵舍那之次第,及修习静虑自性奢摩他之次第,后当广释。凡菩萨成佛,皆依六度而得成佛。《菩萨地》中,于六度一一之后,皆珍重宣说,故应了知,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众共行之道,此六即是一切白法大海,故是修行宗要无上大嗢柁南。如《菩萨地》云:“如是六种波罗蜜多,菩萨为证无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种类圆满之因,名为涌施大宝泉池。又即如是所集无量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称,惟除无上正等菩提。”

四摄法

  [科]寅二 学习四摄熟他有情分五
       卯一 四摄自性
       卯二 立四之理由 
       卯三 四摄之作业 
       卯四 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卯五 略为解说
       今卯一 四摄自性
  布施如前六度时说,爱语者,谓于所化机开示诸度。利行者,如所教义,令所化机如实起行,或令正受。同事者,谓教他所修,自亦应修,与他同学。如《庄严经论》云:“施同示劝学,自亦随顺转,是为爱乐语,利行及同事。”
 [科]卯二 立四之理由 
  第二立四之理由。何故定为四摄耶?答:谓摄受眷属令修善行,须先使欢喜。此必先须施以资财,饶益其身。既欢喜已,令修道时,先须令知云何应修。此由爱语宣说正法,除其无知断其疑惑,令其无倒受持法义。既了知已,由其利行令修善行。若自不修而为他说应取应舍,彼不信受反作是难:且不自修何为教他,汝今尚须为他所教。若自实行他便信受,谓教我等所修之善,彼自亦修,若修此善定能利益安乐我等,先未修者能新修行,已修行者坚固不退,故须同事。如云:“能利他方便,令取令修行,如是令随转,四摄事应知。”
  [科]卯三 四摄之作业 
  第三四摄之作业。以此四摄于所化机何所作耶?谓由布施故,令成闻法之器,以于法师生欢喜故;由爱语故,能令信解所说之法,以于法义令正了解断疑惑故;由利行故,如教修行,由同事故,已修不退长时修行。如云:“由初为法器,第二令胜解,由三使修行,第四成净修。”
  [科]卯四 摄受眷属须依四摄
  第四摄受眷属须依四摄。佛说此为成办一切众生义利贤善方便,故摄徒众,应须依此。如云:“诸摄眷属者,当善依此理,能办一切义,赞为妙方便。”
  [科]卯五 略为解说
  第五略为解说。爱语有二:一、随世仪轨语,谓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为先,慰问诸界,为调适等,随世仪轨慰悦有情。二、随正法教语,谓为利益安乐有情,依能引发信戒闻舍慧等功德,宣说正法。又于能杀害怨敌之家,无秽浊心说利益语;于极钝根心无疑虑,誓受疲劳,为说法语,令摄善法;于其谄诈欺二师等,行邪恶行诸有情所,无恚恼心说利益语,于此难行爱语,亦当修学。又于相续未熟,欲断诸盖向善趣者,为说先时所应作法,谓施及戒。又于已离盖,相续成熟心调善者,为说增进四圣谛法。又在家出家多放逸者,为令安住不放逸行,无倒谏诲。又疑惑者,为断疑故,为说正法论议抉择。是为一切门爱语。
  利行略有二种:一、未成熟者能令成熟,二、已成熟者能令解脱。又分三种: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谓劝令如法招集守护增长财位。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弃舍财位,清净出家乞求自活,由此定获后法安乐,不必获得现法安乐。三、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谓正劝导在家出家,趣向世间出世离欲,由此现法能令获得身心轻安,于后法中或生净天或般涅槃。又应修行难行利行:一、于往昔未种善根者,难令行善。二、现有广大圆满财位者,难行利行,由其安住大放逸处故。三、诸已串习外道见者,难行利行,由憎圣教,愚痴邪执不解理故。又应修行渐次利行,谓于劣慧者,先令修行粗浅教授;若成中慧,转中教授;成广大慧,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
  同事者,谓于何义劝他安住,即于此义自当安住,若等若增。如是随作何事,先应缘于有情义利,定不应离利他意乐。然其加行则先自调伏,如《无边功德赞》云:“有未自调伏,虽说正理教,违自语而行,不能调伏他。尊知此义故,心念诸众生,自未调伏时,暂勤自调伏。”
  又四摄事可摄为二,谓以财摄及以法摄。财施为初,余三属法。法为所缘正行清净之法,如云:“由财及以法,谓所缘法等,由此二摄门,说为四摄事。”又此即是三世一切菩萨利他方便,故是共道。如云:“已摄及当摄现摄悉皆同,是故此即是成熟有情道。”又菩萨行总有无边,然大嗢柁南即是六度四摄,以诸菩萨惟二所作:一、自内成熟成佛资粮,二、为成熟他有情相续,六度四摄即能成办此二事故。如《菩萨地》云:“由诸波罗蜜多能自成熟一切佛法,由诸摄事能成熟他一切有情,当知略说菩萨一切善法作业。”故于此中略说彼二。若欲广知,应于《菩萨地》中寻求。又此根本、后得时,应如何行者,如尊者云:“六波罗蜜等,菩萨广大行,由本后瑜伽,坚修资粮道。”谓初业菩萨受菩萨戒,住资粮道,根本、后得皆不出六度。故六度中有是根本定时所修,有者是于后得时修。谓静虑自性奢摩他,及慧度自性毗钵舍那一分,是于根本定时所修。前三波罗蜜多及静虑般若一分,是后得时修。精进俱通根本、后得,忍中一分定思深法于定时修,如尊者云:“起根本定时,遍观一切法,修幻等八喻,能净后分别,应正学方便,于根本定时,应恒常修习,止观分平等。”若由未习如是希有难行诸行,闻时忧恼,应念菩萨于最初时亦不能行。然由先知所作愿境渐次修习,久习之后,不待功用能任运转,故其串习极为切要。若见现前不能实行,即便弃舍全不修心,是极稽留清净之道。如《无边功德赞》云:“若由闻何法,令世间生怖,尊亦于此法,久未能实行。然尊习其行,时至任运转,是故诸功德,不修难增长。”故受菩萨律仪者,定无方便不学诸行,未如仪轨受行心者,亦当励力修欲学心。若于诸行勇乐修学,次受律仪极为坚固,故应勤学。上士道次第中,已说净修愿心,及学菩萨总行道之次第。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三终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

奢摩他

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
  [科]丑二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 
  第二、别学后二波罗蜜多,谓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如其次第,即是静虑及慧波罗蜜多之所摄故。
  [科]丑二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分六
      寅一 修习止观之胜利 
      寅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寅三 此观自性
      寅四 现须双修
      寅五 次第决定 
      寅六 各别学法
      今寅一 修习止观之胜利 
  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如《解深密经》云:“慈氏,若诸声闻,若诸菩萨,若诸如来,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应知皆是此奢摩他、毗钵舍那所得之果。”若谓止观,岂非已得修所成者身中功德,今说彼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云何应理?答:如下所说真实止观,实是已得修所成之功德,则大小乘一切功德,非尽彼二之果。然以善缘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及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妙善慧,悉皆摄为毗钵舍那品。故密意说三乘所有一切功德,皆止观之果,无相违过。又于此义,《修信大乘经》亦密意说云:“善男子,由此异门,说诸菩萨尽其所有大乘信解大乘出生,应知皆是无散乱心,正思法义之所出生。”无散乱心,谓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正思法义,谓毗钵舍那品妙观察慧。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观慧思择而修,及于所缘心一境性,二所成办,非惟止修或惟观修一分而成。如《解深密经》云:“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要勤修止观,尔乃得解脱。”言粗重者,谓心相续中所有习气,增长内心颠倒堪能。相者,谓于外境前后所生颠倒习气。《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前者为观所断,后者为止所断。此上是引有止观名者所有胜利,余未说止观名者,凡说静虑般若胜利,其义同故,应知皆是止观胜利。
   [科]寅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第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譬如一树,虽有无边枝叶花果,然总摄彼一切扼要厥为根本。如是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然总摄一切之宗要厥为止观。如《解深密经》云:“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所摄。”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学。如《修次下编》云:“世尊虽说诸菩萨众无量无数等持差别,然止观二品,能遍一切胜三摩地,当说止观双运转道。”《修次中编》亦云:“由此二品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伽师一切时中应修止观。”
  [科]寅三 止观自性
  第三止观自性分二:初奢摩他自性,如《解深密经》云:“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间内正安住,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义谓随所定解十二分教中五蕴等义为所缘境,由念正知,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