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知识





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
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
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
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
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
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
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
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
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
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
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
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
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
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
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
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
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①、“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
    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凌晨二点到六点,
    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
    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
    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
    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
    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
    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
    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
    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
    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
    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
    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
    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②、“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
    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
    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
    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
    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
    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
    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
    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
    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七、轮回之迷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
    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
    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
    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
    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八.轮回的证据

  ⑴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
    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
    导。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
    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
    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
    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
    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
    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
    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
    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⑵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
    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
    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⑶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
    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
    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
    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扎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
    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⑷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
    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
    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
    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⑸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
    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
    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
    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
    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⑴、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
    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
    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
    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
    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
    外道学习来的。

⑵、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
    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
    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
    -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
    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⑶、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
    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
    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
    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
    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
    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
    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
    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
    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
    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
    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
    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
    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
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
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
(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
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
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
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
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
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
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着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
    行是过去造业。

  ⑴、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
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
称。

  ⑵、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
“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
“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
  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⑶、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
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
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
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
“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
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⑷、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
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
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
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
“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
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⑸、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
到消息,知道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