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为无效。
随着时间的消逝,强调皇帝拥有这种权力,并且把这种权力与被认为是
主宰宇宙的力量联系起来以提高皇帝的权威,这不仅是可取的,甚至是必须
的;董仲舒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为一个世俗的统治者在
宇宙体系中提供了一个公认的位置。但是,一个位于国家顶点的成人或儿童
却发现自己未必能亲自行使这种权力。由于汉代政治家的巧妙的手段,他们
能通过一个由他们控制的名义上高高在上的人来使他们的决定生效;而那些
决定既可以促进国家的利益,也同样可以扩大自己个人的事业。颁布诏令必
须加盖御玺,但最好要说服皇帝扮演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角色;他应该通过
皇帝的头衔而不是通过发挥他的个性来进行统治;他的存在在形式上是必不
可少的,但在实践中他个人的影响可以不予理会。
所以毫不奇怪,有些汉代的政治家情不自禁地想为自己的利益而左右皇
位继承问题。例如,他们通过拥立听他们话的幼儿来达到这一目的。如果做
不到这点,他们可能有被其政敌取而代之的危险。虽然有不少利用继位以拥
立傀儡的事例,却找不到一个有意识地拥立渴望以自己的意志施政的坚强进
取的皇帝的例子。
也有几次私利追求者企图篡夺皇位以满足自己野心的事。因在驱赶吕氏
家族中发挥作用而最为知名的齐王在公元前 180 年,可能就一心一意想这样
做。在昭帝时代,武帝和李姬之子、公元前 117 年以后当上燕王的刘旦就发
动了两次未遂的政变。他显然抱有继承其父皇位的希望,甚至达到了声称昭
① 见第 13 章《皇帝的作用和职能》; B。J。曼斯维尔特?贝克:《中国的真正皇帝》;鲁惟一:《秦汉两朝
皇帝的权威》。
帝不是武帝之子的程度。①公元前 86 年,他阴谋用武力篡夺皇位,只是设法
把责任推给了他的一个亲戚,才未受惩罚。六年以后,他作了第二次尝试,
因他的计划过早泄露而失败;作为政变计划的一部分,燕王曾希望暗害霍光,
但这一阴谋失败,以燕王的自杀告终。从历史角度看,这一事件涉及了远比
燕王的命运更为重大的问题,因为有两个重要政治家因与阴谋有牵连而被处
死。第一人为武帝死后三人执政之一的上官桀;第二人正是御史大夫和使中
国经济制度化的计划的制订者桑弘羊。第三个牺牲者也值得一提,因为他的
事例表明皇亲也不总能保证免受惩处;此人为上官桀之子、公元前 83 年以来
的骠骑将军和当今的国丈上官安。
这时,一项变化开始影响控制帝国政府的方式。因为虽然官员的编制,
包括丞相、御史大夫、九卿等高级官员,继续足额,但实际权力却落到了那
些未必担任这些职务的人之手。自王朝初期以来,朝廷习惯于对个人赐给某
些名誉官衔(如侍中)。它们不过是荣誉或受宠的标志,接受官衔的人数也
没有正式限制。这些人没有特定的职责或官俸;他们能随意进入皇宫,个人
可以伴随皇帝。
最后出现了一个小圈子,其成员都有这类官衔,他们的实力可以与正式
的官员抗衡。这个集团有时被描述为内廷,以区别于由正式任命和有官俸的
文官组成的外廷。①有时一名侍中奉命领导少府的一个下属官署——尚书;这
样,他就有条件可以不顾正式职官的任务和活动而行使其权力。于是,尚书
令就可能成为宫中最有力的人物,他能直接觐见皇帝,能由此获得对他的行
动的必要的认可。在这些名誉官衔中以大司马为最高,有这个官衔的人很少;
得到它会带来无容置疑的权力。
到公元前 80 年,霍光明显地处于有利的地位。②公元前 86 年金日c 之死
和公元前 80 年上官桀的处决结束了三人执政;而桑弘羊的消除,作为权力政
治的牺牲品,使国家失去了一名最能干的公仆。再也没有人能单独地向有力
量支配帝国政府的大司马霍光的权力挑战了。当然,田千秋已被正式任命为
丞相,但他是一个平庸的人,老得只好特许他坐车而不是步行上朝。此外,
霍光已被任命领导尚书令的班子,因而享有充分行使民政的权力。他是九岁
的皇后(此时失怙)的外祖父,仅有的在世的直系亲属;霍光几乎不用担心
失去她的感情和忠诚,而皇帝要到公元前 77 年才成年。
很明显,霍光已处于能够左右宫廷的地位,而在公元前 74 年昭帝死后他
显然充分地利用了他的有利条件。年轻的皇帝死时只有 22 岁,死得可疑;他
显然还没有子嗣。他是否流露出什么迹象,致使霍光或其他人希望把他除掉,
则不得而知。历史记载中也没有任何暗示他非自然死亡的材料。
不管昭帝早死的真相如何,一场戏剧性的插曲随之而来:卫、李两家的
对抗突然死灰复燃了。刘贺收到了一封请他登皇位的信。①昌邑王刘贺为李夫
① 关于燕王在这些事件中所起的作用,见《汉书》卷六三,第 2750 页以下;卷六八,第 2935 页以下;鲁
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73 页以下;关于怀疑非武帝所生之事,见《汉书》卷六三,第 2753
页。
① 关于内廷和外廷名词的使用,见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第 154 页以下。
② 关于霍光,见《汉书》卷六八,第 2931 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13 页以下;
阿尔迪德?莱克尔:《霍光》(哥德堡,1930)。
① 《汉书》卷八,第 23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203 页》;卷六三,第 2764 页以下;
人之孙,年 20 岁。据说刘贺急不可待地对此作出了反应,尽快地赶到了长安;
他在公元前 74 年 7 月 18 日正式登基。登基后不过 27 天,在 8 月 14 日他就
被废黜,他因缺乏必须具备的受人敬重的、端庄的品质,并且利用他的地位
和特权纵情享乐而受到指责。
他被刘病已所取代,他是公元前 91 年自杀的皇太子的孙子,因此是武帝
的卫后的后裔。在公元前 91 年发生丑事的时候,刘病已不过是一个婴儿,但
由于与卫家的关系,他的生命也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他的幸免应归功于丙
吉,此人当时负责长安的一座监狱,所以能把他偷偷安置在安全的地方。刘
病已不在皇宫的环境中长大,所以没有接受宫中那些令人厌恶的影响;到公
元前 74 年,他仍只有 18 岁。这时轮到他应召去长安,他于 9 月 10 日成为皇
帝,在位达 25 年之久。他的登基是由于一批官员的建议,其中包括他以前的
恩人丙吉。②
这些事件伴随着某些暴力行为:200 人被处死,据说是他们表 7 霍光
及其家族
助长了被废的刘贺的放纵行为。此外,这次皇位更替的各种形式值得注意。
实现皇位的变动,要根据规定的程序颁布命令昭示天下;大臣提出建议,这
些建议通过诏旨形式被批准。这一次,建议也以通常形式提出,不过它们是
以全体高级官员而不是通常一两个人的名义提出的;但是这些让位的建议和
它们的指责不能指望被一个它们要废黜的皇帝的批准。于是这些建议就被提
交给皇太后,太后是刚接受这一崇高头衔的昭帝的 15 岁的遗孀,人们还记得
她就是霍光的外孙女。以她的名义颁布批准让位建议之举是沿袭了在典章上
多少有争议的吕后的做法。与此同时,朝廷在言辞上对连续性的原则作了允
诺,并且采取措施向开国皇帝的宗庙禀告了帝位继承变动的情况。①
霍氏家族的垮台
卷六八,第 2937 页以下;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75 页以下。
② 关于丙吉,见《汉书》卷七四,第 3142 页以下;这时丙吉正在霍光的幕府任职;宣帝登基后他因功被封
为关内侯(20 等爵位中的第 19 等,只在侯之下;《汉书》卷七四,第 3143 页)。公元前 67 年,他从太
子少傅升为御史大夫(《汉书》卷十九下,第 803 页)。
① 《汉书》卷八,第 23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204 页);卷六八,第 2939 页以下。
昭帝(公元前 87—前 74 年)和宣帝两朝(公元前 74—前 49 年)的几十
年可以被视为过渡时期。在武帝朝长期采用的时新派政策已经证明代价太
大,过于耗费中国的国力。改造派所抱的清除当前政府的无节制行为和恢复
周代的理想以取代秦的做法的希望开始受到拥护。有若干迹象表明,这些思
想正在影响宣帝时期的帝国政策,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被人普遍接受。两个
重要的事件标志着变化的阶段。第一件是,公元前 81 年在长安正式展开了一
场关于原则和实践两方面问题的讨论;十分幸运,我们掌握了几乎是同时代
的争论的记载,这将在下面探讨。
第二件事是,霍家②在公元前 66 年的垮台形成了从时新派观点转变为改
造派观点的重要转折点。为了保持其具有特权的强大的地位,霍家必须保持
与皇室的特殊关系和消除其政敌的敌对行为。尽管不顾一切地作了努力和采
取了暴力手段,它仍没有达到这些目的;到了公元前 66 年阴历七月,颁布了
一份谴责它的不轨行为的诏令。
公元前 74 年宣帝即位时,政府仍牢牢地控制在霍光手中;他的至亲和助
手指挥禁军;他的儿子霍禹和侄孙霍山是朝廷的领袖。皇帝克制着不去过问
国事;霍光所接受的崇高的荣誉和丰厚的赏赐证明了他享受特权和地位的程
度。
但是,有一件事可能使霍家耿耿于怀,心中不安。宣帝即位前,他已娶
了许平君,许之父曾一度侍候武帝,并在倒霉的刘贺的昌邑国任职。在昭帝
死前不久,许平君生一子,他就是后来从公元前 49 至前 33 年进行统治的元
帝。宣帝刚即位,就出现了立后的问题,有人提出霍光的一个女儿应当被挑
选出来接受这个荣誉。但皇帝坚决拒绝批准这个建议,他坚持应立许平君为
后;于是她在公元前 74 年正式被立为后,尽管霍光个人反对。但在当时,心
慈手软是不时兴的,至少霍家的一个成员为了保卫家族的利益而准备于到
底。不久,皇后怀孕;霍光之妻霍显巧作安排把她毒害,她于公元前 71 年 3
月 1 日痛苦地死去。一年后,霍光之女取代她为后。
霍光死于公元前 68 年;他的埋葬奢侈豪华,随葬的陈设和服饰,如玉衣
等,一般是皇室成员所专用的。如果史料可信,在葬礼上,他的近亲行为傲
慢无礼,大事铺张,炫耀他们认为他们掌握得非常牢固的权力;历史学家在
津津乐道如此明显的目空一切的事例所招致的报应时,可能夸大了这些细
节。不久,有人对霍家掌权提出了抗议。皇帝开始第一次过问国务了。霍光
之子霍禹和侄孙霍山发现自己被剥夺了他们的爵号和权力,而两名曾经敢于
批评霍家的政治家则脱颖而出:张安世任尚书令;当时最干练的魏相在正当
丞相的权力和尊严得以恢复之时被任命为丞相(公元前 67 年)。
当许后之死的真相泄露时,危机来临了。霍光只是在事情发生后才了解
真情;他被这个消息弄得惊慌失措,所以未把此事上报,他的妻子,可能还
有他自己,因而没有陷入法网。霍光死后,霍家的主要成员才发现已经发生
的事。皇帝显露了他的真正的感情,指定许后被立为后之前所生的刘姡?br /> 子(公元前 67 年阴历四月);在贬谪霍光亲属的同时,许后之父被授予显赫
的爵号。
这时霍家充分地注意到了所处的严重的危险境地,并且知道唯一的生存
机会是谋反。搞了两次阴谋,一次是谋害丞相,另一次是废黜皇帝而以霍禹
② 这个事件的主要史料为《汉书》卷五九和卷六八。见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4 章。
代替。这两次企图都得到了以皇太后名义颁布的诏书的支持;太后为霍光的
外孙女,她的诏书在公元前 74 年曾被非常有效地利用过。但这一次霍家却不
走运。阴谋的消息泄露了;霍家的主要成员被清除,他们或是被处决,或是
自杀。霍显之女作为皇后在霍家所有成员中似乎最有实力,但也被废(公元
前 66 年 9 月)而搬出皇宫。只有霍显的外孙女,即未满 25 岁的昭帝的遗孀
获准免于一死;她最后死于公元前 37 年。
存亡攸关的问题:公元前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