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陀那识的思想根源及其演变





转易间断与种子法不相应故,此显种子自类相生。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遮余部执异性因生异性果,有因缘义。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自然因,不待众缘,恒顿生果,或遮余部缘恒非无,显所待缘非恒有性,故种于果非恒顿生。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此遮外道执唯一因生一切果,或遮余部执色、心等互为因缘。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87'
  种子在赖耶识中是属于一种潜能的存在,是时时运动变化的,恒恒时与赖耶相续随转,在生起诸法的现行时,随各自的性能藉诸多条件而生起色、心、善、恶等法。《成唯识》所说种子六义中,刹那灭是从种子现象上讲的;恒随转是从赖耶持种、种子随赖耶时时转动而说的;果俱有是从现行法与赖耶因果同时而说的;性决定、引自果是从各别种子随各自的性能生起各别诸法;待众缘则是从法不孤起,种子之生起诸法的现行,必须要具备众多的条件。《成唯识》如此解释种子,实则多是就“种子现行”这个角度进行的考察,是对以前种子说理论分析的细致化。
  (4)对阿赖耶识功能的总结。关于阿赖耶识的功能,在《八识规矩颂》中总结为五种,即“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88'《成唯识论》中对此有说:
  “执受及处俱是所缘,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杖)之而得起故。”'89'
  ①执受种子及根身。《成唯识论》说“执受有二:谓诸种子及有根身。诸种子者,谓诸相、名、分别习气;有根身者,谓诸色根及根依处。此二皆是识所执受,摄为自体同安危故。”'90'《成唯识》乃是根据《深密》所说“阿陀那识”而作出的解释。在玄奘法师所传的唯识学中,就是将阿陀那解释为“执持”或“执受”的,也就是对种子、根身的执持。执持种子以令其不失;执持根身以令其不坏。所以《深密》说:“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
  ②受熏。即阿赖耶识为前七转识所熏而含藏种子,《成唯识论》据此说有所熏四义。
  ③内变根身。《成唯识论》说:
  “有根身者,谓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即内大种及所造色。有共相种成熟力故,于他身处亦变似彼。不尔,应无受用他义。”'91'
  即阿赖耶识以“不共相种”——内四大种及所造色随业力变现有情根身。但在缘(认识)其他有情根身的时候,赖耶又依“共相种”依他有情根身为本质境(疏缘),而别变一同时同处、同一相状之境为其所缘。
  ④外变器界。器界,为有情共业所感,若欲依住、缘虑,则必须以赖耶识中之“共相种子”——外四大种及所造色,随业力之所变现。也就是要依他有情所变之器界为本质境(疏缘),而别变一同时同处、同一相状之境为其所缘。故《成唯识论》说:
  “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92'
  ⑤为有情流转生死的联系。在《深密》中是以“阿陀那识”为有情流转生死的联系,而自《瑜伽》以后,便是以“阿赖耶识”为有情流转的主体。同样,《成唯识论》在《摄论》的基础上,对“赖耶说”进行完善,并对“生”和“死”的现象,通过赖耶的作用进行了解释。认为有情的根身是由阿赖耶识在执持,前六识不是时时生起、恒无间断,所以不能对根身进行执受。有情一生业力尽后,赖耶便随业力舍去对身的执受,“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有情死的时候,身体便随之变冷,“冷触起处即是非情”,也就是“冷触”的地方就没有了赖耶的执受。在八识之中,前七识是最先离开有情之身的,以此《八识规矩颂》说是“去后”。同样,有情在生的时候,也是不能没有阿赖耶识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若无此识(赖耶),彼识自体不应有……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逻蓝等,此二与识相依而住,如二芦束更互为缘,恒俱时转不相舍离”。在八识中,赖耶是最先入于母胎的,随有情的业力,而以内外四大种变现根身、器界,所以《八识规矩颂》说是“来先”。'93'
  (5)阿赖耶识与大圆镜智。在大乘佛法中讲菩萨自发心修行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中间是要经过极喜等十地的(《深密》于十地上多一佛地),十地过后,方成就圆满的涅槃和菩提,其中菩提《成唯识论》说是以“四智”为其体(所谓四智即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和大圆镜智)。此四智说并非《成唯识论》首创,在《佛地经》中便对此作了解说,但是并未提到此四智与八识有何关系。'94'《摄大乘论》在〈彼果智分〉虽谈到了三身,但并未提到四智,而讲三身中也是以法身(广义)为主,以此法身赅括如来一切清净的有为、无为功德,其中在讲“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时,一共举有六种,其中第一种便是法身由赖耶转得。如说:
  “略由六种: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95'
  由此可知,阿赖耶识在佛果位上是转为清净法身的。但在《成唯识论》中,却与《摄论》所说略有出入,而是主张四智由八识转得,阿赖耶识在入金刚喻定时,“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而转为大圆镜智和无垢识。如说:
  “此四品(即四智)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果。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96'
  《成唯识论》说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可谓是首创其说。《摄论》讲赖耶是出世间法的所依,涅槃是依于赖耶而证得(其思想源于《阿毗达磨大乘经》),《成唯识》即将此思想进行了发展,主张阿赖耶识在佛果位是转为大圆镜智的。此一思想实则是对《摄论》(或《阿毗达磨大乘经》)与《佛地经》的统一,其理由是:阿赖耶识是“种子因”,是“三界内外诸法种子”,'97'主要是就世间凡夫位而说的。其识内藏有诸杂染法种,是有情流转生死的联系,有情的根身、器界都是依于此识中内四大种及所造色随业力而变现的。至于修行而有的清净法种,依《摄论》说仍是藏于赖耶识中的,并对杂染法形成了“对治”,当杂染法种全无,独有清净法种时,所以赖耶便是“无垢”的,而此时的识就不叫染污的“阿赖耶识”,而是叫“无垢识”。大圆镜智是佛果位上的功德,其功能与赖耶大致相似,如《佛地经》说:
  “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镜智,诸处境识众像影现……”'98'
  《成唯识论》也说:
  “一、大圆境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99'
  “能现能生身、土智影”、“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可知大圆镜智的主要作用便是变现佛身、佛土,这与阿赖耶识变现有情的根身、器界是不谋而合的。依此,我们可以看出“赖耶说”在各个时期的变化:最初是对第七末那识“执我”为具体含义的阿赖耶识,随之便与一切种子心识结合,取代了“阿陀那识”的地位而成为有情结生相续的主体;再到《摄论》时不仅说它是有情根身的所依,又多出了器界也是赖耶之所变现,并由世间的形成原理再推演到出世间,而说“涅槃证得”。《成唯识论》则是在《摄论》的基础上,对出世间也是依于赖耶的这一说法进行了修正,其原因是“涅槃证得”并非大乘所独有,而四智却为大乘佛果位上的功德,再加上“大圆镜智”的功能在原理上是与阿赖耶识基本相同的,所以说清净的赖耶识——无垢识,是与大圆镜相应的,此智是由赖耶转得的,旨在解释出世佛身、佛土形成的所以然。是故《成唯识论》在引经偈时说:
  “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100'
  总之,“阿赖耶识说”到了《成唯识论》的时候,在理论上已告完备,从部派佛教的“真我说”、“细意识说”等到《深密》的“阿陀那识”,以及《瑜伽》、《摄论》对阿赖耶识的补充、诠释,再到《成唯识论》对阿赖耶识说的综合,这其间经过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演变过程,才使得我们今天见到如此成熟、完备的“赖耶说”。
  四、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之异同
  有情在三界中死此生彼,流转不息,这都是由造作善恶业之所招感的。流转三界,也就是所谓的轮回,是由善恶业种子成熟而感的苦乐等果。其中有情流转生死时,谁作为业种子的保存者,谁又作为有情结生相续的主体?佛法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便开展出了“本识论”。此本识论在部派佛教中仅仅是处在一种萌芽状态,并且在理论上又是多偏于“实在论”的,而到了瑜伽唯识学的时候,在部派佛教理论的基础上,综合“种子说”,而发展出了“一切种子心识”的“阿陀那识”说。此阿陀那识不仅是将有情的业种子进行保存,以使其不失外,也对有情根身执受,以令其不坏。于此之外,还扮演了有情流转生死时作结生相续的角色。但到了中后期唯识学的时候,便将阿陀那识与原本只有“执我(藏)”义的阿赖耶识合说,以阿陀那识为阿赖耶识的异名,这样阿赖耶识便占据了“本识论”的主导地位,阿陀那识便成为阿赖耶识的附属。通过上面对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的考察,可知阿陀那识为阿赖耶识的先驱,在本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环。说阿陀那识为阿赖耶识的异名,这是后期唯识学的主张,虽如此,但它们之间在思想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现试图通过初、中、后三期唯识学的解释,来对二者进行一番简略的比较。
  (一)阿陀那识在初期唯识学典籍《解深密经》中,是承部派佛教“轮回说”而开展的“本识论”,依之建立“一切种子心识”,认为阿陀那识的功能有四:①有情种子的保存者;②有情根身的执持者;③有情结生相续的主体;④前六识的生依止。阿赖耶识在《深密》中并非占有“本识论”的主导地位,而是只具有后期唯识学所说“三藏义”中的执藏义。这是阿陀那识在初期唯识学中与阿赖耶识最大的区别。
  (二)虽阿陀那识与阿赖耶识在《解深密经》中有如此大的思想差异,但到了《瑜伽》的时候,即将赖耶与阿陀那识进行了会通,主张阿赖耶识为前六识的生依止,为种子的执持者,为结生相续的主体。这样刚好与《解深密经》主张阿陀那识为前六识的生依止、为种子的执持者、为结生相续的主体相反。
  (三)阿陀那识一名首见于《深密》,为〈心意识相品〉的核心思想,《瑜伽》虽也有此名,但其重心是在“阿赖耶识”之上。所以《瑜伽》并未对“阿陀那识”的含义作出具体的定义。《摄论》在承《瑜伽》“阿赖耶识”的基础上,对《深密》“于身随逐执持”而解“阿陀那识”说:
  “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101''101'
  《摄论》的这种解说是多同于《深密》的,唯一不同的是没有讲阿陀那识执持种子。为什么《摄论》不讲阿陀那识执持种子?这跟讲阿赖耶识是有关的。《摄论》主要还是在“种子说”上建立阿赖耶识,通过“熏习”的道理来解释现行诸法与阿赖耶识的关系,从而建立阿赖耶识的因性和果性。也就是阿赖耶识与现行诸法辗转相熏相生,其种子就是藏于赖耶识之中的,这也是《成唯识论》说有能所二藏的所以然。
  (四)《深密》以阿陀那识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