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春秋 之一齐楚崛起





心眼的人的手中,一个是宋庄公,另一个就是高渠弥,两个二百五给了他两次措手不及。 所以,有人说聪明人往往折在二百五的手中,这是千真万确的。   
   ——老三之死   
  情况没有祭足想象得那么糟糕,他的家小很安全,没有人动他们。不仅没有人动他们,还有人给他们送粮食。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当了郑国的君主,都不会动祭足,一来他的实力超强,二来外交能力超强。所以,即便是昭公被祭 
足出卖了一次,再次回到郑国之后,还是要仰仗祭足。而即便果断如厉公,想要对付祭足的结果也是把自己给赶出郑国 了。 
所以,不论是高渠弥还是公子危,从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对付祭足,而是要拉拢他。因此在公子危登基之后,第一时间 给祭足家里送去了粮食。 
得知祭足回国之后,高渠弥亲自上门邀请,前去拜见公子危。公子危谦虚得很,问寒问暖,学习请教,最后还承诺原有 待遇不变,依然担任总理职位。 
到了这个时候,祭足无可奈何,只得认命了。昭公已经死了,死人不能复活。公子危再怎么样,总比厉公回来好一些吧 ?   
  公子危是在那一年冬天登基的,转年到了第二年初秋。初秋季节,齐襄公没事找事,在卫国首止召开诸侯大会,中原诸 侯国纷纷响应,各国诸侯都是亲自前往。 
邀请函也发到了郑国。公子危一看,好啊,这说明齐襄公看得上我啊,咱不能给脸不要脸啊,去。 公子危决定去,可是自己没什么底气,就把高渠弥和祭足都找来,要两位陪他去。 
“主公,不能去,很危险。”祭足提醒他。 “为什么?”公子危急忙问。 
“第一,齐侯父子跟昭公关系都很铁,你是杀了昭公登基的;第二,齐侯这个人很记仇,据说主公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他 
打斗过,好像是为了斗鸡吧?总之,他一定记住了。”祭足看人看得准,信息也很准。 
“嗨,那时候我们都没事干,可不就斗鸡,他出老千,我当然不干,就打起来了,结果我把他鼻血打出来了,他把我的 
鸡给掐死了。不过,我不觉得他会记这些仇啊,没事。况且,如果不去的话,那就彻底得罪他了,他们诸侯大会趁机出 个决议,联合起来征讨我们,那才是祸从天降呢。” 
总之,公子危下定决心要去。 祭足呢?下定决心不去。他借口肚子疼,没有随公子危去参加诸侯大会,公子危只带着高渠弥去了。 事情的发展与祭足的预料简直一模一样。 
公子危和高渠弥来到了首止,第一时间去拜会了齐襄公。 原本,齐襄公也没有杀公子危的意思,只要公子危对当年因为斗鸡打架的事情赔礼道歉,也就算了,顶多罚他学两声公 
鸡叫。可是公子危偏偏就没有赔礼道歉,他还以为齐襄公大人大量呢。 齐襄公很不高兴,非常不高兴。 
公子危和高渠弥回到住处,正在那里说齐襄公挺客气之类的话,那一边齐襄公派的兵已经到了,二话不说,抓起来再说 。公子危也带了侍从,但是人数悬殊太大,谁敢抵抗? 
后面的废话基本上就不用说了,齐襄公当然不会说因为当年斗鸡打架要杀你,而是说了一些类似篡党夺权叛国行逆之类 
的套话,然后一刀把公子危砍了。而害死郑昭公的高渠弥没这么便宜,被五马分尸。 就这样,公子危在郑侯的宝座上只坐了半年多一点,就追随大哥去了。         
第65节:第二十一章 兄弟靠得住?(3)         
   ——老四之死   
  老大老三都死了,老二现在是仇人,谁来干这个国君? 老四呗。答案正确。 
祭足从陈国把公子仪给请了回来,公子仪的性格跟大哥相近,把国家都交给祭足管理。祭足依然派大将甫瑕驻守大陵, 
防范厉公。为什么不干脆出兵灭了厉公?因为这个时候郑国已经没有能够领军的大将,再加上宋国出人出钱帮助厉公整 固栎城,要拿下栎城并不容易。 
长话短说,一转眼,十四年过去。 第一号男配角祭足虽然够狠,那也狠不过命去,终于,祭总理去世了,正规说法叫卒了。 
算一算,从郑庄公寤生上任,到公子仪上任十四年,祭足担任郑国首相,足足六十四年。这样长时间的总理,那在全世 界也没有第二个。 
再算,祭足从郑武公开始担任公务员,中间辅佐了爷孙三代六个君主,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没有第二个。 为什么祭足的政治生命能够这么长?他喜欢洗脚。   
  祭足去世了,郑国人民感到很悲痛,免不得写一些“人民的好总理,你在哪里”之类的悼念文章。但是,有一个人高兴 坏了,幸灾乐祸的人始终是存在的。谁?郑厉公。 
“哈哈,老祭,你还是死在我的前头了。”厉公听到这个好消息,连夜庆祝。 
祭足死了,厉公再也没有对手,立即行动,第二天夜里偷袭大陵成功,活捉守将甫瑕。甫瑕贪生怕死,当面求饶,承诺 
帮助厉公除掉公子仪。于是,厉公以甫瑕的老婆孩子为人质,放甫瑕回郑国都城。甫瑕倒也说话算数,跟厉公里应外合 ,杀死了公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迎厉公复辟。 
这一年是郑厉公(复立)元年,也就是前679年。 一个人逃跑了,谁?公父定叔。作为昭公的死党,他相信厉公决不会放过他,所以他又跑到了卫国。   
  厉公不是昭公,厉公可没有那么心慈手软。他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知道,清除异己是他必须要做的事情。 
“子之事君有二心矣。”(《史记》)厉公先把甫瑕请来谈话,直接说“你是个叛徒,你这样的人怎么敢用?”。 
甫瑕没话说,基本上,厉公也没给他发言的机会,推出去就给砍了。甫瑕后悔死了,早知如此,何必帮他复辟呢? 
其实,叛徒不叛徒并不重要,厉公之所以要杀甫瑕,其实并不因为他是个叛徒,甚至不是因为他整整对抗自己十七年。 杀了叛徒,按理说忠臣就该重用了吧?不然,忠臣更要杀。 
第二个被找来谈话的是原繁,祭足死后,原繁就是资格最老的元老了,而且,作为公族,原繁还是厉公的伯父。想想看 ,原繁该有八十多岁了。 
“寡人出,伯父无里言;入,又不念寡人,寡人憾焉。”(《左传》)厉公对原繁说:“老伯啊,当初我被赶走了,你 
呢也不暗地里跟我通消息;我回来了呢,你又不来表个忠心,我很不高兴啊。” 没办法,八十多岁的原繁被逼上吊自杀了。 
叛徒要杀,忠臣也要杀。年轻的要杀,老得快死的也不放过。这就是郑厉公。 之所以要杀甫瑕,是因为他握有兵权;之所以要杀原繁,是因为他是大臣中的首领。 
现在,掌握兵权的甫瑕被杀了,在公族中最有号召力的原繁也自杀了,两大威胁解除,厉公终于可以安枕了。 
有人问,祭足呢?与厉公有深仇大恨的祭足呢?虽然祭足死了,厉公会灭他的门吗?答案是否定的。 
厉公没有动祭足家的一草一木,甚至他还特别关照祭足的子孙。祭足一家安然无事,舞照跳,马照跑,厉公说了:“老 祭嘛,各为其主嘛。” 
三年之后,厉公找个借口杀了当年祭足的死党公子阏。而在杀死公子阏之后,厉公派人去卫国把公父定叔给找回来了, 
说:“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之后安排公父定叔在十月份回国,说法是:“良月也,就盈数焉。”什么意思?就是说 十月份是个好日子。 
十月份,公父定叔回国,厉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当场任命公父定叔为上大夫。 
“我们的国君大度,讲亲情,真是个好人。”全国人民都这样说,厉公笑了。他爱公父定叔吗?亲弟弟他都要杀,难道 
他爱一个堂弟?当然不是,公父定叔不过是他做秀的工具,应该说,这个秀做得成功极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恩怨可以一笑泯之,但是利害关系要随时牢记,铲除异己绝对不能手软。而厉公显然是一 个成熟的政治家,尽管他不一定是个好人。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大概就是说的郑厉公这样的人吧。 不管怎样,老四也死了。 
  根据《史记》的记载,“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居六年,厉公果复入。”什么意思?翻译过来是这样 
的:六年前,曾经有两条大蛇恶斗十七天,一条是农村户口,一条是城镇户口,最后,农村户口战胜了城镇户口。六年 之后,厉公果然回来了。算一算,正好被赶走十七年。 
所以,蛇这个东西不要轻易惹他,他们能预测未来,就像癞蛤蟆能预测地震一样。 郑国一口气杀了三个国君,真够乱的。有人说,小国才这样,大国不会。 
那么,来看看大国是怎么干的,譬如鲁国和齐国。         
第66节: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1)         
第二十二章 周公主义   
  周朝开国,武王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显然有所考虑,决不是随手就把哪里封给谁。武王分封诸侯的方式就像老鹰捉小 
鸡的游戏,把最危险的地方给能力最强的人,把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给最弱的人。 看上去这不公平,但是,从长远看,这很公平。我们常说:风险越大,机会越大。 
按着当时的天下形势,陕西属于周朝的根据地,而西戎那时候不成气候,因此周朝的伟大首都并没有迁去中原,而是留 
在西部;在南面,一帮蛮子国家都在深山老林里,不成气候,因此不去管他;主要的敌人在哪里?第一在东面,东部的 
夷人实力很强而且忠于商朝,周朝的势力那时候根本到不了东海;第二是在北面,北面的狄人来去如风,破坏性很强。 
基于这样的形势,武王作了以下的人事安排:姜太公封在齐国,在今天的山东北部,主要对付东夷;周公旦封在鲁国, 
在今天的山东南部,主要对付淮夷和徐戎;召公姡Х庠谘喙诮裉斓谋本┮淮饕愿兜胰恕U庋艹跗谌觥∧芰ψ钋康娜硕挤峙淞酥厝巍!?br /> 后来到了成王,又把晋国给了最有出息的弟弟唐叔虞,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同样用来对付狄人。 
事实证明,把最艰难的任务给能力最强的人等于是给了他们最好的奖赏。齐国、鲁国、晋国任务完成得非常好,不仅防 
范了敌人,而且征服了敌人,燕国也很好地屏蔽了狄人。齐国、鲁国、晋国先后成为大国,周朝东部变成了无国界,直 
通大海。而后起的晋国一统北方,与楚国一同成为超级大国,只是北边的草原实在无边无际,才给了匈奴人繁衍壮大的 机会。 
说到周朝的大国,从地位、国土、国力、文化等诸多方面来说,齐国和鲁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这两个东方最大的国家 
,同时又是整个周朝最为和睦相处的两个国家,世为婚姻的两个国家,几乎没有战争,很长时间就像一家人一样,以至 于到了如今,山东就简称为齐鲁。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介绍这两个国家的历史。 那么,我们先说鲁国。换言之,从周公开始。   
   ——孔圣人心中的圣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圣人。 孔子心中的圣人是谁?周公,确切地说,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 
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周公,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 
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周公的尊崇从来没有改变过。 
非常遗憾,现代人对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点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梦”或者“梦见周公”。 
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先圣、至圣,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 
立,一直传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 
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中国人进入文 
明社会,是人文初祖。第二个便是周公,开创了中国文化,将中国文明推向了极高境界,是先圣、至圣。不夸张地说, 
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 理论基础。 
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那是耻辱和愚昧。 
开始说周公之前,尤其提醒以下姓氏保持恭敬,因为这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