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易触发一次危机,王莽可能在危机中失败。因此,平帝之死可能给王莽带来
很大的不便。他当前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权力而又不使汉皇族反对他。
随着平帝之死,元帝再也没有后裔在世了。必须在家谱中退一步从宣帝
(死于公元前 48 年)及其妃子的后裔中选一个继承人,这样的选择余地的确
很大。有资格的候选人有 5 个王和将近 50 个侯。如果王莽选一个成熟而能干
的人,他的摄政将会突然中止。如果他选一个儿童,所有的人都会知道他打
算延长他的权力。公元前 184 年吕后就采取后一种办法,当时她立吕家的一
个幼儿,同时伪称他是惠帝之子。①为了延长外戚的权力,后汉时期以同样方
式所立的幼帝不少于四个。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王莽决定不放弃摄政,并
甘冒激怒刘氏皇室的风险,选了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候选人。他就是生于公元
③ 关于董贤,见《汉书》卷九三,第 3733 页以后;卷十二,第 34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
第 61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82 页以下;见本书第 2 章《王朝问题种种和皇位的
继承》。
①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47、4066 页以下、4069、407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146、
184 页以下、191 页以下、212 页)。
②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7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17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8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35 页)。
① 见本书第 2 章《吕后(公元前 188— 前 180 年)》。
5 年的宣帝的玄孙刘婴。这个儿童未正式登基。首先,王莽自封为摄皇帝。
然后,在公元 6 年 4 月 17 日刘婴被指定为太子,并被授予孺子王的称号。②
汉室的反应是迅速而徒劳的。第一个起来反对王莽的是一个侯,他在公
元 6 年 5 月或 6 月集结了一支小部队,并试图夺取其郡的治地。他不但被彻
底打败,而且一名父系亲戚自动向王莽投降,并低声下气地呈上了一份道歉
和阿谀奉承的奏疏。同年 7 月 1 日,太皇太后重新批准王莽为摄皇帝,这个
称号只能被认为是向天下宣告他的胜利。③后来汉室其他两个侯的叛乱——不
知道是联合的还是分别发起的——毫不重要,古代的历史学家甚至未交代它
们的日期。
从公元 7 年起,大平原中部发生了一次更严重的起义。起义由一个杰出
的政治家之子翟义领导,他拥立一名皇室成员,成立政府,并指控王莽毒死
平帝。另一次规模较小的叛乱在京都附近爆发。王莽采取了一些有力的反措
施,其中之一是宣布当年轻的王成年时,将还政给他。在三个月内,起义已
被平息。①此后,王莽未再遇到严重的反对。
王莽轻而易举地击败了起义者,而且实际上所有的官员都接受他的领
导,这必定是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使他相信道德败坏的汉室已经失去了一
切支持。他与其同时代的人一样,不但相信天命,而且相信五行(木、火、
土、金、水)的依次接替;每行各与方向、颜色和动物互有关系。
每个王朝各在五行中某一行的力量下进行统治,当这行依次被下一行取
代时,王朝就衰亡。经过了争论以后,火被确定为汉朝的行,这意味着赤为
汉朝之色。②但汉朝已长期执政,所有的人都能看到它衰落的迹象。包括汉室
成员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相信天命正在转移,五行中的土处于上升的阶段。
王莽需要做的是通过巧妙的宣传去说服公众,使之相信改朝换代的时刻已经
来临。这就要伪造吉兆以达到这个目的。
古代中国的一些开国皇帝和他们的支持者是实用心理学大师。他们对典
籍和不足凭信的文书中的预言作有利于他们的解释,并虚构预言,制造吉兆
和散布反对其敌人的政治歌谣。王莽及其追随者精通这种狡猾的手法。从公
元 6 年起,符瑞一个接一个地上报皇上,公元 8 年以后,上报越来越频繁:
如发现了刻石和一个石牛,在梦中出现了上天的使者,一口井自动地开成,
发现了一只有两个铭文封皮的铜合,等等。所有这些征兆的启示都是:王莽
应该登基。难道他不是黄帝之后裔吗?黄是土行之色。牛是与土相关的动物。
当然,拼凑起来的一切打算表示:王莽是黄帝,下一个轮到他来创立一个王
朝。
王莽利用公众的手法与后来用来支持汉代中兴的方法完全一样。在这两
种情况中,精明的从政者都懂得群众心理学。但由于他们同时既是理性的,
又是迷信的,他们最后相信了自己的宣传。只是在他们的历史学表达方面,
②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79—4082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18—225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8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33 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8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37 页)。
② 关于五行在确立和支持行使主权的权力时的重要性,见鲁惟一:《水、土、火——汉代的象征》,载《奥
萨津和汉堡自然学和民俗学协会通报》,125(1979),第 63—68 页;鲁惟一:《秦汉两朝皇帝的权威》,
第 90 页以下。又见本书第 1 章《帝国时期的思想潮流》;第 2 章《知识和宗教方面的支持》;第 13 章《当
运之德的选择》。
这两个运动才有所不同。后汉的胜利使它以前的宣传合法化而成为新的国家
正统。虚构的预言变成了证明王朝创建者价值的上天的启示。王莽则成了一
个篡夺者,他的宣传全是伪心理学的伎俩,这是被上天遗弃的可鄙的人的行
为。
如同许多政治运动,人们不容易看清王莽的行动究竟主动或是被动到什
么程度。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他不能升为摄皇帝,但是他又领导了一个庞大
而有势力的集团,其成员都指望通过他取得利益。上报皇帝的接连不断的符
瑞可能给王莽带来压力,最后迫使他行动。①公元 9 年 1 月 10 日,他采取了
一个不可逆转的行动。他宣布汉朝已亡,自己登上皇位,称其王朝为新朝。②
孺子王受到了不寻常的宽大,被废但没有被杀,他过着隐居生活,最后娶了
王莽的孙女。新的大臣被任命。汉朝的贵族在公元 10 年被贬为平民。公元 9
年爆发了两次原刘氏皇室的起事。公元 10 年中亚发生了一次小兵变,但很快
被镇压下去。王莽牢牢地控制了政府,并在长安建都。
① 例如,发现的一块石上有宣称王莽应为皇帝的启示(《汉书》卷九九上,第 4078 页以下〔德效骞:《〈汉
书〉译注》第 3 卷,第 218 页以下〕)和上报的一个你可以解释为同样内容的梦(《汉书》卷九九上,第
4093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50 页〕)。
② 《汉书》卷九九上,第 4095—409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55 页以下)。
王莽的统治(公元 9—23 年)
由于缺乏材料,世人只知道王莽之治的主要概况,这就是他的政策引起
很多争论和误解的原因。公元 7、9、10、14 年,他下令发行新面值的货币。
第一次和最后两次的发行等于降低了货币的成色。公元 7 年,侯和低级的贵
族必须把他们所藏的全部黄金换成低于其全部价值的钱币。公元 9 年,官僚
机器被改组,并且采用新官衔。公元 14 年,又对地方组织的名称作了变动,
郡县的名称也全部更改。①私人奴隶的买卖在公元 9 年被禁止。同年,政府试
图进行土地改革,根据改革规定,所有壮丁将分配到标准面积的土地。拥有
多于规定的土地的家庭要把余地分给少地的亲戚和邻居。不准出售土地。
公元 10 年,政府下令对酿酒、盐和铁器的交易以及对铸币和山泽地的收
入实行国家垄断。此外,政府在低价时购进,高价时售出,以稳定粮、布、
丝等必需品的市场。为此,在五个重要城市设立官仓。公元 17 年,政府重申
了专卖事业和稳定价格的计划。公元 10 年以后,对猎人、渔民、养蚕人、工
匠、专业人员和商人的收入开征什一税。最后在公元 16 年,政府颁布条令,
规定在歉收年官俸应比照收成情况相应减少。②
怎样解释王莽的这些政策呢?胡适提出了一种赞赏他的意见,称三莽是
社会主义者、空想家和无私的统治者,他的失败是因为这样的人过早地在中
国出现。①美国学者德效骞则接受了班固的有派性的批判。他断言王莽不过是
一个聪明的阴谋家,他依次与所有阶级为敌,于是迸发了最后使他丧命的一
切力量。②克莱德?萨金特认为,前汉气数已尽,中国需要一个王莽。但是由
于鲁莽地推行他的思想,他得罪了所有的人,引起了反抗,结果使他毁灭。③
除了胡适的浪漫主义的和非历史性的解释外,学者们一致对王莽持总的否定
态度,认为他自食其果。
这个观点的缺点是它的目光短浅。王莽的政策是在狭隘和孤立的情况下
进行研究的,当时易受历史编纂学和班固对篡位者的敌对态度的影响。为了
进行更好的剖析,人们必须站得高一些,在前汉和后汉政策的广泛的背景下
看待王莽的施政。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这些措施是否不同寻常的问题。
降低货币成色在中国历史上并非创举。武帝从公元前 119 年起就已采取
这个措施,甚至采用皮革钱,但并没有毁了国家。④王莽的货币政策是面值越
高的货币,重量减得越多。这就使政府更容易满足对金属的需求,还便于巨
额运送。即使新面额的钱会引起不信任,但其影响一定是有限的。占人口大
多数的农民很少使用,甚至不使用货币。商人和士绅们可以用小额的钱交易,
小额钱的币值和金属价值几乎是一致的,他们可以向土地投资以保护其资
① 《汉书》中记载此事的段落特别含糊。关于官衔和名称的改变,见《汉书》卷九九中,第 4103 页以下、
4136 页以下(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269 和第 341 页以下)。郡县采用的名称收于《汉书》
卷二八这些单位各个条目中。
① 胡适:《1900 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王莽》,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刊》,59(1928),第 218—
230 页。
②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98 页以下。关于班固的意见,见《汉书》卷九九下,第 4194 页
(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470 页以下)。
③ 萨金特:《王莽》。
④ 见本书第 10 章《币制的改革》中关于王莽使用白鹿皮钱和改革的情况。
本。
禁止私藏黄金不过是试图使王以下的汉朝贵族贫困化的一个行动。汉贵
族一旦在公元 10 年被贬黜,黄金又准许流通。
王莽并非第一个改变官衔或郡县名称的皇帝。公元前 144 年,当七国之
乱后政府改组时,前汉已采用新的官名。公元前 104 年,当修改历法并认为
一个新时代开始时,它再次改变官衔。①
禁止买卖私人奴隶对社会的影响甚小。这个禁令无疑可以设法逃避,所
以无论如何也在公元 12 年被取消了。②土地改革已被热烈地提倡了几个世
纪。③王莽的措施显然是均田制的前身;均田制后来在公元 485 年被北魏所采
用,唐朝继续实行到 8 世纪,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王莽的土地改革虽然用
意良好,但不可行,它在公元 12 年也被取消。
约在公元前 119 年,武帝设国家盐铁专卖,随之在公元前 98 年,又对酿
酒业实行专卖。④对酒的专卖于公元前 81 年被取消,但是对盐铁的专卖,除
公元前 44 至前 41 年这几年外,一直维持到前汉垮台为止。后汉恢复了盐铁
专卖。公元前 112 年,铸币已成为政府的垄断事业,它一直维持到前汉结束。
后汉继续实行。在前汉和后汉时期,山泽的收入是皇帝独占的,由渔民、猎
人和樵夫缴给皇帝私囊的税组成。公元前 110 年法定的平价计划一直实行到
前汉结束,后汉在公元 62 年重新实行。除了王莽重新实行的酒类专卖这一例
外之外,可以说王莽的专卖事业与前汉和后汉的完全一样。公元 22 年取消一
切专卖事业的事实并?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