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年)说道:“每念灵帝,令人愤毒。”公元 190 年,灵帝之先的四位皇帝被
说成“无功德”而除了庙号;②至于灵帝,则自始就没有人想到要给他一个庙
号。他在位期间,至少人们有一次策划要以刘家其他成员来替换他,而且他
必须忍受目睹在中国各地有四个人先后称帝对抗的屈辱(一次是公元 172 年
在南方;一次是公元 178 年在洛阳本地;一次是公元 187 年在北方;一次是
公元 188 年在西部地区)。③公元 184 年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宣传运动,使得
千百万农民群众相信:汉朝的气数已尽,农民应该拿起武器来推翻汉王朝,
开创一个幸福康乐的新纪元。这就是头裹黄布为号的黄巾军叛乱:它虽早在
公元 185 年初即已被平定,但其余烬,至公元 189 年 5 月间犹历历在目。
军事组织
黄巾叛乱的影响特别表现在军事组织方面。第一,汉朝有正式常备军五
营,此即公元 168 年拒绝援助窦武的那支部队。现在不清楚的是,189 年 5
月这支部队是怎样部署的;它可能有几支人马已派往叛军起事的各处。所有
这些叛乱多多少少地无一不是公元 184 年黄巾起事的结果。 ①
当黄巾叛乱爆发时,朝廷匆忙地给派往战场平定叛乱的军人创造新的名
号。在那 5 年战乱期间,有些封号废除了,但在 189 年 5 月间还有许多封号
和人物并不适应常备兵役制度。例如,皇后的异母兄大将军何进便是。他的
封号几乎是黄巾起事的消息到达京师的那天给予他的。虽然他在平叛中并未
起过作用,但叛乱平息之后这封号仍未收回。还有一个“票骑将军”的封号
则给予了皇帝母亲的侄子。
车骑将军的封号则给予了皇后的另一个异母兄(何苗),其次是在公元
189 年 5 月另外任命了其他三位将军。其一是册封的后将军表隗(死于 190
年),此人出自袁氏大族。②另外两人为前将军和左将军:他们都被派往帝国
的东部去平叛。这六个将军封号都偏离了常规做法,而且有几种封号自 150
年前的光武复辟战争以后一直未曾启用。它们之得以恢复不仅是对于无休无
止的叛乱的反应,也是为了满足那两位外戚家属成员的野心。
大将军的头衔曾在公元 168 年给窦武封过短暂的几个月,它倒是屡见不
鲜的事。在何进之前曾有六名官员被任命为大将军,但是除了一人以外,其
② 《后汉书》卷九,第 370 页;《后汉书》卷七四上,第 2374 页;《资治通鉴》卷五九,第 1903 页(雷
夫?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卷 58—68 所载公元 181—220 年间的大事记》,
'堪培拉,1969',第 55 页)。
③ 《后汉书》卷八,第 334、354、356 页;《后汉纪》卷二四,第 4 叶(第 285 页)。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48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八,第 354、356—357 页。关于各种将军的封赠和任命,见毕汉斯:《汉代的官僚制度》
(剑桥,1980),第 121 页以下。
余都在与宫廷的斗争中死于非命。①显然,有几位大将军同皇帝之间有利害冲
突,这在何进也不例外。公元 188 年以前,大将军事实上是给予平民的最高
头衔(太傅除外),而何进在危急时期能利用他的权威来制服朝廷和宦官。
可能正是由于这种原故,灵帝于公元 188 年 9 月采取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步骤,
即任命了一名宦官来做一支崭新的军队的上军校尉。这位上军校尉蹇硕(死
于公元 189 年)是皇帝的亲信,甚至大将军亦被置于其麾下。②
这支新部队被称为西园军,表面上是说皇帝因害怕黄巾才建立的。在这
个宦官上军校尉之下皇帝还任命了七名非宦者为西园军的下属校尉。其中有
几个校尉在反对黄巾军和其他几次叛乱中使自己出了名;另外一些人则出于
袁氏大族或者是袁家的门生故吏。这些校尉的士兵们可能早已受各该校尉的
指挥,而这或许就是创办这支新军的第三个理由。在勘定叛乱的时期,许多
私人都已开始招募自己的部队。西园军是使这些部队得到某种合法化,保证
他们能为皇帝去作战。
任命一名宦官做上军校尉,这是窦武危机之后一系列合乎逻辑的发展的
最后一步,结果是宦官的权力扩展到了帝国政府的各个部门。曾经阴谋搞垮
窦武的曹节在公元 169 年做过一百天的车骑将军,在 180 年又出任此职达五
个月。另一名宦者在 186 年也做了四个月的车骑将军,现在蹇硕却做到了上
军校尉。公元 188 年 11 月 21 日,皇帝驻跸大华盖下检阅他的军队,并自称
“无上将军”——这是后汉时期拥有这另一个称号的第一位皇帝。①
尽管如此这般戒备,西园八校尉几乎未敢冒风险参加野战。公元 188 年
12 月,上军校尉派了一名它的副职去西部作战,另一名校尉则在京师的南边
胜利地打击了黄巾余部。可是,这后一名校尉的战绩未得到承认,而且在皇
帝死之前一个月便毙于狱中。公元 189 年的最初几个月,当流窜的叛军威胁
到京师时,派去打仗的竟不是西园军,而是一位带领私人军队的大臣。对于
另一支朝廷不能攻克的叛军则滥加封赏;这个姿态表明,朝廷对叛军也要花
钱来买动。不管它是新的称号、新的编制和新的军队,总之都表现了朝廷确
实的软弱无能。
当灵帝快要死的时候,两位将军中的一人在东边作战。董卓被召回京师
接受一个文职任务,但他拒绝受命。反之,他声称他的军队不让他离职,他
带了他的部队向京师进发。灵帝去信谴责他,董卓对此置之不理。当灵帝弥
留之际,董卓已进到距京师的东北约 80 英里处,待机“以观时变”。 ②
大放逐(党锢之祸)(公元 169—184 年)
灵帝在位 20 年,它代表了宦官在汉朝历史上最长的连续统治时期。我们
已经看到,在这个时期的末年,宦官的势力是怎样伸展到了军事组织中去的。
① 见下面第 8 章的《文官的征募》的有关部分。
② 《后汉书》卷八,第 356 页;《资治通鉴》卷五九,第 1890—1891 页(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
第 40 页,并见第 385 页注 13)记述了这西园八校尉的建立;关于蹇硕,见《后汉书》卷五八,第 1882 页,
《后汉书》卷六九,第 2247 页。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56 页;《后汉纪》卷二五,第 9 叶(第 303 页)。
② 《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2 页;《资治通鉴》卷五九,第 1897 页以下。(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
年》,第 48 页以下)
现在不太知道宦官的背景如何:他们是怎样和被谁选来阉割的,又是怎样在
宫里取得地位的。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一种选拔的制度,也不知道他们要不要
经过考试。但是我们只知道他们对事务有巨大的影响;知道他们一旦邀获人
主的恩宠,便能掌握住大权,历久不衰。①
公元 189 年 5 月,牵涉到窦武危机中去的所有重要宦官都已退出舞台。
侯览已在公元 172 年自裁,王甫在 179 年死于狱中,曹节在 181 年以寿终。
他们的位置已由新人接替:一为西园军的上军校尉蹇硕(死于 189 年);一
为在公元 186 年做过 4 个月的车骑校尉的赵忠(死于公元 189 年);一为张
让(死于公元 189 年),即支持皇帝在财政上搞鬼的那个大权术家。灵帝称
赵忠为“母”,而称张让为“父”。袁家在宦官队伍中也有自己的人,即袁
赦(死于公元 179 年),他的职位是中常侍。②
宦官的编制在称号和职位方面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它们在灵
帝时代更是有增无已。大约到了这时,宦官们往往被授予爵位,而且可以传
给他们的义子干儿。宦官通常是成帮地受封,这表明他们在帮助皇帝反对一
个军人领袖或一个野心勃勃的官僚时,他们是拉帮结伙地同谋共事的。公元
126 年,19 名宦官因拥立顺帝(公元 125—144 年在位)有功而被同日封爵;
公元 159 年,5 名宦官(另有 7 名非宦官)因帮忙清除大将军梁冀(死于公
元 159 年)的势力有功而被封赏;公元 168 年,18 名宦官因帮忙翦除窦武和
陈蕃有功而被授予爵位;公元 172 年,12 名宦官因发现了一宗反皇帝的阴谋
而受勋;公元 185 年,12 名宦官因使皇帝相信他们曾镇压黄巾有功而被授勋。
赵忠与张让便是属于公元 185 年这 12 名受勋的宦官之中的人。③
公元 175 年以后,给宦官的名号越来越多了。根据那一年的诏告,宫内
原由官员主管的官署今后统交宦者掌管。同样地,所有原来主管官员的副职
也都交由宦官担任。不清楚这一措施落实到哪些部门,但很可能的是,从公
元 175 年起,皇帝的膳食、文房四宝、衣物、珠宝珍物以及甚至他的医疗保
健问题,一律交给了宦官。自公元 175 年起也有一名宦官决定物价(“谐价”),
这可能指的是决定宫廷购物的价格。①
可是,比起因为公元 169—184 年的党锢之祸而使他们的干儿义子、兄弟
和父母都担任官职一事,这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党锢之祸开始于公元 169 年
之末,那时一方面是窦武危机之后深得皇帝宠信的宦官,一方面是有些不满
于自己无权无势的大官僚:这两种人之间郁积了冲突的种子。这个冲突此时
已经爆发,而且是宦官取得了胜利。有 8 名官员被指控为结党营私,将有所
不利于皇帝,而当这 8 名官员被杀之后,便为屠杀他们的门生故吏、儿子和
父母达百多名的道路开了绿灯。屠杀完了以后,他们的妻室儿女被充军到北
方寒带地方或南方瘴疠之区,然后在廷尉官署上张榜除名,使这些人免官禁
锢,永不录用。不仅他们本人如此,甚至黑名单上的五服以内的人也不得例
① 关于宦官的早期历史,见上面第 3 章《宦官的作用》。
② 关于这些宦官,可看《后汉书》卷三四,第 1186 页;《后汉书》卷四五,第 1523 页;《后汉书》卷七
八,第 2522—2538 页。
③ 《后汉书》卷七八,第 2525、2534—2535 页。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37 页;《后汉书》(志)卷二六,第 3590 页以下;见本书第 8 章《中央政府》的
有关部分。
外。②
年仅十三岁的灵帝要过了一些时候才能够完全懂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虽
然大规模的禁锢运动已因公元 166—167 年官员和宦官之间类似的斗争而已
在实施,但新皇帝并不知道“党锢”究为何事。当他被告知,它意味着这个
“集团”阴谋反对国家本身时,他批准了这道诏旨,从而开始了大禁锢运动。
公元 176 年有一名官员竟敢请求废除禁锢运动;其结果是,禁锢运动更加扩
大规模,使之适用于每个与这个“集团”有牵连的人。公元 179 年随着侯览
和王甫的死,禁锢运动有所收敛,但它仍在进行,直至公元 184 年黄巾军起
事时宦官已无力再支配任命官员之日,大禁锢运动才告停止。① 可是与此同
时,高级官职的性质已起了变化;它从原来要通过本事和建功立业才能达到
的目标变成了可以出最高价钱任意出卖的东西。
在汉朝初年,宦官的数目不超过 14 人,但据说到了灵帝末年,其数已膨
胀至 2000 人。不能设想,这么庞大的队伍会安分守己,太平无事;事实上他
们内部已是纷争不已。他们最尖锐的对峙是发生在以母党为一方和以后党为
另一方的宦官之间。另外一个派系分裂表现为公元 185 年因功而受封的那 12
名宦官和那些不满意他们支配帝国的财力和人力的其他一些宦官之间的对
立。在灵帝时代就曾发生过宦官彼此互相反对的阴谋,其结果是互相控告指
责对方。最后那 12 名宦官打倒了所有他们的敌人。
公元 171 年的一个阴谋是把皇太后从她舒适的幽禁处所释放出来;而最
严重的一件事无过于有一名太监在公元 184 年告诉皇帝:由于那 12 名宦官的
横征暴敛和党锢之祸才引起了黄巾叛乱。关于第一件事,插手窦太后事件的
宦官们被控以恶毒地攻击皇帝的生身母亲——所以这两个女人就被人利用来
彼此斗法。关于黄巾事件,巧妙的手法使非难的视线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