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其郭也”。《史记》、《汉书》都说:“其后二岁,赤仄钱贱,民巧法用之”。但如淳说:“不知作法云
何也”。
乏良好的设备而无利可图。
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 113 年
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从公元前 118 年到大约公元 1 至 5 年这一阶段,
铸造的五铢钱总额超过 280 亿,假定年均铸量为 2.2 亿左右或 22 万贯(一贯
1000 钱)。总额只略少于盛唐时期(公元 742—755 年的天宝年间,一年是
32.7 万贯),但比宋代少很多(如 1045 年是 300 万贯,1080 年是 586 万贯)。
①看到公元前 1 世纪时铸造了这么多的铜钱是令人吃惊的,并且使人认识到,
商业和手工业的巨大发展受它的影响有多大。
王莽在币制上也如在其他事情上一样,也打算表明他追随古代先例,恢
复过去的一个理想模式,以引用意识形态的理由来支持他试图对前汉整个币
制的大改革。②公元 7 年,他在五铢钱之外又通行三种新的货币,即大钱,重
12 铢(7.6 克);刀钱(契刀);镶金刀(错刀);价值分别为 50、500、
5000——五铢钱。公元 9 年,即他作了皇帝后的一年,除了大钱之外废除了
所有的面值,提出了一个新的远为复杂的货币系统。除去用金银、龟壳、贝
壳作为流通货币之外,又添了两种形式不同的青铜货币,即钱和布。钱有五
等,其次序是从重一铢的小钱到重九铢的壮钱,和以前的大钱一并通行。布
是一种铲形的钱,③按其大小、轻重分为十等。
关于这种复杂的、名目繁多的 28 种单位的通货,都有历史的先例可查,
而不论引得是否恰当;总的说来,一个共同的问题是面值和实际重量的不符。
这种币制被证实完全行不通而逐渐废止,唯一留下来的是小钱和大钱(其值
是小钱的 50 倍)。公元 14 年,这些货币又被两种新货币所代替,即货泉(一
种圆形铜钱,有一个孔,重五铢即 3.25 克)和货布;后者只比前者重五倍,
但它的官定价值却是前者的 25 倍。
对破坏新币制的惩罚是严厉的。伪造者处死刑,收藏非法定的货币或批
评新币制者处流刑。但是犯者太多,最后法律规定犯者仅被判为官奴隶或罚
作苦工。又据连坐的原则,犯者的邻居也受到与犯者相同的惩罚。由于这些
匆促、激烈的改革而引起的混乱,烦恼和丧失信心,显然在相当的程度上导
致了王莽的灭亡。
甚至到了王莽灭亡以后,币制还是相当紊乱,麻、丝、谷物与现行的货
币一同使用。在四川建立短命王国的公孙述(公元 24—26 年),有一段时间
曾铸造铁钱。①天下重新统一后不久,秩序恢复,后汉政府于公元 40 年决定
再度使用前汉时期的 5 铢钱。首先提出这个建议的是光武帝的一个将军马
援,但因大臣们的反对而被拖延。对铸币的社会效果显然仍存在着不安和感
到无把握。但马援的建议被证明是对的,于是继续铸造五铢钱直到后汉末。
这次铸钱完全由大司农掌握,而不是由经管皇室财政的机构负责。汉代常提
到黄金,但除去王莽之外从来没有用它作过通行的货币。可是常用它作计值
① 汉代铸钱的数额,见《汉书》卷二四下,第 1177 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 324 页)。
唐代铸钱事,见《通典》卷九,第 53 页下;崔瑞德:《唐代的财政管理》,2 版(剑桥,1970),第 78
页。宋代铸钱事,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1958),第 300 页。
② 王莽的币制改革,见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482 页以下、506 页以下。
③ “布”从文字上讲是“布钱”,但实际上是指一种铲形的钱(也称布),秦以前中国的一些地方曾使用过
这种钱。见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北京,1957)。
① 见《后汉书》卷十三,第 537 页。
的单位。黄金的基本单位是一斤(16 两或 384 铢,245 克),价值铜钱一万。
常用这些单位来计算珍贵的财产;例如前汉时期的富裕之家据说是有 10 斤金
或 10 万钱。虽然黄金被作为礼物由皇帝赐给他的宠臣和大臣,但它是被用作
宝物和保值的手段,而不是用于经济交易。②后汉以银代替黄金进行高价的交
易,而且政府似乎铸造了标准银锭。
汉代的物价常用货币来表现,因此为了征税,货币是土地、房屋、车马
等的价值。这样,就存在一个价格结构以决定各种不同货物的相对价值。这
可从《史记?货殖列传》所举出的一系列货物清楚地看出,它表明为了取得
一定的利益所必须卖出的每一种货物的数量。①进一步说明相对价值的材料,
可以在多半为征税而制定的一些财产估值的断简残篇中看到。②
价格结构不仅因时因地而不同,而且依据战争和丰歉引起的供需的波动
而变化。特别是日常的必需品,如粮食。在秦亡以后的动乱时期,一石(20
公升)粮食的价格高达 100 万钱,而在文帝(公元前 180—前 157 年)的和
平时期则低到 10 钱左右,在宣帝(公元前 74—前 49 年)的丰收时期低到五
钱。紧接的元帝时期(公元前 49—前 33 年)发生了灾荒,粮价又上升到 500
钱。在中央和外地的各郡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价,一个奴隶的价格在 1.2
万钱和 2 万钱之间,这取决于年龄、性别、技术熟练程度等的不同,但在哀
帝时期(公元前 7—前 1 年),限制土地和奴隶数量的法令颁布后,奴隶的
价格暴跌。因此很难指明汉代货物的正常价格。但从上面提到的《史记》所
举一系列货物看来,可以推测出前汉初期的 1 石粮食的平均价格是 120 钱左
右。前汉后半期看来是接近 100 钱,而且在后汉初年还保持着同样的价格。③
② 关于黄金有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如资源的供应,分布范围和地中海世界可能的影响等。见塔恩:《大夏
和印度的希腊人》,2 版(剑桥,1951),第 104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510 页以下;
何四维:《中国在中亚》(莱顿,1979),第 134 页注 333、第 218 页注 814;拉施克:《罗马与东方贸易
的新探》。第 624—625、725 页(注 305)。
① 《史记》卷一二九,第 3274 页;《汉书》卷九一,第 3687 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
434 页以下)。
② 鲁惟一:《汉代的行政记录》第 1 卷,第 71—72 页。
③ 佐藤武敏:《前汉的谷价》,载《人文研究》,18:3(1967),第 22—38 页;布目潮沨:《半钱半谷
论》,载《立命馆文学》,148(1967),第 633—653 页。
财政管理
政府和皇室的财政
如果不涉及国家权威的种种作用,就不可能叙述汉代的社会和经济发
展,因为它通过实施各种各样的财政政策对农业、商业和制造业施加了巨大
的影响。虽然根据君权至上的集权专制主义,所有的岁入在理论上都应属于
皇帝个人,但事实上汉代在财政管理上有一个严格的区分,形成政府的或公
有的财政和皇帝宫廷私有的财政两个范畴。前汉时期,这两个财政系统分别
由两个具有独立的收入和支出的部门掌管,这就是大司农和少府。①
政府财政的主管机关是大司农。②它的岁入主要来源是向人民征收的各种
赋税,公元前 119 年之后,加上盐铁专卖和均输、平准所得的利润。武帝时
期还有来自国有土地和卖爵的收入。它的主要支出是首都官员的俸禄、公共
工程(如建造陵墓、治水和灌溉工程)和军事费用(供应军需、大规模远征
的消耗、给军队的奖赏)。除去这些主要项目之外,也提供国家节日和礼仪
的花费。
少府收入的头一个来源是对有市籍商人的课税和对自然界(山、林、河、
海、湖泽)的各种产物的税收(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被认为是属于皇帝的)。
这实际上意味着对鱼类、木材和广大的国家公园所有产物的课税。一个例外
是,当时专卖盐铁这两个最有利的自然产物的收入归属于大司农。这是武帝
大力增进国家财政所作的一个特殊姿态的结果。在开始专卖以前,盐铁的税
收一定归于少府。这个财源的损失,在几年后的公元前 113 年,因少府的一
个新的协作机构水衡都尉专管铸钱(如上面所述)而得到了弥补。
少府收入的另一个来源是口赋,即对所有 3 至 14 岁(后改为 7 至 14 岁)
的儿童的人头税。起初是 20 钱;后改为 23 钱,其中 20 钱归少府,3 钱供军
费。至于这笔钱为什么不归大司农,其理由不得而知。口赋在皇帝宫廷的岁
入中是一个很大的项目,这从下面的估计可以得知。
公元 2 年全国的人口统计是 59594978 人,假定 1/5 的人口是 7 至 14 岁
的儿童,每人交纳口赋 20 钱,那么总额就是 3.8 亿钱。①少府还有归它分管
的国有土地的收入。确切的数字虽不得知,但从以下的事实可推出其大略,
武帝时期河东郡新灌溉的 5000 顷(57000 英亩)土地,预计岁收可超过 4000
万公升谷物作为国家收入,这些土地归少府掌管。虽然水利设计从来没有完
全实现,但岁入一定相当可观。②
此外,诸侯王每年奉献的黄金——酎金——也都归少府。奉献者要在阴
历八月举行的节日把黄金献上,在此期间,又用八月酿造的酒供奉皇帝的宗
庙。名义上用来资助祭祀的黄金数量的征收,是按照王侯的封地人口的比例,
① 对这两个机构职权界限的全面研究,见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 1 卷,第 35—156 页。
② 这个官职起初沿用秦制称治粟内史,公元前 143 年改称大农令,公元前 104 年又改称大司农。
① 这个计算是根据《汉书》卷二八下,第 1640 页所载的登记人口数字。如根据全国每个行政单位的人口计
算,则总数为 57671400 人。见毕汉斯:《公元 2 至 742 年时期的中国人口统计》,第 158 页。此外,还应
考虑从武帝时期到公元 2 年之间的人口的增长;据一位学者的估计是每年 1%(见许焯云:《汉代农业》,
第 15 页以下)。如果这个估计可接受的话,那就意味着武帝时期的登记的人口数字约 300 万。
② 《汉书》卷二九,第 1680 页。
计每 1000 人四两(60 克),另外还要检验黄金的成色。如果不够标准,奉
献者就要失去他们的全部或部分封地。武帝统治时的公元前 112 年,有 106
个诸侯因酎金的成色低劣被夺爵而沦为平民。我们仅能对在这些情况下奉献
的黄金作一个近似的估价。按照公元 2 年的人口调查,诸王封地的人口总数
超过 638 万,这一年他们必须交纳 380 公斤黄金,大约相当于 1600 万钱。再
把诸侯的奉献包括在内,其总额一定大得多。③
虽然少府的岁入很大,但它的支出也是巨大的,它担负朝廷的全部花销。
其中包括食物、衣服、家具、器皿、医药、乐舞伎和后宫(少府对每一个后
宫都有专门机构负责)的费用,还不算近侍们的生活费用和其他奢侈品。像
衣服、器皿、车辆等的绝大部分是由少府所属的国家机构制造。其花费之大
是惊人的,以至当国家紧迫的时候一些公忠体国的大臣屡次要求削减花费,
元帝时期(公元前 49—前 33 年)的贡禹就是如此。
少府还要支付皇帝对诸侯王、高官、幸臣、功臣等的定期和特殊的赏赐。
这些赏赐或是黄金,或是铜钱,或是二者都有,一次赏赐常是黄金百斤(25
公斤)和铜钱百万。例如宣帝(公元前 74—前 49 年)初期,霍光受到 1.7
万户的封地、7000 斤黄金(1050 公斤)、6000 万钱、30000 匹绢、174 名奴
隶、2000 匹马和一所住宅的巨大赏赐。①不仅如此,在国家紧迫时候,少府
有时还要资助大司农。在这些之外,还要支付它自己机构的铸币、薪俸、办
公等费用,以及拥有大量奴隶的水衡都尉的费用(据贡禹说,官奴隶的总数
超过 10 万,每年消耗五至六亿钱)。②
从以上所说可以清楚?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