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外之外,可以说王莽的专卖事业与前汉和后汉的完全一样。公元 22 年取消一
切专卖事业的事实并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失败了,而是因为在内战期间无法实
行。⑤
公元前 119 年,武帝已向商人和工匠征税,税率分别是他们资本的 9.5%
和 4.75%。虽然王莽可能向稍多的行业征税,但税赋因根据收入征收,因此
比武帝时按资本征收的税负担要轻一些。
在歉收时期减官俸的做法在王莽以前就有。这种命令可见于公元前 70
年的记载(在得人心的汉宣帝时期),后汉也随之采取类似的做法。王莽不
过采用了更系统的措施罢了。①
经过这一比较,所出现的实际情况是明确无误的。王莽不是一个标新立
异者。除了土地改革和限制奴隶制的短命的尝试外,他的重大政策是前汉实
践的直接继续。这意味着班固对王莽的指责缺乏根据。这些指责是歪曲一个
人的手法,出于政治和哲学的原因,他必须被描述为无能的和道德低下的人。
班固的记载中关于王莽对待国境内外非汉族民族的政策也同样有偏见,
需要正一正视听。公元 12 年在今贵州的牂柯郡的土著部落杀死了汉的郡守。
两年后,即公元 14 年,益州郡(今云南)的土著部落造反。②班固坚决认为,
由于王莽把土著的王贬为侯,他本人引起了这场叛乱,并且他无力应付这一
① 《汉书》卷十九上关于官员的各个条目提供了变动的详细情况。
②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3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24—325 页);韦慕庭:《西
汉的奴隶制》(芝加哥,1943),第 457 页。
③ 关于西汉限制土地的情况,见本书第 10 章《农村社会结构》;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267 页。
④ 见本书第 10 章《国家专营和商业控制》。
① 关于各种官俸,见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剑桥,1980),第 125 页以下。
②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39、423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25、348 页)。
危急的局面。实际上,西南的动荡在中国人征服那个地区时就已经开始了。
武帝为了建设一条通往缅甸的商路,在公元前 111 年把贵州地区并入帝
国,公元前 109 年接着又并入了云南。但中国人还没有强大得足以摧毁部落
组织,被迫承认地方的酋长。土著们在公元前 105 年、前 84 至前 82 年和前
27 年几次起来反抗。显然公元 12 年的骚乱和公元 14 年的起事是这类事件的
一部分,而不是对王莽丧失理智的政策的反应。此外,他成功地处理了公元
14 年的起事。虽然《汉书》忽视了这个事实,但《后汉书?西南夷》却记载
王莽任命了益州的新郡守,此人逐步平定了这块领土。①
在北方,中国与匈奴大帝国毗邻,后者是统治今外蒙古和内蒙古的部落
联合体。在公元前 51 年以前,中国人和匈奴的关系通常是敌对的,但在那一
年双方缔结了和约。呼韩邪单于——两个对立的匈奴单于之一——采取了前
所未有的行动,亲自访问长安,当时中国的君主明智地把他作为平等的人对
待。②他在公元前 49 年和前 33 年又进行了访问,他的继承者在公元前 25 年
和前 1 年前来汉廷。王莽被指责破坏了这些友好关系。
在古史记载中,自公元前 51 年起的一切事件都被说成是对匈奴的屈服。
近代的学者也持这一观点。班固不能承认中国皇帝和一个异族统治者之间的
平等关系。他不能摆脱他自己一套程式化的词汇和信仰,即中国的文化优越
性意味着它在道德方面处于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天子则高居于顶点。这
只能使他把外国统治者的来访描述为臣民对其君主的朝拜。的确,中国的皇
帝没有回访,匈奴送来人质,而中国人则没有。③但是,如果把感情和历史编
写手法的因素搁置一边,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人并未控制住匈奴。出现一
段和平和恢复时期应该说对匈奴是合适的。他们一度停止了袭扰,并称他们
的行动是“保护中国的边境”。他们从中国皇帝接受了大量礼物,只要愿意,
他们随时能重启战祸。④就中国人来说,他们了解军事解决的代价是高昂的,
也许是不可能的,权宜之计才是上策。
公元前 33 年呼韩邪单于在最后一次访问汉廷时,得到了汉帝后宫的五名
宫女。其中的王昭君深受匈奴统治者的宠爱,生下两个儿子。①似乎只有其中
的伊屠智牙师活了下来。当呼韩邪在公元前 31 年死亡时,王昭君得到了中国
皇帝的准许,遵循匈奴的习俗,成为下一个单于之妻。在新的婚姻中,她生
了两个女儿,其中之一名云。
王莽在公元 2 年召回云,把她安置在王太皇太后的随从中。她北返时成
了一个为中国利益战斗的坚定分子。她的夫丈是著名的匈奴贵族,也主张与
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总之,在匈奴中已存在一个亲汉的集团,其中云、
她的夫丈,大概还有她的异父兄长伊屠智牙师是积极分子。可以推断,匈奴
中的保守分子以严重的猜疑心注视着主和派的计谋,并且试图促使与中国决
裂,来抵消主和派的影响。在位的单于恰好是一个保守分子。当王莽在公元
① 《后汉书》卷八六,第 2846 页;见本书第 6 章《西南》。
② 见本书第 6 章《匈奴》;第 2 章《外交事务》。
③ 关于中国公主嫁给外国统治者而实际上构成人质制的和亲的观点,见何四维:《中国在中亚:公元前 125
至公元 23 年的早期阶段,附鲁惟一的导言》(莱顿,1979),第 60 页以下。
④ 关于中国人给匈奴礼物的规模,见余英时:《汉代的贸易和扩张:中夷经济关系结构研究》,第 46 页以
下,及本书第 6 章《匈奴》。
① 《汉书》卷九四下,第 3806 页以下。
9 年登基时,他面临的就是这种形势。②
班固声称,匈奴之重启战祸是因为王莽“贬”了单于。“贬”是一个不
必要的无礼行动,虽然此举无疑得到了儒家的热烈支持。除了少数例外,中
国人对外国人态度的名声是很不好的。公元前 1 年,哀帝以极为不得体的态
度对待同一个单于;公元 41 年,后汉的开国皇帝对有影响的莎车王的态度甚
至更为粗暴。③王莽不过按照传统方式行事罢了。但他无权管辖匈奴,不能随
意贬黜他们的单于。这件事不可能是一场战争的真正原因;充其量,它为保
守分子提供了一个借口。
王莽机智而有效地对付了匈奴的新的好战行为:他既坚定,又使用了灵
活的外交手腕。公元 10 至 11 年冬,他下令动员 30 万人。这次动员据推测给
边境地区带来了困苦,一直被指责为好大喜功的无效行动。只要更细致地阅
读文献,就能清楚地看出王莽的行动是迅速和应付自如的。①30 万人不是在
一地而是在北部边境沿线的 12 个地方征集的。因此,对边境人口的破坏性影
响被保持在最低限度。相比之下,武帝曾在公元前 133 年在一地征集过 30
万人,却未遭到班固的奚落。王莽的炫耀武力足以强制推行他的外交政策,
而军队则从未出动。这可以从匈奴不敢贸然对中国发起大进攻的事实中得到
证明。
在外交战线方面,王莽试图支持匈奴中的主和派。自呼韩邪单于死后,
单于王位的继承按照辈分和长幼进行。每一代,前单于之子都是继位者,顺
序从兄至弟或堂兄弟。在战争重新爆发时,继位者是在位单于的异母兄弟和
亲华派成员咸。他得到了王莽的财政支持,在公元 11 年称孝单于,这样正合
原来的打算,加剧了匈奴的不和。虽然咸不得不向他的异母兄长投降,但他
强大得足以不受惩罚,并且继续为单于王位继承人。②
当匈奴继续进行虽然是小规模的侵袭时,王莽在公元 12 年下令把在长安
当人质的匈奴王子处死。③王莽为此一直受到谴责,虽然他是根据自己的权利
行事的。人质制是在报复的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后汉的开国皇帝在公元 32
年也毫不迟疑地处决了一个显贵的人质。
咸于公元 13 年登上单于王位,主和派随之掌权。④他在公元 48 年死后,
局势又起了变化,因为他的兄弟兼继承者是一个保守分子。当时,伊屠智牙
师是他的一代中唯一在世的单于王位继承人,新单于把他杀害,这成了保守
分子和亲华派之间紧张关系的重要迹象。但是,除了公元 19 年的侵袭外,没
有重新爆发战争。中国人的边防要塞完好无损,王莽的军队能够经受匈奴的
压力。此外,王莽再次转向外交。云公主带全家已来长安,据认为是因为他
们担心遇害,王莽立她丈夫为孝单于。后者不久死去,这对中国来说是不幸
的,王莽的统治就这样在他与匈奴的对峙中结束。云再也没有回到北方,她
② 关于王莽与匈奴的关系,见《汉书》卷九四下,第 3820 页以下。
③ 关于公元前 1 年的事件,见《汉书》卷十一,第 344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7 页);
卷九四下,第 3817 页。关于公元 41 年的事件,见《后汉书》卷八八,第 2923 页以下。
①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21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04 页以下);卷九四下,第
3824 页。
②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2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16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28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19 页)。
④ 《汉书》卷九四下,第 3828 页。
留在中国的朝廷,于公元 23 年在那里与王莽一起遇难。
王莽以同样的机敏处理在中亚出现的问题。公元 13 年,焉耆起事,并杀
死了中国的西域都护;狭义地说,西域是一块包括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绿洲
的领土。公元 16 年,一支中国远征军遭到伏击,但没有被全歼。它攻打焉耆,
屠杀了它的一部分居民,才返回中国。班固声称,从此以后便与西域断绝了
往来。①此说不确。他这里的历史记载与他书中的其他部分相矛盾,因为他在
别处叙述了西域的新都护在塔里木盆地自立的情况。焉耆受到了惩罚,北部
的一条丝绸之路上的其他城镇都没有脱离中国。西域在王莽死后的内战时期
才丧失,班固出于历史编纂学的原因,却把这个事上推到“篡位者”的统治
时期。②
在与羌人和朝鲜人的关系方面,王莽也是成功的。在西面,他把中国的
领土扩大到青海。在东面,他在公元 12 年轻易地打败了高句丽。③尽管班固
只是作了暗示,但王莽在对待所有非华夏民族的政策方面,的确表现出他突
出的才能。
概括地说,王莽不是班固所述的那个无能、狡猾、伪善和妄自尊大的蠢
人。这些都是老一套的和不公正的指责。从积极的一面衡量,王莽是机智而
能干的。他无疑受自已经历的影响,不愿把自已帝王的权力下放给他人,并
且严密地注视着他的官员的表现。他严厉得竟迫使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孙子
和一个侄子因犯法而自尽。这与汉代诸帝纵容其亲族相比,应受到称赞。他
有广泛的爱好。公元 5 年他就古典经籍、语文学和其他题目召开的会议,其
重要性完全可与公元前 51 年的石渠阁的讨论和公元 79 至 80 年的白虎观的讨
论相比。①公元 16 年,王莽命太医解剖一个被处决的人,以便研究他的内脏
和动脉并找出治病的方法。公元 19 年,王莽召集骁勇善战的人。其中一人曾
造了两翼,飞行了数百步才落地。据推测他是从御用庭园中一座高达百米的
塔上起飞的。从消极的一方面衡量,王莽是一个过分地依赖古文学派经典的
有点迂腐气的儒生。②他不喜听批评意见,并且象当时所有的皇帝那样,有迷
信思想。
难以说清王莽是哪一类人。在提倡古文学派和对待奴隶制和土地改革的
态度方面,他是改造派。在依赖国家专卖事业稳定价格和推行法律方面,他
是时新派。王莽不是革命空想家,而是一个在治理中国时其作为很象在他之
前的汉代诸帝的务实主义者。
如果士绅对王莽有任何不满,这种情绪也不是明显的。就班固所知,从
公元 10 至 20 年甚至没有一起反对他的阴谋。没有试图暗杀他的行动,可是
①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36、4156 页(德效骞:《〈汉书〉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