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秦汉史
为在那时的精英尚未找到能够使改朝换代的行为合法化的政治的或超自然的
理论。
黄巾军通常被西方作者视为汉朝垮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部分地是由于
大陆的中国历史学者不厌其详地写了农民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编纂学
中,农民起义被看做是一种进步的成份,而在 1960 年前后又出版了一大批关
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论著。这种兴趣部分地影响到了西方的汉学,因此之故他
们也就发表了许多关于黄巾军的研究。①平心而论,认为被逼上梁山的农民起
义能够推翻一个王朝的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就后汉来说,它的因果
问题并没有象许多中国共产党史学家和西方史学家所阐述的那样清楚。
黄巾军叛乱爆发于公元 184 年。它在以后的年代里周期性地此伏彼起,
政府结构由于时不时的叛乱而有所改变。公元 192 年,曹操战胜了据说是有
③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十七,第 5 页。
④ 这句话见于何焯对《后汉书》卷七八的标题《宦者列传》所作的评论;见《后汉书集解》卷七八,第 1
叶。
① 例如见福兰格:《中华帝国史》(柏林,1930—1952)卷 3,第 415 页以下;以及赖肖尔和费正清:《东
亚:伟大的传统》(伦敦,1958),第 125 页以下。
② 毕汉斯:《汉代的官僚政制度》,第 155 页;以及上面第 3 章《宦官的作用》。
① 例如见侯外庐:《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载《历史研究》,1959 年第
4 期,第 45—59 页;以及漆侠:《秦汉农民战争史》(北京,1962)。关于西方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著,
见维尔纳?艾希霍恩:《太平和太平教》,载《东方学研究所通报》,5(1957),第 113—140 页;罗尔
夫?斯坦因:《论公元 2 世纪道教的政治…宗教运动》,载《通报》,50(1963),第 1—78 页;詹姆斯?哈
里森:《共产党人和中国农民叛乱(关于中国人重写历史的研究)》(伦敦,1970)。
30 万人的黄巾军。他把他们编入了自己的军队,但在 192 年以后仍有黄巾军
继续活动的迹象。他们有时帮助这个军阀,有时又去帮助那个军阀,有时又
自己独立活动。可是在公元 207 年以后,他们的名字不再见于记载;因此他
们对公元 220 年的汉献帝退位未能起到直接的作用。
但是,他们的间接作用或许比他们的直接卷入更为重要。在许多宗教性
质的叛乱中,黄巾军比其余任何叛军更直言不讳地说到汉朝已至末日临头。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就是他们在公元 184 年的口号。“苍天”通常
意指汉朝,虽然按正统理论汉朝是色尚赤。②公元 192 年,他们给曹操送去了
一封信,断然拒绝他们和曹操之间和解之意向。他们写道:“汉行已尽,黄
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③现在我们不能肯定,大量黄巾军
在公元 192 年合并到曹操军队中来究竟是否加强了那些主张马上实行改朝换
代的精英上层集团;我们只能说,合并没有削弱这种思想。
黄巾军对于随着灵帝之死之后公元 189 年一些事件的影响,我们也很难
加以估计。董卓在 184 年取得了对黄巾军战争的第一次胜利。接着,曹操、
刘备及其他一批将领也都取得了胜利。在这一方面他们的作用是重要的,虽
然其作用是非直接的;而且应该强调指出,黄巾军完全没有直接卷入到公元
189 年的事件中去。
虽然叛军在反对朝廷和汉王朝,但是事实上很清楚,一个活生生的皇帝,
即使像汉献帝那样已成为“乘舆播越”者,仍然使得他们感到畏惧和不舒服。
汉献帝几次落入了叛军手中:192—195 年朝廷被侵蚀时是如此,195—196
年乘舆回洛阳后也是如此。虽然从理论上讲弑一个十余岁的皇帝易如反掌,
但事实上甚至满朝文武惨遭杀戮之际,他也被留下了性命。叛军伴随东逃至
洛阳的献帝时,他们一有机会也就很乐于放他走,因为有他在身旁会使他们
感到不舒服。他们没有能力另立新皇帝和另建新王朝,这无疑是因为他们确
实没有想出一套透彻的理论来支持改易王朝。这得让精英上层集团去搞这种
理论,但汉代最后几十年的混乱却给这些集团及其人士有了站到前台上来的
机会。当曹丕在公元 220 年同意这个理论并接受了汉献帝的退位时,黄巾军
似乎在他心里没有占到最主要的地位。
汉人所不断坚持的理想
把全中国统一在一个领袖之下,这就是中国历史所最坚持不懈的理想。
甚至在公元 20 世纪这个理想与在公元前 5 世纪也是同样明显。不论什么时候
中国如果处于分裂割据之下,这都被认为是暂时局势。在汉以前的战国时期
和汉以后的中世纪时期,和平从未延续过几年以上,但所有战争的最终目标
只有一个:把中国重新统一到一个领袖的统一之下来。
在战国时期,各国王侯本人或许并不完全懂得应采取的这种统一和这种
领导的形式,但是在中世纪时期(汉亡后的 4 个世纪,公元 220—589 年),
汉之为汉的统一和秩序作为这种形式和领导的现实而受到人们的回忆,而且
汉之为汉的名称又总是象征着已经失去的完美郅治,象征着他们企求的统
一。有几位统治者或者径称其朝代为“汉”,或者把自己的宗谱同汉代诸帝
② 《后汉书》卷七十一,第 2299 页。
③ 《三国志?魏书一》,第 10 页注 2。
挂上钩。有几家王室甚至自豪地追踪自己的先祖出自汉代某个官阀,还有远
在日本的某些氏族也自认是汉代诸王的苗裔(有时是本无其事的)。
在蜀汉王朝也发展了一种理论,即这几个汉王朝有如兄弟先后出生那
样,它们也是前后相继的。前汉被视为老大哥,后汉被视为仲,新兴的蜀汉
则被视为季。①这个王朝在公元 263 年被镇压下去,但 40 年以后,即公元 304
年,在华北又成立了新的汉王朝。关于这个王朝建立的前因后果,已见前面
所引史书的部分叙述。
它的统治者刘渊(死于公元 310 年),本是匈奴的一个王,但在公元 304
年却另外添了一个“汉帝”的尊号。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姿态。刘渊深通中国
古代历史的事实,他因而知道有些最伟大的中国天子,就和他一样,出身于
戎狄之邦。他读过《汉书》,知道 500 年以前,第一位汉代的皇帝就曾经把
一名公主下嫁给他的祖先。从这次婚姻传下来的世系就姓了皇室家的刘姓,
以表示对公主的尊敬,而这就是一种迹象,表明汉室和该公主的后裔——刘
渊本人——之间是甥舅关系。
刘渊对后汉历史的盛衰及其伴随着灭亡的事件知之甚详。他认为蜀汉是
汉代的真正继承者,所以他很知晓蜀汉的历史,其言论有如下述:②
……我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
能抗衡于天下。
蜀汉之帝,即刘备的儿子在公元 263 年耻辱地投降了北方的魏国,但刘
渊对蜀汉这个不光彩的结局视而不见;此时他正在魏国的京师做一名小官。
40 年以后,即公元 304 年,他决定特别强调这种“甥舅”关系,而且建立了
他自己的汉王朝。当他在公元 310 年死的时候,他被谥为“光文”;按照中
文的习惯,“文”(指文才)与“武”(指武艺)相对而言,因此,他被谥
为“光文”,就是把他放到了与后汉开国之君“光武[帝]”相当的地位。
他建了一个太庙,在里面祭祀着最赫赫有名的汉代诸帝,这就意味着汉
王朝继续存在,直到这座太庙于公元 318 年在“鬼夜哭”声中被烧为平地。①
但是在此期间,“汉”的名义上的魔力还是起了作用的。公元 311 年,这个
匈奴的汉王朝攻取了京师洛阳,生俘了汉族的皇帝。当这位好奇的匈奴皇帝
问他的汉族对手事情怎么会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时,这个不幸的受害者感到必
须以完全出于天意作答,他说:“大汉将应乾受历”,这就是假定汉朝的历
数可垂之久远。②
汉人在这时又在另一个京师立了另外一个皇帝,但却是完全无用。这个
异族的汉王朝的军队在公元 316 年攻破了长安,一个中国皇帝又一次被他的
匈奴对手所生俘。过了不久,匈奴皇帝的儿子死去,但过了几天他又复苏,
说了一个奇异的故事:即他看来已经死去,但他实际上是去遨游了天宫,他
在那里会见了刘渊的神灵;刘渊告诉他,上天已为他的父亲留下了一个位置。
另一位天上的王要求他带回一件礼品到人世中来,带给汉皇帝。当检查这件
① “季汉”之用于蜀汉,其证据见于《三国志?蜀书五》(卷三五),第 927 页;以及《三国志?蜀书十五》
(卷四五),第 1079 页。以“中汉”指后汉,见《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第 601 页注 1;《三国志集解?魏
书二十一》,第 11 叶;以及《三国志?蜀书十五》(卷四五),第 1080 页。
① 《晋书》卷一○一,第 2652 页;《晋书》卷一○二,第 2679 页。
② 《晋书》卷一○二,第 2661 页。“应乾受历”之说在 600 年以后又用过一次,那是另一个国号“汉”的
王朝用的,其“汉”帝可能是阿拉伯人。
礼品的时候,它证明了这儿子的故事是真实的。汉帝因而特别高兴,说他不
再惧怕死了。①
汉帝的君权虽然在地府很威灵显赫,但在地上,它的人世上的权威在公
元 318 年宗庙被毁以后却大大地黯然失色了;公元 319 年,在位的匈奴皇帝
放弃了“汉”的名号,而改称为“赵”。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和刘渊的
想法不一样,他认为匈奴皇帝代表着一个独立的王朝。他们不是汉朝的继承
者,而是晋朝的继承者,因为晋朝有两个皇帝曾被他俘虏过。但是直到公元
329 年以前他们仍然祭祀刘渊,而在 329 年,这个赵王朝及其所有王公和高
级官员又都在洛阳被活埋了。②
9 年以后,即公元 338 年,一个新的汉王朝在中国的西南隅——即刘备
建都的那个城市——宣告成立。可惜此事缺乏详细报道,所以我们不知道为
何做此决定。这位新的汉帝姓李,所以不能想像他会自认属于刘姓的汉朝皇
室。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个王朝只立国 9 年。它的最后一个皇帝投降了晋王
朝,因此,晋王朝虽然在北方被匈奴皇帝所侵犯,但它在东南半壁有所恢复。
③晋王朝流亡者从此未再恢复北方领土,国步艰难地苟延到公元 420 年:那时
一位将军刘裕(公元 356—422 年)迫使它最后的皇帝退了位。
刘裕的王朝国号宋,但重要的是他也费尽气力地把他的祖宗上溯到汉高
祖,尽管汉高祖已死了 600 年。历史学家沈约(公元 441—513 年)在公元
487 年受皇帝之命讲述刘裕的权力所以兴起的原故,据他说是因为自汉朝灭
亡以来直到当时的 200 年中,人民从来没有真正忘记汉代,而魏晋两个王朝
实际上只是汉代利益的临时照管者,是把后汉和刘宋联系起来的桥梁。④
在这以后,汉的名称在中世纪又出现过一次。一名北方将领侯景(公元
503—552 年)因耽心有生命危险,所以在 548 年助了当时南朝皇帝——即梁
武帝(公元 502—549 年在位)——以一臂之力。南朝朝廷错误地相信了他,
但当侯将军在南朝首都建康站稳了脚跟,他大搞恐怖政策,饿死了时年 85
岁的老皇帝,另立了一个傀儡为梁帝,最后还是在公元 551 年自己当上了皇
帝。侯景的这个短命的王朝(侯景于次年被杀,梁室复辟)也称为汉,其理
由我们尚无所知。很明显,侯景从北方随身带来了这样一种思想:汉之为汉
可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宣传工具,因而他可能是想要这个名号的精神力量来保
证他的王朝万古千秋。①
在此以后的 366 年,“汉”的名号消失了。在此期间,中华帝国在公元
589 年被隋王朝统一,接着是光辉璀璨的唐王朝,直到公元 907 年。在唐王
朝瓦解以后的混乱也令人想起了汉亡之后的情况。在公元 907—980 年间的大
约 15 个王朝中间,有 4 个是其国号为“汉”的。其中最长的一个王朝从公元
918 年直到 971 年,而以广州为基地。一个奇怪的细节是,广州皇帝们虽然
也姓汉家皇室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