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大师十重唯识略探
乘起信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大乘起信论》中讲一心开二门,一心二谛。法藏大师认为,这二门或二谛之间的圆融无碍,就是理事无碍。真如门和生灭门,真如门为净,为真谛,生灭门为染,为俗谛,二者之间,“即净之染不碍真而恒俗,即染之净不破俗而恒真。”即净之染,为不染而染,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染之净,为染而染,即染常净,本来真谛。这就是华严宗所要阐述的理事无碍的境界。
(八)融事相入唯识
第八融事相入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八、融事相入,故说唯识。谓由理性,圆融无碍;以理成事,事亦镕融;互不相碍。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所障碍。上文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舍那品》云:于此莲华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又此品下云: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如是等文,广多无量,如上下经说。'15'
1、释“谓由理性,圆融无碍;以理成事,事亦锫融,互不相碍”
“谓由理性,圆融无碍”,意思是说,真理遍虚空,尽法界,不守自性,作一切法,周遍无碍。因为理体无碍,所以所起事法,也就无有障碍,而得圆融。“以理成事,事亦镕融”,意思是说事其实都是揽理而事,同时因为法性融通,所以事事也就融通,无有障碍。
2、释“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所障碍”
“或一入一切”,是指如无量中解一。“一切入一”,是指一中解无量。
3、释“上文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等”
这是指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中的经文:“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16'
4、释“上下经”
“上下经”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前后都在说,但是散在诸品当中,而不是集中宣说。如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云:“此清净地宝庄严,一切佛刹悉来入,其地一一微尘中,一切佛刹亦悉入。”'17'又晋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三中云:“一切佛土入一佛土,一佛土入一切佛土。”'18'
5、述义
在第七理事俱融唯识中,是讲事与理无碍的关系。而此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中,是从事事无碍中的相入关系来讨论唯识观。因为依理成事,事因理起,诸事都以同一本体理为基础,由此事事没有自性,因而事事之间,都能融无所碍。即是说一切事法各有力用,法法力用,互相交微。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当一入一切之时,即是一无力,一切有力。当一切入一之时,即是一切无力,而一有力。今此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中,因为真理融通,所以所变诸法,亦随融通。融通诸法,全是真理,融通真理,皆是诸法。圆通普周,深广该贯,包括法界,摄尽始终,所以名为融事相入唯识。
(九)全事相即唯识
第九,全事相即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云:
九、全事相即,故说唯识。谓依理之事,事无别事。理既无此彼之异,令事亦一即一切。上经云:知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等。广如经文说。'19'
1、述义
在第八融事相入唯识中,是从相入,从用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关系。而此第九全事相即唯识,是从相即,从体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关系。也即是说,事法是依赖于理体而存在,不是离开理体而另有事法。而理体是唯一的,不变的,没有这一事相之理和那一事相之理的区别。既然如此,那么理体所缘起的事相之间,本质上没有区别,从而可以互相融合:一事就是一切事,不离一切事;一切事就是一事,不离一事。是以观此事事,相即无碍,名为全事相即唯识。
(十)帝网无碍唯识
第十,帝网无碍唯识,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三中云:
十、帝网无碍,故说唯识。谓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复有一切。既一门中,如是重重,不可穷尽,余一一门,皆各如是,思准可知。如因陀罗网重重影现,皆是心识如来藏法性圆融故,令彼事相如是无碍。广如上下文说。'20'
1、述义
第八融事相入唯识,是从相入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境界。第九全事即真唯识,是从相即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但第八、第九所展现的事事无碍,只是一重义,而事事无碍境界,义极深奥,所以最后建立此第十帝网无碍唯识门,从相即与相入全面的角度来说明事事无碍的重重无尽。如同帝释天宫中悬挂的结有无数珠宝的因陀罗网,此网上的无数珠宝,每一珠都可以显现其他一切宝珠的影像。如此一一宝珠,又一一互现,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也是如此,一事含摄一切事,一切事中,每一事又含摄一切事,如此无穷无尽,所以名为帝网无碍唯识。当知事事无碍与重重无尽,都是因为此一心或者说如来藏,法性圆融相通的原因,从而令彼所缘起的种种事相可能相即相入相融无碍。此际事事无碍与重重无尽所展现的正是一心或者说如来藏的自性。至此三祖法藏已经将“三界虚妄,但是心作”中的“三界唯心”的思想阐释得非常清楚了。
三、十重唯识解析
上文中就“十重唯识”原文文本进行了必要的注解与阐释,此处,我们则要对“十重唯识”相关思想学说的背景及其理论方法,以及“十重唯识”所欲展现的华严思想学说,来进行必要地剖析与探讨。
(一)十重唯识的思想背景——真与妄、空与有的调和
在佛法中,起源于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有关第一义谛,为空为有。以及“三界唯心”当中“一心”为真为妄的争论由来已久。华严宗是中国宗派佛教中成立较晚的一个宗派,那么华严宗作为宗派佛教的集大成之一的宗派佛教,法藏大师必然会对有关第一义谛为空为有的争论,以及“一心”为真为妄的争论,作出本宗的论断与阐释。而作为集中论述华严宗“三界唯心”思想,在展现华严宗对于“一心”界定与阐释同时,也是展现着华严宗对于第一义谛判断。
首先我们来说明华严宗对于“三界唯心”中“一心”的界定诠释。实际上,在上文对“唯心”追究中,我们已经说明,佛法中提出“三界唯心”的这个观法时,着重或者说其关注点是对于人、法二执破除,而后对于“三界唯心”这个实相谛的证得。在以《十地经论》为代表的早期佛教中,对于“一心”的界定可以分为三类,即:真心、妄心、真妄和合心。在早期佛教中,这三类心的表述,其终旨与目的都是为说破除我执而证第一义谛。所以这三类表述只是角度或维度的不同,三者并没有说根本的分歧。但在后期的佛教发展过程,由于心识学说的发展,因为各个学派的理论体系,对于“一心”的界定,牵涉到第一义谛为空为有的不同,也就是对于价值取向的最终性质确定,所以才有初期大乘空宗与有宗之争。以致从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东土以来,这种困惑也一直存于中国佛教之中。而华严宗是中国宗派佛教中,较晚的一个宗派,那么华严宗要想创宗立说,则必须对此之前思想学说之中种种争论,作出正面的解释与回答。然后才有可能创立自宗的思想学说。所以华严宗,无论是在其教判,还是在义理上,都有着调和此前学派争论的成份,以此同时展现华严宗本宗的思想学说。那么法藏大师在《华严经探玄记》中诠释中“三界唯心”,就必须作出正面的解答。但是通过上文对于“三界唯心,但是心作”的分析,我们知道,在法藏大师之前,即是法藏大师的老师智俨法师,对于“一心”还是有过明确地说明,但到法藏大师这儿,他对于“一心”界定与判释有一种回归原始的味道,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法藏大师思想,虽然继承智俨法师的思想,以及受到《大乘起信论》中“一心开二门”思想的影响,但法藏大师并没有明确说明华严宗中对“三界唯心”中“一心”的界定,判释为“真妄和合”一类,而是把这种思想隐含在“十重唯识”,特别是后三重唯识当中。法藏大师在十重唯识中所要展现的重点,好像不是“心识学说”,而是“法界缘起观法”。也就是说对于“第一义谛”证得,以相关方法论的关注,而不是对于“心识学说”的关注,这一点正好与以《十地经论》为代表的早期佛教提出“三界唯心”的宗旨遥相呼应。所以说如果一定要将法藏大师对于“一心”性质予以明确说明,那我们姑且就选择“真妄和合心”,这其中有着对于中观与瑜伽学学派中有着“真心”与“妄心”的调和,实际上也有一种原始样态的回归。
那么法藏大师是如何诠释空与有之争的呢?这个我们可以通过法藏大师在《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中相关论述来说明:
由缘起幻有,真空有二义:一极相顺,谓冥合一相,举体全摄;二极相违,谓各互相害,全夺永尽。若不相夺永尽,无以举体全收。是故极违即极顺也。龙树、无著,就极顺门,故无相破;清辩、护法,据极违门,故须相破。违顺无碍故,方是缘起。是故前后不相违也,余义准上思之,诸诤无不和会耳。'21'
从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对法藏大师而言,佛学内部的空有问题,应当分作两个阶段来理解,第一个阶段是中观学与唯识学的创立者如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二者的思想是相顺而无诤的,因为缘起有,即是本性空,二者是等同的。从这个观点来说,二者虽有“空”、“有”不同侧面的着重与阐述,但思想的基本原理还是相顺无违而一致的。
缘起性空的问题,也就是第一义谛的空与有的问题,是佛教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共同命题。法藏大师认为,在此二共同命题下,唯识学与中观学在各自的传播与开展过程中,清辩论师与护法论师之辩论,不但不会因此而导致二者相互解消,反倒是可以透过二者相违相破的过程,从而证成缘起性空的基础性与普遍性。也即是说,我们可以在任何一事法之间,证知事法自身的自性空与缘起有的无碍。所以在引文中,法藏大师认为,在后期的中观学与唯识学中,有关清辩论师与护法论师之间的空与有之争,是以对立相破为手段,从而达到揭示缘起与性空,也即是空、有无碍的普遍原理为根本宗旨。所以如果从这一点来说,那么在后期,清辩论师与护法论师之间有关空、有的争论,却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辩证过程。这个即是法藏大师对于佛教最基本共同命题有着第一义谛为空为有论述。法藏大师这种空与有融合的思想,与地论宗有着深厚的渊源。当然《大乘起信论》中如来藏一心开二门的思想,对于法藏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其实这种空与有融合的思想,即是法藏大师的整个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是整个华严宗的思想的基础。当然也是十重唯识思想这个阐述缘起与唯心思想命题的基础了。
(二)十重唯识的理论方法——空与有的不二
十重唯识中所展现的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即是华严宗的法界观,其最后的意图是展示出华严宗“性起”之下,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法界。所以法藏大师处处说明真如可以全性起用,从而确立空有不二,起即不起的性起理论。这也是十重唯识思想中,所展现的事事无碍观的理论方法,也即是用空、有不二,起即不起的性起理论,从而说明“三界”与“一心”的缘起无碍与重重无尽的圆融与庄严。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法藏大师借用法相唯识宗的三性来加以说来说明,华严宗空、有不二的理论方法。如《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三云:
真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一情有义,二理无义。由真中不变,依他无性,所执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同无异也,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经云: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也。又真如随缘,依他似有,所执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也。即由此三义与前三义是不一门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障无碍。'22'
由引文可知,所谓三性同异义,实际上想要说明的就是缘起与性空的道理。三性中的不变、无性、理无,是说明空性的道理;三性中的随缘、似有、情有,则是说明缘起的道理。法藏大师在此处论述三性同异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