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陀那识的思想根源及其演变
肿泳褪遣赜诶狄吨械模庖彩恰冻晌ㄊ堵邸匪涤心芩氐乃匀弧?br /> (四)《深密》以阿陀那识为有情结生相续的主体,这仅仅是就有情界而论的,是在解决轮回中的问题。而阿赖耶识不仅是在解决有情界轮回的问题,也在解决器世界的形成和出世间成立的问题。所以阿赖耶识的功能在世间便有“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之说;在出世间则“涅槃证得”,转为无垢识及大圆镜智,变现清净的佛身、佛土。
结 论
通过上面对阿陀那识的思想根源及其思想演变的论述,总结起来,可得以下几点:
一、业感的轮回说,这是佛法最为原始的缘起观,是单就有情在世间生死而说的。谁是世间生死相续的主体?轮回中的业种子为何不失?“十二缘起”中“行缘识,识缘名色”,可以说是对此类问题的肇始,其中“行”是如何“缘识”的?“识”又是如何“缘名色”的?依前者便开出了种子说;依后者便开出了“本识论”。部派佛教的实我论、细心说、有分识、穷生死蕴、根本识等就是对此本识的讨论,主张本识是有情流转中的主体,是辗转三界的联系。初期的大乘佛教是重般若、性空的,对业感轮回的缘起说——本识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在本识论上并无实质性的发展。
二、《解深密经》一切种子心识的阿陀那识,可以说是轮回说、种子说的综合者。经中所说的“一切种子心识”,实际上就是《显扬》所说的“一切种子异熟识”,是因为阿陀那识所执持的业种子成熟,方能随缘变现中有身入于母胎。这样,阿陀那识既是一切种子的保存者,也是有情结生相续的主体。
三、无论是部派佛教的本识论,还是《深密》的阿陀那识,这都是多就有情业感轮回而说的,是以有情为本的缘起说。随着瑜伽唯识学的发展,将以阿陀那识为主的本识论,发展成以阿赖耶识为主的本识论,从而在理论上将以有情为本的缘起说扩展到器界也是依赖耶而缘起的,依此《摄论》便建立了“所知依”。世间是依赖耶缘起的,那么出世又是依谁缘起的?《摄论》引经说“涅槃”是依赖耶证得,其理论是“种子对治”,但这并不完满。《成唯识论》在《摄论》的基础上说大乘“转依”,认为世间是依“识”,是染污的;出世间是依“智”,是清净的。有情在未成佛之前,赖耶识中的染净法种是并存的,净法种对染法种形成对治,直至净法种圆满,染法种尽净,即转阿赖耶识为无垢识、大圆镜智。这样,将以有情业感轮回说的阿陀那识,过渡到器界也是依此而缘起的,再进一步说出世间也是依此而成就。此即为阿陀那识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的演变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