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一个人听到消息的,但他认为接驾利大于弊。
当皇帝和皇后于公元 186 年 8 月到达洛阳时,曹操软硬兼施地给朝廷许
愿,说要修复他自己的基地许县,因此他们一行人于公元前 196 年 10 月 16
日到达了许县。行程绕过了袁术,当他得知曹操不会释放在俘的皇帝时,他
在公元 197 年想建立自己的王朝。可是,这事造成了很坏的印象。他自己的
人民开始离弃他,他在公元 199 年临死之前身无分文,便想把皇帝称号卖给
袁绍,但什么也没有得到。通过他自己宣布建立王朝,他便觊觎了皇位,结
果使他贪多而嚼不烂。①
袁术之死就把帝国的东北部遗留给袁绍和曹操了。后者正在这时制定了
稳定财政的政策,因此建立了一种制度,使士兵领取地块来耕种,作为交换,
他们定期向曹操交纳作为赋税的谷物,因此,他既有皇帝在道义上的支持,
又有正常的粮食供应,他的影响不断增加,直到公元 200 年在袁曹双方领土
交界处的官渡决战时为止。②
帝国东部的另外两个军阀刘表和孙策,则卷入了曹操和袁绍的纵横捭阖
的阵营之中。刘表故意避免了卷入联盟太深,而他的首府襄阳则变成了十足
的文化与和平的中心。孙策稳固地加强了他对东南半壁的控制,但是,他在
曹操和袁绍大决战的前夕死了。他仅有 25 岁。他的兄弟孙权(公元 182—252
年)做了他的接班人。①
在帝国的西半部,宗教领袖张鲁与其南邻刘璋之间的争吵已经公开化,
那个宗教国家的边界向南深入到了刘璋境内。中国西北角的叛军们或多或少
地没有引起历史学家的注意,只是在曹操于公元 200 年在官渡打败了袁绍之
后的几年注意到他们时,他们才在史料中重新出现。
曹操的巩固(公元 200—208 年)
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他迫使袁绍逃窜。袁绍此后未再获得主动权;他
在公元 202 年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为继承权争吵;公元 206 年,曹操接管了
袁氏大家族末代子孙们所一度控制的整个地盘。公元 207 年,曹操甚至冒险
向更北的地盘挺进,打败了乌桓的骑兵,致使整个东北地区都属于他的治下
国传统的来源》〔纽约和伦敦,1960〕第 1 卷,第 177—178 页)。
① 《三国志?魏书一》,第 13 页以下;《三国志?魏书六》,第 194、209 页。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19 页。
① 《三国志?魏书六》,第 212 页;《三国志?吴书一》(卷四六),第 1101—1109 页。
了。②
在他的南方边界上,局势没有明显的变化。他的南方邻居,即东南的孙
权和西南的刘表对皇帝表示着谨慎的忠诚,因而这也是对曹操有所忠诚的表
示。这个表面上的平静因刘表于公元 208 年身染重病又无可靠的继承者而受
到威胁,所以究竟是曹操还是孙权要接管他的土地,就是未定之数。甚至还
有第三种可能性。自从灵帝死后国内开始发生动乱以来,一位大走其运的勇
猛战士刘备(公元 161—223 年)已经登上了舞台,他时而支持这个军阀,时
而支持那个军阀。③公元 208 年,他已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即也有人担心他也
可能成功地接管即将咽气的刘表的地位。
当曹操决定采取主动并且确实迫使刘表的儿子向他献出土地的时候,另
外两个武人现在有理由害怕,他们之中的一人会受曹氏之害。他们两人结成
了暂时的联盟;当曹操水师南下的时候,他的船只被大火烧了,他的军队在
赤壁被打败。①赤壁之战标志
着曹操南下冒险行动的结束,因此也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从此以后,
在华南的孙权、刘备和迤西的其他军阀们就在南方土地上自行其是了。
曹操的晚年(公元 208—220 年)
曹操的晚年都是致力于在西北方向扩张自已的势力,并加强他对皇帝的
地位。当他想拿过刘表的土地的时候,他在赤壁之战中丢失了部分领土。可
是,他赢得了刘表的随从人员的效忠,有些托庇于刘表的和平首府的学者和
诗人这时都奔集在曹操门下,给他的统治生色不少。
与此同时,曹操对帝国官僚制度的上层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直到
公元 208 年为止,皇帝仍然继续百般设法维持着名义上的官僚制度,它的最
上层包括三公和九卿。不用说,在这种情况下官职不再像灵帝时期那样进行
买卖了。皇帝有时必然可以乐于找无论什么人来当他的这些官。可是到了 208
年,曹操废除了三公的职位,而代之以另外两个最高官职:丞相和御史大夫。
曹操自己做了丞相。①
直到公元 208 年,汉王朝与曹操的随从人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很正常了。
曹操还没有索取过分的封号。在 196 年,他曾被任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
但是他似乎在 199 年放弃了后一个职位。在 204 年他又另加了一个州牧衔,
但这只是对他已有权力正式予以追认的手续而已。②汉帝自然也有他的一帮随
从人员,无足怪异的是,他们包括一些汉室孤忠和保守观点的人士。
在这些集团中间流行着的关于汉王朝不过正在经历着暂时的衰落的理论
可能找到了最热烈的支持者。在公元 200 年,荀悦(公元 148—209 年)写成
了一部汉代的史书,它的中心意思是说,在经过这些黑暗的年代以后,汉室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23、28 页以下。
③ 《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 817 页以下。
① 《三国志?魏书一》,第 30—31 页。
① 《三国志?魏书一》,第 30 页;德克雷斯皮尼:《汉朝的末年》,第 253 页。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13—14、26 页。
将要中兴。①在这同一年,不知皇帝是否知道其事,朝廷曾计划杀死曹操,其
起因可能是误传了他的计划。这项密谋被挫败,曹操依然故我,毫发未损。
可是公元 203 年,他安置了眼线来监视朝臣。
公元 208 年以后,曹操开始执行一项计划,即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对这个
俘虏朝廷的影响。公元 212 年,他得到了“入朝不趋”这种通常对待老年大
臣的殊荣。213 年,他称魏公,并把三个女儿呈献给皇帝。214 年他又得到了
额外的荣誉,废黜了皇帝在 195 年娶的皇后,并杀死了与此同时所生两名皇
子。215 年他的女儿当上了皇后;次年他称为魏王,因此他打破了汉帝国的
不成文的根本大法,即不许任何非刘氏家族人员为王的制度。217 年又给他
加添了一些荣誉,对中国历史学家来说,他们普遍含蓄地指出,只是因为他
于 220 年 3 月 15 日的去世,才阻止了他采取自己称帝这最后的一个步骤。②
这最后一个主张是依据对曹操的居心叵测的猜测提出的,但不可尽信。
曹操一定懂得,任何“对于汉帝的非分觊觎”将会削弱而不是加强他在帝国
其他地方的地位。当曹操在公元 214 年杀死两名王子时,刘备远在西蜀发丧,
警告他不得再攻击皇室。公元 219 年,这个问题曾自由地同曹操进行了讨论。
在这一讨论中出现了两种论据:其一为宇宙论方面的,其一为实际的。
在宇宙论方面,它干脆声言,所有迹象都表明天命已从汉室移到了曹操身上。
从实际方面出发者则反驳说,汉朝的天命固然已经微弱得很,但是在整个中
国被征服以前,明白无误的新天命是不可能有的。曹操基本上是个主张实际
的人,所以同意后一种观点。①
在我们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要叙述一下帝国其余部分的主要事
件。曹操已经向西方拓展了他的领土。公元 211 年,京师长安周围的地区被
他拿了下来;在 214 年他又俘获了早在灵帝末年即已自称为王并在极西部支
撑了下来的人;宗教领袖张鲁于公元 215 年投降了,这就为曹操向帝国的西
南部进军打开了通路。但是正在此时,西南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刘备软硬
兼施地从原来的益州牧刘璋手中夺取了控制权。由于刘备位于西南,孙权在
东南,曹操在北方,这就形成了帝国的鼎足三分之势。三分局势延续了 50
余年。②
曹操晚年遇到几件不顺心的事。公元 218 年有一个忠于汉室而反对他的
密谋在酝酿之中,但没有成功。公元 219 年,刘备从曹军手里夺取了原先属
于那位宗教领袖的土地,因此打破了曹操通过自立为王而自封为唯一合法者
的美梦。③就在那一年,孙权把势力进一步向北扩展,从而更多地动摇了均势。
曹操的死可谓死非其时。
① 这部史书已传世,名为《汉纪》。他把材料安排成这个样子,前汉(也包括后汉在内)的历史乃是其历
代皇帝不断积累功德所致。荀悦意在说明,汉朝的累世功德超过了它的任何臣下——其中也包括曹操。见
陈启云:《荀悦(公元 148—209 年)。一个中世纪早期的儒家的一生和反省》(剑桥,1975);以及下面
第 15 章《荀悦:人的局限性和向真理接近》。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37—49 页。关于非刘氏不许称王的叙述,见上面第 2 章《地方组织》。
① 《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 884 页以下。关于公元 219 年的这一讨论,见《三国志?魏书一》,
第 52—53 页注 2。
② 《三国志?魏书一》,第 36—45 页;《三国志?魏书八》,第 263—265 页;《后汉书》卷九,第 389—390
页。
③ 《三国志?魏书一》,第 50 页,《三国志?蜀书二》(卷三二),第 884 页。
汉献帝的被废黜(公元 220 年 11—12 月)
在或真实或假想的家庭争吵之中,曹操的太子曹丕(公元 186—226 年)
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和官职。他做了新的魏王、新的丞相和他的领地上新的州
牧。有人认为,一个孝子守孝的时间应该比曹丕所守的更长一些,但这位新
王迫不及待地要到他领地的南部去游幸。很可能曹丕是这样想的:他得向国
内和国外的对手们炫耀他的新的武力,特别是要向他的几个弟弟和南方的孙
权耀武扬威。孙权的反应是向他表示忠心;刘备的一个重要将领也这样做了;
在刘备和曹丕领土之间的一位非汉族的部落王也这样做了。①
这种称心如意的征象使得一个阿谀的朝臣把他未公布已达七年之久的天
象揭示出来。自从公元 213 年以来,他就从古代的图谶学说中得知,曹丕就
是那位应该即皇帝位的人。如果把这作为一个试探器,它是达到了目的的。
在 11 月的下半月和 12 月 10 日,关于天命改变之事在汉献帝、曹丕、曹丕的
随从和汉朝廷之间进行着活跃的讨论,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公元 220 年 12
月 11 日符咒被解开了:汉献帝逊位于曹丕,汉王朝至此宣告不复存在。②
直接的后果
可是并不能肯定,汉王朝确已走到了尽头。当汉献帝被废的消息到达位
于西南首府的刘备那里时,他发布消息说汉献帝已被弑。再没有比这更不合
乎事实的了。实际上,曹丕给予了逊帝一个漂亮的封号,很优厚的收入和其
他几种特权。可是刘备为他发丧,他的僚属开始上条陈,充分地证明刘备就
是上天所属意的汉代的继承人。中国最优秀知识分子之一的诸葛亮(公元 181
—234 年)——他的光辉战略迄今仍流为口碑并且这时是刘备的主要支持者
——也加入了这个劝进的队伍。或许就是他的陈词比别人的说法更能打动刘
备,使刘备采取了下一个步骤。公元 221 年 5 月 15 日刘备也即位为帝,特别
强调汉运永世不衰之意。他说,他是汉室的一员(这可能是千真万确的),
因此他的王朝也称为汉。所以,汉朝的统治在帝国的西南部得以延续。①
第三位军人头目似乎使人意外。他暂时承认了北方的魏王朝,接受了
“王”的封号。可是孙权在公元 222 年也自建年号,这表明他不完全承认魏
的统治。改元因是皇帝的特权;刘备曾在公元 221 年称帝时就自己建了年号。
从 222 年起就有三个年号:一为魏,一为刘备的汉,再一个便是孙权。毫无
疑问,由于孙权不能宣称汉帝已逊位于他,他也不能说他本人是汉室的一员,
所以他只以自己的王的封号为满足。只是到了公元 229 年才有符瑞纷纷预言
孙权宜有帝号。从公元 229 年 5 月 23 日起孙权便?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