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疑,虽然难以确定它们是虚假的。一件这类事件与公元前 219 年的第二次御
驾巡行有关,当时秦始皇抵达了他行程南端的某山(今长沙之北),被强烈
的风暴所阻。①当归因于山神不悦时,秦始皇大怒,据说他命令 3000 名囚徒
将此山林木砍伐一空,并将山涂以红色,即囚衣的颜色。这里可以怀疑的并
不是他信仰山神,而是他将林木砍伐一空,特别是把山涂以红色的决心和能
力(见附录 2)。
去掉这些外表上虚构的因素,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看来远不是那样乖戾
和残暴的,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似乎更加可信。他第一次遇见寻找灵药的术
士之事几乎可以肯定有所渲染,不过渲染的程度还不可能确定。但是,在这
种添枝加叶情况的背后,也许存在着事情的真情。秦始皇显然强烈地意识到
他作为一个史无前例的统一的大帝国的创建者的非同寻常的作用,而这种意
① 《史记》卷六,第 238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180 页)。这件轶事是这次“秘密”
谈话的部分内容,引用此事并不是为了表明秦始皇勤于政事,而是证明他追求权势。如果经常参考的出土
法律文书能够过秤,以确定在 30 公斤重的竹简上能写多少汉字,这将给人以启迪。
② 《史记》卷六,第 259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182 页)。
① 《史记》卷六,第 248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154 页)。
识一定使他强烈地感到人的生命的短暂,并且担心他自己在任何时候会突然
死亡。结果很可能是他对公元前 219 年在海滨第一次遇到的术士所说的轶闻
着迷似地发生了兴趣。
在其他方面,秦始皇也显然绝对不是一个全心全意的法家。从李斯等人
那里,他无疑把法家政策作为一种政治需要而加以接受。但在法家政策中,
他还掺进了奇妙的混杂在一起的其他思想,其中包括很基本的儒家观念。史
料还清楚地表明,由于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准备奉行诸如崇拜特定的神
或自然界的神灵的某些宗教仪式,他在泰山举行封祭便是一例。他的心态非
常可能就 是帝国时期广为流行的种种思想方法的交汇的缩影。在秦始皇统治
下,秦决不像传统所描绘的那样只是商鞅的思想和制度的严格体现。
秦的崩溃(公元前 210—前 206 年)
射杀大鱼以后,秦始皇离海滨返京。在沙丘(今河北南部平乡附近),
他突然患病身亡,史籍未说明其病因,时值公元前 210 年相当于 7 或 8 月的
阴历月份。他在位 37 年(当皇帝 12 年),死时 49 岁(他生于公元前 259
年)。
秦皇的长子、皇位的继承人扶苏这时正与蒙恬将军留在北陲,他于公元
前 212 年据称因就坑儒之事向其父进谏而被放逐到那里。在行程中伴随秦始
皇的不但有李斯(这时是一个也许有 70 岁的老人),还有诸公子中他宠爱的
胡亥。①另一个关键人物是宦官赵高,他曾是教胡亥法律事务的师傅,这时负
责监督和传递秦始皇的信函及给诏令加盖御玺的重要工作。他是中国历史上
大批被认定为臭名昭著的宦官中的第一个。②
通过进行欺诈和威胁的两手,赵高说服年迈的李斯默认另立胡亥以取代
扶苏的阴谋。弥留之际的秦始皇写给扶苏命他前往咸阳即位的信被阴谋者扣
下。他们另外颁布命胡亥继位的假诏令和一封指责扶苏和蒙恬不忠并命他们
自杀的假信。③这封信达到了目的。信到达时,扶苏立刻自杀,而更加多疑的
蒙恬连同他的随从则被拘禁,不久也自杀了。
带着秦始皇尸体(但他之死还对大部分扈从人员保密)的扈从人员这时
返回京都。胡亥在京都登位,称二世皇帝,简称二世。按照中国的算法,他
当时 21 岁(《史记》卷六的结尾误作十二岁)。①
秦始皇被葬在离咸阳不远的骊山(在其东约 30 英里)的宏伟的陵墓中,
陵墓自他统治起已计划营造,并且在公元前 212 年或更早就在建造之中。《史
记》对陵墓的描述与所埋葬的人的崇高地位是相称的。陵墓内充满了各种珍
宝,围以地下的汞河,并以铜填塞。墓的穹顶画着天上的星座,地面上绘有
帝国的版图。内安弓弩,它们能自动向试图破墓而入的人射箭。许多嫔妃陪
葬。同时,许多建造陵墓的劳工也与他一起埋葬,这样就无人知道陵墓的秘
密。这实际上是中国本土上最后一起有记载的以人殉葬的事例(见 46 页
③),更早的事例在前面已经作了讨论。
1974 年初,在离主陵以东若干距离的地方发掘出了几千个与真人大小相
同的兵俑中的第一个,现在知道,这些兵俑列队立于通往陵墓被埋的通道中。
这些今天举世闻名的人像可能超过 7500 个。它们的着色逼真,脸上表情各具
特色,并都有甲胄和兵器。在它们中间还有马和战车,雕塑得同样栩栩如生。
当陵墓本身将来最后发掘时,观察一下墓内的所藏是否与《史记》描述的一
样,那将是极为有趣的。②
① 他就是据称在公元前 215 年作出的预言(“亡秦者胡也”)所指的那个青年。
② 在评价中国历史中宦官的功过时需要非常小心,因为主要的史料大都由他们的敌人所编纂,这些人的偏
见需要纠正。
③ 虽然没有理由怀疑这里所叙述的事实的基本准确性,但《史记》李斯传(卷八七,第 2551 页)中所列假
信的实际文字可能为后人所作。见卜德:《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第 32—33、93—95 页。
① 《史记》卷六,第 290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241 页)。中国对年龄的传统算法增
加了岁数,即从实际出生的日子起算作一岁,从紧接的新年正月初一起,算作两岁。
② 《史记》卷六,第 265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193 页)。关于这些奇妙武士的许多
有图的记述,例如见马克斯韦尔?赫恩:《秦始皇(前 221— 前 206 年)的兵马俑》,载方闻编:《伟大
公元前 209 年,即二世统治的第一年,他仿效其父,也往东作巡幸,同
时在他父亲所立的石碑上再补刻碑文。返回后,他恢复兴建阿房宫。他在赵
高的建议下,据说又把法律搞得更加严峻,并且处决了他的许多同胞弟兄。
李斯给二世上了一份著名的“行督责之术”的奏折。①
阴历七月(公元前 209 年 8—9 月),在原来的楚国,即在今河南南部爆
发了第一次叛乱。陈涉(又名陈胜)本是一名雇农,也许曾做过契约奴,负
责押送 900 名囚徒到一收容之地。他在某地被暴雨所阻,不能按时到达目的
地。他知道按律迟到要处以死刑,于是就与他的一个同伴估计形势。据《史
记》的陈涉传,两人于是宣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他们用这些话点燃了叛乱的星星之火,在以后的两三个月内,叛乱造成了普
遍杀害郡守和出现几个争夺政权的造反者的局面。在争夺政权的造反者中,
除了陈涉本人外,还有后来汉代的创建者刘季(通常称刘邦)及陈涉起初的
盟友和后来的对手项羽。(关于由此产生的斗争的详情,将在第 2 章叙述。)
二世在位的第二年(公元前 208 年)初冬,陈涉的军队包围了离京都只
有 30 英里的一座城。但秦的干将章邯迫使叛军放弃围攻,为此他使用了一支
囚犯组成的部队,这些人显然已被赦罪并免除在秦始皇皇陵继续服劳役。陈
涉被迫向东逃窜,阴历十二月(公元前 208 年 1 月),③他在今安徽西北部被
驾驶他的战车的车伕所杀。但是到那时,叛乱已经向各地蔓延,不可能把它
镇压下去了。
在朝廷,赵高这时掌握了一切大权,不久他就诱使当傀儡的二世逮捕老
资格的政治家李斯。公元前 208 年 8 月,几乎在秦始皇死后的两周年,李斯
遭受了一系列毁伤肢体之苦(五刑),最后在咸阳的市场上被腰斩。所有他
的近亲也一起被处死。
二世即位的第三年,即公元前 207 年的冬天,赵高担任了李斯原来担任
的丞相的职务。这时,叛乱加剧。秦将章邯尽管他在开始时取得胜利,却在
阴历七月(8 月—9 月)向项羽投降。史料记载,不久,在相当于公元前 207
年 9 月 27 日的那一天,赵高为了试验他的权力有多大,在朝见时向秦二世献
上一头鹿,但称它为马。大部分或全部朝臣都默认了这一欺骗,从而使秦二
世认为自己正在受到幻觉的折磨。他于是隐居在一座与外界隔绝的皇宫中;
在 10 月上半月的某一天,赵高策划了一场出现假武装叛乱团伙的阴谋。在紧
接而来的包括战斗在内的混乱中,秦二世自杀。赵高的下一步是以一个新统
治者取代已死的皇帝。此人就是秦二世的一个哥哥的儿子、因而也是秦始皇
的孙子子婴。但是,由于全国一片混乱,赵高没有给子婴以皇帝的称号,而
称他为王。不到几天,子婴称病,当赵高到他寝宫去看望时,子婴或是亲自
刺死赵高,或是让随侍他的一名宦官将赵刺死。
子婴即位后 46 天,在相当于公元前 270 年 11 至 12 月的月份,未来的汉
的中国青铜器时代》(纽约,1980),第 334—373 页。关于墓的描写,不像《史记》那样过分,而且是取
材于更早的描述,见《汉书》卷五一,第 2328 页。
① 《史记》卷八七,第 2554 页以下(卜德:《中国的第一个统一者》,第 38 页以下)。
② 《史记》卷四八,第 1950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6 卷,第 8 页)。
③ 《史记》卷四八,第 1958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6 卷,第 22 页)。据秦使用的历法,新年
从阴历十月初一开始。因此秦二世的第二年应从公元前 209 年 11 月 6 日起(儒略历);十二月相当于前
208 年 1 月 4 日至 2 月 2 日。关于秦的历法,见卜德:《古代中国的节日》,第 27 页。
朝统治者刘邦通过南面的一个要隘进入秦的腹地,在咸阳城外接受了子婴的
投降。刘邦占领秦都,但仁慈地放过了咸阳和子婴,使之免于毁灭和死亡。
但是当刘邦的上级项羽在两个月后(公元前 1—2 月)将其部队转向咸阳时,
他洗劫了城市,焚毁了宫殿,由此造成的文献损失甚至可能大于以前官方焚
书的损失,同时又把子婴处死。这样,存在了七个世纪或更长的秦国和秦帝
国终于灭亡。
又经过了四年的激烈战斗,项羽才自杀,刘邦在公元前 202 年 2 月 28
日作为一个重新统一的帝国的皇帝登上皇位。这标志着汉代真正的开始,不
过为了方便,通常以公元前 206 年初子婴之死和那一年刘邦当上汉王作为汉
朝的开始。
崩溃的原因
至少可以提出五个因素来解释秦帝国的灭亡。
道德因素
在整个历史中,儒家的作者一直最重视道德因素。贾谊(公元前 201—
前 169 年)在著名的《过秦论》中也许是第一个这样做的:①“秦以区区之地,
致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
一夫(陈涉)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
守之势异也。”
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但只是部分地正确。前面已经提出,由于加进了窜
改的文字,《史记》对秦帝国,特别是对秦始皇的描述可能是过于阴暗了。
如果人们对这些窜改和汉代批评家如董仲舒(公元前 179?—前 104?年)的
感情用事的谴责不予理睬,或者如果人们把出土的以秦代法律为例子的法家
实践与法家理论作一比较,那么就会出现一个远比传统形象更为合理的形
象。
这不是说秦政府的施政不残暴和没有剥削:不应忘记有无数罪犯和不幸
的人被送往长城和其他地方劳动。但是复述前面提出的联想是可取的:如果
其他国家拥有秦那样的实力,那么它们的所作所为也许与秦的作为不会有多
大差别。也许有些批判秦的人与其说是反对苛政本身,倒不如说是反对秦更
有效地推行了苛政,以及受害者既包括没有特权的多数人,也包括了享有特
权的少数人。
智能的缺陷
道德论者的一个特殊的论点强调,秦之亡不单单是由于道德的弱点,而
且还由于主要有关人物的据称是智能的缺陷。贾谊最全面地应用了这个论
?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