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圣源道堂胡门门宦简历
时,马占鳌采取“黑虎掏心”的战斗,派马海晏率敢死队五百人,各携带木椽、土坯、水壶和叉子枪,深夜潜进新路破清军阵地。他们以土坯支立木椽,围土浇水,因隆冬严寒,滴水成冰,形成冰垒。次日早晨,清军见状大惊,而进行围剿,失败而退。同治十一年戊申年(1872年2月14日)正月(伊历十二月)初六星期三,傅先宗分兵三路再攻冰垒,并亲率部攻回军前方。这时,马海晏令枪手仆卧阵内,待清军逼近,令枪手猛射,将傅先宗毙于阵前。清军见主帅丧命,军心大乱。(3月7日)正月(伊历十二月)十七星期二,马万有、马占鳌等人组成的反清起义军聚集在太子寺拱北共商对策,制定了“黑虎掏心”的战术,同时聚集在太子寺拱北,在胡子太爷的脚下举行祈祷仪式后主动进攻,在太子寺城以“黑虎掏心”的战术,并加之胡子太爷显现的奇迹“白人白马,天兵天将”的援助下,马万有、马占鳌等人的起义部队取得了空前的大胜。打死了清军的两个提督和许多将士,四十营的清军溃不成军,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伤将残士全部退往河东。此后,回军连续反攻,逼清军退至三甲集。回军又乘胜在董家山突袭。最后根据马占鳌的有理战术,在太子寺南面的新路坡战败了骄横一时的湘军,徐文秀中弹而死,清军全军覆没,郑守南、杨文林等总兵以下十多名将领及一百余人全部毙命。在取得胜利之后,马占鳌见自己伤亡也很大,清军又不断增援,不听众人的劝阻,遂主动向清军左宗棠缴械投降,交出战马四千余匹,军械万余具。投降后左宗棠给马占鳌三旗马队,马悟真作了马占鳌的左旗管带,在刘锦堂西进的部队中参加镇压河州、循化、化隆、贵德、碾伯、西宁、大同等地反清起义军的罪恶活动。同治十一年戊申年(1872年3月),马占鳌派自己的长子马七五(时年17岁,被左宗棠改名马安良)会同马永瑞之子马如蛟、马万有之子马福保、马海晏之子马麒等十个回民头子后人,同赴左宗棠大营,名为献马表忠,实则试探左宗棠的受降诚意,是谓“十大少爷进安定”。左宗棠见这些十来岁的孩子出入戒备森严的军营面不改色,甚感惊奇。“十大少爷”回河州后,马占鳌立即按照左宗棠的要求交纳枪马。一月之内,向清军呈缴马匹4000余、枪矛1。4万余。(7月),左宗棠将大营移往兰州,召马万有、马占鳌、马海晏、马悟真、马永瑞等回民起义领袖前往晋见,于是左宗棠送给他们几个回民起义领袖六品军机顶戴,并将投降义军改编成三旗马队。马占鳌任督带自兼中旗管带,马悟真、马永瑞为左、右旗管带,马海晏为督标中营步队管带。反清武装斗争蔓延到东乡的同时,使东乡的许多无辜百姓不得安居家园,流离失所。于是清政府为了便于统治,还强制将东乡的六百余户群众迁往南乡(广河、康乐)一带定居,并以从农为生,致使东乡地方人丁减少,土地荒芜。但是后来,窃取起义领导权的马占鳌、马悟真等人却乘胜投降后,取得了清朝的统领、管带等官职。马占鳌等人降清并分别被清廷委以官职后又去联络马万有,马万有以年事已高为由,不愿受职,然后他劝说马占鳌:“我们闹到这个地步,做了官如何对得起跟随我们的穆斯林同胞,又如何对得起那些无辜老百姓,你不听劝也罢,但是我只要保全性命就行了”。于是马占鳌、马悟真、马千龄、马海晏等受了职,惟有马万有(老六阿訇)以保全性命而自喜,遂回家安分守己,不愿再受职,潜心于伊斯兰教圣源道堂的家学,操守圣源道堂·胡门拱北的事务,谨守每天五时的礼拜,常守自身的修养。马万有虽未受爵,但其后裔仍食其惠。
三、一音之别引操戈
同治某年,胡门门宦与白庄门宦因一音之别,各执己见而引起纠纷,借故掀起一场武斗案。胡门门宦始终坚持古教的传统教义及其义理,在宣教礼拜时认为念‘哈米德呼’正确,若念‘哈米德合’时其礼拜必坏无疑。而白庄门宦则认为念‘哈米德合’正确,由于双方的一音之别,各执己见而争论不休,遂动起武来,使双方无辜的许多教徒多次流血伤亡。所以古人云:“先儒穿凿,各伸己见,皆托古圣贤之名以信其语,故其所记各不同也”。有一次,东乡高山考瑞*村的几位胡门教徒因争论一音之别的念法而气愤填膺,于是向荡网咣(墙沟)村夜奔而去,把该村的四、五十户白庄教徒先行洗杀。过了不久,白庄门宦因其一些教徒遭受洗劫而感到非常气愤,便纠集众教徒,指使他们在一夜之间对考瑞*村胡门教徒,进行了报复性的洗劫,此次洗劫双方伤亡近达百余人。当时双方因利害矛盾而产生了难以解除的强烈憎恨,互不相让。于是上告官府,想依靠各自在清廷任职的政治地位压倒对方,官府衙门升堂讯问,只听字音而断说:‘得海’的去‘得海’。‘得湖’的去‘得湖’,你们两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得水而已吗,海里也有水,湖里也有水,你们为水而发生矛盾不为可耻吗?退堂,此案到此为止。此后马占鳌怕双方扩大事态,引起祸乱,对自己不利,就以白庄世家马悟真和胡门第四辈教主马万有(众称老六阿訇)与他的私人关系出面劝说,让双方消除纠纷,解除矛盾。经多次周旋,终于以“各行其是,互不干涉”而劝其了事。可是双方之间内心的仇恨与矛盾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小的摩擦也就难以避免。其实双方之间所引起的纠纷仅仅是个导火线,并非实质,那根本原因是政治上的权利之争。光绪十二年壬戌年(1886年)2月21日,马占鳌因病无常于积石山县大河家村,诰授“建威将军”。于是马安良遂以长子游击衔接替父职,担任了这支回族武装的新指挥官。又带领马队归属于董福祥【1838…1908,清末将领,字星五,回族,甘肃固原人,今属宁夏】所指挥的甘军部队(后改编为新军武后军),跟随董军在京师一带受到锻炼、发展。
光绪十七年丁卯年(1891年5月5日)三月(斋月)廿七星期二,皇室家族爱新觉罗礼亲王(世铎)曾得知甘肃伊斯兰教胡门先贤曾经为甘肃灾区祈降滂沱,拯救黎民百姓,为朝廷立下特功,使黎民百姓连年喜获丰收。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哪个不说胡门先贤功德无量啊!所以礼亲王也表示非常赞誉胡门先贤的功勋,于是他特意为胡门拱北亲赐“原之造化”之横匾,此匾将挂于八卦的门楣上。
光绪十八年戊辰年(1892年)期间,(这年有个闰六月,二月是斋月);甘肃境内严重干旱,粮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加上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勾结汉族地主实行歧视、剥削、压迫,使各地穆斯林群众忍无可忍,从而引起了光绪廿一年辛未年(1895年)的反清暴动。光绪二十年庚午年(1894年),甘肃爆发了“河湟事变”,西北回民大有再燃反清烈火之势。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大局尚未全部了结,大量东调陕甘兵仍留驻内地,甘肃防务十分空虚,陕甘总督杨昌浚电奏朝廷:“请饬董福祥率全部星夜回甘”。清廷任命董以喀什噶尔提督身份督办甘肃军务。董福祥于廿一年辛未年(1895)九月离京开赴甘肃,采用“以回制回”和“以抚为主,剿抚兼施”的策略,旬月之间河州地区反清运动就被迅速讨平。为了稳定陕甘局势,清廷改任董福祥为甘肃提督,由张俊接任新疆喀什噶尔提督。于是当年辛未年十月(伊历七月),清政府派提督董福祥由狄道西山、康家崖两路进军,十八日到达河州。冬季十一月(伊历八月),董福祥利用马安良(1855…1920,马占鳌之长子,)、马福禄(1854…1900,马千龄之子)的回军,击溃了围攻河州的起义军,开始了一场“株连捕杀,抄没财产”的大屠杀。马安良为了向董福祥表示忠心,保证每天给他交人头廿七个,于是在四乡八方又大肆屠杀回民群众约五百余人,胡门第三辈教主热实杜(简称热果或八果,五太爷之子)也在此次屠杀中身亡,然后众教徒经过举行转古兰经、站直纳则等丧葬的一些仪式后把他安葬在拱北附近。在此次河湟事变中,白庄门宦的马璘(字玉卿,经名巴给日,号称尕五师傅,是马悟真的侄子)追随马安良大肆镇压河湟回民起义群众,并在“办善后”中杀害了不少无辜群众。同年(1896年元月5日)冬季十一月(伊历八月)廿一星期天,胡门第四辈教主艾布伯克瑞·马万胜的五子阿布东·热哈麻尼,人称五师傅因与太子寺的五师傅同称而冒名顶替,在此次屠杀中无辜身亡,享年仅有廿五岁。然后广大胡门朵斯达尼及穆斯林群众经过一一瞻仰他的遗容并举行转古兰经、站直纳则等丧葬的一些仪式后把他安葬在红泥滩拱北。
四、相继任职保教门
当第四辈教主马万有(六大人,教称老六阿訇)到于年迈体弱的年龄时,以年事已高为由,辞职还乡,退出军政活动,屏迹于拱北的事务之中,潜心于教门之中。可是他这样做,总觉得在面子上有点对不起平时交往的那些军政界人士,而且又怕左宗棠怀疑,于是遂令五子马福寿、七子马福保随军效力,参加马占鳌的马步三营军队。同时,胡门第五辈马龙大师傅的两个儿子马国义和马国智(兄弟俩身后无子)分别在军营任职,马国义升任三统领,马国智被称为四大人。马万有的三子马福有(三师傅)有一子叫马国正(人称营管大人,又称新营管),他有二子:俗称七十八、哈比(绰号洋人);七十八有三子:玛尼、赫赫儿、穆萨。哈比有二子:哈木·马正明、马格·马正应。其五子马福寿(五统领)有一子叫马国明(人称后旗大人,也叫常阿訇),他有七子:伊斯哈(早亡)、哈木(早亡)、马世弼大人、哈讷菲·马世昌二大人、色尔东·马世祥三大人、尕三·马世蛟(早亡)、马世林(人称老五)。马世弼大人(俗称宠果)有四子:马正华、马统英、马统杰、马统雄。哈讷菲·马世昌二大人有一子叫马瑞龙。色尔东·马世祥三大人有二子:马正国、马正忠。马世林(人称老五)有三子:马瑞刚、麦德、热者卜。其六子马福祥(六师傅)有二子:马国仁(二军门,身后无子)、马国信(尕二大人)。他有六子:耶尔古柏·马世明(身后无子)、黑麦、麦尔木(身后无子)、白格少爷、贺录儿、老拉儿·马世文。黑麦有二子:伊得瑞斯、哈格。白格少爷有一子叫马正先。老拉儿·马世文有一子叫麦尔苏,现居住兰州市城关区徐家湾。
光绪廿一年(1895年)期间,(这年有个闰五月,正月是斋月),胡门世家马万有(六大人)的七子马福保在马安良部任循化奇台堡游击,参与了以花寺门宦为中心的回民反清斗争的镇压,不久因功擢升为靖洮营管带,后来他无常后,其兄马福寿继任其管带职位。光绪廿六年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天津,进逼北京,入卫京师的甘军董福祥部中被称为五统领的胡门世家马福寿和东乡八苏池的马忠效统帅一千五百名东乡族、回族、保安族等子弟兵,扼守正阳门,英勇战斗,不少人献出了生命。秋季八月(伊历五月),沉雄有谋略,善治军的马福寿随董福祥、马安良、马海晏、马福禄和马福祥(兄弟俩是马千龄之子)等“甘军在北京打八国联军时,十分勇敢,率主要由东乡穆斯林组成的靖洮营,英勇作战,名播京师。在攻打法国使馆时,挖地洞,炸使馆。战后,他又随甘军和马安良保护慈禧太后撒到长安,受到清廷信任,以战功擢升马步三营统领,故称五统领,又御赐黄马褂一件,荣耀一时。后因病而辞职归家息养,不久归真。从此,他的子孙们也相继充任反动政府要职,成为压迫剥削河湟人民的反动统治者之一。
马占鳌的左旗管带马悟真离职后,马悟真侄子马璘接任叔父的职务为马安良的左旗管带。民国元年壬子年(1912年)期间,马璘紧跟马安良欺压河湟回民起义的各派政治力量,后又勾结国民军,名为作回军与国民军之间的调解人,实际上是依靠国民军给回军施加压力,作了“以回制回“的工具。由于马悟真和其侄子马璘出卖本民族利益,成为清廷“以回制回”的工具,所以他们官至甘州提督,成为甘肃的一路诸侯。辛亥革命后甘肃都督赵维熙于民国元年壬子年(1912年9月)任命马海晏之长子马麒(1869…1930,字阁臣)为西宁镇总兵,统领马步十三营,他的三个儿子马步青、马步芳、马步瀛及其胞弟马麟分任各营营官。民国二年癸丑年(1913年)当甘肃督军赵维熙离甘后,袁世凯便派其部将皖系人物张广建为甘肃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