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完全能够发动深入亚洲的远征;并能重新建立、重新装备和延长北方的防线;
在新进入的领土设郡;向海外派远征军;以及在以后称之为丝绸之路的路线
上促进贸易的发展(见地图 16)。
汉朝能在这个时期采取主动行动的原因是不难找到的。为文帝和景帝效
劳的时新派政治家们不管多么希望做到这点,他们不能号召强大的武装力
量,也没有掌握足以长期支持扩张主义活动的物质资源。但这时帝国已被更
有效地组织起来。在朝廷中,愿意采取新的冒险行动和为汉帝的冒险下大赌
注的先驱者有了地位。外戚自己也参加远征,他们决心凭借战争中的勇敢和
胜利来保证其家族的有利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扩张和殖民政策与
这几十年为了使中国更加繁荣富强而采取的措施是相辅相成的。
武帝的顾问们不大可能根据长远的计划制订政策;但仍能看得出在 30
年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鲜明和大规模的战略。从公元前 135 至前 119 年,主
要的精力用在对付匈奴的威胁方面。然后是七年重新补充和组织帝国力量的
时期;从公元前 112 年起中国军队又主动行动,向南方和西南方,向朝鲜或
沿通往中亚的路线进军。
从公元前 133 年起,中国军队在李广、卫青、霍去病和程不识等著名将
① 《史记》卷三十,第 1431 页(沙畹:《〈史记〉译注》第 3 卷,第 575 页以下);《汉书》卷十九下,
第 780 页;卷二四下,第 1173 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 309 页以下);卷五八,第 2624
页以下。
② 《汉书》卷二四下,第 1173—1175 页(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 309 页以下)。
③ 《汉书》卷二四下,第 1137 页以下(斯旺:《古代中国的粮食和货币》,第 177 页以下)。
① 关于殖民扩张的更详细的论述,见第 6 章。
领的指挥下进攻匈奴。到公元前 127 年,已有可能在中国领土的西北端设朔
方郡和五原郡。但是把匈奴赶出中国边境的主要功绩应归于卫青和霍去病—
—很重要的是,他们都和武帝皇后有亲戚关系。自从他们在公元前 121 年和
119 年取得胜利后,直到公元前 103 年前再也没有匈奴侵入中国的记载了。
在此期间,张骞已经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史诗般的功业。他两次启程前往
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 139 年,第二次在公元前 115 年。①在进行这些
冒险行动时期,他在匈奴度过了几年囚犯生活;他观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状
况;他注意到在大夏有中国货;他派代表远至粟特,甚至安息。由于一次历
史的意外,在大夏消除了希腊的主要影响后,张骞访问了那些地区;我们完
全可以推测,如果他早几十年来到那里,并亲眼目睹希腊世界的活生生的文
明,中国的文化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并不是推测:张骞及时地报道了
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他还指出
了与象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
由于张骞的建议,汉朝扩张的主要矛头首先指向西北。秦帝国原来的防
线向西延伸,最后以敦煌附近的玉门为终点。建造新城墙(大部分为土质工
事)的目的有三。它保卫中国领土,防止突然袭击;它阻止那些希望逃避法
办或税役义务的人逃走;它形成了一条有保护的路线,使货物在有一定安全
措施的条件下得到护送。土质工事本身的证据以及戍军留在废物坑中的文字
记录证实了汉朝军队保持的专业水平,以及他们定期视察、常规信号和例行
巡逻、一切行动坚持严守时刻的情况。
城墙通过未归入版图的地区(后来在那里设武威郡),直至由酒泉和张
掖两郡(设于公元前 104 年)组成的孤立的前沿基地。再过去就没有城墙的
保护;商队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前进,那里由居住在绿洲
的许多小部落或国家控制。对中国人来说,争取这些民族的友谊和促使它们
疏远匈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汉族的游子和商队就将受到袭扰而无能为力,
或者在需要时得不到水和住地。
因此,中国人决心承认这些小国领袖的独立,以换取他们容许中国人的
商业活动。于是,很快出现了与当地的王和王室的一整套复杂的关系。派往
长安的丝绸之路诸国的异族人质能够分享中国文明的安乐;与此相反,下嫁
给亚洲地方首领的公主则要在未经教化的夷狄中间过艰苦的生活。这样的交
换并不是总能使双方和睦相处。有几次,中国人的慎重的外交安排让位于暴
力,汉政府不得已而派远征军深入中亚,以维持它在那里的存在。①
留存的文物证明,中国的丝绸在这些路线上频繁地运送。②中国的丝绸最
后可能抵达地中海地区的目的地,虽然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没有直接的
来往。经过了几十年,丝绸的出口形成了一个贸易体系的一部分,其中除中
国外还有五方参加,但它们却不知道它们伙伴的活动和目的。这几方来自罗
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或中东)。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
① 关于张骞旅程的日期和他在公元前 113 年之死,见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中夷经济关系结构研
究》(伯克利和洛杉矶, 1967),第 135—136 页;西嶌定生:《中国历史》第 2 卷,《秦汉帝国》(东
京,1974),第 192 页以下;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209—210 页注 774、第 218 页注 819。
① 关于这些关系的概要,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39—66 页。
② 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 104、153 页;关于其他中国货的行销,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
第 58 页注 160。
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可能还有羊毛。
最后,丝绸运到罗马,在那里成了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装饰品。
罗马还输入印度尼西亚的香料和印度的胡椒;罗马则为这些货物支付铁制
品、玻璃或金银块,这些东西的遗物现在已在东亚和东南亚发现。在贸易路
线西端,货物的运输、管理和储存由非洲(那里也是某些香料的产地)和中
亚的精明的经营者负责。
中国的军人、官员、外交使节和殖民者向外活动达到了空前的距离,这
样做,鼓励来自汉政府。但在遥远地区设立象敦煌那样的新郡常常表示中国
人准备扩张而不是建立巩固而有效的中国行政。的确,快到武帝末年时,已
明显地出现了中国人过度使用力量的迹象。皇帝的内兄李广利于公元前 104
年率大军出发,想把中国人的意愿强加给大宛(费尔干纳)王;他不光彩地
被迫退回敦煌,只是在第二次遭受了惨重的伤亡以后他才完成了使命。快到
武帝朝结束时,桑弘羊原想通过在龟兹之东的轮台(布古尔)设定居地,设
法巩固中国西面的地位,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原因是费用太大和过于冒险。
公元前 99 年,李陵在深入异域时经过英勇奋战后战败;公元前 90 年,李广
利也被匈奴所败,象李陵那样被迫向其宿敌投降。①
同时,中国人也不是不顾在其他地区进行扩张的可能性。正象张骞向西
北开拓那样,庄助在向南方的推进中起了带头作用。在南方,汉朝军队面临
着他们不习惯的多山、多林或沼泽的地形及滋生瘴气的气候。但南方没有象
匈奴那样强大的对手。经过了比西北为期更短和更局部化的战役后,汉朝官
员扩大了他们的势力范围,并设立新郡,争取地方领袖的效忠或给他们一定
程度的独立。
武帝时期向西南和东南作了相当大的扩展,同时巩固了汉朝在南方和朝
鲜的权力。②从公元前 135 年起,已知取道牂柯江从西南运送货物至南越的贸
易十分兴旺,约 10 年后,张骞报道他在大夏看到了从蜀运去的中国货。政府
希望,通过赢得西南少数几个主要部落领袖的善意,汉朝政府就可以相当完
全地在那里出现,同时能从那里的物质资源(包括几种贵金属)中获益。当
注意力集中在解决北方的匈奴问题时,在南方的推进停了几年。但到公元前
111 年,通过设立牂柯和越帯ㄔ颇虾退拇ǎ┝礁鲂驴ぃ撼屏σ丫┐蟆?br /> 益州郡随之在公元前 108 年建立,并且朝廷通过册封王的称号,争取地方领
袖的好感。同时,南越不忠的威胁和爆发的叛乱促使政府派出远征军,远征
军成功地恢复了汉朝在南方的威信。结果,成立了九个新郡,其中两个在海
南岛。
在东面(福建),中央政府不同程度地与分别建于公元前 202 年和前 192
年的闽越和东瓯两个独立国建立了关系。虽然有时率领水师的武帝将领成功
地阻止它们对汉领土施加任何有敌意的压力,但那里被认为不宜定居,土著
① 关于李陵,见《汉书》卷五四,第 2450 页以下;鲁惟一:《汉武帝的征战》,第 90 页以下、119 页以
下。关于李广利,见《汉书》卷六一,第 2699 页以下;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228 页以下。
② 关于在南方的进展,见《汉书》卷六四上,第 2775 页以后;《汉书》卷九五,第 3837 页以下。关于考
古文物(包括为滇王刻的中国式的印玺,见威廉?沃森:《古东亚的文化边境》(爱丁堡, 1971),第
149 页以下;埃玛?C。邦克:《滇文化和它与东山文化的某些特征》,载《早期中国艺术和它对太平洋盆地
可能产生的影响》,诺埃尔?巴纳德编(台湾,1974),第 291—238 页。关于中国在朝鲜的进展,见 K。H。J。
加德纳:《朝鲜古代史》(堪培拉,1969)。
居民也桀骜不驯,不肯承认地方的行政单位。总之,有人怀疑设郡在多大程
度上一定表示对边缘区的控制。
在朝鲜,公元前 128 至前 127 年设苍海郡的企图未实现,但在 20 年后进
行了一次更为成功的冒险行动。公元前 108 年,朝鲜的一些地方领袖向汉军
投降,于是在半岛上设立了四个郡(见地图 8)。
后来在中国的政策已从扩张转向收缩的时代生活的批评家们敏锐地指
出,这些冒险行动极为劳民伤财。作为收获,到公元前 104 年,约有 20 个新
郡被列为帝国的行政单位。①在 15 年内,中国北方几乎根本没有受到侵袭;
中国的权威已在西北显示出来;在以后几十年中,匈奴在公开与中国对抗时
将犹豫不定。除了以丝绸换取马匹和玉器外,中国已学会种植和利用新的作
物和果品,如苜蓿(三叶草)、石榴和葡萄树。在长安城,汉帝举办宴会、
展览和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使来访者深感汉帝国的富强,其中有些外国人
(如匈奴的金日c )被说服为汉帝国效劳,甚至升任最高的文官;其他许多
人因被封为帝国的侯而为汉朝效忠。②
知识和宗教方面的支持
精神的发展(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远比汉代长久)在武帝时期的突出表现
与组织地方、发展经济、或扩大中国人在新开发地区的利益等计划同样引人
注目。在武帝朝的写作方面,司马相如(约公元前 180—前 117 年)给称之
为赋的一种诗的新体裁树立了样板,影响了以后几个世纪的文学发展。①与他
同时代的董仲舒(约公元前 179—前 104 年)从宇宙的角度解释人事,认为
人事是范围更大的造化的万物体系的一部分;他的归纳长期以来形成了被公
认为是儒家思想正统的部分基础。②约死于公元前 110 年的司马谈与其子司马
迁(约死于公元前 86 年)一起,创造了一种历史新形式,它在长达两千年中
一直是范例。③虽然由于这些或类似的贡献,诗、哲学和历史写作都得到了新
的动力,武帝本人却没有明显地关心这些活动,尽管文献记载中的确收有被
认为是出于他笔下的一些短诗。我们更多地听到的是他在国家的宗教祭礼和
个人信仰方面的个性和活动。
通过参加既定的祭礼和举行某些新的仪式,武帝以皇帝专用和不准其他
凡人使用的方式来为国家的利益服务。作为尘世人类命运的最高裁决者,他
正在采取与超凡的神圣力量联系的措施,以期获得它们的保护和赐福。下面
将要谈到,当改造派的态度代替了时新派的主张时,对这些力量的观念是怎
样发生变化的。④
汉武帝从前人继承了在建于雍的神坛祭祀五帝的任务。但他在履行其义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