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公元 10 至 20 年甚至没有一起反对他的阴谋。没有试图暗杀他的行动,可是
①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36、4156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33、336 页)。关于焉耆,见
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77 页注 588。
② 关于公元 16 至 23 年任都护的李崇,见《汉书》卷九六下,第 3927 页(何四维:《中国在中亚》,第
196 页)。
③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30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25 页以下)。
① 关于这些会议,见本书第 2 章《思想文化背景》和第 14 章《学派的发展和官学》及《后汉时期的官学》。
② 关于这些试验,见《汉书》卷九九中,第 4145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82 页)。关
于飞行的尝试,见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第 4 卷第 2 部分,第 587—588 页。关于古文学派,见张朝孙(音):
《白虎通:白虎观中的全面讨论》(莱顿,1949、1952)第 1 卷,第 137 页以下;本书第 14 章《五经》。
甚至连汉武帝也几乎在公元 88 前年被人谋杀。①所有的证据证明,实际上全
体官员都支持王莽,只是在广泛的农民骚乱导致官军彻底战败时,对他的支
持才消失。如果王莽对这种骚乱负责,那将是对他统治的一个致命的控诉。
但他不负此责。王莽的垮台是由于几次黄河改道的重大积累的影响,这是非
人力所能防止的灾难。②
① 《汉书》卷六,第 211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2 卷,第 118 页);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
机和冲突》,第 48 页。
② 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45 页以下。
汉代的中兴
世界上保存的最早人口数字是在公元 2 年阴历八月(9 月至 10 月)进行
统计的。③《汉书》中的地理志根据那次调查列出了每个郡和国的户口数,然
后记载了各该单位所辖的全部的县。由于汉代县的地点和大小除了少数外都
已知道,这样就有可能相当准确地绘制一张表示居住人口的圆点图。在公元
140 年进行统计的第二份保存下来的人口数字见于《后汉书》的地理志,也
可以据此绘制一张地图。两张地图经过比较产生了重要的结果,公元 2 年中
国的人口数为 5770 万,而公元 140 年只记载了 4800 万。后一个统计数中缺
三个郡的报表,因此全国的总人数略为超过 4800 万。可以说在公元 2 至 140
年期间,中国的人口减少了 800 万或 900 万人。
此外,在此期间,人口的地区分布状况发生了大变化。在公元 2 年,4400
万人生活在中国北部(可以确定为秦岭山脉、淮河诸山和长江湾以北的中
国),生活在中国南部的有 1370 万人,其比率为 7.6 比 2.4。在公元 140 年,
其相应的人口数分别为 2600 万和 2200 万,其比率为 5.4 比 4.6。中国北部
人口减少,南部则增加。在西北,人口减少 650 万。在东北,有 1150 万居民
主要在黄河故道之南的大平原上消失了。这些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因中国南部
——特别在湖南、江西和广东——的增加而得到弥补,那里的人口已增加了
三倍。
这样大的增长数字是不能用出生率的突然增加来解释的。必然的结论
是,已经出现自北往南的大规模的自动的迁移。西北的人
口转移在王莽垮台后开始;这是匈奴和羌人(西藏人)的压力造成的,将在
后面予以讨论。黄河的两次改道促使大平原人口的迁移。
到那时为止原来沿一条河道往北流向今天津入海的黄河,在平帝时决
口,淹了大平原的南部。它一分为二,一条仍是往北的旧河道,另外新的一
条则汹涌地向东南流入淮河。当公元 2 年阴历八月进行人口调查时,这场灾
难尚未发生。由于冬季河流一般
不发洪水,可以推断灾害的时间应在公元 3、4 或 5 年。第二次水灾随之在公
元 11 年发生,这时黄河永远脱离了北部旧河床而改向现在的河道流动,其河
口正在山东半岛之北。①
避免这两次自然灾害是根本不可能的。黄河携带大量淤泥顺流而下,它
就是以这种黄土淤泥而得名的。在西北,水流湍急,沿河淤泥被冲下。但黄
河一进入大平原,水流就缓慢了,淤泥沉底;经过若干世纪,河床逐渐高于
周围的农村。中央政府缺乏资源去进行规模宏大的工程建设,诸如建造和维
持足够的堤坝。日常的水利工程由地方进行,堤坝在形势需要的时候和地点
才建造。它们充其量不过是修修补补的工程。
即使有全国性的规划,黄河也不能长期地加以控制;一旦发生不可避免
③ 见毕汉斯:《公元 2 至 742 年时期的中国人口统计》,载《远东古文物博物馆通报》,19(1947),第
125—163 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中,第 412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18 页)。
的灾害,政府需要下巨大力量去动员技术人员和劳工进行修理。②甚至精力充
沛的武帝直到公元前 109 年才使前 132 年的一次小决口合龙。黄河新的南河
道直到公元 70 年才被截断,那年 4 月 8 日的一道诏令还因此庆功。③公元 1194
年,黄河又转向其南河道,1853 年转而往北。在那个时候,政府的资源虽然
远远多于王莽时代,也无力对付这种自然力量。因此,他不应为给他带来的
导致内战和自己死亡的不幸受任何责难。
许多人必定在这两次水灾中死去,幸存者逃离了受灾区。在邻近地区,
供应的物资不足以供养难民。饥荒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成了黄河几次改道的
积累性后果的受害者。农民开始逐步地放弃大平原南部,缓慢地向南方迁移。
沿迁移的路线出现了动乱,挨饿的农民结伙抢粮。
山东的形势甚至更加危急,这个半岛也因难民而拥挤不堪,也遭到随之
而来的饥荒,但它夹在黄河两条新河道之间,没有方便的逃生之路。农民的
团伙壮大了,最后合并为一支庞大和组织甚差的、但几乎是无敌的军队,它
横行于山东,一路抢掠,杀戮和绑架。当地方官员无力对付这种危急情况时,
王莽在公元 18 年下令动员军队。这些措施未能收效。公元 22 年,王莽派大
军在冬季进入山东,这时黄河河水低浅。战斗中官军战败,指挥将领被杀。①
农民在前额抹红色,以与官军相区别,从此他们称赤眉军。赤为前汉之
色,所以农民们模糊地认为自己是捍卫先朝的战士。但是他们是单纯和无知
之民,不识字。他们没有建立军事单位,没有旗号,也不使用专门的指挥语
言。纪律的维持并不复杂,却很有效。杀死他人者偿命,伤害他人者要赔偿。
首领们用低级官员的官衔称呼自己,大概他们也只知道这些官衔。少数士绅
也参加了赤眉军,但他们没有真正的影响;权力掌握在农民自己手中。没有
证据证明赤眉军是秘密会社或宗教运动。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的共同因素是饥
饿,他们结伙流窜的直接目的是迫切要求填饱肚子。
当赤眉军已经发展得人数众多时,作为单一的部队作战对他们来说已经
不方便。王莽的军队被一支分队所败,而另一支则在围攻一个县城。第三支
分队似乎已撤出山东,因为那里可供掠夺之物已很少。这支部队后来在其他
分队的追随下,缓慢地朝富饶的南阳郡移动,汉王朝不久就是在这里中兴的。
南阳(在河南南部)有一块肥沃的农业盆地,夹在秦岭山脉和淮河诸山
的山麓之间,它们把水往南排入汉水。南阳是约 20 个有名的地方绅士氏族和
景帝(公元前 156—前 141 年在位)一系的几大支刘氏成员的故乡。①从受灾
的大平原迁移的路线之一经过此郡。一些绅士氏族在其追随者的帮助下通过
筑垒自固,度过了动乱的年代。在公元 22 年初期,南阳本身的形势相对地说
是稳定的,但是武装和胜利的农民团伙在其南方作战。这些团伙是所谓的新
市军(它因一个靠近汉水下游的乡而得名)和长江下游的部队。每个团伙由
② 关于治水,特别是治理黄河的问题,以及修理、甚至预防或进行破坏的活动,见《史记》卷二九(沙畹:
《〈史记〉译注》第 2 卷,第 520—537 页);《汉书》卷二九;鲁惟一:《汉代中国的危机和冲突》,第
154 页以下、190 页以下。
③ 《后汉书》卷二,第 116 页;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47 页。
① 《汉书》卷九九下,第 4145、4177 页(德效骞:《〈汉书〉译注》第 3 卷,第 379、432 页);毕汉斯:
《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152 页。
① 毕汉斯:《汉代的中兴》第 1 卷,第 92 页以下。
几个首领领导,其中大部分为未受教育的平民,还有少数绅士。②
公元 22 年夏,新市军转向北方,越境进入南阳。该郡南部的地方农民领
袖集结了自称为平林军的一伙人马作为响应。平林军中有南阳的刘家成员刘
玄,他因一次氏族仇杀,被迫逃避官府的追究。
南阳是公元 6 年汉皇室发动反王莽起义,因缺乏民众支持而失败的那个
郡。但这时情况不同了。公元 22 年新市军正从南面进入南阳,受到了地方平
民的欢迎,而那时所向无敌的赤眉军正从东面靠近。虽然它们都没有政治纲
领,甚至也不敌视传统形式的政府,却对土地主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这完全
是因为它们人数众多,并且在挨饿。南阳绅士的情绪一定很高,也很担心;
这时,发动一场成功的起义的条件开始成熟了。如果与地方的绅士氏族联合
起来的南阳前皇室成员能把民众的动乱纳入反王莽的渠道,他们不但能救自
己的性命,而且能恢复已垮台的王朝。
南阳的活动分子中无可争辩的领袖为刘 ,史籍中提起他时总称他的字
——伯升。③他是景帝的第六代后裔,因此是前汉开国皇帝高帝的第八代后
裔。刘伯升与汉皇室的关系很远,他的父亲、祖父、或曾祖父都未封侯,整
个这一支无疑没有再载入皇室宗谱。他的父亲曾担任官品较低的县令。他的
母亲出身于南阳的一个有地产的富族。他有三个姐妹和两个兄弟——刘仲和
刘秀。正是这位生于公元前 5 年 1 月 13 日的刘秀,注定将开创后汉王朝,虽
然在最初他因长兄而默默无闻。
为了对南阳出现的同样压力作出反应,有势力的李族也计划起事。它捐
弃前嫌,同意与刘伯升合作。①其他几个族也参加起义,但许多氏族则宁愿等
着瞧。刘伯升甚至遭到他的至亲的反对。
造反者于公元 22 年 10 月或 11 月在农村各地起事,然后迅速会师。刘伯
升一定象原先计划好的那样,与新市军和平林军协商结盟,于是得到了南阳
几个绅士氏族的援军。②他通过南阳向北进军,初战告捷,但随之在小长安惨
败在王莽的地方军之手。刘伯升之弟刘仲战死,他还丧失了一个姐妹和几个
其他近亲。原来迟疑不决而不肯行动的地方官员这时假定起义已被镇压下
去,就开始围捕和处决造反者的亲属。
刘伯升力挽狂澜;他亲自与此时也已进入南阳郡的长江下游部队的首领
们会面,说服他们与他共举大业。这样不仅弥补了损失,而且增加了叛乱的
领导层中头目的人数,从而使力量对比不利于南阳的绅士。另外,虽然刘伯
升似乎已在全面行使指挥权,但农民军的头目依然控制着自己的在旧旗号下
作战的团伙。刘伯升与这些经过改编和扩充的军队在公元 23 年 1 月或 2 月重
新与王莽的军队交战,结果大获全胜,并杀死了两名指挥将领。此后不久,
他又击溃了另一支敌军。南阳的大部分这时已落入刘伯升手中,于是他进而
围攻南阳郡重要的郡治之地宛城。使者们纷纷向帝国其他各地出动,公开宣
布应该推翻王莽,并列举他的“罪状”。
这时正是拥立一个皇帝以使叛乱合法化的大好机会,但各路领袖只在一
件事上是一致的:应拥立刘氏的成员来恢复汉朝。南阳绅士的明显的候选人
② 《后汉书》卷一上,第 2 页以下。
③ 刘伯升传载《后汉书》卷十四,第 549—555 页。
① 关于宛城的李族,见毕汉斯:《汉代的中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