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下册)
仪之计,拆散六国合纵,使秦拔三川之地,并巴蜀,取上郡,收汉中;昭王用范雎,使秦强公室,杜私门,为帝业打下基础。他们都不是秦国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进一步说明各国的物产和文化,对秦国文化发展的诸多贡献,从而得出结论说:“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取消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秦王听从了李斯的计谋,二十余年后竟并天下。而李斯官至廷尉,又升为丞相。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论争废分封,置郡县,是秦代政治体制上重大的变革。对于这个问题,大臣们的意见并不一致,而李斯是一贯主张郡县制的。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既灭六国,丞相王缩等以六国新破,燕、齐、楚距咸阳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群臣皆以为便。这时,李斯是廷尉,独持异议。他以周末诸侯争战不休为由,反对分封,主张全国皆为郡县。始皇同意李斯的意见,说:“廷尉议是。”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从此,郡县制成为中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形式①。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年),灭六国以后的第九年,分封之议又起。是年,始皇置酒咸阳宫,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① 本节所据材料见于《史记·李斯列传》者,不一一注出。
②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把这问题交给群臣议论。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始皇同意了李斯的说法①,郡县制仍旧坚持下去,它在中国历史上有长远的影响。
申是古非今之禁始皇三十四年,因议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得失,李斯申论是古非今之不利于治,主张申是古非今之禁。他说:“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始皇同意李斯的这些主张,制曰:“可。”②在始皇批准的这些禁令中,《诗》、《书》、非秦纪的史籍,非博士官所职百家语都必须焚烧。因犯禁而判的刑,有城旦、弃市以至灭族。私藏禁书者有罪,偶语《诗》、《书》者有罪,以古非今者有灭族的大罪。这些禁令的总意图是在政治思想上禁私学而定一尊。这是始皇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他使用的行政手段是很严厉的,但除了破坏、阻碍文化的发展外,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功绩和权势李斯对秦的功绩是大的。他的权势,在始皇那样专制的形势下也是仅有的。司马迁为李斯立传,说秦王撤回逐客令后,“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又说他“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以及“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鲁迅推崇李斯在文字改革方面的贡献,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李斯“于文字,则有殊勋。六国之时,文字异形。斯乃立意,罢其不与秦文同者,画一书体,作《仓颉》七章,与故颇不同,后称秦篆。”
李斯长男李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李由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李斯的权势,在当时是很突出的。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死后,李斯为了个人得失,上了赵高的圈套,制造宫廷政变,促使秦皇朝走向衰亡,而他本人为赵高所杀害,于二世二年(公元前208 年)7月被腰斩,灭三族。
第四节赵高与秦的灭亡伪造诏书赵高,兄弟数人皆为宦官。赵高熟悉狱法,始皇以其为中车府令。他利用职务之便,私事胡亥,教胡亥法令,决狱,深得胡亥的信任。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李斯、赵高、胡亥等随始皇东巡。在折返途中,行至沙丘,始皇病甚。于是始皇赐公子扶苏书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封,未发,始皇死,遗诏落入赵高手中。
李斯怕天下有变,秘不发丧,置始皇辒辌车中,上食,像平常一样。赵高想立胡亥为帝,扣留始皇赐扶苏书不发,为达到目的,他三劝胡亥,多次说李斯。他先以权势诱胡亥篡位。胡亥以遵父命,行孝悌,安社稷,加以拒绝。赵高又以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卫君杀其父,不为不孝,继续策动。胡亥开始动摇,但提出君父丧礼未终,不宜于此时干扰丞相。赵高针对胡亥的犹豫不决,又提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迫使胡亥及早决断。胡亥终于接受了赵高的阴谋。
赵高知道“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便以试探、说服、威胁的手段迫使李斯站在他一边。赵高利用李斯眷恋权位的私心,对李斯说,如扶苏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又说:“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李斯无可奈何地仰天而叹,听从赵高的摆布,终于与赵高合谋。赵高伪造始皇遗诏,说:“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扶苏自杀于上郡,蒙恬请囚。胡亥立为二世皇帝。二世为了回报拥立之功,拜赵高为郎中令。从此,赵高“常侍中用事”。在封建专制的政体下,赵高创始了宦官干政的恶例。
阴谋篡权赵高得势后,一步一步地进行篡权的阴谋活动。他因除去异己,杀人很多。他怕二世知道真相,于己不利,便耍弄手腕,把二世与大臣隔开。他对二世说:“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又假装关心地说:“陛下年轻,未必事事皆通,如果上朝,处事不当,则示短于大臣。不如居深宫,学习法令,事来则处之。这样,大臣既不敢欺骗陛下,又称陛下圣主,一举而两得。”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谎言,从此,居深宫之中,日事宴乐,不再上朝。赵高成了二世的代言人。
赵高设计陷害李斯。他对李斯说:“关东群盗多。今上急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见。”李斯说,我早就想进谏,只是上居深宫,不上朝,无机会见上。赵高说,君真想进谏,等上空闲无事,愿为君通报。于是赵高每见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说:“上方闲,可奏事。”李斯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赵高见条件成熟,乘机造谣说,李斯参与沙丘之谋,想裂地封王。又说李斯① 本节所根据材料,见于《史记·李斯列传》。
之子李由与陈胜勾结。李斯得知上了赵高的圈套后,急忙上书二世,揭露赵高的“邪佚之志,危反之行”,要求除掉赵高,消除隐患。由于二世对赵高的信赖,不仅不怀疑赵高,反而把李斯的揭发告诉了他。赵高于是进一步诬陷说:“丞相所患者独高。高已死,丞相即欲为田常所为。”二世听信了赵高的谗言,把李斯交给他惩治。
赵高以严刑拷打,强令李斯承认与子谋反。榜掠千余,不胜痛,李斯被迫诬服。接着,赵高又令十余人,诈称御史、谒者、侍中,审讯李斯。李斯申述冤情,说出真相,总是遭到一顿毒打。后二世遣使复查案情,李斯以为又是赵高的人,不敢再说真话。于是二世对所谓李斯谋反,信以为真。二世二年(公元前208 年)7 月,李斯具五刑,腰斩咸阳,夷三族。
李斯死后,二世拜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辄决于高。
赵高为检验群臣是否跟他走,故意指鹿为马。二世大笑说,丞相错了,是鹿不是马。并问群臣,是不是鹿?多数人回答说是马。一些人沉默不语。只有少数人回答是鹿。这一场面,使二世迷惑不解,他甚至怀疑自己的神经出了问题。事后,凡言鹿者,都被赵高暗中治罪除掉。从此,“群臣皆畏高”,顺从赵高,不敢持异议。
皇室宗亲是赵高的眼中钉。他挑唆二世“远骨肉”,杀诸公子。二世杀十二公子于咸阳,磔十公主于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被囚禁宫中。二世遣吏责将闾说:“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说:“阙迁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罪而死。”吏无言以对,只好说:“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将闾昆弟三人,都流着泪,拔剑自刎。
秦宫政变陈胜起义之初,赵高数言关东盗毋能为,以欺骗二世。巨鹿一战,项羽大败秦军,擒王离,降章邯,秦军的主力被消灭。不久,刘邦攻占武关,关中危在旦夕。已升为丞相的赵高,怕二世追究责任,日夜不安。二世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赵高感到不妙,决定先下手。他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弟郎中令赵成,合谋废二世,立子婴。阎乐以追盗贼为名,率千余人进望夷宫,指责二世骄恣,诛杀无道,致使天下共叛,逼其自杀。二世要求见赵高,阎乐拒绝。要求封为郡王,阎乐不许。要求封为万户侯,阎乐不准。最后,二世哀求,愿为黔首。阎乐开门见山地说:“臣受丞相命,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二世绝望,遂自杀。
赵高召集大臣、公子,宣布诛二世,去帝号,立子婴为王。赵高令子婴到庙堂受玉玺。子婴与其子谋,决定诛赵高。赵高多次遣人请子婴前去受玺,子婴称病不去。最后,赵高亲自去请,子婴乘机杀赵高,灭其三族。赵高虽死,但关东已失,人心已离,天下已处土崩瓦解之势。子婴为王四十六天,刘邦率军至霸上,子婴降于轵道旁。秦亡①。
① 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二章陈胜①项梁项羽②第一节反秦起义陈胜首倡大泽乡起义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人。少时为人佣耕。一日,耕于垅上,陈胜对伙伴们说:“苟富贵,无相忘。”伙伴们笑着答应说,“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胜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七月,官府发九百人戍守渔阳。陈胜和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吴广,都是屯长。行至蕲县大泽乡,大雨,道路不能通行。估计不能按期到达。而秦法规定,戍卒失期者皆斩。陈胜吴广计议说:今逃亡是死,举大计也是死,都是个死,举大计不好吗?
经过密谋,陈胜吴广以丹写“陈胜王”于帛上,塞进鱼腹。鱼被戍卒买回,破鱼见丹书,大家感到蹊跷。晚上,吴广又到附近神祠点火,学狐叫,叫:“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被惊醒。天亮了,戍卒们指点着陈胜,纷纷议论。
吴广平日爱惜戍卒,戍卒听他的话。吴广故意顶撞将尉,招他鞭笞,借以激怒戍卒。将尉果然大怒,拔出剑来。吴广夺剑,杀死了将尉。陈胜和吴广召集戍卒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戍卒们皆曰:“敬受命。”于是他们诈称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称大楚,设坛盟誓,以校尉之头致祭。陈胜称将军,吴广为都尉,攻下大泽乡。
胜利进军起义军从大泽乡出发,很快攻占蕲县。然后,兵分两路。一路由葛婴率领,从蕲县东进。一路由陈胜、吴广统领,攻占铚、酂、苦、柘、谯等地,进而北至陈。这时,起义军已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