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靠私人军队去对付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情况才促使朝廷改变地方行政,
而任命有全权资格的州牧。
如果不是这一次叛乱,那也是北方另一次更长的叛乱使得朝廷下决心任
命州牧。公元 187 年,一名汉人卸职官员使乌桓族几个头目相信汉人对待他
们态度恶劣,因此劝他们起来造反,而让他本人来充当其领袖。这个前官员
也自称天子,这时就是一位州牧在公元 189 年 4 月平息了事件,其时至灵帝
之死只有几个星期。②

汉灵帝时代的文化和学术

灵帝时期还有许多细情可谈。那时有地震、水旱之灾、蝗患、虫灾、疫
疠以及雹灾。朝廷的对策就是实行大赦,减征税项,施药以及下令祈雨。天
上出现了日、月蚀和彗星,地上出现了一系列非常变异:一匹马下了一个人
婴;一名少女生了一个两头四臂的幼儿;植物忽然变为动物形象;雏鸡变成
了公鸡;蛇、老虎和疯子潜身出入宫门。③在围绕着汉朝灭亡而出现的民间故
事中,这些非常变异都当做汉王朝即将倾覆的预兆而被一一列举出来。
建筑活动也不乏记载,虽然我们也同样经常地听到大火烧了宫殿,宫墙
陡然倒塌。建了观象台;铸了四个铜人和四个铜钟;发行了新的钱币。令人
高兴的事情是奇菌生,凤凰至,在黄巾叛乱爆发的前一年有材科说曾获得大
丰收。有几个周边的外国来向中国的天子朝贡,以此证明他的教化对世界的
影响。①可是,据说皇帝本人却沉溺于戎狄之俗:他喜爱他们衣食、音乐、舞
蹈和陈设。
灵帝朝最重要的学者或许就是蔡邕(公元 133—192 年),而最重要的学
术事件就是在京师刻成和竖立了石经。这工程于公元 175 年下令实施,183
年完成,蔡邕是这一大项目的主要执行人。汉石经的残片至今仍然存在。②
如果我们是比较地注意灵帝的世界,那是因为他的统治是汉朝治下最后
的稳定时期。就是灵帝的这个世界,人们对它尚有所留恋并想重建它或它的
一部分;但在此同时这个世界又拒不起死回生。当灵帝在公元 189 年 5 月 13
日闭上眼睛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整个传统帝国与他一起死了,虽然此
事还不能立刻豁然。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56 页;《后汉书》卷七五,第 2432 页。
② 《后汉书》卷八,第 354—357 页;《后汉书》卷七三,第 2353 页;《后汉书》卷八九,第 2964 页;《后
汉书》卷九十,第 2984 页。
③ 例如见《后汉书》卷八,第 352、354 页。关于这些事件的其他记载,见《后汉书》(志)卷十二和十三
——十八。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47、353 页;《后汉书》卷七八,第 2537 页。
② 关于蔡邕,见《后汉书》卷六十下,第 1979 页以下;《后汉书》卷七八,第 2533 页;《后汉书》卷 79
上,第 2558 页。钱存训:《竹书和帛书;中国书籍和铭文的开始》(芝加哥与伦敦,1962),第 74 页以
下;马衡:《汉石经集存》(北京,1957)。



王朝权力的崩溃

使得汉王朝走向末日的那些比较复杂的事件,可以概要地说明如下。最
主要的大家族和大官们屠杀了宦官,但丢掉了皇帝。董卓那时操纵着皇位继
承权,但在东部则形成了一个反对他的联盟。由于这个压力,汉帝和董卓被
迫西迁,但是,东方的联盟成员之间互相残杀,最后只剩下了七人。与此同
时,董卓死了之后,汉帝飘泊无家,直到后来被曹操收留。曹操以后削平群
雄,最后只剩下了两个对手,后来他的儿子取代汉帝,自立为魏帝。他的两
个对手也起而效尤称帝,从此中国有 40 年之久成为三国鼎峙之局。

何氏掌权

灵帝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变化的时期,因此当他在公元 189 年 5 月
死的时候,他留给他的继任者的是一个本质上不稳定的政府。不论由谁来继
位,他都会成为各种权势利害冲突的焦点:这些利害关系包括宦官的方面、
皇后的外戚、统兵的州牧、职业官僚以及灵帝的生母。在这同时,人民中间
对王朝的合法性疑虑丛生,因为这在宗教叛乱里面,特别是在黄巾叛乱之中
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谁应该继承灵帝?这里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他的长子刘辩,13 岁;一
个是他的幼子刘协,8 岁。前者为后党要立的对象,后者是灵帝之母的宠孙,
而且上军校尉蹇硕有灵帝的付托之重。灵帝死后历时一整天这个问题悬而未
决,但在 5 月 15 日终由刘辩即皇帝位。他的母亲被尊为皇太后,并且摄政。
新的太傅是世家大族袁家的一位袁隗(死于公元 190 年),他与何太后之异
母兄大将军何进一起共同掌握了尚书台。刘协被与蹇硕隔离开来,也封了王。
蹇硕对形势很不安,但他仍然是西园军队的上军校尉,他试图把宦官们联合
起来反对何进。此事泄了密;蹇硕被捕,并于 5 月 27 日被处死。他的军队统
由何进归并指挥。①
何氏家族这时控制了局势,于是马上采取行动对付灵帝的母亲。不到六
个星期的时间,这位妇人先是丧失了她在宫内的居住

权:然后是她的侄子,即票骑将军,在何进的压力下自杀了;最后是她丢了
她自己的性命,即她在 7 月 7 日忽然以忧愤卒。①
虽然清除了政治对手,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宦官们的下场究竟怎样呢?
在夏季这出戏拉开的时候,主要的参加者为四个人:一为袁绍(死于公元 202
年),即西园八校尉中的一个校尉,袁氏家族的一员和宦官的敌人;二为何
进,他不同情宦官,但他得考虑皇太后——他的异母妹——的愿望,因此犹
疑不定,延误了时日;三为太后本人,她不愿牺牲宦官,因为那样就会使她
和皇帝两人成为何进和袁绍的实际上的俘虏;最后就是宦官自己,他们没有
什么本钱,只有依靠他们本人的才智和太后的支持。隐隐可见地还有徘徊不
进的董卓,他正带着他的部队安营扎寨于京城西北 80 英里之处。


① 《后汉书》卷八,第 357 页;《后汉书》卷九,第 367 页;《后汉书》,卷六九,第 2247 页以下;德克
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 44 页以下;《孙坚传》,第 13 页以下。
① 《后汉书》卷十下,第 447 页。



公元 168 年的事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事件;那时窦武也面临
着同样的局势,也同样地摇摆不定,也因此丢了性命。袁绍决定不让事态重
演,他总是催促何进下手,要他记住窦武的教训,告诉他不要失去时机。何
进就来向太后进言,而他总是得到老一套的答复,即对于宦官应使之各安其
位。何家的其他成员,特别是何进之弟何苗及其母亲都接受了宦官的贿赂而
帮他们说话;这便加强了太后不向何进让步的决心。①

向京城外面求援和屠杀宦官

直到此时为止,情况就好像是窦武危机的重演,但正是这个时候,袁绍
搬进了一个新因素,打破了平衡。他认为必须排除宦官,而唯一的障碍就是
皇太后。要皇太后改变主意,就需要有军队。得到何进的同意,袁绍召唤了
几支私人军队的指挥官向京城进发。何进自己却有一个更好的想法:召调驻
守在京师东北 80 英里的前将军董卓开进洛阳。②然后他派了他的一支人马前
往京畿乡村,下令烧杀抢掠。城内已能望见火光,但是太后仍拒不罢斥宦官。
何进的兄弟甚至劝他应该与宦官讲和;因为难道何家的显赫地位不是得力于
宦者才使他们的异母妹最初当上了皇后,而现在又当上了皇太后吗?
何进又是举棋不定了。他派人去阻止董卓前进的军队,但董卓勉强地接
受了命令。另一方面,他批准了袁绍在京城内假节,专命立断;而袁绍则力
促董卓及其他私人军将轮番上奏以反对宦官。这种心理战取得了暂时的成
功。皇太后也确曾一度罢斥过宦官,但是,他们利用何家其他成员的影响又
使太后收回了成命。这就是公元 189 年 9 月 22 日凌晨的局势。
那天的早朝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使宦官们紧张不安:即本来称病在家
的何进忽然上朝求见。太后与何进之间的谈话被宦官所埋伏的眼线偷听了
去,当他们得悉这和 21 年前窦武上奏的内容一样,即何进要求处死一切宦官
时,他们也和当年的宦官同样感到震惊。
这一回也和 21 年前一样,宦官又是依靠他们的临机应变之才、全体协作
之力和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决定了事变的结局。太后坚决拒绝了何进的请
求,而当何进离开皇宫的时候宦官们又叫他转来,说太后还有话要跟他谈。
与此同时,他们在太后居室的接待室里聚集了自己的人员和器械。当何进坐
在地上等待其异母妹召见的时候,那位主要宦官张让,即帮助灵帝出点子敛
钱的那个宦官,①马上为自己和全体宦官最后开脱罪责。他说,第一,帝国搞
得乱七八糟并不是他们的过错;第二,在灵帝要于公元 181 年废太后时是宦
官挽救了她;总此以上原因,何氏应该感恩戴德才是。这是何进最后听到的
一句话,因为他正在此时被砍下了头。接着,宦官们就撰旨罢黜袁绍。尚书
们拒不奉诏,开始要求会见大将军。他们抛出了何进的头颅作答,显然是意
在要他们屈服。
现在大将军已死,但还有一个问题。与 21 年前大不相同的是,京师已无
忠于宦官的将军和部队了。这或许是公元 168 年和 189 年之间最大的不同,
因此它对宦官来说是致命的。当何进的死讯传到袁家时,袁绍的第一个反应


① 《后汉书》卷六九,第 2248 页以下。
② 《后汉书》卷六九,第 2250 页;《后汉书》卷七二,第 2322 页。
① 关于张让,见《后汉书》卷七八,第 2534 页以下。



就是杀掉那个被宦官任命来取代他的人。然后他率军开向北宫。正在此时,
袁绍的从弟袁术(死于公元 199 年)已统兵向南宫,他便和守卫宫门的宦官
发生了战斗。这一仗直打得夕阳西下,但袁术纵火烧宫门,企图用烟把宦官
薰出来。①
这一把火的效力比预期者大。不仅宦官们经由两宫之间的甬道逃往北
宫,他们甚至带了他们仅有的保护伞:即他们带了太后、新皇帝及皇帝之异
母弟刘协。可是,太后在混战中逃走了。太后并不知道她几乎只是她家族中
唯一的幸存者;她的异母兄、并且据说是受雇于宦官的车骑将军刚在北宫的
前面被杀,这是袁绍所默许的。这样,何氏家族就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被
灵帝称为“母亲”的赵忠作为太后之异母兄也在同一日被害。②
战斗场面现在移到了北宫,宦官在这里劫持了皇帝兄弟二人。9 月 25 日,
袁绍攻入宫中大院内,他叫他的士兵见宦官就斩尽杀绝,据说其数逾 2000
人。但是,他们要得之而甘心的目标——即宦官张让——却逃逸不见:张让
挟带新皇帝两兄弟逃出了城,直奔黄河而去。另一队人马对张让穷追不舍。
他们相遇于黄河岸边,最后张让纵身跳入黄河淹死了。宦官由此永远消失在
政治舞台上了。 ③

董卓其人

由于宦官被消灭和皇帝又滞留在乡间,谁将填补权力真空就成了突出的
问题。何氏家族不能填补,因为它的所有男性成员都已死绝。事实证明,袁
氏家族也不行。此事落到了董卓头上:他曾从远处看到京城大火,并且催赶
兵马前来参加抢掠。他于 9 月 25 日到达京师,这时他获悉皇帝可能在城北某
处的山中避难。他带着(甚至是胁迫)国家的高级官员去追寻皇帝。但是,
当董卓最后找到皇帝的时候,这种邂逅相遇有些冷淡。年轻的皇帝害怕董卓
的军队,因此当董卓想让皇帝向他说明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皇帝竟不能了
然地回答他的问题。
董卓于是转而问皇帝的异母弟刘协,他才听到了事情的完整的经过。看
来,他们兄弟二人是徒步地闯荡了一个通宵,最后才找到了老百姓家里的一
个敞篷车安身;他们就是在这辆敞篷车上才遇上了董卓的。①这个故事后来被
说书人着意地渲染了一番,因此在他们关于汉帝国末年的故事中它意味着皇
权的衰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从此以后,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朝廷为了获得至少是象征性的
控制权——不管是道义的或军事的、或者最好是兼而有之的控制权——进行
了艰苦的奋斗。可是就在这个过程中,军事力量和道义权威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